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宗泽为民请命

公元1128年,抗金名将宗泽因为忧国忧民而悲愤离世,开封军民听到这个消息,无不痛哭流涕。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也就是如今的浙江义乌。他刚直豪爽,沉毅知兵。进士出身,历任县、州文官,颇有政绩。

宗泽在官场初露头角,就表现出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等高尚品德。曾二十多次上书宋高宗,力主还都东京。因壮志难酬,忧愤成疾,临终三呼“过河”而卒。死后追赠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号“忠简”。著有《宗忠简公集》传世。

爱民是古人廉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宋朝名臣宗泽不仅在战场上威震四方,而且爱民如子,深受百姓拥护。出身寒门的宗泽,同百姓交往甚多,步入仕途后,又做过多任地方官吏,对百姓的疾苦很了解,对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败深有感触。因而他无论到哪里,总不忘为民兴利除弊。

公元1091年,即元祐六年,宗泽通过省试后,进入殿试。宗泽在殿试时,不顾字数限制的规定,洋洋洒洒写了万余言,力陈时弊。这是宗泽第一次在政治上亮相,就充分反映出他革除弊政的强烈要求以及与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决心。

公元1093年,即元祐八年,宗泽被派往大名府馆陶县任县尉。宗泽到任不到一个月,就迅速而妥善地处理完该县历年诉讼积案,显露了他处理政务的才能,赢得了属吏们的信任和敬仰。

公元1095年,即绍圣二年,知府吕惠卿命宗泽巡视御河修建工程,适逢宗泽长子新丧,他强忍悲痛,奉檄即行。吕惠卿闻知后,赞叹道:“可称得上是为国忘家的人啊。”

这时天寒地冻,宗泽在巡视中发现不少民工冻死在道旁,他立即上书,建议推迟工期,待明春天暖时再动工,并表示届时自己负责完成。朝廷同意延期。由此可见,宗泽勤于职守、为官清正、体恤民情的高尚品德。

政和五年(1115年),宗泽升任登州通判。因为登州连年遭灾,百姓日子本已困苦不堪,可朝廷还要对一些根本不能种植庄稼的不毛之地征税,加重了百姓的负担。一天,宗泽微服出衙察灾访民,听到的尽是这个咒衙门,那个骂官吏,痛恨这种暗无天日的世道。

宗泽回到衙署,立即查阅历来赋税账册,发现登州赋税的确很高,接着又细细追问赋税官员。赋税官员讲明实情,说登州的滨海区域大约有几百顷官田,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难以耕种,可朝廷每年都要这里的官员上缴万余缗的赋税。

前几任通判明明知道这件事,为何不奏明朝廷请求免除赋税?事后,宗泽方知历任的州官都是贪官,他们正好利用收缴赋税之机,大肆搜刮,大官大捞,小官小刮,差役也见风使舵,从中渔利,谁管百姓死活呢!

作为“父母官”的宗泽,觉得自己前程事小,民生事大,便当机立断,立即修书,火速呈报朝廷,奏明登州几百顷荒地无法耕种,请求朝廷免除这项征敛。

同时,为了缓解灾情,救活灾民,宗泽不怕触犯上峰,果断开仓赈济灾民,表现了一个正直官吏的果断与勇气,这在贪官成群、污吏横行的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宗泽关心民间疾苦,理冤折狱,不徇私情,秉公而断,严治官场腐败之风,重处贪官污吏,使当地社会风气大为改观,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119年,即徽宗宣和元年,宗泽由登州调任南京应天府,主管鸿庆宫。离开登州时,州里的百姓都痛哭流涕前来相送,非常不愿让宗泽离任。

他们对宗泽说:“你在我们登州当了四年通判,一针一线,一草一木不沾老百姓的,真是一尘不染,告别时又两袖清风,所以我们不敢以壶酒相送,你为官廉洁就如清水一般,请允许我们敬你一杯清水,为你饯行!”

宗泽欣然接杯,一饮而尽,然后才与百姓洒泪而别。故有“清水一杯送通判”的故事,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

公元1128年正月,金兵从郑州向东京发动进攻,先头部队到了离东京几十里地的白沙。东京城里的人闻讯都惊慌不已,气氛十分紧张而混乱。

这时,宋军的元帅宗泽,正十分认真地同一位客人下棋,僚属们纷纷跑来询问对策,宗泽却不加理睬。诸将见主帅的这种态度,便回去部署士兵们准备应战,将吊桥撤回,披甲备鞍上了城墙。城里的人见宋军如临大敌的样子,更加紧张起来。

宗泽知道后,命令诸将一律解开甲胄,各自回营。后来,又有人向他报告了十万火急的军情,他依然若无其事地说:“没事,有刘衍和刘达二位将军处置军情,必定可以击败来犯之敌。”

宗泽下完棋,挑选了几千名精锐士卒去支援在郑州、滑州作战的刘衍和刘达,接着又下令城中如平日那样张灯结彩。由于宗泽这些不紧不慢、不动声色的调度,东京城里的人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宗泽对城中的防务又做了一番调整。金军来到东京城下时,见城中的情形,怀疑有诈,不敢贸然进攻。而刘衍率部同金兵激战于板桥,大败金兵。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