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24年,刘统勋成为进士,选庶吉士,从此步入仕途。后来累官至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内阁大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
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祖籍山东诸城,即今高密,康公元1698年,即熙三十八年,出生于陕西羌州。父亲刘棨是康熙朝进士,生刘统勋时担任羌州知州,后调任四川布政使。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也是进士出身,曾任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刘统勋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得到良好的教育。
刘统勋自任官之日起,都是在朝廷内任职。但他却从不以此炫耀,更不与他人在荣华富贵上去攀比。即使身居要职也自奉极俭。刘统勋为官清廉,不仅表现在自奉俭节,而且还能在任何场合拒绝贿赂,真正做到了“立朝侃然”。
刘统勋,为官数十载,自奉节俭,尽职尽责,清乾隆皇帝说他颇“有古大臣风”。“古大臣风”指的是具备德高才能,达则能共济天下、穷则能独善其身的人。有这种“风”的“古大臣”,是集忠臣、贤臣、能臣、廉臣于一身之臣。乾隆此说,源于刘统勋做人为官之所为。
一次,刘统勋的一位老友之子出任湖北巡抚,为寻求刘统勋对其子在日后给予关照,特派仆人登门馈送黄金千两。
面对世交故友送来的黄金,刘统勋心中十分清楚:这是有求于我。按说他可以一口拒绝,但为了给老朋友留个面子,他思索再三,最后唤其仆人来见。
刘统勋对老友的仆人说:“你家主人不忘世谊,前来问候,我很感激。你回去告诉你家主人,让他把这份厚礼赠送给故交中贫穷的人吧!”
仆人听后,深为感动,代主人表示谢意,携金而回。
又一次,一位带有厚礼的人深夜来访。门人告知刘统勋后,刘统勋深知其中之奥妙,因而拒不会客。
第二天一早,刘统勋来到政事堂,传人让昨夜来访者入见,并以责怪的口气对他说:“昏夜叩门,这不是贤者所为。你有何事禀告,可在众人面前说出来,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让我受益于你的劝诫规谏。”
来者听罢,支支吾吾,最后只好面带愧色退了出去。
刘统勋自我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他人也理直气壮。他在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时,对那些贪赃枉法者从不宽容。
据史载,云贵总督恒文、云南巡抚郭一裕、山西布政使蒋洲、西安将军都赉、归化将军保德、江苏布政使苏崇阿、江西巡抚阿思哈等人贪污、受贿案,都是经刘统勋外出审查处理的,而且结论公允,让人不能不服。
刘统勋多年察看黄河、运河的河工,对河工症结非常清楚。与一般官吏多注重治工方略不同,他认为河工中的财物管理是治河成败的关键因素。对于河工侵吞国库专拨的工程款这一痼疾,刘统勋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并提出了对治方法。
1753年,江南邵伯湖的减水闸及高邮的车逻坝决口,乾隆派刘统勋等前往检查决口的原因。
南河工程的总负责人是大学士两江总督高斌,他在雍正一朝就是江南河道总督,同时也是乾隆帝慧贤皇贵妃的父亲。此时这位治河能臣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
高斌虽然本人清廉不贪,但是其属员却放肆地侵吞治河专款、偷工减料、贻误工期,以至于酿成了决口的重大事故。
刘统勋经过深入调查,了解真相,将情况如实向乾隆帝作了汇报。乾隆帝遂将高斌及其副手张师载以失察罪名革职。这件事对其他河工中饱私囊是个严正警示。
1756年,刘统勋取代被革职的富勒赫被派往治河工地勘测,主持完成加高堤坝的工程。一年后,他又前往徐州督修近城石坝。此时刘统勋已年近花甲。
在徐州,刘统勋事必躬亲,亲临治河工地、风餐露宿,保障了堤坝的质量与按时完工。
有一次刘统勋去杨桥工地视察,发现那里加固堤坝的工程已经逾期一个多月,仍然久拖未完。他询问误期的原因,有关人员解释说是由于柴火供应不上。
刘统勋听后,知道其中必有弊端,便微服私访,结果发现几百辆装满柴火的车辆就停在路边。忽然,刘统勋听到赶车人群里传来哭泣声,就马上前来询问。
赶车人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地说:“河员必须收取钱财才接受柴火,我们因没钱行贿,柴火即使运到工地也不能卸车。”
刘统勋立即回到工地,对有关河员进行严惩,并积极协调柴火车辆马上进场卸车,然后迅速发放。杨桥堤坝很快就完工了。
刘统勋在朝数十年,一直以清廉著称。乾隆皇帝也深知其人。然而,真正使乾隆皇帝感动,并真正了解刘统勋,却是在刘统勋病逝之后。
1773年11月的一天,刘统勋于黎明时坐轿入朝。行至东华门外,抬轿的人突然感觉轿子一侧偏重,很不对劲,就连忙掀起轿帘启查看。一看之下,大吃一惊,只见刘统勋歪身轿内,已经去世了。
乾隆皇帝闻讯,急派尚书福隆安送药急救,但已不及。朝廷重臣死在上朝的途中,满朝大为震惊。乾隆皇帝十分悲痛,哭着对诸臣说:“朕失一股肱!”并决定亲自去刘统勋家里吊唁。
刘统勋的家在礼士胡同。乾隆皇帝来到礼士胡同刘统勋家门外,但刘家门庭矮小,轿子抬不进去,只好将轿子顶盖拆下才抬进院子。待入室之后,又发现室内极其俭素,心中不免为之大恸。
回朝之后,乾隆皇帝对左右近臣说:“刘统勋不愧真宰相,汝等宜法效之。”他让在朝的官员们向刘统勋学习。并追赠刘统勋为太傅,祀贤良祠,又赐予“文正”谥号。
清代礼制尤重“文”字和“正”字,唯有翰林出身或官至大学士者,方得谥“文”,而“正”字尤为难得。“文正”两字联璧,更非臣下所敢擅拟,非皇上特恩不得用。
清代,芸芸众生,衮衮诸公,得谥“文正”两字者,不过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8人而已。可见“文正”两字旨在彰显名臣风范。
刘统勋一生为官,堪称清正廉洁,秉公无私,在当时的官场之中可谓清风独标,实不枉“文正”两字。正所谓计天下利者,必得万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