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文益禅师开创法眼宗

公元885年,有一个叫文益的人出生在余杭。他便是后来法眼宗的开创者文益禅师。文益7岁时在淳安智通院出家,20岁时在绍兴开元寺受戒,后来前往育王寺跟随僧人希觉学律。

在学习佛法的同时,文益还研究儒家典籍。当时南方禅学兴盛,文益便南下来到福州长庆院向慧稜禅师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文益感觉无所获,就与其他僧侣结伴,赴远方参学。

路过漳州时,正逢大雪,于是就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在烤火取暖时,地藏院的方丈桂琛禅师问他:“你去那里?”

文益回答道:“只是行脚罢了。”

桂琛禅师问:“什么是行脚?”

文益回答道:“不知道。”

桂琛禅师又说:“不知最亲切。”

雪停后,文益辞别桂琛禅师准备登程。桂琛禅师送他到门口时,突然问:“你曾说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现在请告诉我庭下的那块石头是在心内,或是在心外呢?”

文益答道:“在心内。”

桂琛禅师说:“你这位行脚之人,为什么要把这样一块大石头放在心中呢?”

这话把文益说得窘极了,他便放下行李,决心留下来,向桂琛禅师讨教。

每天当文益提出新见解时,桂琛禅师都说:“佛法不是这样的。”

最后,文益只得对桂琛禅师说:“我已经辞穷理绝了。”

这时,桂琛禅师便说:“以佛法来论,一切都是现成的。”

听了这话,文益一下子恍然大悟,心中对佛法的理解一下子豁然开朗了。既然一切都是现成的,还谈什么“唯心”与“唯识”,那心中的一切不是自然就放下了吗,人不是自然就解脱了么!也由此,“一切现成”一语,后来成为法眼宗徒参禅时的重要“话头”。

文益在地藏院与同行者洪进、休复、绍修等人投依桂琛禅师,虔诚参谒,勤奋修学,皆得契悟。在参悟桂琛禅师的佛法禅理后,文益又与众人行历临川,即今江西抚州以西地区,当时的州牧招请文益主持崇寿院,在临州崇寿院弘扬佛法。

文益爽快地答应下来。开堂说法这天,文益口若悬河,对质疑问题解惑无碍,深受众僧诚服,说法之后,文益的名声四方传开,前来向文益请益受教者十分多,常以千计。

晚年的文益深受南唐烈祖李昪的敬重,先后在金陵报恩禅院、清凉寺开堂接众。当时由于金陵在五代宋初战乱较少,百姓文化水准较高,文益的禅法思想得到较大范围传播,李升由此赐号“净慧”。

文益禅师宣讲禅法理要,总以眼为先。他认为万物以“识”为先,而识物者是眼睛。他曾有一首《三界唯心》歌,题标为心,实际指眼。其歌词是: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唯识唯心,眼声耳色。

色不到耳,声何触眼。

眼色耳声,万法成办。

万法非缘,岂观如幻。

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后周世宗时的958年12月5日,文益圆寂。南唐中主李璟赐谥其为“大法眼禅师”,其所开禅宗法系因而得名法眼宗。文益被后人尊为法眼宗之祖。

法眼宗深受华严宗教义影响,并以之阐明禅宗的基本主张,提出“真如一心”,即华严宗所谓的“总相”,视“心”为最高精神性本体,表现出“禅教兼重”的趋向。因此,法眼宗在所有佛家各宗派中,特别和儒家声气相投,由此得到了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大力褒扬。

文益提出“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的主张,以“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概括其宗风。

文益认为,真正的悟解,就是你看万物时,不再是用肉眼,而是透过了真如之眼。这叫做法眼,或道眼。

一次,庙里打井,有沙子塞了泉眼。文益问僧徒们:“眼沟不通,是因为被沙塞住了;可是道眼不通究竟是被什么塞住呢?”

僧徒们都无话以对,他便自答说:“只是被眼所阻碍罢了。”

有一次,文益与南唐中主李璟谈论佛道之后,一起观赏牡丹花。李璟敦请文益作首偈子,文益当下诵道: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

李璟听后,心领神会,顿解禅师之意。

文益著有《宗门十规论》《华严六相义颂》《三界唯心颂》,阐明“理事不二,贵在圆融”和“不著他求,尽由心造”以及“佛法现存,一切具足”等思想。

宋真宗年间僧人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辑有《大法眼文益禅师语录》,其中记载了许多公案,可以看出法眼宗的教义。

文益禅师的弟子众多,嗣法弟子有63人,其中以德韶、慧炬、文遂等14人最为优秀。高丽僧人曾来向他学习,得法者有36人,法眼宗后来传到朝鲜半岛,长盛不衰。

德韶是处州龙泉人,15岁时出家,出家后,曾参拜50多位高僧大德,虚心问道,然而始终未能契悟。最后来到临川,谒见法眼宗文益禅师,但也倦于参问,只是随众而已。

有一天,文益上堂,有僧人问:“如何是曹溪一滴水?”文益说:“是曹溪一滴水。”一旁的德韶听到这句话,豁然开悟,以前的种种疑惑,涣然冰释。

不久,德韶游天台山,在白沙停留,当时的吴越台州刺史钱俶常常延请德韶弘法。钱俶于948年继承后汉王位后,遣使迎请德韶,尊为国师,并请其开堂说法。

德韶有法嗣49人,以延寿为上首。延寿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浙江临安府余杭人,自幼天资过人,最初学习儒家经典,曾任余杭库吏,后升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

王仲玄天生慈悲心肠,30岁左右时,他来到明州四明山龙册寺翠岩禅师处剃度出家,法名延寿,字智觉。

出家后,延寿朝夕劳作,布衣蔬食,生活十分淡泊。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前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参禅悟道。

在德韶的引导下,3年过后,延寿尽得法眼宗旨,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大增。后周太祖广顺年间的952年,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和净土理论。

跟从延寿学习禅学与净土学问的人很多。在弘法的同时,延寿开始着笔著书。在雪窦寺,延寿完成了《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年间的960年,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前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延寿遂应邀前往。

经延寿努力,新灵隐寺重建殿宇1300余间,四面修上围廊,从山门直到方丈室,左右相通,上下相连,灵隐寺因而大兴。之后,延寿又奉诏在钱塘江建六和塔,建好后,塔身9级,高50余丈,秀美庄严。

961年,延寿前往永明寺弘法,坐下2000余人,法席鼎盛。在此期间,高丽,即朝鲜国王仰慕禅师,派遣使者送书信,叙弟子之礼,并派36位僧人前来学习。他们均受到禅师的传授,先后回到本国,各自教化一方,法眼宗也因此盛行海外。

延寿禅师住在永明共计15年,度弟子1700余人。法嗣有富阳子蒙、朝明院津两人。

法眼宗接化学人的言句似乎很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能使学人转凡入圣的机用。

法眼宗为禅宗五家中最后创立的宗派,文益、德韶、延寿三世,嫡嫡相传,在宋初极其隆盛,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的中期,法脉就断绝,延续时间不到百年。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