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51年,即蒙哥汗元年,三十六岁的忽必烈率兵南下,来到了一个名叫金莲川的地方,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幕府。
金莲川,原名叫“曷里浒东川”,特指滦河源头到多伦段的地域,因这个地域长满状似芙蓉但又略小的黄花而得名。
金莲川地处今正蓝旗闪电河沿岸,辽代为桓州辖地,是辽朝皇帝和契丹达官贵族们的游猎避暑之地,在金代初又为桓州威远军节度使、抚州镇宁军节度使所辖。
金莲川草原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曾有不少帝王将相为之倾倒。金大定六年夏天,金世宗前往银山狩猎,十一月初由银山抵凉陉,选定了金莲川作为夏捺钵避暑之地。
当时人说“金莲川在重山之北,地积阴冷,五谷不殖,郡县难建,盖自古极边荒弃之壤也。气候殊异,中夏降霜,一日之间寒暑交至。”确定是避暑的好地方。
世宗之所以选择金莲川,除了它气候宜于夏季避暑外,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地理位置重要。习惯于游牧生活的蒙古人,不耐酷热,到夏季时,大都返回草原避暑。
金世宗大定八年盛夏,金世宗到凉陉的“景明宫”避暑,看满滩遍野金莲花怒放,世宗曰:“莲者连也,取金枝玉叶相连之意。”于是,更名曷里浒东川为“金莲川”。从此“金莲川”被金之后的各代沿用。
此后,金朝历代皇帝就把这里作为夏“捺钵”的避暑胜地,在这里建凉陉离宫。所谓“景明宫”“扬武殿”等就修建在这里。成吉思汗亲征漠南时,也曾在金莲川凉陉驻扎避暑,修整军队。
忽必烈受命管理漠南后,一眼看准了这个风光令人如痴如醉、景色令人流连忘返的宝地,他把金帐扎到了金莲川,从此金莲川注定要成为世界的心脏。
忽必烈受命管理漠南,与他的大哥蒙哥继位直接相关。蒙哥汗继位于蒙古朝政混乱之时。窝阔台汗嗜酒如命,晚年更是溺情酒色,每饮必彻夜不休,最终导致中风,不久便死于行殿之中。窝阔台去世后,长子贵由继位为汗。
贵由本就体质不强、手足又患拘挛病,却在上台之后也像父亲晚年那样昼夜沉溺于酒色之中,因此在位不满两年就得病去世。贵由死后由妻子斡兀立海迷失后称制。
海迷失在拔都等诸王支持下,抱幼子失列门垂帘听政,国政混乱,又遇大旱,水泉尽涸,野草自焚,牛马十死八九,民不聊生。
在这一时期,忽必烈兄弟的母亲唆鲁禾帖尼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才能。唆鲁禾帖尼深谋远虑,机智果断,她经常赏赐宗王和军民,获得广泛拥戴。
由于唆鲁禾帖尼善于处理和窝阔台的关系,窝阔台军国大事都与她商议。窝阔台去世,汗位虚悬,乃马真后称制,法纪混乱,很多宗王贵族滥发牌符征敛财物,唯有她和儿子们没有这样做,为拖雷家族赢得了声誉。
唆鲁禾帖尼爱护属下臣民,对违法官员和军士加以严惩,她领地内百姓的处境比其他宗王领地要好。她信奉聂思脱里派,但优待各种宗教的教士和学者,对儒学和儒士非常优待。
窝阔台死后,乃马真后欲立长子贵由为大汗,拔都与贵由不和,不肯参加选汗大会。后来,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也领兵来争位,帝国面临内战和混乱的危险。唆鲁禾帖尼决定率诸子参加大会,拥立贵由登基,安定了局势并使得威望进一步提高。
贵由即位后即率军离开都城和林向西进发,实际是去攻打拔都。唆鲁禾帖尼秘密派使者告诉拔都加以防备,拔都立即起兵向东进发。通过此事,唆鲁禾帖尼进一步拉拢了拔都的术赤家族,为蒙哥称帝奠定了根基。
为了对抗窝阔台家族,成吉思汗之孙、术赤之嫡次子拔都以长支宗王的身份遣使邀请宗王、大臣到他在中亚草原的驻地召开忽里勒台,商议推举新大汗。
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宗王们多数拒绝前往,贵由皇后斡兀立海迷失只派大臣八剌为代表到会。唆鲁禾帖尼则命长子蒙哥率诸弟及家臣应召前往。
海迷失摄制三年,忽里勒台在中亚地区拔都的驻地召开,拔都在会上极力称赞蒙哥能力出众,又有西征大功,应当即位,并指出贵由之立违背了窝阔台遗命,窝阔台后人无继承汗位的资格。大会通过了拔都的提议,推举蒙哥为大汗。
可是,窝阔台、察合台两家拒不承认,唆鲁禾帖尼和蒙哥又遣使邀集各支宗王到斡难河畔召开忽里勒台,拔都派其弟别儿哥率大军随同蒙哥前往斡难河畔,但窝阔台、察合台两家很多宗王仍不肯应召,大会拖延了很长时间。
由于蒙哥的母亲唆鲁禾帖尼的威望甚高,并且善于笼络宗王贵族,多数宗王、大臣最终应召前来,在蒙古草原斡难河畔举行忽里勒台,共同拥戴蒙哥登基,蒙哥成为大蒙古国皇帝,是为元宪宗。
这次政治斗争,无疑直接影响了忽必烈的人生进程,而他也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很多。
蒙哥即位的当日,尊唆鲁禾帖尼为皇太后。此后,为了巩固汗位,唆鲁禾帖尼镇压反对者毫不留情,亲自下令处死了施巫术暗害蒙哥的海迷失皇后。
自此,汗位继承便由窝阔台家族转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内部的分裂,为后来大蒙古国的彻底分裂埋下伏笔。
蒙哥即蒙古大汗位,但与占据中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域的汉文化格格不入,蒙哥感到很难治理,那些地方很难成为蒙古军队东征西伐稳定的后方根据地,于是命忽必烈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务,尝试着巩固统治。
受命之后,忽必烈率兵南下,来到金莲川草原,建立幕府。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龙兴之地”,“龙兴之地”不是说是这个民族起源的地方,此处“龙兴”是指一个王朝走向辉煌所需要种种要素的孕育、酝酿或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之地。其帝王、统帅要在这里锻炼、成熟,要具备作为一个王者所应该具备的一切,而辅佐他成就功业的文臣武将也要在这里聚集,组成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金莲川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龙兴之地”。忽必烈把藩邸移到金莲川后,即招募四方的汉族儒士文人,网罗治国人才。
果然,求贤若渴的忽必烈很快收纳了一批智勇兼备、有远见卓识的谋臣策士,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汉儒集团。这些人的到来也就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金莲川幕府中除蒙古“自家骨肉”之外,有众多汉族人士,《元史》有传及事业有成者,有六十余人。显要者有刘秉忠、张文谦、李德辉、刘肃、姚枢、许衡、窦默、赵复、张德辉、李治、元好问、王鹗、高鸣、杨果、郝经、宋子贞、商挺、杨奂等。他们可称为“金莲川幕府文臣”,历史上也称“金莲川文人集团”。
他们或为同乡,或为同学,或为姻亲,郝经、赵璧、宋子贞是山西人;姚枢、许衡是河南人;商挺、王鄂是山东人;刘秉忠、张文谦、李冶是河北人。窦默与姚枢、许衡又是同学关系,在未入府之前,三人同居大名。刘秉忠与张文谦是少时的同窗。姚枢曾把所得程、朱著作授予郝经和刘因,当他被召至京师时,把自己的“雪斋”赠与许衡居住。刘秉忠娶窦默之女为妻。商挺曾为刘秉忠编选文集。他们能够走到一起,是以相同的志向、相投的意气为前提的。
这个集团对大元帝国建国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教育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而这个集团的个人文学创作对元代文学以及后来的中国文学有着一定影响。
金莲川幕府的幕僚们提出了忽必烈就是蒙古最优秀的帝王,他理所当然地应该登上帝位。后来,忽必烈登上帝位,幕僚们辅佐忽必烈稳固了蒙古汗位,并按中原传统的封建制度建立了强大的元政权。
金莲川幕府文臣还一再力谏元世祖推行汉法,并按中原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为元朝制定了一整套一如汉法的礼乐朝仪、典章制度,诸如起用汉儒、复兴理学、恢复科举、重视农业等等。
忽必烈对幕府成员所提出来的建议几乎是不折不扣地实施,这样忽必烈从蒙古大汗蜕变到封建帝王,并在金莲川幕府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完成了中国的重新统一,忽必烈实现了做一个中原英主的远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