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四祖道信弘扬佛法

公元581年,即隋文帝杨坚建立隋王朝之初,便开始致力于佛教的推广,他采取了度僧、建寺、造像、写经等一系列大规模地复兴佛教的措施。

在这样的形势下,禅宗三祖僧璨广为四众宣传《楞伽经》教义,名声在外,人们奔趋礼拜。此时,有一个年方14岁名叫道信的沙弥,前来礼谒僧璨大师。

道信俗姓司马,生于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年少聪慧,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7岁时即皈依了佛门,法名道信。

道信的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道信只好洁身自好,私下持守斋戒,时间长达5年之久。后来,道信听说舒州皖公山有两个名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原来这两僧就是著名的禅宗三祖僧璨和他的同门昙林。

礼拜过三祖僧璨后,道信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僧璨反问道:“是谁捆绑了你?”

道信道:“没人捆绑我。”

僧璨道:“既无人捆绑,何求解脱乎?”

道信闻言,当下大悟。原来,自己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自心的颠倒妄想,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即不再会被它们所束。如果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于是,道信在皖公山拜僧璨为师,侍奉左右。

道信拜僧璨为师后,跟随僧璨学习禅法,这一学就是10年。在此期间,僧璨不时地点拨道信,并不断地加以锤炼,直到有一天,僧璨感到道信已经堪能大任,才把禅宗法衣传给他。道信由此成为禅宗四祖。

在这期间,三祖僧璨不时地点拨道信,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然后,僧璨语重心长地对道信说:“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行游教化,长达30年,一直至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僧璨讲完这些话,便离开了皖公山,南下罗浮山弘法。

道信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僧璨,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你就住在这里吧,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走后,道信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道信觉得弘法的时机已经来到,于是也离开此地,四处游化弘法。

隋大业年间,道信在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地区正式出家为僧。隋末,战争频繁,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即江西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

至唐初武德年间,道信又应湖北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来到江北弘法,不久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造寺驻锡传禅。

在双峰山寺院,道信禅师一住就是30多年,期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500余人。

当时的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也前来瞻礼。此外,还有新罗即今韩国的沙门法朗从其受心要。法朗归国后,于胡踞上传法,使我国禅学得以弘传。

道信在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传扬佛法,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一般说来,要形成一个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独成体系的教义外,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徒众团体。道信之前,由于“游化为务”无法形成这样的僧众团体,只有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形成这样的僧团,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

唐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德风,想一睹禅师的风采,于是下诏令四祖道信赴京。但道信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这样前后反复3次。

唐太宗在第四次下诏时命令使者说:“如果再不来,即取首级来见朕。”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没想到道信引颈就刃,神色俨然。

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唐太宗报告了实情。唐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嘉许大师的人品和志趣。

道信的思想以“一行三昧”为中心,以守自心为方法,通过渐修顿悟的方式体悟空无,这是道信禅法的特色。他十分强调般若学的一切皆空,他要达到的禅境是安心。安心非谓心不动,是指住心、宅心。他主张修禅者要摄心、止心,从而达到任运的境界,即任其自然的行为、生活。

在具体的修行方法上,道信是讲方便法门的,他主张先要行忏悔,端坐不动,念诸法实相,除去障碍妄想。在此基础上,进行念佛,以进一步去除执心,念念不断,最后忽然而得到澄明解脱。

道信主张“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把念佛与念心同一起来。念佛用“一行三昧”法,念心是观心、守心。

道信所说的念佛并不是往生西方,念西方的佛,而是念自心之佛,因为佛在自心中,离开自心就没有别的佛。这一看法把达摩以来的心性论,进一步突出为佛性论,突出了众生与佛性的关系。道信把这种念佛称为安心,他提出了五事方便来实现安心法门。

第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佛。

第二,染净为二,去染复净。“染”的指爱着之念及所爱着之法。“净”指解脱之念及所解脱之法。在道信看来,人的根性是不同的,因此,方便法门也应该有所不同。道信的方便法门就是针对不同根性的学人而设的。

第三,修一行三昧。一行即一相,就是行住坐卧,任何的状况,都保持实相的、智慧的心。“三昧”又称“正定”,这个定,是有智慧的定,是真正解脱的定,不是外道的强迫,压抑的定。

“一行三昧”,就是无论行住坐卧,都保持一个虚空的心,保持一颗宽容的心,不离一颗菩提心,在道信看来,念佛即是心念,又是实相念。一行三昧即是唯心念佛和实相念佛的结合。

第四,入道安心要方便。禅的具体修法有浅深层次不同。道信首次明确地提到渐修渐悟的形式和具体方法。

第五,讲究空。他抛开4卷本禅宗《楞伽经》,而把《金刚经》作为自己禅法的理论根据。强调“修道得真空者,不见空与不空,无有诸见”的实相义理。

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就是不在一个固定地方弘法传教。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

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