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岳母刺字激励儿子

公元1127年,北宋末期,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寻衅侵扰,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北宋皇帝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后来北宋皇族逃到临安避难,建立了南宋。自此之后,宋朝百姓的生活中注定少不了兵荒马乱。

在这样混乱的社会环境下,许多文人墨客投笔从戎,也有许多平民百姓落草为寇。岳飞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既有文学上的造诣,又有军事上的谋略。而岳飞的这些成就,与他的母亲姚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岳母姚氏曾经在岳飞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希望他始终铭记自己的使命,竭尽所能地报效朝廷。

岳飞在母亲所赐“精忠报国”四个字的激励之下,行军布阵如有神助,上阵杀敌所向披靡。不久后他就受到了朝廷的重用,做了名震中原的大将军。他勇往直前地追杀金兵,一直到了郾城,并写下了著名的《满江红》。只可惜朝廷腐败,使抗金大业半途而废,而岳飞最后也被奸人所害,他的悲惨结局令人扼腕。

“岳母刺字”的故事彰显了父母对孩子建功立业的热切期望,以及子女尽忠尽孝的远大抱负。细想之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应该为家庭、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让父母替我们骄傲呢?

岳母姚氏,又称姚太夫人,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古代“四大贤母”之一。岳飞是南宋著名军事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姚太夫人在宋朝危亡之际,鼓励儿子投军杀敌,并在儿子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是当时的母教典范。

在岳飞只有十五六岁的时候,北方的少数民族经常南下骚扰中原百姓,而大宋朝廷腐败无能,节节败退,宋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岳飞毅然投军,希望能够上阵杀敌,并为朝廷、为百姓谋求安定和平。但是他刚投军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又不得不回家守孝。

南宋建立初期,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在宋朝危难关头,岳飞决定再次出征。在他临行之前,他的母亲姚太夫人把他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国难当头,你有什么打算?”

“当然是到前线杀敌,精忠报国!”岳飞坚定地回答,“家事小,国事大。没有国,哪有家?”

姚太夫人听了儿子的回答,十分满意,“精忠报国”正是自己对儿子的希望。于是她决定把这四个字刺在儿子的背上,让儿子永远铭记在心。

岳飞解开上衣,露出坚实的脊背,请母亲下针。姚太夫人问:“孩子,针刺是很痛的,你怕吗?”

岳飞说:“母亲,小小钢针算不了什么,如果我连针都怕,还有什么胆量去前线奋勇杀敌?”

姚太夫人先在岳飞背上写好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再用绣花针描着字体刺了起来。刺完之后,岳母又涂上醋墨,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背上。

母亲的鼓舞激励着岳飞,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为了“秉义郎”。

公元1126年,康王赵构奉朝廷之命,在相州设大元帅府,并派枢密副史刘浩在民间招募义勇兵,岳飞参军。刘浩以前剿匪及攻打燕京时的勇敢善战使赵构十分重视,立即命他去招讨流寇吉倩。

刘浩听说岳飞精通武艺,当即便命令说:“咱们驻地西边的山寨里,住有一股游寇,头目叫吉倩,他们骚扰附近的百姓且不说,还经常拦截官军的粮草,偷盗兵营的军马,为害不浅。我拨给你骑步兵200名,你立即去将他们剿灭。”

当时在黄河北岸、太行山麓一带,流窜着一股股的武装人马,人们称之为“游寇”。岳飞知道这些人,他们几乎全都是宋军士兵,由于战败溃逃,脱离了大军,既没处领粮,又不能返回故乡,成了散兵游勇,他们便结伙为伴,百十成群,有时公开拦路抢劫,有时明火执仗入户强取,成为滋扰地方的一害,给官军的行动也带来不少麻烦,是该肃清。

岳飞灵机一动,回答说:“末将用不了那么多的人,只带三四个随从便足够了。”

刘浩觉得岳飞有点逞能,便说:“强中自有强中手,打仗是性命攸关的事,可来不得半点儿戏。”

岳飞说:“这个末将自然明白,不过末将以为,对他们根本用不着动刀动枪,他们本是朝廷的官兵,只因为兵败无依,没法生活,才干起这等营生,只要对他们示以朝廷的厚恩,晓以国家大义,他们必然会归顺朝廷的。”

刘浩点了点头,说:“你的话有道理,能不打自然更好,不过这种人反复无常,也不可太相信他们。吉倩手下有四百多兵众,你只带三四个人肯定太少,拨给你的骑步兵你还是都带去,他一看朝廷的官军人多势众,没准归顺得会更快些。”

岳飞笑着说:“其实人多反倒不妙,他一看大队人马,必定以为是来剿灭他们,他们能抗就抗不能抗就逃,说不定咱们会白跑一趟,只要4个人便可以了。”

刘浩见岳飞说得那么有把握,便依了他。

吉倩的队伍驻扎在50多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岳飞他们赶到那里时,天气已近傍晚,在村口望风的哨兵发现了他们,一声尖厉的口哨,立刻冲出数十名士兵,将他们团团包围起来,一个个拔刀露剑,张眉怒目。

岳飞神色自若地说:“我叫岳飞,奉了武翼大夫刘浩将军之命,向你们的吉首领传个话儿,请问哪一位是吉首领?”

一个30多岁的人拨开众人,走上前来道:“在下便是,你有什么话要讲?”

岳飞向他作揖施礼,然后说道:“现在朝廷蒙难,百姓遭殃,正是有志男儿为国效力之时,眼下天下兵马大元帅康王正在相州招兵,我们刘将军知道吉首领和各位将士都是好汉,特派岳某来请众位归营。”

吉倩沉吟道;“我们也是被迫无奈,不然谁愿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只要朝廷肯于收留,回去倒是一条正路,不过这事我还得同弟兄们商量一下。”

岳飞说:“这是自然。”

正说着话,忽觉一丝凉风袭来,岳飞料到有人暗算,机敏地向旁边一闪身,一个大汉已经恶狠狠地扑到了他的跟前。

岳飞一把将他揪住,说:“好汉,有话好说,别伤了和气!”

那大汉骂道:“呸!休要花言巧语,看剑!”

说着一柄剑已直向岳飞刺来,岳飞并不闪躲,只一伸手,便托住了那大汉的手腕,顺势一扭,然后往前一推,说了声:“去!”大汉便踉踉跄跄退去好几步以外,颓然倒下。

吉倩连忙上前道歉道:“岳将军休要见怪,我们这位兄弟脾气毛躁点!”接着,他大声问道:“兄弟们,岳将军的话大家都听到了,你们意下如何?”

兵众们纷纷叫道:“愿意归顺朝廷!”

吉倩说:“看来这是人心所向,大家回去收拾一下,明天一早出发!”然后,他对身旁一名士兵说了几句什么,那士兵点点头,匆匆去了。

吉倩对岳飞说:“请岳将军和这几位将士今晚就在小寨里委屈一夜,明天率我们去投刘将军吧!”

岳飞的一名随从扯了他的衣襟,悄声道:“还是现在就走吧!免得夜长梦多!”

岳飞没理睬他,反而对吉倩说:“我们兄弟这几匹马,请吉倩首领吩咐人给加点料吧!”说罢首先将缰绳递了过去。

这时,刚刚离开的那名士兵又回来了,说道:“晚宴已经摆好!”

吉倩说:“荒野山村,没什么好东西招待,只有些野味,给岳将军和几位将士接风!”

酒宴设在大山间一块不大的平坦场地上,天已经全黑了,场地中央燃起了一堆篝火,在晃动的火苗中,周围的群山、树丛越发显得模糊昏暗,深不可测。

岳飞他们只有5个人,而陪宴的倒有好几十人,岳飞的随从不免有些紧张,悄声提醒道:“只怕这是一场鸿门宴,大哥小心!”

岳飞却不予理睬,坦然入席,酒过几巡之后,他解下随身佩带的宝剑,卸下了铠甲,笑道:“穿戴这些玩意,饮酒太累赘!”

吉倩见状大声说:“岳将军是大丈夫,没把我们兄弟当外人,咱们也都卸掉家伙!”

吉倩一带头作出表率,几十个人也都将刀剑丢弃一旁。这一顿酒宴吃得特别痛快,直至月落西山,繁星消逝才尽情而散。

第二天一大早,岳飞便率了吉倩的380名兵士回归大营。

岳飞由于立了这一功,被提升了从九品的承信郎。岳飞出手不凡,他的名声很快在军营中传了开来,不只刘浩对他另眼看待,连天下兵马大元帅赵构也知道了他,便指名让他率铁骑3000人,南下李固渡去查探敌军的布防。

与此同时,在战场上的形势对宋军越来越不利,太原府城自宣和七年被围以来,宋将王禀誓死固守,并且反对和制止了知府张孝纯的投降企图。金军猛攻不下,只能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术,修筑一道城墙,包裹了太原城。

靖康元年三月至五月,宋朝命抗金强将种师中和姚古分兵两路,前往救援。六月至八月,又命刘韐、解潜、折彦质、折可求和张灏分兵三路,再往救援。由于宋军兵力不集中,各部又互不协同,金军以逸待劳,予以各个击破。

壮烈的太原守卫战坚持了250多天,守城将士粮尽力竭,几十万居民大都饿死在城内,金军得以在九月攻陷府城,王禀力战殉难。

太原府的失守,使西路完颜粘罕军得以南下,与东路完颜斡离不军会师。

在宋朝方面,则因号称最精锐的陕西的主力军在两次解围战中耗折殆尽,开封的陷落已成为定局。

李固渡在滑州境内的黄河北岸,这里是金人占领之地。岳飞率领3000健儿,穿过敌人层层防线,一直深入至敌军的腹地进行侦察。这个全副武装的部队在宋时被称为“硬探”。

在一个叫侍御林的地方,岳飞的部队又与一队金兵撞上了,有了上一次的经验,他对金兵已摸到点儿底,更何况这次他手下的人大大超过这一小股敌人,他一马当先,一刀便砍死了金兵的一名来将,其余金兵为之丧胆,纷纷逃窜。

前面就是黄河了,岳飞的侦察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他可以回营交差了,可是岳飞还不想回去。

他伫立在黄河大堤上,遥望对岸,对岸不远处便是陷入敌手的京师开封,想起金人的嚣张气焰,岳飞不禁怒气填膺,他决心继续前进,将开封周围的情况也摸清楚。

冬季的黄河被严冰封冻,马蹄在起伏而又光滑的冰面上艰难地行进着。突然,南岸大堤上出现一队敌骑,人数大大超过了岳飞的人马。敌将一看到黄河上的这一支宋军,立刻呼叫着挥众前来截击,双方就在黄河上展开了一场血战。

岳飞纵马直取敌骑的首领,那敌将也不示弱,挥刀响应,可战了几个回合,双方的战马都滑倒了,岳飞干脆弃马步战,敌将也被迫马下迎击。

冰上打仗,实在吃力。既要应付敌手,又要小心脚下,战不多久,双方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了。敌将果然顽强,他左腾右跳,使得岳飞很难接近他的身边。

恼得岳飞性起,干脆卸去头盔,四刃双锡向冰上一点。如箭一般向敌将滑去,敌将还未来得及闪躲,便被岳飞撞倒在地。冰面太滑,他挣扎了好一会也未能爬起来,只好仰面朝天,团团旋转着身体,以刀抵挡岳飞。

岳飞一剑挥去,与敌刀相撞,闪出耀眼的火星,再一看,敌将的大刀已被撞得卷刃断裂,岳飞顺手一剑,敌将的胸口顿时变成了一个血窟窿。

这一仗下来,宋军大获全胜而归。岳飞因此又被升为秉义郎,秉义郎是宋朝武职官的第四十五阶。

由于对卖国投降路线不妥协的态度和杀敌报国心切,岳飞在抗金斗争的最初阶段曾几遭挫折,历经坎坷,几乎丢掉了性命。然而,他的出色的军事才能受到了爱国名将宗泽的器重,而宗泽赤诚的爱国之心也给岳飞以极大的教育。

当时,宋朝大势已去。回顾北宋的灭亡史可以看出,从一开始宋朝的统治者就实施绥靖政策,放弃了抵抗,这是造成宋朝灭亡的最直接原因。最先,按照宋、金“海上盟约”的规定,是由宋方出兵去攻打燕京和大同府。

攻下之后,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就全部成为北宋的领土。但宋军进攻燕京之役,两次都遭到失败,大同府和燕京两地全都是由金军攻克的。

这说明,宋朝并没有履行所承诺的任务。可是,在金军攻占这两地之后,宋朝却不但要把燕云16州之地收归自己的统治之下,还要把长城的东端也据为己有,宋朝竟连平、营、滦3州也向金方交涉索取。

经过再三交涉,金主才答应把燕京及其附近的6州之地交与北宋,北宋则必须在原定“岁币”数目之外,每年更须向金朝交纳现钱100万贯。

约定之后,女真贵族就把燕京及其附近6州的金银布帛等所有浮财以及壮丁美女都席卷而去,北宋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而实际所获得的,却只是几座空城。

宋廷派遣了大量的官员、大量的军队去驻守燕京及其附近的6州,而为了供应这些官员和军队的粮饷,每月要从河北、山东、河东等地输送米粮10多万石。

路途较远的,送粮人畜沿途吃住盘费,有的要10多倍于所送之数。另外还要供应衣物和军需物资。这使得上述各地民间的人力物力,都被盘剥到山穷水尽的地步。

从宋军两次攻打燕京的过程当中,从宋、金交涉交割燕京的过程当中,女真贵族们已经看穿了北宋政权在政治上的腐朽和军事上的无能。

到1125年,金兵把辽的末代皇帝捉获之后,立即掉转矛头,乘胜向北宋进行大规模的军事侵犯。金兵的西路军在太原城下遭受到河东军民的坚强抵抗,长时期被阻止在那里。东路军到达燕京时,北宋派去驻守燕京的官吏和军队全部投降,所以又从燕京长驱而南。

当年年底,平日只知歌舞升平的宋徽宗竟吓得不省人事,被大臣们用药灌醒。在性命与皇位不能兼得的情况下,最后狠心舍弃后者,索来笔墨,抖抖嗦嗦地写下退位诏书,让太子赵桓继位,即宋钦宗,自己则带着一帮宠臣连夜逃往镇江避难去了。

新即位的宋钦宗也几次临阵退缩,均被坚决主张抗金的大臣李纲及沛京军民所阻拦。

东路金兵在1126年春渡过黄河,包围了开封,并向北宋政府提出了以下几项要求:纳黄金500万两,银5000万两,牛马万头,绢帛百万匹;尊金帝为伯父;把燕云两地之人一律遣返原籍;把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和三镇所辖州县、人民割归金朝。

金朝还宣称,只要北宋政府答应了这些要求,金军就解开封之围北归。

当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包围开封的消息传到各地的时候,驻守陕西的宋军急忙东下救援,各地的乡兵和人民也自动组织起来向开封集中。这些部队陆续到达开封城下,也分别给予金军一些打击。而且直到此时,黄河北岸的一些重要城镇,还都是宋兵在驻守着,他们也很可能出而阻截住金军的归路。

南下的金军统帅怀着如此种种的顾虑,其南犯部队又遭受到北宋官民“勤王军”的打击,因而便在暗自考虑尽早从开封撤退的事。

无奈昏聩、怯懦的北宋最高统治集团,对这一形势都看不清楚,已经到了金军撤退的前夕,他们却答应了金方割地赔款的全部要求。

北宋王朝虽然把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的土地人民全部出卖,这三镇诸州县的人民,却都自动集结起来,决不甘心落入女真贵族的统治之下。斡离不于1126年2月率领其南犯军北归之后,并不能凭靠宋王朝的无耻诺言而把这三镇占领。

这情况反映到北宋朝廷之后,究竟应否割让三镇的问题,也成为北宋最高统治集团中争论不休的议题了。

于是女真贵族们再一次以两路大军南犯,要把北宋王朝干脆征服。粘罕率领的西路金军,是在1126年9月攻下太原的。

这年10月,东西两路金军一齐南下,在宋廷君臣议论未定之时,又先后渡过黄河,包围了开封。这时候,坚持抗战的李纲等人,和他们所修治的战守之备,都已被罢免、被废除了,各地前来救援开封的官军民军,也被宋廷以无法供应粮饷为理由,而一律加以制止,或令其返回原地了。

因此,在两路金军合围了开封之后,宋廷用以保卫这座首都的大将,是一个自称能施行六甲神术、可以生擒金的二将、并且能够袭击金军直至阴山为止的郭京,士兵则是郭京选择的年命合于六甲的一些市井游惰,共7777人;另外还有一些自称“六丁力士”“北斗神兵”或“天阙大将”的人应募参加。

除此以外,则只有皇帝的卫士和城中的弓箭手了。这样的防御措施和实力,最终的结果,是闰十一月开封城被金军攻陷。

接着,赵桓就向金主上表投降。金主接到这份降表之后,把赵佶、赵桓父子都废为庶人。而在此以前,赵佶、赵桓父子早已先后被拘留在金军的营寨中。

接着,金军的二帅通过北宋文武大臣中的败类,在开封城内一次接连一次地搜刮金银、绢帛、书籍、图画、古器等物,并依照北宋王朝皇族的谱牒,把其中所有居住在开封的男女老幼近3000人,一律拘押在金军营寨当中。1127年,金兵在占领开封4个月后,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后回到北方,至此北宋正式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难”。

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沉刺痛汉人的内心,岳飞后来在《满江红》中提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是何等的心痛与无奈啊!

在宋徽宗和宋钦宗二帝被掳北上一个月以后,1127年5月l日,21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县称帝,改元建炎,南宋政权至此成立,赵构是南宋的第一个皇帝,史称宋高宗。

为了重新组成一个稍具规模的政府,作一个要抗金复仇的态势,他登基不久,就起用了主战最力,并且在抗金斗争实践中立过战功的李纲做宰相。

这年6月,经过李纲推荐,用宗泽去做开封留守。原在河北陕西等地的将领玉渊、刘光世、韩世忠、张俊等,也都先后领兵到达归德,赵构在即位后就设置一个御营司加以统辖,命副宰相黄潜善兼御营使,同知枢密院事汪伯彦兼副使,以王洲为都统制。

被赵构用为他的首任宰相的李纲,在一年以前的开封保卫战中,曾一度担任过军事最高指挥官。

他一贯主张抗击女真南侵军,他负责指挥保卫开封的战役,虽然为时未久,就被北宋王朝所罢免,后来开封的陷落,正从反面证明了李纲的抗战部署之正确。因此,他在当时成了最具众望的人。也因此,在他做了宰相之后,重建的宋政权立即建成了一个粗具规模的政府。

当北宋首都开封被金军攻破之日,河北、河东还有许多州县并没有被金人所占领。这些州县,有的是由北宋政府军队固守着,有的则是由自动纠集起来的忠义民兵固守着的。金军之第二次撤离开封北返,赵构之所以能到应天府登基,这些州县军民的抗金斗争是起了一定作用的。李纲很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上台之后所提出的中兴宋王朝的建议中,认为最急切的,是控制河北、河东两路。

在他的建议之下,宋廷派遣张所去做河北招抚使,派遣傅亮去做河东经制副使。

李纲的主要用意,就是要把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尽快地加以组织领导,不要使他们长时期得不到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调度,得不到粮饷和其他物质支援,最终为金军各个击破。

宗泽受命去做开封府的知府并兼东京留守之后,首先把全城和四郊划分为东西南北四区,每区各选用谋略勇敢之士充提领,在四郊,创立坚固营垒24所,各设统领守御将官,统率新招义兵数万人,在新置教场内,练兵讲武。

在黄河沿岸的16县内,宗泽还像鱼鳞般创置了联珠寨,以便与河北、河东的忠义民兵相结连,防止来犯之敌。

这样,开封就形成了宋政权重建后恢复两河失地的一个战略基地,陕西和开封以东以西诸路的正规军和非正规军,也全都愿意听从宗泽的号令和节制。

女真贵族两次以大军南犯时,不但蹂躏了河东、河北地区,覆灭了北宋政权,涂炭了开封及其附近州县,他们还纵兵四处劫掠。

在此情况下,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已降居次要地位了。于是,前次在各地起而反抗北宋政权的农民军,便也大都把斗争锋芒转向女真的南侵铁骑。

原来活动在淮水流域约有70000人的王再兴、李贵两支部队,原来活动在摆州一带,拥众号称数十万的王善一支,原来活动在洛阳附近、拥众号称30万的没角牛杨进的一支,都先后归附在宗泽的领导之下,愿意在反击女真南侵的战争中,效劳听命。

从此,宗泽拥有了上百万人马,军声大震。

同样受到李纲的推荐而被用为河北招抚使的张所任监察御史时,力主抗战,用蜡书号召河北路人民参军杀敌,在当地有相当高的威望。宋高宗即位后,他是监察御史,曾上疏力主把重建的宋政权仍迁回开封,以便控制作为天下根本的河东、河北地区。

另外,他对于当时已经哄传的宋廷将要南渡的计划,极力反对,因而对于提出南渡主张的黄潜善也曾加以弹劾。

张所虽因此而被罢免了官职,后经李纲力争,才恢复官职。但他却也因此而在社会舆论上获得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河北地区,用当时人的话说,是“声满河朔”。

李纲积极贯彻抗战路线,却遭到执政黄潜善和汪伯彦多方掣肘和刁难。按照宋制,如中书侍郎、枢密院长官等执政地位仅次于宰相,却与宰相合称宰辅或宰执大臣。黄潜善和汪伯彦坚持迁都东南,以图苟安一隅,这正中宋高宗的下怀。

当时,岳飞处于黄潜善的羁束之下,接连几个月无仗可打,闷闷不乐。他当然没有资格了解朝廷的许多谋议与争论。但是,从相州逃到北京,又从北京退至南京,皇帝的车驾愈走愈往南的事实,元帅府按兵不发,听任宗泽孤军作战的事实,使他不能不逐渐地明白,朝廷显然并无认真抗金、收复失地的远图,只是一味地消极地怯战和退避。

赵构的登基给当时正在进行艰苦卓绝抗金斗争的军民以新的希望,他们希望新皇帝能立即返回开封,领导全国的抗金斗争。

岳飞也是这样想,他兴奋地说:“陛下登基,百姓便有了归属,国家便有了新的主人,这便足以挫败敌人并吞我国的阴谋,中原失地的收复便指日可待。”

可是,岳飞完全想错了,赵构根本就不打算收复国土,自然也不想再回到兵火之后的开封。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副宰相黄潜善及汪伯彦之流,迎合赵构的心思,竭力主张将首都迁到长江以南的建康,即今南京,立即得到赵构的同意。

当年7月,宋高宗下诏说:“京师未可往,当巡幸江南,为避敌之计。”

这引起爱国臣民的激烈反对,这就等于将中原大片失地,北方上千万黎民百姓,故都开封以至皇家赵氏的坟茔祖庙都拱手让给了金人。

面对朝廷的不抵抗政策,岳飞忍无可忍,愤然上书,严厉抨击了黄潜善、汪伯彦之流,指出他们的迁都主张是苟且偷安,鼠目寸光,必然遭到中原人民的反对。

在书中,岳飞坚决提出,请皇帝返回开封,乘徽钦二帝被掳北去未久,敌人统治尚未稳固的时机,亲自统率大军北伐。

像这样指名道姓的直斥奸佞,义正词严的爱国主张,大大触怒了黄潜善与汪伯彦之流,于是他们以“小臣越职,非所宣言”的罪名,革掉了岳飞的官职,强迫岳飞离开军队“归田里”。

心怀报国壮志,一再立功疆场的岳飞,此时竟被赶出了军队。应天府南京待不下去了,岳飞只好渡河北上,准备返乡。沿途之上,他看到了到处张贴的榜文,这是河北招抚使张所正在招募抗金健儿。

岳飞知道张所,他原来在朝廷任监察御史,极力反对迁都江南,并上书弹劾黄潜善“奸邪不可用”,遭到黄潜善、汪伯彦之流的忌恨,被贬出朝廷。

共同的主张,共同的遭遇,使岳飞把张所引为知己。他相信,如果投奔到张所的属下,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报国之志。想到这里,他兴奋起来,竟顾不了顺路回家去探望一下老母幼子,便直奔招抚使司所在的河北大名府。

凑巧的是接待岳飞的是赵九龄,他是岳飞前不久在应天府南京新结识的一个朋友,此人很有才智谋略,岳飞时常向他请教,他也很了解岳飞的军事才能和战功,认为岳飞是“天下奇才”,于是当即向张所推荐。

张所是北宋抗战的著名代表,当时受宰相李纲的委派,在河北一带招募民兵,积蓄力量准备抗金。他见岳飞身材魁梧,气宇轩昂,很是喜欢,促膝长谈,非常投机。

张所问岳飞说:“你武艺如何?能搏击多少敌人?”

岳飞徐徐答道:“我很自信自己的武艺,但并不认为这匹夫之勇有什么了不起。用兵之道贵在运筹帷幄,而不在于逞凶斗狠。来校用曳柴诈败之计打败强楚,莫敖靠采樵诱敌之法击溃绞人之围,这些全靠的是智谋,而不是个人的匹夫之勇。”

张所一听肃然起敬,赞叹道:“原来你并非一介武夫啊!不知你对当今形势有何看法?如何才能扼守黄河呢?”

岳飞侃侃谈道:“京师的安危全看河北诸郡的巩固与否。我们当在所有险隘处建立要塞,互成依仗之势,如果任何一城受到威胁,其他城塞就会赶来相助,并且伺机骚扰敌人的后方,这样的话,敌人就不敢窥视黄河,京师也就高枕无忧了。”

接着,张所又向岳飞询问对当前战局的看法。

岳飞指出,国家以开封作为京都,可它处于平原旷野之上,无山川险阻拱卫,完全依靠河北这个屏障才能保证它的安全,因此河北地位至关重要。如果河北不能为我所有,不只京师难以守卫,连江淮也十分危险。

岳飞建议张所将河北一些战略要地牢牢控制在手中,再在一些城市严密布防,如果一个城市被围困,别的城市或阻挡敌人,或来救援,这样不只河北可保,京师也就安全了。

岳飞的一席话让张所佩服得五体投地,连连点头称是。岳飞见遇到了知己,不禁慨然请求道:“张招抚如果能提兵巡境的话,岳飞愿一马当先,供你调遣!”张所喜出望外,立即授岳飞武经郎职,命他随已归顺的另一反金将领王彦北渡黄河,挺进新乡。

当时,在金朝统治区内抗击敌军的,并不止王彦和岳飞两支队伍。女真统治者疯狂掠夺和残酷统治,激起了各族人民如火如荼的反抗斗争。

燕山府的刘立芸聚众起义,攻破城邑。他告谕民众说:“吾欲致南北太平。”起义者纪律严明,“蕃、汉之民归者甚众”。蓟州玉田县爆发了杨浩与智和禅师领导的起军义,队伍发展到10000余人。易州的刘里忙年仅18岁,他领导的起义军也有一万多人。他们把截山险,邀击金军,对金朝形成一定威胁。

从河北路的北部到南部的相州,很多民众自动组织武装,结成的山寨达五十多处,每寨不下30000人,人们奋起反抗女真贵族的统治。

河东路代州五台山的和尚真宝率领一支义军,同强敌周旋,宁死不屈。

在文水县,石赤页率领的队伍占据山险,屡败金军。石赤页坚持斗争8个月,被完颜粘罕军所俘,钉在车上,臀部插入利刃,以施加肢解的酷刑相威胁,石赤页毫无惧色。

完颜粘罕亲自劝降,石赤页厉声回答:“爷是汉人,宁死不降!”终于被害。

宋太原府将官杨可发在繁峙县招集20000多人的队伍,以五台山僧李善诺等为先锋将,遭完颜粘罕大军的攻击,义军战败,杨可发刺腹自杀。

解州的邵兴、邵翼兄弟团聚义兵,占据神稷山抗金。金兵俘虏了邵翼,企图胁迫邵兴投降。邵翼大骂敌人,惨遭杀害。邵兴誓不投降,屡次痛击金兵。

在建炎初年的北方民众抗金斗争中,除了王彦的八字军外,力量最强、影响最大的还有河东红巾军和河北五马山起义军。

河东红巾军看来不是一支统一的队伍。宋时百姓起而造反,或为盗匪,往往“私制绯衣巾”。女真贵族无法对付神出鬼没的红巾军,只有屠戮无辜的平民以泄愤,结果是“亡命者滋益多,而红巾愈炽”。

河北西路庆源府赞皇县有一座山,山上聚集一支起义军,由马扩和赵邦杰指挥。他们用高宗之弟信王赵榛的名义作号召,组成号称几十万人的武装。

金朝真定府获鹿县知县张龚也起兵响应。刘里忙、杨浩、智和禅师等领导的燕云地区起义队伍,也和五马山建立了联系。

在东北的金太宗御寨,有几千名被驱逐北上的汉族奴隶。他们以上山砍柴为名,置办长柄大斧,计划举行起义,并劫持金太宗,杀过黄河。由于叛徒的告发,起义被扼杀,首谋者都遭金人杀害。

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毫无疑问,是正义的进步的爱国主义壮举。抗金斗争作为民族斗争,参加的社会成员相当广泛。

抗金义军的领导者,如王彦、马扩等人,本是宋朝的官员,而邵兴等人来自民间下层,也接受了宋朝的官封。因此,北方各族人民的抗金斗争不免和保卫赵宋王朝纠缠在一起,成了无可避免的特点和缺点。

在宋朝统治者中,如何对待北方的民间抗金武装,也形成两条对立的政见。宋高宗、黄潜善、汪伯彦等投降派,一方面害怕金朝,另一方面也害怕和憎恶此类武装。

特别是五马山的抗金义军,既以信王赵榛作号召,被视为对宋高宗的皇帝宝座构成威胁,更遭到宋高宗君臣之疑忌。

李纲、宗泽等抗战派,为了恢复赵宋的故土,洗雪国耻,则十分重视民间抗金武装,主张依靠北方的义军抗金。

李纲罢相后,镇守东京开封府的宗泽事实上成为抗金的中心人物。两河、燕云等地的抗金健儿渴望接受宗泽的领导和指挥,宗泽也迫切需要他们的支援和配合,双方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