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347年,即至正七年到公元1351年,即至正十一年的4年中,朱元璋一直生活在皇觉寺中,他在这里学习了诵经、化布施、做道场、上香、劈柴、担水、读书、识字等,白天清斋几碗,晚间香甜一觉,倒也是自由自在。
当朱元璋正栖身于皇觉寺之中,整天出入僧房、立志勤学的时候,此时的元朝实际上已经开始土崩瓦解了。元朝是以蒙古族为首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那个时候,蒙、汉统治阶级都在进行疯狂地掠夺土地。皇帝占有大量的土地,并且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诸王等以封赏名义也占有很多土地。
没收宋朝后妃田地归太后所有,另一大片被没收的田地则归皇后所有,二者都设有专门管理机构。而此时广大劳动人民却没有地,即使是有地那也是极少。由此,他们沦为了佃户或者奴隶,其数量也远远超过了过去的历史时期。同时,他们还在遭受着双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不仅如此,元朝政府的崩溃还在于元世祖废除了大会选举大汗的制度,确定了汉人立嫡长子为帝位继承者的制度,使得蒙古贵族上层的矛盾不断激化,以至于政变和内乱接连不断地发生,政治局面十分地不稳定,从而也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力量。
此外,元顺帝即位后,也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整天沉醉于花天酒地。另外,灾荒与天灾的出现也使统治者们身心俱疲,对各种矛盾的激化也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再次,治河也成了大起义的导火线。
当时,黄河在白茅口决口,元丞相脱脱主张要与灾害作斗争,坚决要堵口。脱脱首先派人到现场做了长期细致的勘察工作,工程人员呈到脱脱丞相手里的报告却否定了他的宏大方案,主要理由是工程浩大,在时间方面也是不可估计的。
更关键的因素是,起义军正在河南一带积极地进行活动,修筑这样巨大的工程,没有大批的民工是不行的。问题就出在这里了,如果本身就满怀怨恨的民工和疯狂的起义军集结在一起,那么,事情也就更麻烦了。
此时,一心想要堵口的脱脱丞相根本就听不进去来自任何方面的劝阻,他执意动工。他任命水利专家贾鲁为工部尚书兼河防使,召集各地民工15万、戍军2万人来治理黄河。
黄河一再决口,多次泛滥使得河两岸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本来这百姓就不是很多,如今官府又要让他们去挖河,监工和官吏不仅克扣他们口粮,还常鞭打他们,使他们身处绝境,受着多重欺压。民工怨声载道,愤怒至极。在整个修河工地上,堆满了仇恨的干柴,只要有一个小小的火星就会迅速地燃烧起来。
元朝兵将抢掠财物,掳获百姓,迫使百姓们不想反也得反。这时,白莲教主韩山童看准时机,便进行巧妙策划,准备发动起义。公元1351年,即至正十一年五月,韩山童在白鹿庄聚集3000人,他被首推为明王,任刘福通为辅佐,并确定起义日期。在起义前一天,他们杀白马黑牛,告天地,并且以头裹红巾为记号,歃血立誓为盟,准备正式起义。
可是消息却不知怎么被泄露了出去,官兵包围了起义军所在地。刘福通率众苦战冲出了重围,而韩山童却不幸被捕牺牲了,他的妻子杨氏带着小儿子韩林儿逃到了河北武安山中。从此,刘福通便成了领导大起义的实际首领,也是他率领起义的群众组成了富有战斗力的军队,军队颇有威信,也深得人心。
大起义的帷幕拉开后,从汝、颍开始,并且迅速扩大。不到10天的时间,中原大地上到处都燃起了人民的怒火,满山遍野是红色的海洋。由此,元朝的统治地位也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起义军占领了颍州、罗山、上蔡等地方,进而又占领了朱皋,这里是有名的米仓。于是,起义军开仓放米,深得老百姓欢迎。大起义爆发后,黄陵冈的河工们得到信号,他们愤怒地杀了监工的河官,并且头缠红巾与主力军进行会合。很快,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并且达到了几十万人。他们因为头包红巾,高举着鲜红的大旗,所以被称为红巾军。
红巾军大起义把元末的人民反抗推向了高潮,得到了人民的广泛响应。元朝统治者立刻派遣精锐部队进行镇压,但是结果却并不理想,起义从星星之火,逐渐转变为燎原之势。从此以后,大起义变得一发而不可收,它敲响了元朝灭亡的丧钟,也为朱元璋建立新王朝拓展了道路,开创了有利的契机。
接着,各个地方大起义接连发生了,徐寿辉起于蕲州,李二、彭大、赵君用起兵于徐州。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郭子兴也是在这些揭竿而起的好汉中起来的,而朱元璋也是从这里起家的。
郭子兴祖籍山东曹州,原是定远街头算命先生,一张利嘴颇让一些人信服。郭子兴为人慷慨,他会用算命得来的钱财,约上几位江湖好汉喝上几杯,因此在定远一带口碑很不错。这时,郭子兴已经从迅猛发展的义军中看到了自己的出路,因此,他暗暗地与红巾军进行联络。
后来,在江淮南北连天烽火中,郭子兴联合孙德崖及俞某、潘某、鲁某等于公元1352年,即至正十二年正月十一日起兵于定远,定远和钟离的数万百姓起义响应。元朝统治者派兵前来镇压,却慑于红巾军的威猛,仅在远隔濠州城南30里处进行扎营,并不敢前去攻城。可是,他们却在不断地骚扰着各村的老百姓。百姓受惊不堪,便天天有人入城投奔义军。元军对百姓的暴虐越来越烈,郭子兴的势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大。
2月27日,郭子兴的军队攻下了濠州,郭子兴自称为元帅。饥饿的百姓们一旦成群结伙地拿起武器,闯进地主的宅院、富家的门楼,就会像饿虎扑食,他们的嫉妒与仇恨也会一下子迸发出来,抢掠烧杀便是不可避免的,正义与邪恶的区分也并不总是那么的泾渭分明。
就在郭子兴部队进军濠州时,城乡都陷入了烧杀与混乱之中。菩萨神灵也是自身难保了,皇觉寺的粮仓、衣物、金银也被掠夺一空,可巧烛倒油倾,烈焰冲天,皇觉寺便被掩埋在一片火海之中,朱元璋也与寺僧们一起逃散。傍晚时,朱元璋无处可以托身,便又返回到了寺中。
皇觉寺离元军扎营处并不远,此时,朱元璋与汤和分开回到皇觉寺已经6年了。身处残破的皇觉寺中的朱元璋,已经听到了“汝、颍兵起,骚动濠州”的消息,这就如同暴风雨已经来到了身边一样,在面临起义的大好形势下,应该何去何从,对于这一决定性的选择,朱元璋采取了相当慎重的态度。
朱元璋在曾经的乞讨生涯中,也接触到了白莲教的种种宣传,他自己更是目睹了人民悲惨的生活现状。在看到元朝统治者的凶残腐朽的时候,朱元璋知道天下就要大乱了。此时,作为一个穷和尚,朱元璋暗自为这即将到来的大乱喝彩,他渴望着能够通过大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于是,朱元璋归寺之后,他一面在谨依化缘时总结出“示弱”“分利”的做人原则,广交朋友,准备干一番事业;一面又在继续苦读诗书,苦练拳脚,从而增长知识和强身健体,以适应做大事的需要。
经过6年的努力,对于文武之道,朱元璋确实是了解不少,他已经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放牛娃,成长为略通文墨的僧人,让人刮目相看。考虑到当时的这种混乱的局势,想到在此时投奔红巾军的人大多是乌合之众,统军人物也是参差不齐,且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政令,在这种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朱元璋在静观其变。
这天黄昏,朱元璋正在灯下读书,忽听有人敲窗,凑近一看,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手握长剑,头扎红巾,原来是汤和。
汤和进屋后,回头对后面的人交代了几句。经过交谈,朱元璋得知汤和已经做了千夫长。汤和看了一眼朱元璋手上的破茶壶,打量着这间残破的屋子,真诚地对朱元璋说道:“其实,你能够过得更好些。”
“这年头,只要不饿死,我也知足了。”朱元璋说道。
汤和不由得摇了摇头,当他被郭子兴提升为千夫长后,他感到人生有了奔头,汤和又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和尚也要挨饿,不如跟我一起去投了郭元帅,谋一个好的出路。”
朱元璋看看汤和,其实,他早已经懂得了该怎样去珍惜或许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是,他更爱惜自己的生命,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应该更有些价值,不想就这么轻易地被丢掉,他要慎重地走好这一步。
“听说郭元帅的副帅孙德崖不太服他?”朱元璋问汤和。
“郭元帅也没有办法,所有的军饷都靠孙副帅筹措,而且郭元帅的那个儿子,偏偏又总是站在孙副帅一边。”汤和说。
朱元璋摇摇头,自言自语说:“他子与父离,伙伴也离心,这是谋大事的大忌,他内不能服众,外不能扩张,就这入伙,只怕是……”
这时,一个红巾军推门进来,急促说:“元兵大队朝寺庙来了。”
“兄弟们都别慌,跟我从后门走。”朱元璋异常镇定,带着汤和等十来位兄弟穿过皇觉寺,经过一条暗长的洞穴,便进入一片石林丛中。
“你随我们去吧,我一定到郭元帅那儿保举你。”汤和继续说着,可还是被朱元璋给拒绝了,最后汤和告诉朱元璋如果想好了可以到濠州城里来找他,朱元璋答应了。
望着汤和一班人消失在山路的尽头,朱元璋又从暗长的洞穴中钻了出来,他看到此时的皇觉寺已经被元军给烧了。望着一座好端端的寺庙在熊熊的大火中坍塌毁灭,望着自己唯一的栖身之地在熊熊的大火中逝去,朱元璋长长地叹了口气。
就在这个时候,从侧面蹿出来两个师弟,原来是花云与吴良两个师弟,朱元璋不由得转忧为喜,问道:“你们怎么没走?”
“我们四处找你,想让你带我们一道去投红巾军。”花云说。
“原本我还想再等等看,现在也顾不得许多了,这可能就是天意吧!”朱元璋自言自语地说着。
“你答应带我们一起去吗?”吴良说。
“对!我听说那位郭元帅是赏罚分明的人,我们现在去投军,最好是给他带些见面礼,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我们听师兄的。”花云、吴良一起回答道。
于是,这三个和尚便顺着山道急速前行,豪情满怀地去追赶烧杀抢掠的元兵。朱元璋虽然想清楚了杀元兵的必要性,也下定了杀元兵的决心,可这毕竟是他生平第一次杀人,心跳仍然不由自主地加快了速度。朱元璋冷冷地望着那12个元兵,认真地打量着眼前的环境,思考着解决元兵的办法。
突然,朱元璋瞥见山梁上的几根大木头,顿时心生一计。既然不能从正面来进攻,但可以让他们从正面来进攻。那就可以居高临下,再利用木头、石块把他们砸个稀巴烂。于是,朱元璋将师弟二人唤到了身边,详细地给他们讲了自己的计划,两个师弟听了也是连连点头。
计划制订好后,三个和尚便开始了他们一生中的第一次杀人行动。他们将木头翻到斜坡边,还捡来一大堆石头。一切就绪,兄弟仨人便亮开嗓子唱起来:“天谴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这是当时红巾军在进行宗教活动时唱的,只要谁唱这歌,百姓便知道他是红巾军。
当山下的元兵听到了这样的歌声时,顿时惊慌了起来。当他们看清山上只有三个和尚时,不由得勃然大怒,只见他们握紧刀剑冲上山来。元兵做梦也没有想到,当他们快要到达山顶时,只见朱元璋和两位师弟将一根根大木头滚下山来。
元兵才知上当,想要转身离开,可已经晚了,木头早已滚撞下来,冲着他们砸了过来。木头使完了,就用大石头,一块接着一块,不停地滚下来。一个个元兵在痛苦惨叫呻吟后,便一动不动地死在山脚下了。
三个和尚瞪眼看着他们,都长长舒了口气。朱元璋又从地上捡起一把元兵大刀,将12个元兵耳朵一只只割了下来。然后,他将割下的24只元兵耳朵用一根藤条串了,来到两位师弟面前说:“走,我们去投军!”
朱元璋拎着12对元兵耳朵,带着他两位师弟,出现在濠州城里。这年朱元璋刚满25岁,他便投奔于郭子兴麾下,成为了红巾军的一员。
那是公元1352年,即至正十二年闰三月初一,当朱元璋带着他的两位师弟抵达濠州城的城门时,门卒和巡卒疑心他们是敌人的暗探细作,便不由分说就把他们绑了,朱元璋挣扎嚷着说要见大帅。
见到郭子兴后,朱元璋并不畏缩,好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气足更加自信。当这个25岁长面修身的粗壮汉子戳在郭元帅面前的时候,倒有一副威武夺人之概;当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拎着12对元兵的耳朵来做见面礼时,就更加喜欢朱元璋了。
郭子兴并没有什么超人的才能,可是,当他见到朱元璋的那一刻时,却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慧眼。郭子兴从朱元璋非凡的相貌上,看出了这个饱经忧患的年轻人绝非等闲之辈。后来,通过和朱元璋的一番对话,他看到了朱元璋宽广的胸怀以及对时事评论的准确性,因而他更加认为朱元璋是一位难得的可用之才。
朱元璋当了兵,他被人领到了小队长那里,脱去一身的和尚装束,戴上了红头巾,又领了一套作战服装,然后又拿起棍棒跟着众人一起到操场上练武去了。
朱元璋在跟着高彬住持的时候,也曾学过一些拳脚功夫,会念经,识得字,而且在外游历多年,也见过好多世面,悟性又好,比起那些纯粹的乡下汉子,当然是多了不少的计谋。
朱元璋自己非常明白,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拼命努力。所以他总是比别人练得刻苦,练得认真,到这里没有几天的时间,他便在小队里成了拔尖儿的人物。
在出城探哨时,朱元璋表现得沉着冷静,随机应变,每次都能立些小功回来。队里的兵卒也因此在心中暗暗地佩服他,就连小队长遇事时也常常会找他进行商量。有时,小队长还会把操兵练武的任务交给朱元璋。
那是在两个多月后的一天,大帅郭子兴带着兵出来进行巡查,在经过营房时,他见全队排成了“一”字向主帅行礼,农民军中哪有过这般礼节阵势,郭子兴见了十分高兴,便问是谁在此领兵操练。朱元璋站出来回答说:“报告大帅,是小人。”
郭子兴当即就认出了面前的这个人就是那个和尚,两个月不见,和尚的头上已经长出了齐齐的短发,只见朱元璋身着粗布战袍,手持长枪,越发显得威武了。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就得到了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当即就决定把朱元璋留在身边,作为亲兵。郭子兴还给他起了“朱元璋”这个名字,这件事对朱元璋的前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以至于后来,朱元璋在回忆郭子兴时就会说这一安排令他“再生之恩,终世难忘”。
从此,朱元璋在郭子兴的身边鞍前马后,也因此得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朱元璋有勇有谋,身先士卒,武艺又好,在一年的时间里立下了不少的战功。
朱元璋在军中的所作所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在元帅府小心办事,有功不居,不仅得到上级的垂青,而且也得到了同辈弟兄们的拥护。朱元璋非常努力,他以出色的才能让郭子兴坚信自己并未看错人。
郭子兴非常喜欢朱元璋,每次领兵出击都会把他带在身边。而朱元璋也总是小心地护卫着郭子兴,作战十分勇猛,斩杀、俘获过不少敌人。遇上事情,郭子兴也总不忘征求一下朱元璋的意见,每次他都尽力谋划,使郭子兴越来越觉得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是个将才。
由于作战技术的逐渐成熟,郭子兴便派朱元璋单独领兵作战。每次打仗,朱元璋总是身先士卒,冲杀在最前面,得到战利品,他又分毫不取,全部分给部下,使得部下都非常拥护他,每一次出战,大家都齐心协力所向披靡。
郭子兴见朱元璋带领的部队凝聚力空前增强,战斗力也大为提高,于是比以前更加器重他了,特别想把他收为心腹,让他死心塌地地跟着自己干。
精明能干的朱元璋的确为人所称道,可是令郭子兴感到困惑的是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朱元璋,后来,他想到了裙带关系是结交心腹的最好手段。
有一天,有位姑娘朝朱元璋走了过来,姑娘的脸稍微长了些,皮肤也有点黑,但是那双眼睛却透出万分的豁达与聪慧,令朱元璋非常动心。姑娘见朱元璋在注视着她,却没有丝毫的扭捏和害羞,她礼貌地一笑,以老朋友似的口气说道:“你一定要尽力帮助郭元帅呀!”
“请问小姐,你是什么人?”朱元璋问道。
“我叫马秀英,父母早亡,因家父生前曾与郭元帅是好朋友,所以郭元帅就收养了我。”
“郭元帅真是大仁大义,姑娘请放心,我一定会尽心尽力效忠元帅的。”
“我在这里替郭元帅感谢你。”
“姑娘快别这么说,我只是个当兵的,怎能消受得了你的感谢。”
“我看人是没错的,人这一生是讲不清的,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可是到了12岁那年,家里却突然变富了,富了母亲拿钱去接济穷人。可是还没到3年,父母就双双惨遭杀身之祸,我一下子就变成了孤儿。”姑娘讲到这里,便有些伤感了。
朱元璋正奇怪郭府怎么会有这般充满智慧、善解人意的女子时,女子的诉说却让朱元璋想到原来她也有着痛苦的经历,顿时生出许多好感。朱元璋充满感情地说:“姑娘,你别伤心!”相同的命运,将这两个素昧平生的男女突然拉得很近,他们似乎有许多说不完的话想要说给对方听。
送走马秀英后,朱元璋在回营的路上心情显得非常舒畅。他回到兵营后便把军装穿在了身上,他左顾右盼地自己瞧自己,感觉自己精神了许多。
在一次探察元军时,朱元璋为了保护郭子兴受了点轻伤。这一天,郭子兴因五河县求援一事要与孙德崖等商议,朱元璋趁空又来到了那座小院门前。真巧,这个时候马姑娘正好从里面走了出来。俩人相继停下了脚步,马姑娘关心地问朱元璋,说道:“听说你受伤了,你好些了吗?”
朱元璋不觉心头一惊,这么多年以来,他已经很久都没有听到这么温馨的问候,一时竟愣在了那里。原来,那天视察元军时,他们认出了郭元帅便来袭击,朱元璋拼死保护右臂被刺了一刀,如今伤早已经痊愈了,没想到马姑娘竟是如此地关心他。
“一点小伤,早好了,感谢马姑娘挂念。”朱元璋真诚地回答。
“小伤也要注意调养好。”
“已经好了,请马姑娘放心。”说着,朱元璋便弯起左手使劲地摇了摇。
马姑娘笑了笑,又轻声问道:“听说你们是在城南五里处遇上元军的?”
“是的。元军近期可能要撤兵,他们在城南三十里外扎营这么久,却又不来攻城,肯定是心里害怕,派人来看,是担心我们去打他们。”朱元璋回答道。
“元军肯定是要撤走的,他们最担心的是背后的张士诚。”马姑娘颇有主见地说道。朱元璋不由得打心眼里佩服她的判断。
“你怎么不将这些想法跟郭元帅讲讲?”
“我,一个女流之辈。”马姑娘淡淡一笑,说,“如果你也是这么看的,还麻烦你给郭元帅讲一讲。”
“我一定将马姑娘的看法转报给郭元帅,我们不要花精力去对付南面的元军,有张士诚在背后牵扯着他们。”朱元璋笑着说道。
“听说元军在围困五河县?”马姑娘又问。
“我也是刚刚听说的,现在郭元帅正在与孙副帅他们商量救援五河县的事。”
“元军怎么会去围困五河县?我看这中间一定有鬼,你能不能冒险去探听一下真实情况。”马姑娘说道。
“只怕郭元帅不让去,他们正在商量救援的事情。”
“我来想个办法,就说我有事找你去办。至于这儿的事,我看郭元帅他们三五天之内是不会拿定主意的。”
朱元璋既敬佩又感激地看着马秀英,有一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朱元璋心里想:天下竟然会有如此聪明的女人!
就在郭子兴举义于濠州时,临近的五河县与永丰县也先后有人举义成功。虽然说都是红巾军,但是彼此间也有吃掉对方的念头。正因为如此,五河县义军首领常遇春派人来求援,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到底是救还是不救。几天下来,郭子兴与他的文臣武将们都在商讨这件事情。
此时,文臣武将也分成了两派。主张救援的主要是武将,以大将郭彪为首;主张不救的,主要是文臣,以谋士张超为首。孙德崖对战争一无所知,因此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郭子兴也拿不定主意,时间一拖又过去了一日。郭子兴手下的文臣武将还是争不出高下,郭子兴正在伤脑筋时,朱元璋却押来个瘦弱的元兵。
“快将实情说给我们元帅听。”朱元璋拉着腰上的佩剑,对元兵呵斥道。
“将军饶命,小人实说。”俘虏哭丧着脸,说道,“小人是铁木乎手下的探子,奉命前来探听濠州的军情,铁木乎将军说,只要濠州派兵去支援五河,我们就乘虚出兵攻取濠州。”
情况既然如此,不救五河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帅府中,主张不援助的文臣一个个似有先见之明的样子,而主张援助的几员武将干瞪着眼睛,一时也无话可说。
“拉下去,给我砍了。”郭子兴指着下面跪着的俘虏,一挥手说道。随后,郭子兴因朱元璋捉了元军的探子有功,把他升为副将。
“感谢元帅提拔。”朱元璋恭敬地说,“不过,小人有些看法,不知能不能说?”
“既有看法,不妨说出来,大家都听听。”
“小人请求元帅,暂缓砍那元军探子的头,待小人把话说完,元帅要砍再砍。”
“本帅答应你。”郭子兴点头说完,旁有侍从忙赶出去喊:“刀下留人!”
“小人认为,元军攻打五河县城的目的是为了围之打援,意在取我濠州,我们既明这个情况,更应前去救五河县之围。”
郭子兴不解地望着朱元璋,朱元璋接着说:“原因有这么三条,其一,元军既然是围敌打援之计,围困五河的元军一定很弱,我们只需一支千人轻骑便可取胜;其二,五河红巾军与我们虽说是素无往来,但这次若救了他们,今后必然成为友邻,等到元军北退时,我们在扩展地盘时也多个帮手;其三,元军此次围困五河,本意就是要夺我濠州,派一支轻骑速去速归,既解五河城之围,又使元军一时不敢急攻濠州。只要元军稍待半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就能打到开封,元军便再无能力取我濠州。到那时,我们便可放手扩展地盘啦!”
一席话,说得帅府肃然,郭子兴眼珠转动,哈哈大笑:“说得好,各位将军,你们谁去援救五河县?”
众人面面相觑,就是不说话。这时,朱元璋站出来说道:“如果元帅允许,给小人一千兵马,小人愿意去救五河县之围。”郭子兴同意了,朱元璋也立下了军令状。
天快要亮时,朱元璋带领着一千精兵到了离元军营帐只有两里的山坳里。在这次的救援过程中,朱元璋是异常小心谨慎的。因为元军有三万多人,而他们只有千人,要以一当三十,他不仅需要一个好的谋略,需要武功一等的精兵,更需要一位良友,现在的朱元璋已经将汤和当成了自己的亲兄弟。
汤和是个极其忠义又宽厚之人,面对此去凶多吉少,他还是义无反顾,欣然前来助他的老乡一臂之力。朱元璋看到汤和前来心里非常高兴,如今两人就要去并肩作战,去打一场险恶的战争,不免生出许多感叹,也有许多说不完的话语。
然而,还没有来得及交谈几句,就有探马来报告:元军营中静悄悄的,并无半点动静。朱元璋看着汤和,想先听听他的看法。
“现在元军睡得太死,岗哨也在打瞌睡,我们可以一面率军冲进敌营杀敌,一面派人进城通知五河县的兵倾城出来接应。这样一来,等到元军回过神来时,五河县的兵也到了,我们再联合起来也有近万人了,先围歼他二千,只要有一营人被我们打跑,其余人就会跟着跑。这样,我们必然是胜券在握。”汤和说道。
朱元璋又补充说道:“如果我们现在马上派人进城,告诉五河县守将常遇春郭元帅已派出三万精兵,要他们配合行动,这样一来他们一定勇气倍增。我们隐蔽在这里,等到天明时元军攻城快破时,再去放火将元军营帐烧个精光,然后向前击杀后撤的元军,这样一来,元军一定会惊慌失措,失去战斗意志。这么打,把握就又多了好几成。”听到这里,汤和佩服得五体投地。
不久,天刚微亮,吴良来报:“禀将军,元兵军营人动马嘶,像是要去攻打五河城了。”
朱元璋对汤和一笑,让汤和去把他的意思告诉士兵们。等到汤和走后,朱元璋又派花云去五河城内报信。尽管血战在即,朱元璋还是要趁隙休息一下,养精蓄锐,以应对即将到来的惨烈战斗。
围攻五河城的将军叫海呼儿,是元朝的名将,这个人不但作战勇猛,而且很有谋略。昨天晚上,海呼儿得知濠州郭子兴已捉住了他们的探子,弄清了他们虚围五河城实打濠州的计划,便即刻召集手下,来商议如何应对这件事情。
商议了好一会儿,大家最后一致认为:既然郭子兴已经知道了他们的用意,一定做了很好的准备,那干脆先不打濠州,直接去攻打张士诚,一旦消灭了张士诚,濠州也会不攻自破。听完大家的意见,海呼儿皱着眉头说道:“可如今我军已经围了几天了,倘若要是再攻不下就撤了兵,这样会大挫军心。所以,我决定,在去攻打张士诚之前,一定要拿下五河城。”
于是,海呼儿下令:拂晓前,全军出动,太阳出来后攻占五河城,把常遇春活捉捆了去攻打张士诚。这个时候,五河城的守军,在海呼儿强大的攻势之下,已经死伤过半。眼见五河城危在旦夕了,就在这个时候,只听远处大声喊着:“元帅,军营被烧了。”
海呼儿回头一看,只见自己的军营烈烟腾腾,一片火海。于是,海呼儿赶忙命令撤兵。兵败如山倒,海呼儿一马当先冲回自己的军营,熊熊燃烧的营帐惊得他目瞪口呆,心里那点怒气渐为胆怯所替代,正不知怎么办才好,只见朱元璋、汤和领着一队军马直向他杀来,海呼儿带着剩余的两万多人仓皇往北逃去。此时的海呼儿做梦也没想到,来袭击他的部队,才仅有千人。
这次是朱元璋投身军队后指挥的第一场战争,以少胜多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朱元璋不但解救了五河城,还得到了大量的战利品。
常遇春在城门口迎接朱元璋的队伍,当他知道朱元璋仅带了千人来救他时,佩服得五体投地,当众夸奖了朱元璋。这个常遇春,相貌奇特,体态雄壮,勇力过人,因其生性豪放又知体恤百姓,所以深得军心和民心。
朱元璋见常遇春神情激动,知道他是发自肺腑,于是便上前一步,紧握住常遇春的双手,说道:“常将军如此夸奖,朱元璋真是愧不敢当。其实,朱元璋更佩服常将军,如不是常将军有勇有谋,胆识过人,又怎能孤军守城如此之久,而且还能发起如此猛烈的冲锋?”
听了这番话,常遇春佩服之余,又多了几分亲切,对朱元璋说道:“要说胆识过人,谁比得过你朱将军?但是你这步棋也实在是危险了些。”
“危险,难道你怕危险么?”朱元璋说完,两人都哈哈大笑起来。两人双目对望时,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后来,朱元璋又将汤和介绍给了常遇春,大家高兴地谈论着。
五河之战不仅让朱元璋首建奇功,而且还让他结识了一位后来帮他打天下的大将。常遇春把朱元璋迎到城内,设盛宴款待了他。宴后,两人又彻夜长谈。临别时,常遇春倾其所有,凑足了3000两银子交给朱元璋。朱元璋与常遇春依依惜别后便离开了。
回到濠州后,朱元璋让花云与吴良抬着3000两白银交给郭子兴,特别申明这是常遇春将军献给元帅的。郭子兴看到朱元璋打了胜仗,自己又得了这么多的白银,自然是眉开眼笑,对朱元璋、汤和、花云和吴良都有所晋升,还大方地赏赐朱元璋1000两银子,作为修建“镇抚府”之费用。
经过长时间的接触,郭子兴觉得朱元璋处事沉稳,计虑周详,好多事情都能从他那里讨个分晓,因此很愿意同他交谈。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便把养女马姑娘嫁给了他。这位马姑娘,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朱元璋能与大元帅的女儿结亲,自然是身价倍增,使得人们对这位小沙弥不得不刮目相看。
马姑娘是一个谦虚和深明大义的人,对此,朱元璋也是非常地赞赏,他更以自己的夫人能有这样的人品而自豪。自从马姑娘与朱元璋结婚后,夫妇的感情一直都很好。此外,她对朱元璋的事业也是很有帮助的,她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后。
朱元璋是个有大志的人,注定要去开创大业,如刘邦一样“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说,朱元璋白手起家的第一步便是从郭子兴这里开始的,由于他的才能与拼搏,不久他便旗开得胜。
有了自己的“小家”,这成为了朱元璋在日后能够定天下的跳板,他借攀凤跳入了“龙”门。自从朱元璋做了郭子兴的女婿后,郭子兴更加信任他了。从此,郭子兴才真正地放心让他带兵外出去攻城略地,而朱元璋也不负郭子兴的期望,屡次取得辉煌的战绩。
其实,郭子兴要网罗朱元璋也不是没有目的的。那时,濠州城内统帅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你争我斗得相当激烈。当初,一起举事的郭子兴、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在占据濠州以后,便涉及到一个排座次的问题,五个人都是各不相让,最后不得已就都称为元帅。
郭子兴为了顾全大局,还是让出了第一把交椅,而屈居第五。可是,郭子兴能打仗,也善于使用计谋,而孙德崖、俞某、鲁某、潘某都是庄稼汉出身,他们不识字,性情粗犷,在遇到要处理的事情,四个人直瞪着眼张着嘴发呆。
这时,郭子兴总是能说个头头是道,得意忘形之时还会奚落几句,然后扬长而去,惹得那四个人十分羞怒。于是,那四个人便想联合起来对付郭子兴。
郭子兴也是被气得十分懊恼,他经常在家里生闷气。如果遇到了公事,四个人也不等郭子兴便自行处理了。此时的五个人,虽然彼此还都按捺着,隐忍着,但是,实际上他们相互猜疑、提防,已经形同水火。而就在这个时候,徐州城的彭大、赵君用等战败逃亡而来的人,使濠州城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了。
那是公元1352年,即至正十二年九月,攻打徐州失败的义军,以彭大、赵君用为首率余部来濠州投靠,在增强了濠州的军事实力的同时也使原有的紧张关系更加复杂了。
在彭大、赵君用得志于濠州之后,他们也相互撕咬起来。彭大处事果断又有心计,赵君用不是对手,他只好唯命是从。这时,郭子兴看出了这个端倪,便主动结交彭大而冷落赵君用,从而使赵君用大为愤恨。于是,赵君用就同孙德崖等人结党。自此以后,在濠州城内两派势力重新组合,争斗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导致了公开的冲突。最终,竟闹到孙德崖一伙绑架郭子兴的地步。
这一天,孙德崖、赵君用指派的人看到郭子兴正单独行走在大街上,便一拥而上将他绑架了。然后,他们把郭子兴放到了孙德崖家的地窖中。
这时,朱元璋正在淮北前线作战,得到消息后便立刻决定赶回来。朱元璋知道郭子兴的存亡,直接关系着他的家庭、他的前程还有他的生死。这个时候,有的朋友劝朱元璋说:“你这个时候回去,岂不是白白送死吗?”朱元璋并没有听从朋友的劝告,因为他始终都记着郭子兴对他的恩德,于是,他决定去搭救郭子兴。
朱元璋趁着夜色摸到了郭家并问清了详情,然后,小张夫人叫来了郭氏兄弟。朱元璋说:“此时,要救出元帅,就必须请老彭出面。”大家觉得有理,即让朱元璋带天叙他们马上活动。
朱元璋夜见彭大,陈说利害,并说道:“濠州城里谁不知道我们元帅佩服彭大帅有勇有谋,料事高人一等。这遇事自然就向大帅多请教多商量些,关系更亲密些,可谁想到因此就得罪了人。他们这样干明明是拔大帅的羽翼,拆大帅的台。自古来多少事都被这帮嫉贤妒能的人给搅了。”
彭大本来就喜欢元璋,听了他这一席话,便想起了对赵君用、孙德崖一伙人素日的厌恶与怨恨。于是,他立即站起身,随即喝令左右,集合队伍,兵围孙德崖家。朱元璋等人也一同前往。
到了孙家后,还没有进行交涉,朱元璋就跳墙而入。他找到了幽禁郭子兴的地窖,砸破械枷锁链,把郭子兴救了出来。救郭子兴一事无疑是朱元璋的一个义举,这件事对朱元璋来说是颇有意义的,不仅锻炼了他在处理突发事件时的能力,而且也增加了他在应对政治斗争时的经验,同时还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名前途远大的青年将领的责任心和道德情操,从而奠定了他在军中的威望。虽然这次火拼被暂时制止了,但是将帅们之间的仇恨却日益加剧了。
此时,进攻徐州的元军乘其锋锐对淮西红巾军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城内将士避开前嫌共同抗敌。后来,元将中书左丞贾鲁再次发动总攻时,跌下马后死于军中,元军不得不撤了回去。
然而,濠州城中愈发艰难且混乱了。在几个月的困守中,粮食吃用殆尽,兵员损失严重,将士们都出城劫掠去了。与此同时,朱元璋又回到了家乡去招兵。就在快要到东乡的时候,朱元璋看见前面有位老人像是跌倒了,旁边还有一个小孩正在努力地将他搀扶起来。
朱元璋立即勒住了缰绳,他下了马走到老人跟前将他扶了起来。当他看到老人、小孩手上的破碗时,就知道他们这是要去沿街乞讨。顿时,朱元璋觉得心里憋得慌,他摸摸身上还有些碎银,全部拿了出来塞给了老人。
老人惊得目瞪口呆,他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银子,感激地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他们交谈了一阵便一同上路了。
当他们走进村口时,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朱元璋对众人高兴地说:“我也是穷人的儿子,这次是来招兵的,希望可以扩大我们穷人自己的军队。”
“我相信你,我信!”老人捧起手上的银子,“他是我们的救星,穷人的救星来啦!”老人这一喊叫,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不是前寨孤庄村朱家的……”一个中年人仔细地打量着朱元璋。
“是的,我叫朱重八,谁要是信得过我,就跟我一起去打仗吧。”朱元璋充满激情地说着。
“你们还犹豫什么,快跟朱重八去!”老人喊起来。
在这个乡村里,人们更愿意去相信老人的话。比起年轻人来,他们更有号召力。听了老人的喊叫,青年人都跟着吼起来:“我们跟朱重八走!我们跟朱重八走!”
年轻人有的回去准备,有的仍然跟着。沿路走去,越来越多的人跟上了,其中有些是认识朱元璋的,他们互相转告着,当走进村时,已经有一大群人了。
有一个听到了呼喊声的壮实汉子,握了把砍柴刀,走到朱元璋面前,激动地说道:“重八哥,你还认得我么?”
“胡大海!你是胡大海吧?”朱元璋喊起来。没想到小时候瘦弱的胡大海,如今这么壮实,只是那相貌却还能分辨出来。
接着又来了二十多个人,朱元璋非常地高兴,当即摆了十多桌酒席,宴请乡亲们同饮。直到下午才带了众人,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村子。
这回招来的都是自己的乡亲,朱元璋对他们感到特别地亲近,特别地放心。他仿佛是找到了自己的亲人,心中充满了一种温馨的感情。朱元璋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培养他们,让他们一个个都当上大将军,成为自己今后进一步发展的主力军。
在那样一个兵荒马乱的年月,有枪就是王。不管时局多么艰难,明天后天命运如何,凭手中的几千几万兵马,这方圆十里百里就是老子的天下。此时,濠州城里的将帅们都想过过王侯的瘾头。好在大家是分灶吃饭,各帮各伙,也就互相迁就,彼此容忍了。
可是,每个将领的处事方式也是不同的,正所谓官尊脾气长,对下属特别是对郭子兴他们的军官愈来愈加凌虐横暴。朱元璋觉得再在这里委屈下去,只有招辱取祸。而濠州城里也没有一个可以成得了气候的,郭子兴也是外刚内柔,不能够相托。于是,朱元璋经过反复琢磨,他决定离开濠州,去开辟新的天地。
这一年,是朱元璋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迅速崛起,就只能被他人所灭。经过商议,朱元璋决定夺取滁州。于是,朱元璋从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选了心腹徐达、汤和等24人离开了濠州,南略定远。
在南略定远的途中,朱元璋先招抚了张家堡驴牌寨民兵3000人,后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头的800人。朱元璋统率着这支队伍向东进发,他们乘夜攻破了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元帅缪大亨投降。朱元璋从降军中挑选了精壮汉人20000人编入了自己的队伍,并南下滁州。
其实,朱元璋在定远的一举一动,正被一个读书人密切关注着,他就是李善长。李善长的祖籍是安徽歙县,他比朱元璋大14岁,小时候曾在歙县灵金山闭门苦读。
李善长喜欢读兵家、法家著作,喜欢探求里面的计谋权变。可是,他的学识并没有得到元朝政府的青睐,元朝政府并没有给他提供任何升官做吏的机会。
后来,李善长决定弃文经商,来往于徽州、定远之间。果然,他的才能在这里得到充分施展,因而很快发了财。财大气粗的李善长,再加上他的计谋远略,成为了远近知名的人物。
在元末的荒乱中,李善长时刻都在等待着让他大显身手的机会。眼下,朱元璋的胆识和智慧,使他隐约看到了希望。后来,冯氏兄弟的主动投靠使他最后下定了决心。于是,李善长把家稍作安排,就去追赶朱元璋的队伍了。
那是在1354年,已经42岁的李善长身着儒生服,在朱元璋去滁州途中歇脚处请求召见。当朱元璋听到来访者是定远名人李善长时,心中不禁大喜。李善长以自己的老谋深算,深深知道应该如何去打动这个野心勃勃的青年人的心。
李善长与朱元璋见面后,他一言不发,却对着朱元璋的相貌审视起来,随后,他忽然兴奋地说道:“总算天有日民有主了。”就这么一句话就把朱元璋的心给抓住了。
朱元璋作为三万大军的统帅,他急于想问个明白,李善长也有好多话要当面陈述,于是两个人越谈越投机。你问我答,整整谈了一天。晚饭后,他们二人继续秉烛对坐,谈兴更加浓厚了,蜡烛换了一支又一支,不知不觉东方便露出了晨光。
在彻夜的谈话中,朱元璋感觉自己与李善长一见如故,一席长谈不但鼓起了朱元璋的雄心,而且对他今后的事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朱元璋看来,李善长的到来很可能就是萧何转世。
朱元璋任命李善长做记室,与此同时,一切机密谋议都会认真听取李善长的意见。朱元璋还希望李善长担负起协调诸将的任务。从此以后,李善长成了朱元璋的臂膀和心腹,担负起了军师和后方供给的任务。朱元璋不断嘱咐他要好好协调将领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共创大业。朱元璋攻下滁州后,他的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带着外甥保儿前来投靠。后来,朱元璋又收养了二十几个义子。
这时,濠州城中的郭子兴也正在经受着煎熬。彭大战死后他的儿子彭早住当了鲁淮王,但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而赵君用却成了天,他在控制了彭早住的同时,又要消灭郭子兴。赵君用把郭子兴挟持到泗州,准备在这里将他除掉。
朱元璋知道后,觉得必须要去救郭子兴,因为郭子兴是他的恩人。可是,朱元璋不能发兵泗州,那样就会中了赵君用的诡计。而此时,赵君用已经发来让他驻守泗州的命令,其险恶用心是很明显的。
朱元璋决定采用外交方式与赵君用进行斗争,他派了一个人到濠州面见赵君用,陈说大义,晓以利害。朱元璋又以实力做后盾,再挑开濠州内部矛盾,此时赵君用不能不再三斟酌。朱元璋又命人给赵君用的左右都送了大礼,郭子兴才将他一万多人马带了出来,并转移到滁州城。
在郭子兴入城时,他受到了朱元璋隆重的欢迎,朱元璋并无眷恋立即交出了兵权。只见三万军马整齐划一,严明号令,使郭子兴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再看看自己松松垮垮的部队,不由得心中产生了不快,一种油然而生的自惭形秽之感填满内心。况且,这次还是被人驱赶才来到此地的,像是在寄居别人的屋檐下。郭子兴不由得神经紧张起来,他担心此时的朱元璋心里会怎么看他。
郭子兴手下的将领也充满妒意,有时郭子兴当着朱元璋面责骂他们无能,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朱元璋的忌恨。于是,他们串通一气向郭子兴进谗言,说朱元璋作战不利,说他背后对元帅有怨气。
于是,郭兴对朱元璋越来越疑虑,越来越刻薄。重要的战斗不再派朱元璋做统军,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兵权。接着,郭子兴又把朱元璋的属员一个个调到元帅帐下。眼下又要把他的智囊李善长拉过去,朱元璋也只得由他。李善长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面对目前的局势他早就有了细致的分析,因为他了解郭子兴,更加了解朱元璋。
时间一长,郭子兴对朱元璋的不满越来越多。由于郭子兴的刻意刁难,朱元璋夫妇在生活上的处境也变得十分困难。郭子兴以粮饷紧张为借口,对他们夫妇的伙食抠得很紧。
夫人为了保障朱元璋能够吃饱,只能自己忍饥挨饿。有一天,家里实在没东西吃了,夫人就到郭子兴那边厨房去帮忙,趁人不备,她将一张刚刚出锅的烙饼贴在身上,用衣襟掩饰起来,并带给了朱元璋。
等到她从怀中取出烙饼时,身上已经烫出了一个焦疤。夫人听朱元璋说要去打点,便急将自己的一点私蓄拿了出来,统统孝敬了两位张夫人。钱真是能通神,两位张夫人果然十分欢喜,不断在郭子兴的面前说好话。于是,郭子兴对他们的态度也渐渐有了新的改变。再说李善长那边,他凭借着伶俐与狡黠,使他们的脸色也慢慢地友善了起来。
郭子兴恢复了对朱元璋的信任后,这一年下半年,元军以百万大军在高邮大败张士诚后,又分兵围六合。这时,守将孙德崖、赵君用的势力危在旦夕,向郭子兴求救,郭子兴因之前的事情而拒不发兵相救。
这时,朱元璋高瞻远瞩劝说大家,他认为六合与滁州唇齿相依,不救则自毙;六合失守,滁州必然不保。所以,不能因小失大。郭子兴听了心服口服,同意发兵救助孙德崖和赵君用。
朱元璋率部队东下六合,抢占瓦梁垒要塞。无奈寡不敌众,好几次都险些被捉。由此可以看出,在对敌上不能硬拼,只能靠智取了。于是,朱元璋敛兵入垒,他派出一些妇女对着元兵大骂,元兵被这种突如其来的场面弄得举足无措。
后来,元兵又见垒内放出了一些牛,妇女们在中间追赶,而壮丁们则在两旁护卫。元兵不敢近前,眼见她们大摇大摆退回营中并向滁州方面撤退。元将方才觉得是受了奚落,于是急追。这时,耿再成进行边打边退的策略,他把元军引到滁州城外的山涧。顿时,伏兵四起,城中将士也呐喊而出,元兵大败而逃。
这一场滁州保卫战考验了朱元璋的勇敢与智谋,对此,将领们对朱元璋没有不服气的,就连郭子兴对他也是刮目相看。
在这次援救六合的战役中,从开始到胜利都充分显示了朱元璋的远见卓识、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的气概,从而赢得了这支红巾军官兵的敬佩和信服;同时也回击了郭子兴的偏见和浅薄,使郭子兴充分认识了朱元璋的为人和军事才能。
1355年,朱元璋一举攻克了和县,郭子兴立即任命朱元璋为总兵官镇守和州。朱元璋知道这个总兵并不是好做的,这些将领大多都是郭子兴的旧部,他们一向骄横放纵,总是凭借着老资格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如果此时立即宣布郭子兴的命令,拿出总兵的气势来升堂议事,反倒会搞砸了。
于是,朱元璋想了个办法,他命令将议事厅的公座撤掉,一律都换成小木椅。每天五鼓议事,诸将先到,就把右首上座依次占据了,留给朱元璋的是左下首的末座。
朱元璋款款就座,每次在商议军政大事时,将领们一个个呆头呆脑,不能置一词。朱元璋却能剖决如流,处理得恰当妥帖。为了加强防御,决定修筑和州瓮城,各将领分段包干,并且限期完工。
将领们根本就不把这件事当回事,等到验工时,只有朱元璋负责的一段完好竣工。于是,朱元璋便把脸沉下来,在议事厅正中南向落座,把郭子兴的委任状摆在桌子上,命诸将上前观看,随即又说道:“你们违约失期,该当何罪?”将领们脸都吓白了,不敢仰视。
朱元璋又稍稍缓和了一下口气,说道:“念大家都是初犯,这次就免了。从今天起,如果再有违抗命令的人,一定军法从事!”诸将连连称是,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个一向谦恭和善的年轻人不可戏侮。
朱元璋在做总兵时还发生过一件事情。当上总兵的朱元璋不仅领兵打仗,还很注意用纪律来约束军队,其中“和州立约”便是一例。
当朱元璋在驻守和州时,有一天,雄鸡刚刚叫过两遍,朱元璋便起了床。这时,东方才微露光亮,全城百姓、军兵都还在沉睡之中,只有几家炸油条、炕烧饼、磨豆腐的店里透出了灯光。朱元璋起床后就朝城外走去了,一来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二来也是练练武艺。
朱元璋来到北城口,守兵连忙打开城门,时值冬天,天气严寒,朱元璋紧了紧战袍,大步跨出城门。这时,在城门墙脚下,朱元璋看到一个面黄肌瘦的小男孩正蜷缩在稻草里,旁边还放着一只要饭的篮子。
朱元璋触景生情,想起了自己逃荒要饭时的苦难经历,不禁一阵心酸。于是,朱元璋便上前喊道:“小兄弟,小兄弟!”他把那个小男孩喊醒后,便问道,“小兄弟,你有家吗?”小男孩点了点头。
朱元璋又问道:“你的爹娘在哪里?你为什么不跟着他们呢?”
小孩子哭了一会儿才说道:“我爹爹在城里的军营中喂马,我娘也在军营里,她在一个当官的人家。”
朱元璋听说小男孩的爹娘都在他的军营里,顿时吃了一惊,这就像一个拳头猛地打在了自己胸口上。他强忍住愤怒说道:“小兄弟,别害怕,跟我进城去,我帮你找到他们。”随后,朱元璋便带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的马棚,果然找到了孩子的父亲。
朱元璋又问马夫说:“孩子他娘在哪里呢?”
只见马夫摇了摇头,默不作声。朱元璋此时已经明白了究竟,便对马夫说道:“等会儿,你到我的住处去,我有话要跟你说。”说罢,他又拉着小男孩走了。
朱元璋拉着小男孩来到了军营将士的驻地,在一个小将士的家里,找到了孩子的娘。那妇女30多岁,一看到自己的孩子便哭了。
朱元璋又领着那妇女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当见到自家男人时,女人顿时眼圈一红禁不住地哭了起来,哭着哭着那妇女“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只见她边哭边说道:“总兵老爷呀,你救救我们吧,我们是十几年的夫妻了,那回城破了,我丈夫就被抓来养马了,我被那官……从那天起,我们有家不敢归,有子不敢认,夫妻不敢称。求求总兵大人,你可要给我们做主呀!”
那妇女哭着连连磕头,又拉过小男孩,叫他也跪下一起磕头。朱元璋本是个硬汉子,但见了这个情景,也不免鼻子一酸、眼圈一红落下泪来。朱元璋当下决定传令各路将领到他的军帐训话。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意识到,部队的军纪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他们攻破城池后,发生了扰民滋事、掳掠妇女的事件,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的话,部队将会失去民心。
当朱元璋把所有军官召集在一起时,他对大家说道:“大家从滁州来到这里,有一些人掳人家的妻女,使百姓夫妇离散,敢怒不敢言。军队没有纪律,只能扰民,怎么能安众?今天,你们能够把所掳的妇女交出来,咱们万事皆休,倘若霸占隐瞒,决不轻饶!”
俗话说“军令如山”,总兵既然已经下了命令,谁还敢不遵从?当即,将领们就将全部抢来的妇女送到了总兵部。
第二天,朱元璋召集全城百姓在兵营集合。朱元璋命令城中男子集中站立在两旁,让妇女们一个个去相认。同时,朱元璋还宣布:“果真是夫妇,就相认;不是夫妇,不得随便相认。”于是夫妇携手而归,家庭得以团聚。部队在百姓们心中的形象也有了改变。此事广为传颂,朱元璋也更加深得民心。
后来,孙德崖借郭子兴到和阳的机会,施计谋挟持了朱元璋。孙德崖之弟给朱元璋套上了铁锁欲加害,幸遇一位姓张的友人救了性命。郭子兴自从听到朱元璋被擒去,惊疑致疾,一病不起,3月卒于和阳,归葬滁州。明朝建立后,洪武三年,也就是1370年,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并建庙奉祀。
看着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是为了化解与朱元璋的矛盾,郭子兴的小张夫人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朱元璋做了第二夫人,也就是后来的郭惠妃,很显然此目的是为了得到朱元璋更好的保护。不久,郭兴、郭英两将军遵其父郭山甫的嘱托,又把妹妹送给朱元璋做了第三夫人,这也就是后来得宠的郭宁妃。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的影响正在一步步地扩散,实力也在一步步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