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0年,即北周大象二年,这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赟病死。周静帝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素知道杨坚甚得众心,且有称帝之意,于是主动投到了杨坚的门下。
杨素出身于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参加了平定北齐的战役。后来,他与杨坚深相结纳。隋文帝建国后,杨素成了御史大夫,后来以行军元帅的身份率水军东下攻陈。灭了陈朝后,他被晋升为越国公,任内史令。
杨素小的时候,穷困失意,不拘小节,但却有远大的志向。那个时候,好多人都不理解他,只有他的堂叔祖、魏朝的尚书仆射杨宽认为他很不一般,并且经常对子孙说:“杨素不是一般的人,他日后一定会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不是你们能够赶得上的。”
后来,杨素与安定人牛弘志同道合。他们勤奋好学,研究探讨精心专诚。对于学习,他们从来都不感到疲倦,因而在很多方面都有所长。
当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了宇文护亲掌朝政后,杨素因曾受到宇文护的重用,所以受到了株连。此时,杨素以其父杨敷死于北齐,但未受到朝廷的追封为由,上表进行申诉。周武帝并没有予以理睬。后来,杨素再三上表,周武帝大怒不止,便下令杀了杨素。
这时,杨素高声地说道:“我给无道的天子做事,死是应该的。”
周武帝听到后,对杨素刮目相看,并赦其无罪,还追赠其父为大将军,谥忠壮,随即又拜杨素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并逐渐对其有了好感。
后来,周武帝又让杨素起草诏书,杨素下笔成章,文辞华丽,周武帝看后赞扬道:“好好努力,不愁日后没有荣华富贵。”
可是,杨素却回答说:“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由此可见,杨素是多么自信。
杨坚称帝后,也知道杨素是个可用之人才,因此对其十分器重,不久,便让杨素当了汴州刺史。杨坚登基后成为隋文帝,让杨素当了柱国,并参与隋朝法律的修订。
开皇七年,杨素与尚书左仆射高颎、吴州总管贺若弼等人献上了平陈之策。杨素在永安建造了“五牙”“黄龙”等战船,从而加强了水师的战斗实力,为灭陈作准备,并且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废料,以此来威慑擅长水战的陈军。
在十二月上旬,杨素按照隋灭陈的作战部署,首先率舟师自巴东郡东下三峡,在长江上游发起攻势作战。军至流头滩,陈将戚昕率青龙战船百余艘、战士数千人坚守前方狼尾滩,以遏隋军。
狼尾滩地势险峻,水流湍急,易守难攻,将领们都忧心忡忡。杨素认为:“成败便在此一举了。如果我们白天乘船而下,他们就会看见我们,滩险水急,天制不由人力,那么,我们就会失去有利的条件。”
于是,杨素决定采用水陆协同,分进合击的战略方针,乘夜来进行突袭,以此将其击败。
不仅如此,杨素在对俘虏的态度上采取的是不杀不辱的政策,慰劳后释放了全部战俘。
对于此次战役,杨素恰当地选择了进攻的时机,以水军突袭与两岸步、骑兵协同攻击,速战速决,以此取得了首战的胜利,为灭亡陈朝的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另外,实行优待俘虏政策,也有利于争取更多的陈军将士。
杨素还为剿平匪患立下了功劳。当时,泉州人王国庆是南安豪族,杀了刺史刘弘,据州为乱,并且还有各处逃亡的叛军依附于他。王国庆自以为海路险阻,而隋军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海战,于是并没有设防。
后来,杨素率水师从海道掩至,王国庆大惊,于是弃州逃跑了,而他的手下人有的进了海岛,有的去守了溪洞。
后来,杨素分遣诸将,对水、陆分别进行追捕,并且还派人密劝王国庆:“你的罪状,累计起来处以死刑还不够。只要斩送高智慧,就可以抵罪。”
于是,王国庆便抓获了高智慧,并且送交了隋军。杨素将其斩首,余众全部投降。至此,江南被平定了。
此后,杨素坚持除恶务尽,连续追歼以彻底平定江南之乱,这些对巩固隋朝统一,发展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后来,杨素因为他的功绩成为尚书右仆射,更是因为之前参与建造仁寿宫,成了皇后独孤伽罗信任的大臣。此时,杨素在朝中的地位仅次于高颎。虽然他对高颎的才干很是服气,但是,他本人也颇为自许,又贪恋高位,因此难免会患得患失。
在隋朝的政坛中,杨素不像高颎那么低调,而是居功又张扬,得罪了不少人。而他看谁不顺眼,或者谁得罪了他,就一定要进行打击报复。幸好他善于逢迎隋文帝的喜好,又有真材实料,才能够一直为官。
杨素也曾有过低谷时期。杨素的老婆是个个性十分彪悍的女人,她经常与杨素争吵。有一次,他们又吵翻了天,于是杨素气急败坏地说:“我要是哪天当了皇帝,肯定不要你这种皇后。”杨夫人一气之下便将这句话告到了朝廷。
那时,正是开皇初年,隋文帝对功臣们尚有宽容之心,于是,只是将杨素罢了官,饶了他的性命。杨素也没有气馁,在家苦苦思索着平陈大计,并且把想到的计策都献给了隋文帝。
后来,隋文帝见杨素被罢官还如此惦记着社稷大业,一高兴就恢复了他的官职,这也才有了杨素在平陈战争中的出色表现。
平日的杨素看上去有些轻佻,喜欢的也是诗书、歌舞、着色以及奢侈品这一类贵族爱好。但是,他一旦上了战场,就完全变了个人。只见他威风凛凛地骑在马上,面色严肃,指挥若定。
杨素很有随机应变的谋略,总是能够把握好时机同敌人作战,他应对情况的变化并不拘泥于一定的方法,而且控制军队也是严厉有序。杨素规定,负责前锋的军队必须死战,倘若不能够取得胜利,回来就会被砍头。
这么严格的上司,士兵却没有任何埋怨,反而对他忠心耿耿。这是因为杨素有个很大的优点,那就是赏罚分明,只要是立下了战功,杨素必定会有厚赏。
当兵的出生入死,图的就是封赏,有了杨素这样的上司,不论战胜还是战死,都可以安心了。再加上杨素本人是个军事家,有勇有谋,故而,他率领的军队也是隋朝数一数二的常胜军队。难怪隋文帝一旦遇到艰难的战事,除了高颎外,只能想到杨素了。
杨素虽然贪恋权力,志在富贵,但他所得到的一切,却是靠着坚实的战功累积起来的。杨素在倜傥张扬的外在表象下,同样有着极其沉稳务实的一面。
在江南大乱之时,杨素率军与叛军进行苦战,等到局势稳定了,隋文帝便召他回朝。而杨素认为局势刚刚稳定,不宜撤走大军,还应该再观察一段时间,于是就上书请求延缓回京的日期,继续带兵辛辛苦苦地在崇山峻岭之中追剿着残留的叛军势力。
如果为杨素写一份功绩单的话,那几乎包括了隋朝建立前后的所有重大军事行动,而他所起的几乎都是主力的作用。
杨素负责的战役,几乎都是苦战、硬仗,但是,他靠着谋略,靠着胆气,靠着严明的治军,靠着细致的部署,战无不胜。但是,如果再为他写一份过错单的话,他的罪名也是不少:党同伐异、草菅人命、逢迎狡猾,和杨广一起陷害了前太子杨勇。
也许这就是杨素和其他一些大臣们最本质的不同,他并非效忠于某个朝代,他只忠于自己的利益。为此,他可以毫无芥蒂地改弦更张。当然,杨素并不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向后,也会一以贯之地努力,贡献自己的才力。
杨素是个精明人,他的治国能力虽然不及高颎,却比高颎更明白君臣关系的本质,所以,他才更会替自己打算,并在君王的信任和自己的生活之间维持着最恰当的平衡。
其实,杨素很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超过高颎,能够成为朝廷上的头号大臣,但他在军事上虽多有建树,治国才能却不及高颎,想必隋文帝在有生之日,都会依仗文武双全的高颎。等到皇帝驾鹤归西时,太子杨勇继位,也一定会继续重用亲家高颎,他即使再能干,也只能永远在高颎之下了。
想到这里,杨素不由得生起闷气来。更何况,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并不是太子的东宫臣属,平日里与太子也没有太多的往来,如果杨勇当了皇帝,朝廷未必还有他的位置。
想到此事,杨素非常焦急。这一天,杨素正在家里喝闷酒,他的弟弟杨约前来拜访。
杨约是杨素的异母弟弟,为人博学,计谋百出,兄弟二人的感情非常好,平日里,杨素不论有什么事情都要和弟弟商量,听弟弟的主意。喝了几杯后,杨约就让哥哥屏退了众人,然后对他说道:“前段日子,我有一个老相识从江都过来了,他希望我向您转达晋王的诚意。”
杨素一听就知道有事,于是连忙细细盘问。
原来,杨广有个叫宇文述的亲信认识杨约,此次来京城后,天天和杨约赌博,输了就把他从江都带来的奇珍异宝抵给杨约。
杨约小时候爬树摔伤了,于是做了太监,平生所好也唯有钱财了。如今每天都能从宇文述那里得到金银财宝,觉得不太对劲,于是请宇文述有话直说。宇文述说:“这全是晋王赏给你的。”
随后,杨约进一步对杨素说:“您现在是尚书仆射,我现在是大理寺卿,兄弟二人位居高职,不知有多少人忌妒我们。而且,太子行事也受到您的节制,心里对您未必没有怨恨,如今皇帝虽然宠信你我二人,但是圣上年老,哪一日升天了,我们如何保住这个地位呢?如今,太子不再受陛下和皇后的喜欢,如果我们趁这个机会劝二位圣人改立晋王,那么,今后就不愁荣华富贵了。”
这番话如醍醐灌顶,杨素立刻看到了人生的希望。
杨素对弟弟说:“你的话大有道理,但是废立之事太过凶险,我还是先去探探皇后的意思再做打算吧。”
杨约回答说:“宇文述说,皇后早就有废立之意,请我们不用担心。”
可是,杨素做事一向十分谨慎,他还是决定先去探探独孤皇后的口风,然后再做打算。
有一天,杨素去拜见皇后,经过了一番谈话后,杨素已经明白皇后的心思了。后来,杨素又向皇后诉说了太子杨勇的种种“劣迹”,独孤皇后听了更是愤怒。他们决定一定要将英明、仁慈、孝顺的晋王杨广扶上太子之位。
杨素本来就是朝廷重臣,而独孤皇后又是说一不二的人物,如果这两个人联合起来,自然会有极大的分量。
宇文述回到江都后,将京城的情况一一进行汇报,杨广明白自己的胜算是越来越大了。
废立之事关系到大局,杨广老谋深算,自己不出面,不说话,看上去是置身事外,可是,一切都由独孤皇后和杨素操作着。
表面上来看,这件事似乎和杨广没有一点关系,可实际上,他才是背后的操纵者。他煽动了独孤皇后对太子的不满,继而再利用杨素的野心。杨广虽然身在江南,却能遥控整个局势,和杨勇比起来,杨勇的确不是他的对手。
后来,杨勇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汇报给隋文帝夫妇。当隋文帝听说太子竟然搞巫术,大为吃惊,于是派杨素去询问情况。此事正中杨素下怀,于是他设计陷害了杨勇。
杨素一见到隋文帝,就添油加醋地说太子的表现:“微臣惶恐,不知做错了什么事情,太子一见我就大声斥责起来,根本不给人说话的机会。不知是否因近日陛下冷落了他,心存怨恨之心。”
说完后,杨素担忧地看着隋文帝。
隋文帝本来生性多疑,一听到杨素的话,真以为杨勇对自己起了怨恨之心,不由得紧张起来。
那是在开皇二十年,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从仁寿宫回到京城,准备彻底解决太子的问题。
此后,杨素也不给隋文帝反悔的机会,他四处搜罗着太子的“罪证”,并把一些在太子宫搜罗出来的所谓造反用的证据交给了隋文帝。
通过这一系列的捕风捉影,让隋文帝进行了一番“彻查”。随后,他把太子杨勇和他的儿子都给囚禁起来,而东宫的官员们也大多被投入到了监狱中。
那是在仁寿二年,独孤皇后去世后,墓葬的规模制度,大多是出自杨素之手。隋文帝认为很好,并下诏书大大表彰他的功劳,还封了他的一个儿子为义康郡公,食邑一万户,世代承袭,并赏赐给他良田三十顷,绢一万段,米一万石,金钵一个,装满了金子,银钵一个,盛满了珠宝,外加绫、锦共五百段。
当时的杨素一天比一天显贵荣耀,他的弟弟杨约,叔父杨文思、杨文纪以及族父杨异,也都成为尚书,位列公卿。诸子虽无汗马之劳,也都官至柱国、刺史。此外,杨素家童几千人,后院披罗挂绮的乐妓小妾就以千计。
杨素的府第十分华丽奢侈,规模体制模仿了皇宫。当时有一个叫鲍亨的人很会写文章,还有一个叫殷胄的,精通草书、隶书,都是江南的读书人,却因为高智慧的缘故埋没为杨素的家奴。
杨素的内外亲戚和过去属下的官吏,都位列清静显要之职。杨素的显贵,南北朝以来无人可与他相比。
在杨广刚做太子的时候,非常顾忌蜀王杨秀,于是和杨素谋划设计陷害了他,最后使杨秀被废黜。在朝臣之中如果有违背冒犯杨素的,即使其非常忠诚地为国事着想,像贺若弼、史万岁、李纲、柳述等,杨素也会在暗地里中伤他们。
如果归附奉迎杨素,或者是他的亲戚,即使那个人并没有什么才能,他也一定会加以推荐提拔。因此,在朝廷内外没有不怕他、不归附于他的。
只有兵部尚书柳述凭着自己驸马的身份,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说杨素的不是。不仅如此,大理寺卿梁毗还曾经上书给隋文帝,弹劾杨素作威作福。
隋文帝于是逐渐疏远和猜忌起杨素来。后来,隋文帝又下来命令,说:“仆射是朝廷的辅政大臣,不用亲自处理那些细小的事务,只需要三五天到官署一次,讨论一些国家大事就行了。”表面上显示出对杨素的体恤、优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权力。
隋文帝已经夺了杨素的大权,却仍保留其宰相的职位,并且还恩赐他在新年时随驾至仁寿宫侍奉,每日赐宴不断。
隋文帝的优柔寡断又一次使他失去了锄奸诛恶、扭转乾坤、重振隋朝的机会。
隋文帝生病时,还曾让杨素在寝宫暖阁中侍候,以至于后来当隋文帝在诏已废太子入宫继位时,让杨素伙同杨广发动了兵变从而夺得了帝位。
直到仁寿末,杨素不再处理事务。隋文帝曾赏赐王公以下的人射箭,杨素名列第一。后来,隋文帝亲自将外国进贡来的价值万两的金精盘,赐给了杨素。
那是在仁寿四年,杨素跟随隋文帝驾临仁寿宫,隋文帝又多次赏赐宴席。等到隋文帝病重时,杨素和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人入宫侍候。
后来,由于隋文帝看了送错的信后,才知道杨广谋权的企图,随即想召见已经被废的杨勇。
可是,已经晚了,太子与杨素共谋对策,杨素假传圣旨派东宫的士兵入宫守卫,出入都要经过宇文述等人。后来,又命令张衡守候隋文帝,隋文帝也就在这天晚上驾崩了,因此朝廷内外也有很多的非议。
杨广登上皇位后,开始铲除杨谅。杨素又参与到了战争中。后来,由于他平定杨谅有功,杨广任他为营建东京的大监,而且还拜他的儿子和侄子都为仪同三司,并赐给他们织物五万段、绮罗一千匹等。
大业元年,杨广又升杨素为尚书令,并且赏赐给他东京上等府第一处,织物两千段,不久又拜为太子太师,其他职务不变,前后赏赐给他的东西不知有多少。
杨素虽然有辅佐隋文帝建国立业的谋略,并且有平定杨谅的功绩,然而却深为杨广所忌。杨广表面上显出了对他的特殊礼遇,可实际上的恩情却很淡薄。
杨广虽然多年来勾结杨素为自己办成了几件大事,但是,现在成功后便怕杨素会如法炮制而夺去自己的皇权。因此,他想除去杨素,由此想出了一石二鸟的毒计。
当时,太史观天象说隋地所在的楚界分野将有国之大丧,而杨广的次子豫章王的封地正好在楚地分野。于是,杨广进封自己的次子为齐王,杨素为楚国公。
这表面上显示了对杨素的尊崇,实际上是希望他应天象而死,同时让儿子借此逃脱国丧的打击。
一个月之后,杨素恰巧生病不起,杨广仍装作极为宠幸杨素的姿态,每日必指派名太医入杨家诊治、赐药,随后便会密召太医问清杨素的病况,其实他是想让杨素早死。
杨素早已经得到了皇宫侍从的密报,得知杨广一心要将自己置于死地,心灰意冷,不想求生。于是,他不再服药,一心只在等死。
后来,杨素对弟弟杨约说:“我名位无人可比,尊贵至极,东西二京豪华居宅无数,各地邸店、水硙磨坊数以千计,山珍海味无奇不有,天下美女任我挑选,陈朝皇妹为我小妾,还有什么不能满足的呢?如今,我年过六十,不必再活下去了,皇上要我死,不如自尽以求家族平安吧。”
杨素知道自己的名望和地位已经到了极限,因此他不想再谨小慎微地生活下去了。
其实,当时的人们对杨素也是议论纷纷的,并且因此而瞧不起他。杨素死后,长子杨玄感继承了他的爵位。
杨广能够得到太子、皇帝之位,全是靠杨素糊弄隋文帝及皇后而得逞的,在平定汉王之乱与屡次抗击强寇突厥进犯之战时,也是非杨素不得取胜。可是,杨广被杨素推上了皇位后,仅仅过了一年便萌发出了消灭杨素收其权位的心思。
杨素曾经作了一首共七百字的五言诗送给番州刺史薛道衡,气势非常宏大,风韵出众,堪称当时的上乘之作。写后没几天,杨素就死了。
薛道衡叹息说:“人在快要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也会变得很友善,难道就是像这样的吗?”杨素留有文集十卷。
杨广追封杨素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弘农河东绛郡临汾文城河内汲郡长平上党西河十郡太守,赐给他载丧的鍂车、为他执斑剑的仪仗四十人,以及鍂车前后的仪仗队和乐队,还赐给谷子小麦五千石、织物五千段,派鸿胪卿专门监督办理丧事,并且下诏书表示哀悼。
杨素在死后仅被追封为光禄大夫、太尉公,低于生前的尚书令、司徒。不仅如此,葬礼的规格也不是最高的,皇族中也没有人参加,仅由鸿胪寺监护丧事。
当杨素的长子杨玄感看到这个场景时,便由此而怀恨在心,从而萌发出了废杨广立秦王杨浩之心。可是后来,杨玄感起兵事败,遭到诛杀,杨素的家族也因受到杨玄感的牵连而都被株夷了。
杨素称得上是个能臣,却不是忠臣,但也不是佞臣和奸臣,他只是一个有强烈权力欲,又懂得权力之道的人。所以,他才能够步步高升,并且一直得到隋文帝的信任。
其实,隋文帝一直都是一个不喜欢铺张浪费的人,独孤皇后也不喜欢男子的三心二意,而杨素的私生活却极为奢侈,在他的家里不知有多少美貌的歌女侍妾。可是,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讨得这两个人的欢心,这不是仅靠“逢迎”能够做到的。
杨素从未想过像李德林、苏威那样直言进谏,却也不会如刘昉、郑译那样只会溜须拍马,更不会因君王的冷落而失去了上进之心,他能够走到最后,靠的是识时务、坚实的功劳和洞察大局的眼光。
曾经网罗了无数贤才,被人奉为明主的隋文帝,不知冷落、冤枉了多少个对他忠心耿耿的功臣,到最后身边只剩下了一个根本不顾惜君臣之情的杨素。这是他的失败,也是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