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扫除称帝之路的障碍

公元1366年,即元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在平定张士诚后,心中便开始涌动做皇帝的美梦。可是,离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越来越近,他的心病也越来越痛楚。部下将帅都尊韩林儿为皇帝,而今,朱元璋也想做皇帝。他救了韩林儿,并以礼仪肃然地供养在滁州,现在却成了他走上皇帝宝座的最大障碍,对此,朱元璋后悔莫及。

朱元璋不想直接地除掉韩林儿,那样太不遮人耳目了,并且会落下个千古骂名,要做就做得干净漂亮,并且是神不知鬼不觉,不留下任何痕迹,因此,要想个万全之计。朱元璋苦苦思索着,忽然,一条妙计浮上了心头:从滁州到应天,必须越过长江天堑,眼下正是隆冬季节,寒风凛冽,波浪滔天,如果舟覆人亡,那岂不是很平常的事情。不过,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得找到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人。

朱元璋想到了在巢湖归附的水师头领廖永忠。此人耿忠任事,颇有智谋,而且他还不是东系红巾军出身,与韩林儿也素无来往,是一个理想的人选。于是,朱元璋急忙把廖永忠从苏州调回来听命。

廖永忠回来当天,朱元璋便在内室秘密地接见了他,对他说:“永忠,我所以特地调你回来,就因为你有这份忠心。皇帝远在滁州,登基问政,鞭长莫及,故派你去滁州,将皇帝和全体官员眷属接到应天,相信你一定会不负所托。”朱元璋拍拍部下的肩头,目光中充满了信任。

“大王,只恐末将不宜担当接驾重任,况且眼下大江上风急浪高,万一出现非常情况,末将也担待不起呀!”廖永忠面有难色地说道。

朱元璋眯着眼睛答道:“即使出现了意外,那也纯属天意,非人力所能抗拒。懂吗?”廖永忠陷入了困惑,见朱元璋的眼神中,不仅有期待和信任,似乎还有许多言外之意。

第二天,廖永忠带领几只大船,去了大宋皇帝韩林儿的驻地滁州。得知朱元璋派人来接他去应天,韩林儿的一颗心立刻收紧起来。韩林儿想:如果真的要到了应天,在朱元璋的羽翼之下看其脸色,他还会把我这个吃闲饭的人当成皇帝吗?

韩林儿怀着满腹狐疑,小心翼翼地召见了廖永忠。韩林儿设宴,隆重款待了廖永忠,并捧出一匣珠宝送给廖永忠,廖永忠却坚辞不受。韩林儿又握着廖永忠的手,含泪说:“到达应天后,朕当效法古人禅让天下,免为虚名所累,爱卿务必大力成全。”

“该帮忙的,微臣不会袖手旁观,陛下不必多虑。”廖永忠说。

“那我就放心了!”韩林儿放心地说道。

三天后,廖永忠率领船队踏上归程。韩林儿一家及文武大员都被安排在一条飘扬着龙旗的大船上。北风催帆,船行如飞。第二天傍晚,船队便来到著名的长江瓜步渡口。这时,天空飘起了雪花,黑云滚滚,呼啸的西北风,将宽阔的大江挤压得颤抖起伏。一个接一个的黑浪,猛扑在江边的石崖上。风急浪高,船只颠簸得厉害,黑夜过江,廖永忠害怕出事,特地到韩林儿及其亲属坐的御船上,亲自指挥操舵。

船队缓缓进入了大江,越往前走风浪就越大,船只像在浪尖上跳舞。一忽儿沉入黑谷,一忽儿跃上浪尖。偌大的木船,像一片树叶似的在激浪中摇摆颤抖。船上的人被摇得东倒西歪,不少人开始大口大口地呕吐。廖永忠指挥着舵手与浪涛搏击,但仍然无法让大船稳定前进,他连连跺脚,只恨自己倒霉的运气。

忽然,临行前朱元璋飘忽不定的眼神和让人迷惑的嘱咐,浮上心头。廖永忠豁然开朗,也许这是上天在成全自己。廖永忠迎着风浪,接过舵柄亲自掌舵。恰在这时,一个巨浪打来,船身猛向南倾斜。在这种情况下,本应向北打舵,让船身稳定,廖永忠却顺势将舵往反方向猛扭。浪击舵板,舵助浪威,御船忽地向南面翻倒过去……凄惨喊叫声,立时沉寂下去。吓破胆的小明王、大臣和亲属们都被扣到了激浪中。

廖永忠同时翻身落水,他冲出水面督促着水手和自己一起,在水下寻找大宋皇帝,搭救落水者。无奈,天黑浪高,到哪里去找?韩林儿一行人早已经被汹汹巨浪吞噬得无影无踪。

廖永忠水性好,自然安然无恙。他被别的船救起,心安理得地回到应天复命。出乎廖永忠意料的是,不等他说完遇险的全部经过,朱元璋便倏地变了脸,并且大声呵斥他。

“大王,末将已经尽了十二分的努力,实在是风浪太大,天意不可违抗呀。”廖永忠把“天意”捧了出来,低声辩解。

“你还敢狡辩?!风浪大就该翻船?别的船怎么没翻?来人呀,给我捆起来,拉出去砍了!”

“大王,末将确实是尽了力的呀。不信问问同行的人,是人的责任,还是天意?”廖永忠跪到地上,大喊冤枉。

朱元璋立即讯问随行的官兵。不料,各个异口同声:廖永忠一路小心护持明王,江心遇险时还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搭救。如此的英勇无畏理当予以奖励,才不负将军舍己救人之忠勇……

“看来,这真是上苍的安排,人力无法违抗的天意。”朱元璋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宽容地说道,“廖永忠,念你已经尽了力,暂时不予处置,重回苏州效力,戴罪立功吧!”韩林儿等一命呜呼,绊脚石变成了奠基石,朱元璋异常高兴。

再说前方战事,雪片似的捷报使朱元璋处于亢奋之中。他准备南北同时用兵,早日平定全国。盘踞在苏湖一带的张士诚被彻底消灭后,据守福建的方国珍便失去了屏障。朱元璋曾与方国珍达成妥协,两家各守边界互不侵扰。但方国珍在与朱元璋通好的同时,又接受了元朝的封号,元朝还让方国珍将张士诚纳贡的十几万石漕粮运向大都。

方国珍是浙江黄岩人,也是元末明初浙东农民起义军领袖。他长得身长面黑,力勒奔马,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和贩私盐为生计。方国珍起兵较早,但他原无大志,开始时仅是为了反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报复其政治迫害,后来则汲汲于富贵之求,满足于元朝授予的一官半职。

方国珍的突出特点是诡谲多变,谁的势力大便投靠谁,在预料不准和把握不定的时候,他则是两面三刀,多方应付,除了个人利益以外,他无任何政治原则。

公元1356年,即至正十六年,元朝授予方国珍运粮万户之职,利用他为元政府漕运江南粮饷,后来,他被升为江浙行省参政。朱元璋曾多次致书,劝方国珍不要脚踏两只船,无奈方国珍置若罔闻。在公元1362年,即至正二十二年,金华蒋英等叛乱杀了胡大海,提着人头去投奔,方国珍害怕得罪朱元璋而不敢接纳。方国璋在台州与蒋英部队遭遇,战败后被杀害。

朱元璋得知,派人前去吊祭。第二年,参军胡深攻下瑞安,乘胜向温州推进。方国珍再次派使者求饶,许诺每年供奉白银3万两,一旦朱家军攻破杭州,便将温州、台州、庆元三郡,献给朱元璋。

可是,等到朱元璋攻克了杭州,方国珍不但不履约,反而与元朝扩廓帖木儿及福建的陈友定相互勾结,妄图互为策应。朱元璋写信给方国珍并列出了其12条罪状,命他悬崖勒马,每年纳贡23万石粮食,方国珍依然置之不理,朱元璋大怒,向他发出了最后通牒。

方国珍召集弟侄及将领商议对策,多数将领心存侥幸,认为张士诚尚在支撑,自己地连东海,有舟船连接,朱元璋无可奈何。于是,便将珍宝细软悉数搬到大船上,准备万一抵抗不住时,便逃往大海躲避。

方国珍执迷不悟,只有兵戎相见。1367年,朱元璋派参政朱亮祖率衢州、金华等地驻军讨伐方国珍。方国珍的部队毫无战斗力,朱亮祖几乎兵不血刃就攻克了台州。

10月11日,朱元璋又派中书平章汤和为征南将军,都督佥事吴祯为副将军,与朱亮祖南北夹攻,夺取方国珍的巢穴庆元路。朱亮祖的部队,由台州、黄岩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拿下了温州。

11月初,与征南副将军吴祯联手,在乐清县盘屿水域,大败方国珍之子方明善水师。紧接着,方国珍老巢庆元落入汤和手,方国珍率船队逃向大海。朱元璋立即增派水师追讨方国珍。

眨眼间,方国珍便成了孤家寡人。他将完整城市留给了汤和,他则率领部属装载着宝物向海上逃逸,但汤和紧追不舍。方国珍只好率子侄部下向汤和投降,同时派儿子方明完奉表去应天,向朱元璋谢罪请降。

当方国珍匍匐在朱元璋脚下时,朱元璋告诉他来得太晚啦。方国珍叩头谢罪说:“臣何尝不知来得太晚,无奈身不由己,望陛下垂怜!”

朱元璋由于即将荣登九五,尊称为皇帝,为了显示天覆地载之恩,沧海大泽之量,不仅赦免了他们的罪过,还进行了妥善的安置。不仅给了方国珍一个广西行省左丞的官衔,还在京城为他建造了名为“千步廊”的豪华宅第百余间,方国珍高高兴兴走马上任。从此,称霸浙东10多年的草莽英雄,成了朱元璋手下的一名驯臣。

与此同时,在讨伐方国珍的同时,朱元璋还派中书平章胡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东出江西,攻打福建的陈友定。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则率师攻取江西。

胡美挥师度杉关,入邵武,锐不可当,直下建阳。后续部队在广信指挥使沐英的指挥下攻破分水关,直逼崇安。陈友定的主力据守在福州和延平一带。福州城堡垒密布,高台相接,布防极为严密。陈友定则亲率精锐据守在福建分省驻地延平,准备与朱元璋的大军决一死战。

汤和、廖永忠统领水师从宁波南下,直扑福州,守军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很快被占领。福州陷落,延平成了孤城,不久便被攻破。陈友定服毒自杀被救活后,被押到了应天。可是,他的话再一次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猛拍桌案把陈友定和他的儿子推出去斩了。

朱元璋解除了北伐的一个障碍,清除了称帝前行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后,他又在南方战场取得胜利,接着,他又迎来了北伐和统一全国的有利战机。

随着前方接连传来捷报:广东、广西相继被平定。除了四川、云南,整个江南地区都被归入了朱元璋的版图,朱家军对于仍然占据着中国北方的元朝统治者,实行重锤敲击的时刻到了。

北伐中原,进军大都,推翻元王朝,进而统一全国,关系到朱元璋皇帝大业的完整和长久。北方幅员辽阔,元军四处布防。先打哪里,从何处进军,都要认真考虑,进行缜密的部署。为了慎重起见,朱元璋请来了刘基和陶安,与他们单独商量着对策。

“大军北伐在即,应该采取哪种战略,还请二位多多发表见解。”朱元璋向刘基和陶安诚恳询问着。

陶安说道:“眼下江南几近全部平定,鱼米之乡尽归我所有。而此时,元朝也已经闻风丧胆,所以微臣认为,军队可以长驱中原,直捣大都。”

“中丞,你的高见呢?”朱元璋向刘基问道。

“微臣以为,还是应该采取讨伐张士诚的战术,先剪其羽翼为好。”

陶安摇头否定地说道:“张士诚宽待部下,将士勠力为其卖命,直攻其老巢,四方来援,我将陷入被动。而元则不同,他的部下各怀异志,阳奉阴违,如同一盘散沙。我认为如果径直攻入大都,并没有多援之虑。”

“真会是这样吗?”朱元璋又问。

“大王尽可放心。”陶安肯定地答道。

刘基轻咳一声说道:“大王自起兵以来,与各路豪杰角逐,之所以现在能够拥有整个江南,就在于用兵谨慎。现在更要谨慎,万不可因中原动荡混乱,而生轻敌之心,望大王三思啊!”

“是的,他们手中的几十万人马不是在睡大觉,我并非是胜券在握,还是谨慎些好啊!”朱元璋点头赞同,“陶先生,你说呢?”

陶安只得点头答道:“刘中丞老谋深算,用计万无一失,臣下完全赞同。”

朱元璋说道:“好,那就这么决定了!”随后,朱元璋再次对北方的形势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征询谋士们的意见,又与参战将领们再次进行商讨。经过多次讨论之后,朱元璋正式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统率25万大军,由淮河入黄河,直捣中原。出兵之前,朱元璋再次召集主要将领进行训话,并且进行反复叮咛,谆谆告诫。朱元璋严肃地告诫道:

将帅出师,必须取其长,用其短。诸位都是英勇善战的猛将,但持重稳健,纪律严明,进退攻取,得大将之体者,莫如大将军徐达;当百万之众,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莫如副将军常遇春。我所担心的,不是遇春不能战,而是冒险轻敌。当初在武昌,有几个敌骑挑战,他竟然亲自迎敌。身为大将,岂可与小校争能?切戒,切戒!如临大敌,遇春可与冯胜分为左右翼,各领精锐进攻。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皆勇冠三军,可独当一面。徐达则要专主中军,策励诸将,运筹帷幄,不可轻动。古语说:“将在军中,君不干预者胜。”你要好生体会。

朱元璋稍微停顿了一下,继而又对徐达嘱咐道:“大将军,我把北伐重任交给你了,你一定要从严治军,上下一心。审进退,通机变,战必胜,攻必克。我虚彼实,则远避之;我实彼虚,则迎击之。时刻都不能忘记立威任势。我与众豪杰相驱驰,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威弱而势轻的缘故,你一定要牢牢记住呀!”

随后,朱元璋又对薛显和傅友德等人说:“当初,刘邦、项羽楚汉相争,彭越曾在山东立下大功。今天出师先攻打山东,你们要以彭越为榜样,英勇立功,我等着给你们论功行赏呢!”由此不难看出,朱元璋对此次北伐是多么重视和慎重。

公元1367年,应天北门外七星山下,新搭建的拜将台上,旌旗招展,朱元璋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拜将誓师大典。只见拜将台上红烛高烧,朱元璋点燃三炷贡香后便插到香炉里,随后,朱元璋跪到朱红拜垫上,恭恭敬敬三叩首,祈祷天地神灵,保佑北伐顺利成功。随后,学士陶安又宣读了讨元檄文。

等一切都结束后,徐达下达了开拔的命令,朱元璋拉着他的手,步下拜将台,直送到校场外面方才止步。朱标则和李善长等大臣一起,将徐达、常遇春等一直送到了长江边,等到他们上了渡船方才告别返回。

10月24日,徐达刚刚抵达淮安,便派人对驻守沂州的王宣、王信父子劝降。王氏父子看到大军压境,抗拒必败,只得派使者到淮安递降表。但是随后,朱元璋又写给徐达一封密信,要他加意防范王宣父子,因为他们反复无常,不可轻信他们的话。

果然不出朱元璋所料,刚刚过去半个月,王宣便悔约叛变,派他的儿子王信到营州等处募兵,加强沂州防务,同时杀害了徐达派往沂州的使者。徐达大怒便率师急驰沂州,连夜挥师攻城。王宣抵挡不住,只得打开城门投降。

徐达恨王宣父子的反复无常,当即命令将他们用乱棍打死。沂州的陷落,使山东的元将吓破了胆。紧接着,平章韩政又攻下了滕州。徐达又率主力北上,一举攻克了战略要地益都,并连下所属州县,俘敌1万多名及大批马匹,从而切断了山东东西部之间的联系,使得济南、济宁两重镇陷入孤立无援的局面。

十二月初三,徐达北抵乐安,沿途的元军望风而逃。一连串的胜利用势如破竹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两天后,大都督同知张兴祖率部连克东平、东阿。元参政陈璧等5万部众投降。孔子的56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希学,率曲阜县丞、邹县主簿前来迎接张兴祖,从而加快了衮州以东州县的归附进程。

十二月初七,徐达的主力部队顺利攻克济南,张兴祖又将济宁收复。至此,山东的战略要地全部到手。形势发展得太顺利,朱元璋担心将士轻胜生骄,再次飞书到军前告诫徐达。徐达和常遇春感谢吴王朱元璋的及时提醒,也深知肩上担子的沉重。他们明白,眼下最高统帅要求他们的只能是凯歌,而绝不能是哀乐。

不到一年的时间,朱家军就相继取得了占领山东、河南、潼关的战绩,完成了朱元璋的“撤其屏蔽”“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计划,至此便对元都城形成了三面包围的态势。

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正月,推翻元朝即将完成之际,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这对直捣元大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此时,对于北伐直捣元朝的老巢,朱元璋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朱元璋认为,自己的军事行动发起于江南,骑兵力量不足,并且中原局势尚不稳定,因此其成败都系于天命,元顺帝弃都而逃不必穷追。但却需要固守强围,以防其侵扰。这不仅决定了当时的北伐方针大计,而且影响了明朝时北部边防的格局。这也是元朝统治者退出大都以后,并没有彻底灭亡,一直在北部有一个或几个政权坚持活动的一个因素。

公元1368年,即洪武元年闰七月四日,朱元璋亲自画北征布阵图,派人送给大将军徐达,并再次提示徐达“率师北征,廓清中原,拯民艰苦”。本月十五日各路兵齐会临清,于是大将军徐达率马步舟师北上,至德州,副将常遇春及都督副使张兴祖俱以师会。

闰七月二十日徐达师至长芦,遂派兵克青州。再进至直沽获海舟七艘作浮桥济师,副将常遇春、都督副使张兴祖各率舟师并河东西以进,步骑走陆路而前,元丞相也速等望风奔逃,元都大震。很快,北伐大军从南向北,横扫河北。25日徐达率师进至河西务,战败元守将平章俺普达朵儿只进巴,28日进入通州城。

元顺帝见大明军来势凶猛,急诏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与中书左丞相庆童同守京城。就在徐达逼近大都的当夜,元顺帝率后妃、皇太子等悄然打开健德门,向居庸关逃遁。至此,统治中国达98年之久的元王朝宣告结束,大都改称为北平。

徐达登上齐化门,宣告监国淮王帖木儿不花、中书左丞相庆童等人的种种罪状,当即斩首示众。其余投降官吏将士,一个不杀。他派人查封了府库宝物、图籍档案,并将皇宫四门封锁,派张焕率领一千余人严密把守,严禁任何人接近。同时发布百姓各安其业,将士不得扰民的严令。大都之战,百姓没有受到惊扰,街肆秩序井然,充分显示了徐达治军法令森严。可是,他的严明法纪,却遭到了许多将士的反对。

至此,北平这一座幽州古城,从五代时石敬瑭割让与契丹起,已有430多年。宋朝太祖至神宗祖孙四代曾做过努力,试图夺回,可未能如愿。

第二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群臣上表称贺,随后下诏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徐达受命置燕山等六卫,以保卫北平。然后朱元璋令徐达和常遇春夺取山西,留3万兵士分隶六卫。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