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两次即位的明英宗

公元1435年,即宣德十年,明宣宗驾崩,遗诏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尊奉皇太后张氏为太皇太后,皇后孙氏尊为皇太后。朱祁镇即位之前,宫中传言,太皇太后张氏打算立襄王朱瞻墡为帝。

太皇太后召集群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君,拥戴朱祁镇顺利登基。是年,新君年仅九岁,主少国疑,众臣请太皇太后张氏垂帘听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国事仍旧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手中。

张氏地位尊崇,却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许外戚干预国事。还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骂一顿,有效地打击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权的时候不敢干坏事。而当时王振并不嚣张过分,也可见张氏的眼光很远。

她重用仁宣以来的旧臣,其中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位颇为着名,史称“三杨”。三杨担任内阁辅臣期间,安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得大明朝国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中有言:“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公元1436年,即正统初年,太皇太后与三杨治国有道,明朝颇有一番欣欣向荣之态。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440年,即正统五年,杨荣去世;公元1443年,即正统八年,太皇太后张氏驾崩;公元1444年,即正统九年,杨士奇去世;公元1446年,即正统十一年,杨溥去世。

随着三杨去世,太皇太后张氏薨,一直以来被皇帝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兴风作浪。正统朝的政治开始走入滑坡路。彼时,皇帝从少年天子长成热血青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

正统年间,年轻气盛的明英宗朱祁镇向往洪武朝和永乐朝时期明军涿鹿漠北的雄伟气象。一改他的父亲朱瞻基罢边求和,决定对盘踞在亦集乃一带的鞑靼残部发动一场声势浩荡的北伐。

早在公元1425年,即宣德二年十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在西域的凉州、永昌、山丹等卫所的土鞑官军摆摆罗哈剌等七十人,他们早在永乐年间奉命驻守在哈密,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早就十分思念家乡的亲人,便派人来到京城上奏,委婉地表示自己不想要继续在哈密驻守,想要回到京师效力。

没想到当时宣宗皇帝朱瞻基居然大方地同意了,下令让哈密忠顺王孛儿只斤·卜荅失里和忠义王的弟弟脱欢帖木儿,将这些长年累月镇守在哈密的将领都给遣送回来。

朱瞻基此举给后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将军队撤出哈密,就意味着明朝对于哈密地区的控制迟早有一天也要被清除出去的。而哈密地区的地理位置又十分重要,自古以来便是西域和中原之间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咽喉。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明成祖朱棣都竭力地想要控制哈密,进而控制整个西域地区。

然而,宣德皇帝朱瞻基却主动放弃了太祖、成祖时期积极对外扩张的路线,转而选择了罢边求和。在南边放弃了安南,允许安南独立建国,对于内斗的北元也无心干预,致使其很快就获得统一,并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对明王朝北部边疆造成了巨大威胁。而在西北地区,而选择从哈密撤掉驻军,这些瓦剌势力又可以重新染指哈密。

朱瞻基所采取的罢边政策,所导致的最为直接到后果,那就是明王朝的北部、西北部边疆地区又再度频频受到侵扰。比如被西蒙古瓦剌部所击败的鞑靼部阿台王子及所部朵儿只伯,便一路跑到了集乃路,也就是今天内蒙古最西端的额济纳旗一带窜居,外为纳款,而数入寇甘、凉。

公元1438年,即正统三年二月,明朝的兵部尚书王骥成功侦查到鞑靼朵儿只伯躲藏在狼山,也就是今天的蒙古包头西北黄河岸一带。于是乎,明朝令甘肃左副总兵都督蒋贵率部为前锋,甘肃总兵官任礼率大军继后,宁夏总兵官都督佥事史昭等各率精锐分路进击。

蒋贵所部率先抵达狼山,击败鞑靼,鞑靼军狼狈渡过黄河北遁。不久后,王骥、任礼、蒋贵、曹翼、艾义等部集中兵力于石城再度击败鞑靼,朵儿只伯带着余众仓皇逃往兀鲁乃池,投奔鞑靼可汗阿岱汗。

蒋鬼带着2500轻骑,继续深入追击,足足追了三天三夜,成功抵达了鞑靼本部阿岱汗所在的军营,纵骑冲击,三度大败鞑靼,阿岱汗和朵儿只伯仅率数骑奔逃。

紧接着,王骥、任礼所部在梧桐林一带四度击败鞑靼,生擒敌方15位高级官员。第二天追击至亦集乃,在两位向导的带领下,又深追了五百里地,成功迫使平章阿的干率部众降。

在此战中,明军分路东西夹击,转战两千余里,鞑靼本部的兵马几乎被全部歼灭,这是明英宗朱祁镇前期的一大胜仗,史书了将其称赞为亦集乃奇功或兀鲁乃奇功。

然而,鞑靼部本来就因为竞争不过瓦剌部,才被迫南下侵扰明朝边疆的,如今鞑靼部被明军击溃,瓦剌部在漠北更加无敌了。

多年之后,瓦剌在太师也先的带领下大规模入侵明朝边疆,明英宗朱祁镇咽不下这口气,便选择亲征,最终导致了土木堡悲剧的发生。

此后的公元1441年,即正统六年和公元1444年,即正统九年,明朝又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北伐,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但是从公元1443年,即正统八年,明英宗正式亲政后,由于他宠信 王振 ,导致 宦官专权

王振是蔚州,即今河北蔚县人。他本为落第秀才,略通经书,后为教官,中举人,传闻又自阉入宫。他善察人意,受明宣宗喜爱,被授为东宫局郎,服侍太子朱祁镇被称为王伴伴。公元1435年,即宣德十年,英宗即位,升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当时,王振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英宗以重典治国,但因英宗祖母张太皇太后及阁臣“三杨”等齐心辅政,故而不能干预政事。公元1442年,即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死,“三杨”亦相继老死,王振于是勾结内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专权八年,被英宗称为先生。公卿大臣称之为翁父,争相攀附。

公元1449年,即正统十四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同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

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即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

当年,明太祖北征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北伐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和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顺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为二:瓦剌和鞑靼。瓦剌和鞑靼之间,互相争雄。因三杨及明宣宗巡逻的关系,到了正统年间,瓦剌逐步强大起来,并且时不时就南下侵扰明朝疆域。

尤其是瓦剌的实权派太师也先,经常以朝贡为名,骗取明朝的各种赏赐。因为明朝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进贡的使者,无论贡品如何,总会礼尚往来,赏赐颇为丰厚,并且按人头派发。这种情况下,也先不断增加使者数目,最后竟然高达三千余人。

当时总揽朝政的宦官王振对此颇为不满,下令减少赏赐。也先借此为名,挥师南下,直逼大同,威胁北京。皇帝朱祁镇时年二十来岁,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经离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脚的大好时机,看到北方鞑子如此放肆,颇为恼恨。

王振借此鼓动皇帝,建议他御驾亲征。朝中大臣劝阻,皇帝不听,一来是效仿他的父亲,因为明宣宗曾在杨荣的建议下,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二来为了证明自己,何况大明朝国势鼎盛,区区蛮夷,怕他不成?

当时,朝廷的军队主力都在外地,仓促之间难以集结。于是皇帝从京师附近,临时拼凑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御驾亲征。为了说服自己的母亲孙太后,他把年仅两岁的皇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大军出征,谁知天公不作美,大雨连绵。大军到了大同附近,发现尸横遍野,加之后方粮草供应不及,军心动摇。于是,皇帝有心撤军。王振为了顾及皇帝脸面,这个没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师,太丢脸,他便建议绕道蔚州。同时,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乡,岂不是比衣锦还乡还来得及吐气扬眉?

蔚州,距离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军逼近大同,可不是闹着玩的。群臣反对,觉得这样耽误时间,容易发生危险。王振不听,而皇帝体恤王振,便给了他露脸的机会。大军准备开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来潮,担心大军过处,踩踏自己家的庄稼,而建议按照原路撤军。等到大军行至怀来附近,辎重反而没有赶上。于是,王振下令原地驻扎等候。

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军追上明军,将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于是,当也先假意议和的时候,明军上当。也先趁明军不备,发动总攻,一举歼灭之。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等大臣战死。历史上称之为“土木堡之变”,或曰土木之变。时为公元1449年,即正统十四年。

俘虏了皇帝,瓦剌太师也先又忧又喜,喜的是连明朝皇帝都抓住了,忧的是不知道该杀该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提议,觉得明朝的皇帝奇货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财物。也先觉得这个提议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也先想借皇帝的名义招摇撞骗,可惜明朝不同意。于谦为首的大臣们建议孙太后,国不可一日无君,何况在此危难之时。于是,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同时下令边关将领,不得私自与瓦剌接触,即便是瓦剌用上皇的名义,也不用搭理。

也先恼羞成怒,挥师攻打北京。却被于谦等明朝文武击败。北京保卫战,明军击退瓦剌。瓦剌无奈之下,退走大漠。

次年,朱祁钰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太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朱祁钰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然而为了让自己一脉世代为君,他不但软禁朱祁镇,甚至于景泰三年执意废掉皇太子朱见深,换上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种种作为,颇让后人诟病。结果朱见济夭折,皇储之位空置。到了公元1457年,即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病重,卧床不起。一时之间,人心惶惶。不知道这偌大的帝国,将要由何人接掌。

彼时,武清侯石亨、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拥立太上皇。到了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

朱祁镇被搀扶登舆,一行人立即赶往奉天殿。殿下的守卫大声喝止,他高喊:“朕太上皇帝也。”守卫只得唯唯而退。

十七日早朝时分,按照惯例,百官于五更前即在午门外朝房等待。忽然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高声宣布太上皇已经复辟。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此时无从选择,在徐有贞等催促下整队入官拜贺。时隔八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再次端坐在奉天殿宝座上,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

石亨等人破开南宫大门,迎朱祁镇复位,史称“夺门之变”,又叫南宫复辟。

公元1457年,即景泰八年正月十七,朱祁镇复位,正月二十一日改元天顺。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

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

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

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往往被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但人到中年的明英宗自从改天顺为年号后,事事不顺。

在第四次北伐中明英宗因情报系统失灵战败被俘,九边大乱,导致“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对海西的经略付诸一炬,三朝旧人皆战死,辽海藩篱尽消撤。海西财产的损失事后可以弥补,但海西旧人战死,投顺脱脱不花而活下来的海西众人通过对明初二帝北伐建立起的“天朝上国”无敌的政治形象的破灭无法挽回。

明英宗心有不甘,于公元1462年,即天顺六年,明英宗派锦衣卫都指挥金事马鉴等前往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等“女直地方买卖”欲趁机把铁岭的奴儿干迁回庙街。马鉴等人来到开原,得等候“夷人接护”,而夷人“过期不来”。

后来呕罕河卫头领你哈答率众到边,“诈言迎接”,至晚竟入边寇掠,过了几天,成讨温卫头领娄得率众来迎,“称说黑龙江野人与都督阿哈仇杀,阿哈又与娄得有仇”。

早在公元1456年,即天顺元年,明英宗欲遣马云以开撒马儿罕道路补过,奈何因杀于谦苍天不予,马云因弩温答失里恐吓,逐罢。

公元1464年2月23日,即天顺八年正月十六,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

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