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0年,就在杨坚密谋帝位的时候,一个印度僧人来到我国,他是听说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顗大师,于是前来拜访。话说两位高僧相见之后交流得很是融洽,双方都很高兴。
这位印度僧人告诉智顗大师,天台宗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投。智顗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因此一听之下,表现出对素未听闻的《楞严径》很感兴趣。
智顗大师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疑念,于是就向这位印度僧人请教。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于是,智顗更加想看见这部《楞严经》。
智顗大师很想能尽快地拜读《楞严经》,就郑重地恳请这位印度僧人,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到东土。
印度僧人走后,智顗大师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天台山的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诚地礼拜。礼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东土来,遗憾的是直到公元597年智顗大师辞世,一直就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一位法师叫般刺密谛,他听说智顗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般刺密谛法师深深被感动了,并且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于是他把《楞严经》抄录出来,藏匿在身上前往东土。
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并且没收,并且不许般刺密谛法师出国。般刺密谛法师只好返回。怎么办呢?般刺密谛法师想把《楞严经》背下来,这样就不会被查收。
般刺密谛法师将《楞严经》背得通熟后,再次启程,好不容易到边境后,因旅途艰辛的奔波跋涉,疲劳至极的法师忘失了经文,没有办法,他只好重新返回。
经历了两次挫折,般刺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志更加坚定了。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方法。先将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绢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开,塞进写好经文的白绢,然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这一次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地将经文带到东土。
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地将《楞严经》带到东土时正处于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即公元705年。
法师到达广州后,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负责当地的政务。般刺密谛法师正好与被房融相遇。房融是佛教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意后很重视,于是将般刺密谛法师奉请到制止寺住下。
在制止寺,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时间太久,白绢已经血肉模糊了,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大家正都处在忧虑之中的时候,有一位高僧点化了读取之法,他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众人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
房融请来另二位法师弥伽释迦和怀迪,一同翻译这部尊贵无上的宝典。翻译工作开始了,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翻译工作于当年,也就是公元705年5月23日正式开始。般刺密谛法师担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因房融学养渊博深厚,因此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
《楞严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
《楞严经》的佛教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广泛,极其庞大宏伟,包罗万有,是一部体系庞博壮观的大乘经典。在它所构筑的大乘佛学的体系中,几乎涉及到所有佛教教义的一切基本概念和范畴,这在其他大乘佛教的经典中是绝少见到的。
《楞严经》的内容不但极其细致且具体,从“征心辨妄”到“论见显真”;从“揭示真心的实相”到“剖析世界成因与人生真谛”;从“舍妄趣真的先决条件”到“二十五位圣者的证道报告”;从“修证圣位的次第”到“众生升沉轮替的因缘”;把修行者如何修行和修行的步骤,以及修行中可能会产生的五十种邪悟等,一一告诫给每一位佛门学子。
《楞严经》以其深邃、丰富、极旨的佛教教义,以及在佛教理论和修行实践两方面的具体阐述,使它成为唐朝以后,我国佛教各宗各派发挥自己佛教学说的理论,和思想依据之一部圣典,并为各宗派所重视,共遵为佛门无上宝典。
如此艰难地将《楞严经》传来东土并翻译成功后,般刺密谛法师就仓促地回国了,因为般刺密谛法师藏经出国,国王因此将罪责加在了守边的官吏身上,因此大师译经完成之后,便速疾回国,愿以自身承当所有罪责。
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后来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进宫弘法之余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修习《楞严经》的风气逐渐在全国盛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