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这盘棋,真是越来越难下了。以前总觉得,华盛顿那位总统手里那根“指挥棒”,指到哪儿,棋子就得乖乖落到哪儿,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可最近这几步,下得实在是让人跌破眼镜。
伊朗和以色列双方在短短24小时里几番起落,这头特朗普的“停火令”还在空中飘着,那边炮火声就又隆隆响了起来。气得这位素来要面子的总统暴跳如雷,在镜头前都顾不上形象了,脱口就是几句脏话。
这出戏,表面看是伊以两国之间的老戏码,可往深里琢磨,却分明折射出美国在中东这片土地上,那曾经无往不利的影响力,似乎正在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
说起来,这场乱局的引爆点,还得追溯到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那次所谓“精准打击”。按照特朗普政府的版本,那可是雷霆万钧的一击。B-2隐形轰炸机呼啸而出,几枚号称能穿透地心的GBU-57钻地弹下去,伊朗的核计划就该彻底歇菜了。总统先生还隔空喊话,警告伊朗胆敢报复,就等着更狠的教训。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明眼人一看便知道了,这分明是“敲山震虎”啊,既给盟友以色列吃定心丸,更重要的是,要给全世界看看,美国依旧是这里说了算的老大。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的“老虎”没那么容易被震住了。美国的警告声言犹在耳,伊朗方面的导弹依旧没闲着,照样朝着以色列的方向飞去,扼守全球石油运输大动脉的霍尔木兹海峡,依旧笼罩在封锁的威胁之下。甚至,连设在中东的美军基地,都传出了遭遇袭击的消息,虽然华盛顿方面对此语焉不详。
更让白宫尴尬的是,那次被吹嘘得“战果辉煌”的空袭,很快就被各种消息源扒了个底朝天。有消息灵通的人士透露,早在美军动手之前,伊朗方面就得到了消息,并且提前将最核心的核材料和关键设备秘密转移了。
美军那几枚昂贵的钻地弹,更像是打在了个空壳子上,所谓的“摧毁”,充其量也就是把伊朗的核研发进度往后推了几个月。卫星图像也讲了另一个故事。在空袭前后的高分辨率照片上,伊朗核设施周边车辆活动异常频繁,摆明了是在抢运东西。
至于那几枚被寄予厚望的钻地弹,其精度也备受质疑,据说严重偏离了预设目标,根本没能伤及伊朗核项目的筋骨。而国防部最初向议员信誓旦旦描述的“大量人员伤亡”场景,后来也被证实是“虚假信息”。这一下,特朗普那想借空袭“一锤定音”的权威感,一下子就没那么站得住了。
就在外界对着美国这次行动的效果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再次上演了。当时,特朗普突然对外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他声称在他的斡旋下,以色列和伊朗已经达成停火协议了!这消息一出,国际油价应声下跌,黄金价格也快速跳水,市场仿佛真的嗅到了和平的气息。
然而,协议的内容更是透着一丝玄妙。伊朗先停火12小时,接着以色列再停火12小时,总共24小时后,这次冲突就算正式落下帷幕了。
伊朗方面对此没有直接拒绝,但也没明确点头,态度暧昧。结果,就在协议预定生效的前夕,伊朗又不紧不慢的朝着以色列方向地发出了新一轮导弹。
这下以色列可不干了。停火协议的墨迹还没干,耶路撒冷方面就立刻指责伊朗不守承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以色列空军的战机就直扑德黑兰北部,将伊朗一个重要的雷达站炸成了碎片。
这个雷达站可不是普通目标,它是伊朗整个防空体系的“眼睛”,专门用来监视以色列和美军的隐形飞机动向的。打掉它,等于挖掉了伊朗的预警能力,以色列后续采取军事行动的自由度将大大增加。伊朗方面当然矢口否认先动手的指控,反过来痛斥以色列趁着所谓“停火”玩阴招。
眼看着局势急转直下,自己的停火协议沦为一纸空文,特朗普急了。他火速给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打去电话,要求他立刻收手。可内塔尼亚胡也有他的一套说辞:“是伊朗先不守规矩,我们是在正当防卫!”一来一去,双方又打成了一团,谁也不听白宫的劝告。
特朗普在镜头前,脸上的怒气清晰可见,他气急败坏地骂道:“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甚至语气强硬地警告以色列:“别再扔炸弹了!这是严重违规!”
可惜,特朗普的这些狠话,听在伊朗和以色列双方耳朵里,似乎并没有什么分量。本来想借着调停这场冲突,好好秀一把美国在中东的“领导力”,结果倒好,成了一场全球直播的大型“打脸”现场。
以色列和伊朗之所以都不愿在美国的压力下首先让步,对以色列而言,伊朗的核计划始终是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被视为生死存亡的心腹大患。
这次难得的机会让以色列想尽可能地削弱伊朗的核能力。据说,内塔尼亚胡政府设定的军事目标至今尚未全部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以色列很难轻易停止行动。
而从伊朗的角度看,自己的本土先遭到了外国军队的空袭,这口气是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的。更重要的是,伊朗政府面临巨大的国内民意压力,如果不采取强硬的反击,将无法向国内民众交代。因此,伊朗也难以在美国的要求下率先服软。
而特朗普那个“错位停火”的方案,设计得更是透着一股古怪。让伊朗先停12小时,以色列后停12小时。伊朗方面对此直接就炸锅了,认为这摆明了是让伊朗束手束脚,给以色列创造机会“趁火打劫”。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以色列嘴上答应了美国的停火要求,转头就利用伊朗名义上的“停火期”,精准打击了人家的雷达站。这一手操作,别说伊朗,就连美国国内一些议员都看不下去了,认为总统这种不顾后果的设计,简直是把中东几万美军士兵的安危当儿戏了。
其实,早在美国对伊朗核设施进行空袭时,就有不少分析人士感到蹊跷。出动B-2战略轰炸机并配合“战斧”巡航导弹,这样的阵势确实很大。
然而,从后续公开的卫星照片看,摧毁的主要是地面目标,比如建筑入口、冷却设施等,对深埋地下的核心设施,影响似乎微乎其微。
甚至当时流传着一些令人费解的说法,称美方通过某种途径,提前将打击目标和时间等重要信息透露给了伊朗。这与其说是真刀真枪的军事行动,不如说更像是一场演给特定对象看的表演。
估计以色列方面也看透了这一点,认为美国此次对伊朗的“敲打”力度明显不足,根本无法产生真正的威慑效果。既然觉得美方不可依靠,那便干脆自己采取行动,把计划中的事情彻底完成。
这场风波闹下来,要说谁是真正的赢家,还真不好下定论。伊朗宣称自己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以色列声称完成了既定目标,特朗普也对外表示,美国成功震慑了中东地区,恢复了稳定。
听起来好像大家都没输,都赢了。可实际上呢?伊朗的核设施还在,铀浓缩的进程并没有因此停滞。以色列的雷达站虽然被炸毁,但伊朗的导弹、无人机等情的报搜,它集和了反击能力却没有被完全摧毁。
最惨的恐怕还是想掌控全局的特朗普。调停失败后,不但在国际上丢尽了颜面,国内支持率也应声下跌,一些反对派甚至趁机又提起了弹劾的动议。而地缘政治风险引发的油价上涨,更是对他“让美国再次伟大”的经济承诺,结结实实地来了一记闷棍。普通美国民众也跟着提心吊胆,生怕自家真的被卷进中东的泥潭。
说到底,这场短促而混乱的冲突,更像是伊、以、美三方在经历一番激烈碰撞后,各自赶紧找个台阶下,争取一点喘息之机而已。以色列不肯轻易听劝,伊朗更不愿轻易让步,而特朗普,显然也不甘心就此承认自己失控。
战争的硝烟或许暂时淡了些,但不同势力、不同目标之间,外交上的裂痕和互不信任,却更深了。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宣称“我没输”,但心里都清楚,这不过是中场休息罢了,而真正的较量,更复杂、更危险的博弈,恐怕还在后头。
中东这个地方,从来就没有按照固定的剧本演过戏,一时的平静,往往是酝酿更大风暴的前奏。接下来是坐下来好好谈,还是接着打,抑或是继续这种“边打边谈”的拉锯战,谁也说不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盘棋,越来越难下了,尤其是对于那个曾经以为自己能牢牢掌控所有棋子的“棋手”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