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文帝打造“元嘉治世”

公元424年,也就是景平二年五月,因宋少帝刘义符游戏无度,被辅政的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等人发动政变废黜,并派人杀害。

刘义符无子,刘义符次弟刘义真应当继位,然因为徐羡之认为他不宜为君,故在废帝以前就先废刘义真为庶人,后又派人将他杀害。在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后,侍中程道惠曾请改立武帝五子刘义恭,然而徐羡之属意刘义隆,百官于是上表迎作为宋武帝第三子,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皇帝。

同年七月,傅亮率行台到荆州治所江陵迎刘义隆入京。当时已是七月中旬,江陵早已听闻少帝遇害的消息,刘义隆及一些官员都对来迎队伍有所怀疑,不敢东下。但是在南郡太守王华、荆州长史王昙首及佷山县侯到彦之的劝告下决定出发。并在八月八日到达建康,次日即位为帝,是为宋文帝,改元“元嘉”。

宋文帝刘义隆是个精明能干的人。他十四岁被封为宜都王,住在江陵,把封地内的大小事情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很有声望。他做皇帝那年,只有十八岁,已经懂得如何治理国家了。他下定决心,有朝一日,非除掉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个大臣不可,为两个哥哥报仇。表面上,宋文帝却给这三位大臣加官晋爵,充分信任,大小事情,都同他们商量。

三位大臣对宋文帝开始就存在戒心,怕他为死去的义符、义真报仇,也是处处留神,并做好了精神准备和军事准备。他们密谋让谢晦坐镇荆州,一旦京城有变,马上发兵进京。三位大臣非但没能看出新皇帝对他们有半点加害之心,反而觉得皇帝信任他们,于是渐渐放了心。一天早朝,傅亮要求宋文帝纳自己的女儿淑垦进宫为妃,义隆欣然同意,表示选个黄道吉日进宫,封为贵嫔。傅亮与皇帝有了亲戚关系,不由得免除了后顾之忧。

义隆小皇帝,表面很信任三臣,暗中却积极地调兵遣将,做扫除他们三人的准备。他先把亲信王华、王昙调任侍中,又调亲信到彦之从襄阳到京都任中领军,掌管宫中禁军,并且让到彦之与谢晦结交成朋友。

谢晦不知小皇帝的用意,真的与到彦之做了朋友,并且将两个女儿分别嫁给朝中两位高官,这样,他在京都有了耳目,扩充了势力。小皇帝又把谢晦的大儿子世休封为秘书郎,留在皇宫之中,谢晦非常高兴。

三位重臣傅亮、徐羡之、谢晦,现在对小皇帝彻底放心了,傅亮和徐羡之因年龄过大,没有精力掌管朝中大事,便上表宋文帝,要求辞官回家。义隆不知两位老臣是真心隐退,还是假意试探,便表示不同意辞官。

傅亮、徐羡之再三上表,小皇帝见他俩是真心,便答应了。两位老臣辞官回家,小皇帝义隆,开始了灭除三位重臣的行动。

一天深夜,傅亮正在睡梦中,忽然有人在窗外告诉他,如果皇帝诏请入宫,不要去,说完迅速离开。天亮以后,果然传来皇帝请傅亮、徐羡之入宫的手谕,傅亮对来人说:“老臣的夫人病重,待服药后就去内宫。”来人走后,傅亮即刻派人通知徐羡之,他自己骑着马逃出城去。

傅亮跑出城一百多里,来到一座山前,下了马,让马跑走,他自己钻进草丛,走到一座坟前,挪开墓碑,钻进坟冢里。这是两年前傅亮为去世的二哥傅迪修造的坟冢,修建时,便设下暗道机关,还储存着衣物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以防日后不测。

小皇帝义隆闻听傅亮下落不明,便给屯骑校尉郭泓下了死命令。郭泓只好再次来到傅亮府上,将家人全部严刑拷打,一位老家人被迫说出了坟冢的秘密。

郭泓领兵追到傅迪墓前,让士兵挪开墓碑,不料从墓内射出一箭,正中士兵胸部。郭泓让士兵弄干草点火,往墓穴中放烟,傅亮无奈,从墓中走出,束手就擒,第二天便被处死,并且暴尸三天,下场很惨。当初他投机钻营,全力支持刘裕称帝,得到了高官厚禄,却想不到死在刘裕的儿子手中,而刘义隆也是他一手推上帝位的。

徐羡之得到傅亮的家人告密,匆匆骑着马往城外跑,跑到郊外的树林时,发现后面来了追兵,知道逃不掉了,便停了马,解下腰带,在一棵树上吊死了,这位帮助刘裕打天下的开国元勋,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在江陵握有兵权的谢晦,听到噩耗,勃然大怒,忙给好友檀道济和到彦之送信,让他们起兵配合,一起讨伐义隆小皇帝,檀道济和到彦之复信,表示同意做内应,谢晦很高兴,亲自率领三万水军,从江陵出发,往建康进军。

谢晦统领战船来到彭城洲,即今湖南湘县西北长江南岸时,远远看见朝廷船队迎了上来,吃了一惊,又得知宋军先锋是他的新朋友到彦之,统帅是老朋友檀道济,此时才明白中了小皇帝义隆的计。

谢晦不敢硬拼,无奈之下,弃船逃走,他的江陵军队群龙无首,不战而败。原来,檀道济曾是谢晦的心腹,一并参与了诛杀刘义符、刘义真的行动,宋文帝见檀道济是个人才,便委以重任,主管军事,把他从谢晦身边拉拢过来,谢晦不知其中的奥秘。

到彦之与谢晦结成新朋友,这不过是义隆皇帝的一步棋而已,谢晦自然蒙在鼓里。几天之后,谢晦也被抓住处死,只有三十七岁。

公元426年,即元嘉三年,宋文帝除掉了三位重臣,才算真正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认为,国家稳定的关键,是让农民有地种,有饭吃,这样他们才不会起来造反,自己的皇位才能坐得稳。当时农民很穷,欠的官债不少,连种子也买不起。

宋文帝宣布,农民欠政府的租税一律减半,等秋后收了粮食再交。到了秋天,他看到农民交了欠租以后,第二年播种又要发生困难,就再次宣布所欠的租税一概免除,但以后要好好生产,不许继续欠账。

农民听到减免租税的命令,高兴极了,生产的劲头更足了。接着,宋文帝又下令给全国官吏,叫他们带领农民好好耕种。农民缺少种子的,政府要借给他们。如果哪里生产搞得不好,就要处分官吏。宋文帝还亲自带领文武大臣去京郊耕田锄地,给大家做出榜样。农民看皇帝这样重视农业,都努力开荒种地,战乱中被破坏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

农业生产虽然恢复了,可有的地方也还免不了要闹灾荒。宋文帝对救灾的事情很关心。有一年,江南闹旱灾,水稻种不上,宋文帝下令改种比较耐旱的麦子。又有一年,丹阳、淮南、吴兴、义兴一带闹水灾,田地被洪水淹没,农民没有饭吃。宋文帝下令从政府的粮仓里拨出几百万斛(hú)米,用船运到灾区,救济灾民。

当时很多地主常常利用灾荒吞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成为他们庄园里的农奴。于是,宋文帝又经常下令清查户口,把农民和他们的土地登记在政府的户籍册上,防止大地主侵吞。同时,土地多的,要向政府多交租税,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也使租税不至于平均摊给土地少的农民,相对地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要实行上面说的这些政策,光靠皇帝一个人是不行的,所以宋文帝很重视官员的选拔。他派有能力的人到地方上去做官,对于贪官污吏严加处分。

宋文帝对贪官污吏毫不客气地予以惩办。管理今河南省汝南一带的地方官南梁郡太守刘遵考,是宋文帝的堂叔,贪财好利。他在南梁郡做太守的时候,当地发生特大旱灾。他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拯救灾民,还乘机侵吞朝廷拨来的救灾粮。

宋文帝得知刘遵考这种不法行为以后,不徇私情,果断地免去了他的官职,给了他应得的处分。宋文帝的举措,使得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

当时有人记载说:宋文帝在位期间,天下太平,老百姓不用负担繁重的徭役,租税也很轻,粮食年年丰收。穷人也娶上了老婆,生了孩子。整个国家出现了人丁兴旺的景象。收割后的粮食垛在地里,没有人去偷,居民晚上睡觉,不用关门闭户。

这种记载可能有夸大成分,但是也说明当时的形势比以前好。

宋文帝在位的三十年用“元嘉”作年号,历史上就把他在位时候的太平景象称为“元嘉治世”。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