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刘裕功勋卓著封王

公元416年,即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灭亡后秦。由于功高权大,晋朝廷任命他为相国,封宋公。次年,又进封为王。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出身于破落的低级士族家庭。东晋初年,举家避难,从彭城迁居京口,即今江苏镇江。

刘裕幼年家境贫寒,不得读书,只好以耕地为生,有时也兼做樵夫、渔夫及贩卖鞋子的小贩。这种经历,使得刘裕既懂得劳动民众的疾苦,又具有冒险求利的性格。

京口是从北方各地流亡来的士族和民众聚居的地方,号称“北府”,与历阳同为扬州重镇。京口的居民风俗强悍,敢于从军,当年谢安辅政,推举谢玄为大将,谢玄在京口招募士兵时,就征得勇士刘牢之等人。刘牢之常常率领精锐前锋,冲锋陷阵,战无不胜,号称“北府兵”。

淝水大战,苻坚军崩溃,晋军前锋5000人,全是刘牢之统帅的北府兵。后来,北府兵又在京口招募军队,见前来应募的刘裕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就把他留在北府兵当了一个小军官。

公元399年,刘牢之攻打农民起义军孙恩,刘裕勇敢善战,屡立大功。刘牢之的部下,大多抢掠财物,比盗贼更利害。只有刘裕严格约束部属,纪律严明,大得民心。从此,刘裕成为北府兵的著名将领,此后消灭孙恩、卢循起义军,主要是刘裕的功绩。

公元400年左右,桓玄篡晋。这为刘裕灭晋、创建南朝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桓玄是东晋大将桓温的少子,从小便承袭爵位为南郡公,长大后,相貌俊朗,并且多才多艺、尤擅作文。

但是,他总以为自己的才学和门第举世无双,待人十分傲慢,因而引起众人的不满,朝廷也疑而不用。直到23岁,桓玄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后来转任义兴太守,总是郁郁不得志。于是,忿然拂袖弃官,返回荆州南郡,即今湖北江陵的封地。

同年3月,桓玄占领荆、雍二州,上表要求统领荆、江二州,朝廷授与他管辖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的军事,兼荆州刺史,令桓修为江州刺史。桓玄不从,再上书,朝廷迫不得已只得让他管辖八州。他还让他兄长桓伟作雍州刺史,让他侄子桓振作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答应。

桓玄在控制了中、上游后,以为已经握有东晋天下的三分之二,具备了左右局势的实力,便打算起兵反叛。公元399年,会稽人孙恩起兵反叛东晋。桓玄趁机在荆州任用腹心,训练兵马,并屡次请求讨伐孙恩,但都被朝廷阻止。

公元401年,孙恩循海道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声称勤王起兵,实际是想浑水摸鱼,于是晋后将军、尚书令、扬州刺史司马元显在孙恩北走远离京师后下诏命桓玄解严。

不过,桓玄当时完全控制了其辖区,不但做出调桓伟为江州、镇守夏口,又以司马刁畅督八郡、镇守襄阳,桓振、皇甫敷、冯该等驻湓口等军事调动,更建立了武宁郡和绥安郡分别安置迁徙的蛮族以及招集的流民。

年末,晋朝廷决定起兵讨伐桓玄。公元401年初,侍中、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派北府都督刘牢之为前锋,但在桓玄策动下,刘牢之倒戈。

桓玄势如破竹,得以顺利地攻进建康,捕杀了司马元显等人。从此,桓玄安排自己的心腹和亲信,占据了各个重要的城镇要塞,一步步向最高权力逼近。

桓玄任命自己为总百揆、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等,集许多大权于一身;又将一些重要职权任命给桓氏家族中的桓伟、桓谦、桓修、桓石生等人。接着,将刘牢之改任为会稽内史,把他的北府兵权收归已有。

这时,刘牢之才觉得上了当,便与同人商量占领江北,与桓玄对抗,有人指出:“你一个人既反王兖州,又反司马郎君,还反桓公,到底想要怎么样?”

刘牢之无言以对,众人一哄而散。刘牢之无奈,派人到京口去接家人,却又久久不见回来,以为出了事,便带着手下向北逃,到了新州,发现大势已去,就上吊自杀了。

对桓玄篡晋的行为,刘裕全部看在眼里。当时,跟着刘牢之的时候,他心里就在盘算着如何复兴晋室了。他背地里联合北府兵的中下级军官,密谋推翻桓玄。当一切准备停当以后,他从京口起兵,向建康进军。

桓玄赶紧派兵阻击,却被刘裕打得大败,桓玄被迫撤出建康并带走晋安帝。刘裕乘胜追击,桓玄在江陵聚集了大批人马,再次反扑。但是在峥嵘洲,即今湖北鄂城一战,桓玄惨败。桓玄本人也在逃跑途中被杀。

刘裕大败桓玄以后,把晋安帝接回建康,使之重登皇帝宝座。此时,刘裕已经成为了重建东晋皇朝的大功臣。晋安帝令他都督军事,坐镇京口和徐、青二州。过后,又任命他为扬州刺史并兼代理尚书,出兵讨伐北方的南燕和后秦。

南燕是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统治范围在今山东一带。它的首领慕容超常常派兵骚扰东晋北部边境,掠走人民去当奴婢,甚至拿掳去的人当礼物,送给后秦等国的统治者。

东晋北部的人民,早就盼望着讨伐南燕。刘裕大败桓玄以后,便亲自带兵从建康出发,渡过淮河、泗水,很快就拿下了琅邪,即今山东临沂北。

慕容超派人向后秦求救。后秦皇帝姚兴派使臣到刘裕那里进行威吓说:“我们已经派出10万铁骑,马上就要到达洛阳;你们如果不退兵,我们将直捣你们的建康!”

刘裕回答说:“我本想在消灭南燕之后,休息几年,再来平定你们占据的关、洛之地(今陕西、河南部分地区),今天你们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快点来吧!”

姚兴原想吓唬一下刘裕,想不到刘裕口气很硬,反倒被吓住了,就不敢来救南燕。刘裕很快就攻下了南燕的都城广固,即今山东益都西北,生擒慕容超,灭了南燕。

六年之后,刘裕乘后秦君主姚兴刚死,太子姚泓即位不久的大好时机,亲自统帅五路晋军,讨伐后秦,晋军要经过北魏管辖的地区。北魏在黄河北岸集结了10万大军,又派出几千骑兵渡过黄河,骚扰西进的晋军。

刘裕派水军上北岸去打魏军,魏兵就逃,等晋军回到船上,他们又在北岸骚扰,弄得晋军来回奔跑,没法顺利进兵。

刘裕从容对阵,他派了一个将军带了七百兵士、一百辆兵车登上北岸,沿岸摆开一个半圆形的阵势,两翼紧紧靠着河岸,中间鼓出,当中的一辆兵车上竖了一根白羽毛。因为这种布阵形象像个月钩,所以名叫“却月阵”。

魏兵远远观察着晋军的布阵,不懂是什么意思,也没有敢动。一会儿,只见晋军中间车上有人举起白羽毛,两侧就涌出了二千名兵士,带着一百张大弓,奔向兵车。

魏兵看看这个阵势,也没有什么大不了,就集中三万骑兵向河岸猛攻晋阵。晋阵上一百辆兵车上的弓箭齐发,仍旧挡不住魏兵。

没料到晋军在却月阵后面,另外布置好一千多支长矛,装在大弓上。这种长矛约有三四尺长,矛头特别锋利。

魏兵正向晋军猛攻的时候,晋军兵士们就用大铁锤敲动大弓,那长矛往魏军飞去,每支长矛就能射杀魏兵三四个,三万名魏兵一下子就被射死了好几千。

其他魏兵不知道晋军阵后还有多少这种武器,吓得抱头乱窜,全线崩溃。晋军又乘胜追击,杀死了大批魏兵。

刘裕打退魏军,打通了沿黄河西进的道路,顺利西进。那时候,王镇恶和檀道济带领的步兵,已经攻下洛阳,在潼关和刘裕水军会师。接着刘裕派王镇恶攻下长安,灭了后秦。

刘裕在长安住了两个月,他怕自己离开朝廷太久,大权旁落,决定立即回师建康。在他离开长安那天,关中的父老流着眼泪挽留他,希望他继续留在北方抗击鲜卑、羌等族的骚扰。

刘裕回到建康,东晋朝廷拜他做相国,尊他为宋王。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