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9年,朱元璋派手下大将俞通海,去攻打陈友谅的手下赵普胜驻守的安庆城,俞通海没有把安庆城攻下来,只好退了兵。
开始时,赵普胜与俞通海等驻扎在巢湖,一起归附于徐寿辉,后来赵普胜又叛归了徐寿辉。此时,赵普胜正为陈友谅驻守安庆城。此外,他还多次引兵争夺池州、太平,到处进行抢掠,朱元璋为此担忧不已。
朱元璋见俞通海无功而返,便派人秘密打探赵普胜的情况,通过打探朱元璋才知道,赵普胜有一个门客,颇有计谋,赵普胜完全是靠这个门客给他来出谋划策。
打探到这个消息后,朱元璋便想到了一个计谋。他派人带了很多财物去了安庆,私下与赵普胜的门客套近乎,很快便与门客成了熟人。然后朱元璋又派人暗地散布谣言,说门客与朱元璋的人有来往。
朱元璋故意给赵普胜的门客写了一封信,让人送到安庆去,临行时,朱元璋又对送信人交代了一番,让送信人装出不知道的样子。
赵普胜最近已经听人传言门客与朱元璋的人有来往,见送信人那遮遮掩掩的样子,就起了疑心。他拿过信来,拆开一看,原来是朱元璋写给门客的亲笔信,不由得怒气冲天。他把门客找来询问此事。
门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问:“将军,出什么事了?”
“你做的事还装作不知道,看看这是谁写给你的!”赵普胜大吼。
门客拾起信来,匆匆看了一遍,连忙对赵普胜说:“赵将军,这是朱元璋的计策,他这是故意离间我们的关系,你可不能上他的当呀!”
“你还想哄骗我。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别怪我不客气!”鲁莽自信的赵普胜当然不相信门客的解释。事情过后,想起赵普胜那发怒的样子,门客就感到恐惧,他知道赵普胜刚愎自用,说到做到,他这样怀疑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会把自己杀掉。又想到朱元璋广招贤才,还真不如投奔朱元璋。于是,门客便连夜潜出安庆,来到应天投靠了朱元璋。
朱元璋见门客前来十分高兴,他把门客待为上宾,门客见朱元璋如此看重自己,就把赵普胜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朱元璋。随后,朱元璋让门客带上重金,潜往陈友谅的驻地,到处散布赵普胜对陈友谅不满的谣言,又用金钱买通陈友谅身边的人,让他们在陈友谅面前说赵普胜的坏话。
陈友谅本来对赵普胜就不放心,经人这么一说,就更怀疑了。而赵普胜还蒙在鼓里,自以为功劳大,经常在陈友谅使者面前自吹自擂,对陈友谅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陈友谅知道后,对赵普胜就更加恼火了。
朱元璋认为时机差不多了,就派大将徐达率大军攻打潜山。徐达占领潜山,朱元璋又暗中派人到陈友谅附近说:“赵普胜想投奔吴国公朱元璋,所以故意放弃了潜山。”陈友谅信以为真,就决定杀掉赵普胜。
有一天,陈友谅派人给赵普胜送信,说要带兵到安庆会军,然后按约定的时间到了安庆。赵普胜没想到陈友谅会对自己下手,听说陈友谅到了,就到陈友谅船上去拜见。哪知刚登上陈友谅的大船,就被五六个军士拿下缚了起来,并被就地砍了头。就这样,朱元璋采用离间计,借陈友谅之手杀了赵普胜。
公元1344年,元至正四年,自从袁州起义失败以后,弥勒教徒彭莹玉就开始秘密地在淮西一带进行传布教义、组织民众。他信仰坚定,有魄力,胆子大,又会说老百姓自己的话,能够给苦难的人以希望和信心,因而深受农民的敬爱。1351年,彭莹玉和麻城铁工邹普胜、黄州渔人倪文俊组织西系红巾军,举起了革命的旗帜。
彭莹玉可以说是个典型的职业革命家,革命是他一生的事业,勤勤恳恳播种、施肥、浇水、拔草。失败了,他就研究失败的教训,再从头做起。彭莹玉决不居功,也决不肯独占所收获的果实。
第一次起义称王的是周子旺,第二次做皇帝的是徐寿辉,虽然谁都知道西系红巾军是彭莹玉建立起来的,彭祖师的名字也会吓破元朝官吏的胆,但是,起义成功以后,他就像烟一样地消失了。以至于在任何场所及记载中,都找不到这个人的名字了。15年以后,罗田还有人假借他的名义铸印章、设官吏、结众起事,可见彭莹玉对当时的影响是多么的深刻。
再说徐寿辉,他曾经是个贩布的汉子,又名真逸、真一。后来,徐寿辉趁乱跟着举义了,结果因为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被众人推为首领。在徐寿辉那仪表堂堂的相貌里,藏着的却是一颗胆怯、无能的心。
徐寿辉创建政权后,提出了“摧富益贫”的口号,因而得到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与此同时,红巾军纪律严明也是深得人心,使得队伍迅速扩展到了百万人,他们纵横驰骋于长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
公元1357年,即至正十七年九月,正当红巾军迅速壮大、士气日盛的时候,徐寿辉的部将倪文俊却心怀叵测,企图暗杀徐寿辉篡夺帝位。其阴谋败露并被陈友谅所捕杀,陈友谅因功被升为平章政事,并吞并了倪的旧部。
在战乱的年代里,虽然最多的是杀戮无辜、弱者的惨死,但也会出现一些荒唐、滑稽的事情。像徐寿辉这么个胆小的人,在攻下蕲水,打败了元朝威顺王宽彻不花后,竟然也要立蕲水为都,自己做起了皇帝来。至正十一年,也就是1351年,徐寿辉建国号天完。
徐寿辉的军队纪律极好,不杀百姓,不奸淫掳掠,口念弥勒佛号,十分受人民的拥护。相反的,元军军纪坏到了极点,打胜仗抢一阵,打了败仗更抢,克复城池,大杀大抢大烧,尤其是从湖广调来的军队,他们简直是无恶不作,抢得干净,杀得尽头,曾经驻防过的地方比历经战争还惨烈。
军队是如此地腐败,那么在政治上呢?元朝政府恨汉人,尤其是南人不肯服从,还时常进行反抗的行为让元朝政府更加地忿恨。民间地主为了保身家产业,组织义军。此外,在镇压起义军的战争中立了功的人,即使守住了地方,甚至全家战死,也因为是南人而得不到封赏,甚至连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
当然,也有地主带了盘缠到大都去谋一官半职的,不但落个自讨没趣,而且还会被挖苦奚落一番。那些想一心一意帮元朝的南人、汉人,也被冷落得寒透了心。
徐寿辉是个忠厚老实、无见识的人,对于未来他也没有个计划。因此,尽管徐寿辉所占的地方很大,但是却守不住。因此,受苦的只能是老百姓。
公元1357年,即元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成功,逃到了黄州。他的部将陈友谅,以打鱼为生,后来投奔了红巾军,多次立功。作为领兵元帅,陈友谅怀着一颗野心。
倪文俊逃到黄州,那正是陈友谅的地盘,陈友谅用计杀了倪文俊,并夺取了他的军队。随后,陈友谅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朱元璋接境。两军常起战事,互有胜负。
公元1360年,即元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攻下太平,大军进驻采石,以为克日可以占领应天,便以采石五通庙做行殿,暴风雨里,陈友谅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年号为大义,尽占江西、湖广之地。
随后,陈友谅要与朱元璋夺天下,就于1360年夏天约会张士诚共同进攻朱元璋,张士诚没有回应。陈友谅就迫不及待地率领几十万大军从采石出发,东下应天。江面上旌旗蔽日,战船前后相连足有十几里路长,声势十分浩大。
在各路群雄之中陈友谅的军队是最为精锐的,他的野心也是最大的。朱元璋在应天,在陈友谅看来他就是碗里的肉,伸手就能够拿得到。他亲自带领水陆大军从江州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共100多艘,真是“投戈断流,舳舻千里”。
消息一传到应天,大家都吓慌了,有的人主张以投降为上策,有人说不如放弃应天,躲过风头再看,主战的提出主动出击太平,牵制陈友谅兵力……七嘴八舌,乱成一团。胆子小的竟背地里收拾行装,盘算着在城破后的去处。
朱元璋召集文武将士商议对策后,他心中不同意众人的意见,于是,他私下召见了刘基。说起刘基,在当时可是大名鼎鼎的。他是处州青田县人,字伯温,人们把刘基看作是张良、诸葛亮一流的人物。刘基比朱元璋大17岁,是扬国公刘光世的后人,世代书香门第,所以自幼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在乡间有“神童”之称。同时,刘基还是一位出类拔萃的预言家。
朱元璋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从来都不会轻易相信别人,唯独对刘基是个例外。朱元璋问刘基对大家的看法有什么建议,刘基直截了当地说:“照我看来,先把主张投降的人与主张奔逃钟山的人斩首示众!”朱元璋笑了,他知道刘基与自己一样反对众人的意见,于是问道:“先生有什么好计策吗?”
刘基不紧不慢地说:“陈友谅虽然人多势众,但并不可怕。他远道而来,意在速战,我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何愁打不败他?再说您如果打开库府,散发钱粮收买民心,树立您的威信,用计谋打败陈友谅,成就霸业,就在此一举!”
朱元璋激动地站起身来说:“您说得很对,就这么办!”于是,朱元璋号召全体将士积极准备,迎战陈友谅,他先派大将胡大海领兵绕道去攻击信州,在背后牵制陈友谅。
朱元璋又把将领康茂才找来,说道:“你以前曾与陈友谅是朋友,现在陈友谅要来攻打应天,可是还没有到,我想让他来得快些,办这件事非你不可。”
康茂才疑虑地说:“这件事我能办成吗?”
朱元璋鼓励他说:“你能办成!你写一封信给陈友谅,就说愿意投降他,作为内应,并促使他赶快前来攻打,要他兵分三路,分别进攻应天,以便削弱他强大的实力。”
康茂才答应了:“好吧,我认识一个老家人,曾经在陈友谅身边干过事,我让他去送信,陈友谅准相信。”
“那实在太好了!”朱元璋高兴地说。
在一旁的一个文臣对朱元璋的计策感到不理解,朱元璋笑了笑,说:“这叫因情设计,陈友谅相约张士诚一同来进攻我们,万一他们两个人的力量联合起来,我们就难以对付了。我们如果很快地把陈友谅引来,先破陈友谅,那么张士诚知道,就害怕不敢前来了。”
听了朱元璋的解释,那人对朱元璋敬佩地说:“您的计策实在是高明哪!”
康茂才按照朱元璋的吩咐,给陈友谅写了一封信,派老家人送到陈友谅那里。陈友谅正愁不了解那里的情况,不敢贸然进军,读了康茂才的信,真是喜出望外。
于是,陈友谅摆酒设宴招待了老家人,并一再叮嘱老家人:“你回去告诉康茂才,就说我很快就率大军赶到,等我到江东桥时,就以喊‘老康’为联络暗号,记住了吗?”
“记住了!”老家人认真地回答。老家人回到应天,把情况向朱元璋作了汇报,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
陈友谅的进军路线清楚了,军力分配也清楚了。朱元璋一面调胡大海进取广信,捣毁陈友谅的后路;一面按陈友谅的进军路线设下埋伏。
随后,朱元璋命令人连夜拆掉江东桥,在原地重修了一座铁石桥。然后开始点将布兵,命冯国用、常遇春带5万人在石灰山埋伏,徐达带兵2万在南门外列阵,杨睿驻兵大胜港,张得胜、朱虎率水军出龙江关。
朱元璋自己统领大军驻扎在卢龙山,命5000士兵手持黄旗在山左埋伏,5000士兵手持红旗在山右埋伏,告诉他们:“敌人来到就举红旗,需要伏兵出来攻击敌人时举黄旗。”一切布置停当,各路将士严阵以待,单等陈友谅大军到来。
没过几天,陈友谅带领水军开进大胜港,杨睿带兵进行抵御,阻止陈友谅的水军前进,因为大胜港水路狭窄,只能容纳两只船同时通过,陈友谅的水军无法前进,只得转道长江奔江东桥而来。
来到江东桥,陈友谅以为桥是木桥,就命令用大船冲撞,以便撞倒桥后让大批船只通过。然而大船撞到桥身上,船反被撞得七扭八歪,这才发现是铁石桥而不是木桥。
陈友谅心中惊疑,站在船头,按事先约定好的暗号连喊“老康”,可是,喊了一会儿,没有回应,陈友谅连忙说:“不好,我们中计了!”于是,陈友谅马上带领水军冲向龙湾。来到龙湾后,他先派1万多士兵上岸,在岸上立起木栅栏,以抵挡朱元璋军队的进攻。
朱元璋看了看天色,决定等下雨时再进攻。果然,霎时间,电闪雷鸣,大雨如注,朱元璋一声令下,埋伏在山右的5000士兵马上举起红旗,将士们见红旗举起知道敌人来了,一声呐喊,冲了上去,争相上前拔去陈友谅设置的木栅栏,陈友谅指挥军士前来争夺,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
朱元璋又命令军士擂动战鼓,埋伏在山左的5000士兵听到战鼓响起,举起手中的黄旗,四周埋伏的兵马见黄旗举起,便从四面围攻了过来,水陆并进,前后夹击,一阵猛杀。
陈友谅的军队支持不住败逃九江。这一仗打得十分利落,杀死陈友谅的军士无数,俘虏了2万人,缴获战船几百艘。朱元璋站在山顶,望着滚滚东去的长江,望着龙盘虎踞的应天,脸上露出了胜利者的骄傲与自豪。
陈友谅吃了败仗并不服输,7月间,他又派军攻下了安庆。朱元璋气愤极了,他开了一个军事会议,决定溯江西伐。龙骧巨舰上竖立大旗,写着“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
朱元璋研究了敌情,想趁陈友谅将帅不安之际、军心离散之时,大举进攻,这要比等着被攻有利。于是,朱元璋便亲自统军顺风溯流,一鼓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
陈友谅逃到了武昌,而江西州县和湖北东南角都成为了朱元璋的版图。一个扩大,一个缩小,几年来的局面,完全扭转了过来,朱元璋的兵力已经可以和陈友谅一决雌雄了。
当江南朱陈两军血战正酣的时候,江北的军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红巾军接连失败,形势很是危急。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收复关陇,平定山东,招降红巾军丞相花马王田丰,军威极盛。
几年来,在山东宋朝大帅毛贵礼贤下士,开辟田土,治绩斐然。原来的濠州的赵均用和彭早住,驻军淮泗一带,早住病死,均用北上和毛贵合伙。二人大闹意见,均用杀了毛贵,毛贵部将又杀了赵均用。杀来杀去,军力衰减,给察罕胜利的机会。
山东失去后,小明王的都城安丰恐怕保不住,连朱元璋的根据地应天也岌岌可危。朱元璋几年来的安定和发展,全靠小明王大军在北边牵扯元军主力。
如今局面突变,要直接和元朝大军接触,估计军力对比相差太远,实在抵挡不住。两次派代表去见察罕帖木儿,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要求通好,预伏一笔,以为将来打算。这时察罕帖木儿正在围攻益都,红巾军奋死抵抗,朱元璋料益都一时不致失陷,察罕帖木儿在肃清山东之前还没有余力来进攻安丰,才敢趁这间隙,西攻陈友谅。
察罕帖木儿的代表户部尚书张昶带了御酒,八宝顶帽,和任命朱元璋为荣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宣命诏书,元至正二十二年,也就是1362年12月由江西到应天,其时察罕帖木儿已被田丰刺杀,子扩廓帖木儿,就是王保保继为统帅。
不久又得到情报,扩廓帖木儿和另一大将孛罗帖木儿在抢地盘,打得正热闹,眼见得元军不会南伐了,越发定下心,断了投降的念头。当察罕帖木儿的代表带着元朝官诰到应天的时候,宁海人叶兑写信给朱元璋,劝他不要接受元朝官爵,自创局面,立基业,并且还指出了进行军事行动的战略步骤。
朱元璋觉得叶兑的攻取战略面面俱到,确有见识,心里佩服,要请他做官。叶兑却推托不肯,回到了家乡。后来,就经过几年平定东南和两广的规模来说,果然和叶兑所说的差不多。
小明王从称帝以来,凡事都由刘福通做主。领兵在外的大将,原来都是福通的同伴平辈,不太听调度,军队数量虽多,军令却不一。占的地方大,不久又被元军收复。有的大将打了败仗,不愿受处分,索性投降敌人,翻脸打红巾军;有的前进太远太突出了,完全被敌人消灭;其余又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支军队打垮了。只剩下山东一部军力,做安丰的掩护。
到益都被扩廓帖木儿包围以后,刘福通亲自率军救援,大败逃回。益都陷落之后,安丰就孤立了。公元1363年,即龙凤九年二月,张士诚的大将吕珍乘机攻围安丰,城里粮食吃完,粮道断绝。刘福通见情势危急,派人到朱元璋处搬兵解围。
在朱元璋出兵之前,刘基极力阻止,以为大兵不宜轻出,如果救驾出来,作何安置?不如让吕珍解决了,借刀杀人落得省事。而且陈友谅在背后,万一乘虚来攻,便进退无路。
朱元璋则以为安丰失守,应天失去屏障,从军事观点上来说,不能不救,遂亲自统兵出发。刘福通趁黑夜大雨突围逃出,朱元璋摆设銮驾伞扇,迎小明王暂住滁州,临时搭建宫殿,把皇宫里的左右宦侍都换上自己人,供养极厚,防护极严。小明王名为皇帝,其实是俘虏,受到朱元璋的保护与控制。
那是在2月14日的那天,小明王内降制书,封赠朱元璋三代:曾祖九四资德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右丞、上护军、司空、吴国公,曾祖母侯氏吴国夫人;祖初一光禄大夫、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上柱国、司徒、吴国公,祖母王氏吴国夫人;考五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录军国重事、中书右丞相、太尉、吴国公,妣陈氏吴国夫人。
当朱元璋出兵安丰的时候,陈友谅果然乘机进攻,以大兵包围洪都。这回真正是两线夹攻,虽然张士诚还不明白。对方规模比上次更大,陈友谅看着疆土日渐缩小,气愤不过,特造大舰,高几丈,簇新的丹漆,上下三层,每层有走马棚,上下层说话都听不见,载着家小百官,倾国而来,号称60万。
洪都守将朱文正死守,陈友谅用尽攻城的方法,朱文正也用尽防御的方法。经过85天的激战,城墙攻破了几次,敌兵涌进,都被火铳击退,连夜赶修工事,攻城守城的人都踩着尸首作战。一直到了7月,朱元璋亲统率20万大军来救,陈友谅才撤兵,掉过头来到鄱阳湖迎战。
这一场水战,也许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军主力苦战了36天之久。这一战的结局,决定了两雄的命运。
在会战开始的前四天,朱元璋留下伏兵,把鄱阳湖到长江的出口封锁,堵住敌人的归路关起门来打。两军的形势,一边号称60万,一边是20万。水军舰船,陈友谅的又高又大,联舟布阵,一连串十几里;朱元璋的都是小船,要仰头才能望见敌人,两下一进行比较,就显得渺小可怜。
论实力和装备,都是朱元璋方面居劣势。但是,他也有优势:就士气来说,陈友谅大军在南昌顿挫了3个月,寸步进不得,动摇了必胜的信心;而朱元璋方面则千里救危城,生死关头决于一战,士气不大相同。
就舰船说,数十条大舰连在一起,转动不便;小船进退自如,运动灵活,在体积方面是劣势,运动方面却占了优势。就指挥而论,朱元璋有经验丰富的幕僚,作战勇敢的将帅,上下一心;而陈友谅性情暴躁多疑,将士不敢发表意见,内部出现裂痕。
更重要的是补给,朱元璋军队数量少,有洪都和后方源源不断的接济;而陈友谅军队的后路已经被切断了,粮尽士疲,使之失去了战斗的意志。
朱元璋军队的主要战术是火攻,用火炮焚烧敌方的大舰,用火药和芦苇装满几条船,敢死队驶着冲入敌阵,点起火来,和敌方几百条战舰同归于尽。接战时分水军为12队、火铳长弓大弩分作几层,先发火铳,再射弓弩,最后是白刃战。
短兵相接,喊杀震天,从这船跳到那船,头顶上火箭炮石交错,眼睛里一片火光,一团刀影,湖面上是漂流着的尸首,在挣扎着的伤兵,耳朵里是轰隆的石炮声,噼啪的火铳声。
陈友谅的船是红色的,而朱元璋的船是白色的,一会儿白船围着红船,一会儿红船围着白船,一会儿红船白船间杂追赶。有几天白船像是占了上风,有又几天红船占据了优势。朱元璋激励将士苦战,多少次身边的卫士都战死了,座舰被炮石打碎,换了船搁浅动不得,险些被俘。
一直打到最后几天,陈友谅的军队已经绝粮,右金吾将军建议烧掉船,全军登陆,直走湖南,左金吾将军主张再战,陈友谅同意走陆路的办法。左金吾将军怕降罪,领军来降,右金吾将军看情形撑不住了,也跟着投降了。陈友谅军力愈加削减决定退兵,打算冲出湖口,不料迎面又是白船,前后受敌。
陈友谅正要亲自看明情势,打算决一死战,于是,他把头伸出了舷窗外,不巧即刻就被飞来的箭给射死了,至此陈友谅的军队也全部溃败,部将护着陈友谅的尸首和太子陈理,连夜逃回了武昌。
战事的胜利取决于最后一分钟,造成陈军溃败的是陈友谅的战死。朱元璋虽然胜利了,可是他也是极其危险的,始终也没有弄清到底是谁射死了陈友谅。
第二天,朱元璋焚香拜天,慰劳将士,宣誓将来要天下一家。后来,朱元璋又对刘基说:“我真不该到安丰去,假如陈友谅趁我远出,应天空虚,顺流而下,我进无所据,退无所依,大事去矣。幸而他不敢直攻应天,反而去围南昌,在南昌守了3个月,给了我充分的时间,这一仗虽然打胜了,但是也真算是够侥幸的啦!”
运气真的是特别地眷顾朱元璋:他怕察罕帖木儿的兵威,正接洽投降事宜,察罕帖木儿被刺杀了;扩廓帖木儿准备南征,又和孛罗帖木儿抢地盘,打得难解难分;陈友谅第一次约张士诚夹攻,张士诚迟疑误了事;第二次张士诚围安丰,陈友谅不取应天而围南昌,又被箭给射死了。
朱元璋这样想着,越想越有理,再发展下去,就想成“天命有归了”,从此,他一心一意地秉承上天的付托,作长远而宏大的计划。计划的第一步就是称王,称王是不成问题的,小明王在他的控制之下,写一道圣旨派人送去盖印就成。
于是,朱元璋自立为吴王,设置百官,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常遇春、俞通海为平章政事,立长子朱标为世子,并且发布了号令。
军队的服装原先的只是用红布作为记号,穿得五颜六色,现在也统一了。规定将士战袄战裙和战旗都要用红色的,头戴阔檐红皮壮帽,插猛烈二字小旗。攻城系拖地棉裙,取其虚胖,箭不易射进去。箭镞开头是铜做的,现在疆土广了,也有了铁矿,于是便改用铁的了。并且大批量地制造铁甲、火药、火铳、石炮,武器也是越发犀利耐用了。
随后,朱元璋亲自率领水陆大军攻打武昌,立湖广行中书省。到了年底,陈友谅的疆土,汉水以南,赣州以西,韶州以北,辰州以东,都成为了朱元璋的版图。
惊天地、泣鬼神的鄱阳湖大战,在元末的战争史上,也是最为激烈悲壮的一战。双方实力强弱差异巨大,战争的结局却是逆向发展,堪称战争史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