当地时间2025年4月9日,美国喜剧演员沃尔特·马斯特森在闲暇之余,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个几年前在特朗普大厦“探店”的视频,瞬间网络海洋中激起了千层浪。
视频中,特朗普大厦那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从色彩鲜艳的帽子到款式多样的袜子,再到各式各样的纪念品,每一件都仿佛在诉说着商业的繁华。
然而,当镜头拉近,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这些商品几乎都是中国制造。有的商品虽然被人刻意撕掉了标签,但依然难以掩盖那清晰的中国制造印记。
网友们看到这一幕,纷纷炸开了锅。有人愤怒地评论道:“现在看这一幕简直是讽刺意味拉满。美国一些人穿着中国制造的商品,然后却抨击中国,这算怎么回事?”
还有人无奈地感慨:“真的太奇怪了,虚伪到极致。一边享受着中国制造带来的便利和实惠,一边又无端指责中国,这逻辑简直让人无法理解。”
时间来到2025年6月,美国《理性》新闻网站(Reason)的一篇报道,再次将“中国冲击”这一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该网站援引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斯科特·温希普的研究称,美政客长期以来以“中国冲击”论掀起保护主义浪潮,声称中国的崛起摧毁美国制造业。
但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就业下滑的时间节点远早于中国“入世”,而且所谓的受冲击地区的就业流失实际是被其他行业所抵消,工人失业率不升反降。
相反,关税政策却让美国企业遭受了沉重打击,美国真正需要的是提升工人的适应力,而非搞保护主义,所谓“中国冲击”不过是被夸大的政治叙事。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2015年,那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角逐总统职位。在竞选集会上,他站在高高的演讲台上,挥舞着手臂,情绪激昂地抛出了“中国崛起摧毁美国制造业”的论断。他将蓝领社区的衰败归咎于所谓的“中国冲击”,声称中国的发展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这一观点当时在美国民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为保护主义复兴铺设了舆论基础。最终,这一理论催生出了一系列包括争议性“解放日”关税在内的全面贸易限制措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理论的根基正被不断揭示出脆弱性。被称为所谓“中国冲击”的核心论点,源于经济学家戴维·奥托尔、戴维·多恩和戈登·汉森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指出,美国受中国进口冲击显著的地区,就业流失程度远超其他区域。
这一学术结论一经发表,便被民粹主义者迅速转化为政治武器。他们四处宣扬,声称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导致美国数百万岗位流失,并引发了社会分裂。一时间,“中国冲击”成了美国政治舞台上备受关注的话题。
但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斯科特·温希普在最新全面审查中明确指出,对华贸易的负面影响被严重夸大了。那些将美国经济困境归咎于中国的民粹言论,缺乏严谨的证据支撑。他深入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数据和市场报告,发现所谓受冲击地区的就业流失,往往被其他行业的岗位增长所抵消甚至超越。
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详细报告显示,受中国进口影响较大的企业,反而因低成本进口原料得以优化生产线。这些企业利用中国制造的优质且价格相对低廉的零部件,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而实现了制造业岗位的净增长。
例如,一些汽车制造企业,通过进口中国的零部件,不仅提高了汽车的质量,还降低了价格,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进而扩大了生产规模,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事实上,美国制造业就业下滑的历史远早于中国入世。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0年,美国工厂岗位已因技术进步与消费需求变迁而大幅减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生产线逐渐取代了大量的人工岗位,同时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对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制造业的产品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2001年后的下降速率并未显著加速,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贸易摧毁美国制造业”的叙事基础。
此外,报道还指出,制造业工人并非陷入永久性失业危机。事实上,大量工人成功向其他行业转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的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如互联网、金融、服务业等。许多制造业工人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了新的技能,成功进入了这些新兴行业,实现了职业的转型和升级。
当前美国制造业仍存在约50万个职位空缺的现实,更与“持续性失业危机”的说法形成鲜明反差。这说明美国制造业并非缺乏就业机会,而是缺乏具备相应技能的工人。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被夸大的叙事正作为一种政治力量而存在。特朗普政府实施的关税措施,本质上是对美国消费者征税。从汽车到服装,从电子产品到日用品,关税的增加推高了日常消费品的价格,让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许多家庭不得不削减开支,以应对物价上涨带来的压力。
同时,依赖进口零部件的美国制造商面临成本飙升,竞争力削弱,导致意外裁员。一些原本经营良好的企业,因为关税的影响,不得不削减生产规模,裁减员工,以维持企业的生存。
特朗普政府第一个任期内的证据表明,关税对美国公司的伤害往往大于外国。许多美国企业因为关税的原因,失去了国际市场份额,订单减少,利润下降。
而随着关税范围持续扩大,未来经济风险正不断累积。如果美国继续坚持这种错误的贸易政策,不仅会影响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会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造成破坏,引发全球经济的动荡。
报道指出,美国需要的是提高工人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变化,无论是贸易还是经济衰退造成的变化,而不是加倍征收关税和实行孤立。
经济学家证实,工人难以从冲击中恢复,往往源于政府设置的转型障碍。例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护本地企业,限制了劳动力的流动,使得工人难以到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同时,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不完善,也导致工人难以掌握新的技能,适应新的就业需求。
温希普对“中国冲击”的批判性重估,清晰界定了中国进口在制造业就业趋势中的有限影响。2025年美国面临的真正“冲击”,并非来自中国进口,而是基于错误诊断的保护主义回潮。
这种保护主义不仅无法解决美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反而会加剧经济的困境。唯有正视贸易带来的实际利益,摒弃经济幻想,才能为劳动力转型与产业升级开辟正确路径。
美国应该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贸易合作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的发展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美两国在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
美国应该摒弃偏见和误解,与中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同时,美国也应该加大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工人的技能水平,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这才是解决美国制造业困境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