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李东阳金殿巧对

公元1449年,即正统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镇兵败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被于谦、王直等大臣拥立为帝,是为明景帝。南明时期,弘光帝朱由崧追加谥号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上庙号代宗。

在代宗时期,明朝出了一个神童,名叫李东阳。他的事传到皇帝耳中,明代宗也感到惊奇,却也有些怀疑,于是亲自召见李东阳面试。

李东阳生于公元1447年,由于他的父亲李淳在京城金吾卫当军士,所以他的全家都迁到北京居住。虽然李东阳出身于行伍之家,但是他的父亲和母亲却都是有文化的人,特别是他的母亲,不仅能诗会文,而且写得一手好书法。

有一次,李东阳的母亲正在练字,年仅2岁的李东阳,上去把笔夺了过来,竟然比着母亲写的字,写出了一个“大”字来。这一来,使母亲大感惊奇,觉得儿子聪颖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一边教他读书,一边教他练字。

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李东阳从两三岁开始,就养成了爱学习的习惯。母亲练字他也练字,母亲背诗他也背诗,从不和别的孩子出去玩。因此,他4岁的时候,已经会背两三百首诗,书法也练得很是成熟了。

有一天,父亲和几位朋友在家中聚会,以作诗、写字比赛为乐,小东阳也跑了过去,跟着凑热闹。席间,李东阳背了几首唐诗,大家都感到他背得流利准确,很是喜欢。有人就问他说:“你的书法写得怎样呢?能写个字给我们瞧瞧吗?”

李东阳慨然答道:“当然可以!”

由于当时李东阳人小胳膊短,别人把他抱到桌子上,给他铺上纸,他提起笔来,在一张纸上写了一个“天”字。众人看后,大为惊讶,都称赞他真是了不起。

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李东阳4岁就能写一尺见方大字的消息便传开了,一顶“神童”的桂冠便戴在了他的头上。传到了皇帝耳中,代宗便让人带来见他。

当小东阳由太监领着,来到大殿过门槛时,因为他年幼个矮,迈得很是吃力。只见他东一歪,西一歪,还差点摔倒。明代宗见状,觉得好笑;而那位陪同的太监也乘机逗他道:“神童足短。”

小东阳一听,眉头微皱,立即接了句下联:“天子门高。”

明代宗见小东阳对得如此巧妙,乐得哈哈大笑,便离开座位,走上前去,将他抱了起来,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这时,李东阳的父亲因为不能进殿,便站在大殿门外等候,明代宗一看,也出了句上联:“子坐父立礼乎?”

李东阳闻言,立即想到《孟子》书中的一个典故,就脱口而出:“嫂溺叔援权也!”

这意思是说:嫂子落了水,即使男女授受不亲,做小叔子的也伸手去救她,这是权宜之计。后来比喻人不拘泥俗礼,因实际情况的不同而懂得变通。明代宗一听,大为高兴,立即令人拿来上林苑的珍果给他吃。临别时,明代宗还赏给了他一些钱,并特地施恩,诏命李东阳入国学读书。

此后,明代宗又分别在李东阳6岁和8岁时两次召见他,命他讲解《尚书》的大义。李东阳年龄虽小,由于刻苦好学,领会深刻,讲得头头是道,因此很受明代宗的赏识。

李东阳被举荐为“神童”后,不少文人墨客找他题诗作对,想试试他的才华是否名副其实。

有位老翰林将他的名字嵌入联语,要他用“两兼格”续对,所谓“两兼格”就是一个词既属前词,又可以同后面的字组词连用,是一种极其精妙的对联格式。老翰林吟道:“李东阳气暖。”

李东阳对道:“柳下惠风和。”

老翰林惊叹不已。自此之后,李东阳“神童”的名声传得更远了。

李东阳18岁考中进士,公元1464年,即大明天顺八年,殿试中的李东阳取得二甲第一等,被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中受教于刘定之、柯潜。公元1484年,即成化二十年,李东阳充当殿试读卷官,做了侍讲学士。

李东阳升迁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仍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据说每天退朝以后,他的门生都聚集在他家,乐此不疲地谈论文学艺术,一句不谈功名利禄。

进入仕途之初,李东阳升迁很不顺利,基本上是九年任满一迁,而且做了很长时间的侍讲学士,却仍没有参与经筵和日讲等活动,这是因为李东阳“以貌寝,好诙谐,不为时宰所重”以至于“士论哗然不平”。但是李东阳年轻时对此毫不在意,表现出宽阔的心禅和难得的政治成熟。

李东阳秉政以后,虽然贵为内阁大学士,又“以文章领袖缙绅”,但他平易近人广交朋友“李文正当国时,每日朝罢,则门生群集其家,皆海内名流。其座上常满,殆无虚日谈文论艺,绝口不及势力。”

可见李东阳在政治人更多采取的忍让的态度,不管和士林还是宦官、外戚等都相处都还算不错,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个人主张,特别是在正德年间被世人讥为“伴食宰相”。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