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郭伋为官立信于民

公元25年,刘秀即帝位后,听说有一个名叫郭伋的人,为人十分讲究信用,为官清廉信义为先,一心为百姓谋福祉,便起用他为官,让他为朝廷服务。

郭伋是当时著名大侠郭解的孙子,自幼受到祖父的教育和影响,立志高远,他的性格也颇有侠义之风,处事爽快,很注重信用。

在王莽新朝时,郭伋就曾经被征召做过并州牧,任职期间勤政爱民,常常微服私访,解决民生疾苦,整顿吏治,扫除流寇,平定了许多冤狱大案,因此百姓一直感念郭伋的恩义。

汉代初期,社会还未安定,盗贼土匪四处作乱。汉光武帝起用郭伋后,多次委派郭伋到治安问题严重的州郡做太守。郭伋不负皇帝所望,在地方上治乱除暴,安抚百姓,很有一套办法,尤其是他“以信服寇”的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郭伋曾在颍川任郡守。颍川就是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一带。那里的土匪流寇十分猖獗,但因为山道险阻,情势错综复杂,所以剿匪艰难。郭伋到任后,决定乔装入山,探察匪情。

郡里的官吏知道这个消息后,都被吓坏了,劝他不要这样深入险地,匪寇凶顽,恐怕难保性命。同僚的劝阻倒反激起了郭伋的豪侠气概。

郭伋对劝者戏谑地说:“我正想看看匪寇到底凶成什么样子,有没有郭大侠厉害!”

他没听别人的劝告,换上褴褛的衣服,毅然入了山。郭伋闯进了怀山中的匪巢,扮成流民表示也要当土匪。他的身躯伟岸,肌肤比较粗糙黝黑,加上又颇懂拳脚工夫,匪首赵宏、召吴很快就赏识他,甚至要与他称兄道弟。

郭伋通过一些日子的接触,了解到山里这几百个土匪大多是穷苦农民,在混乱的社会中无处安身,才被逼打家劫舍的。他与匪众们混熟了,就以仁德信义说服他们投降官府,返乡务农。农家子弟并非生来就是土匪,自然也不愿再刀口舔血而想过安稳的日子。

郭伋眼看时机成熟了,这才向匪首赵宏、召吴袒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保证他们回乡后可以安心种地。

赵宏尽管已经很服郭伋的义气,但并不敢相信他的话,还担忧会被治罪。

郭伋大笑着说:“只要归乡务农的人,本官保证既往不咎!我是一郡的太守,这点事还做不到么?这样吧,如果我说话不算话,你们再回到山里来,怎么样?”

郭伋从匪巢中全身而退,回到郡衙时,使所有的官吏无不瞠目结舌。郭伋立即命令属下到县乡安排、落实归乡流民安置的事宜,凡发现地主豪绅逼迫残害乡民的,轻则罚金,重则杖责,使为恶县乡的势力顿时惊悚,大为收敛。

赵宏、召吴获知郡守郭伋雷厉风行的消息,终于相信郭伋言而有信,于是带着部众风卷似的下山归乡了。

这件事传开后,周边的匪寇听闻此事,都很敬仰郭伋的义气和为人,是个守信用的人,就纷纷从幽州、冀州、江南等地不远千里来投降自首,路途之上络绎不绝。

郭伋将遣还土匪的事情上疏禀报皇帝,汉光武帝认为他做得对,不但没有怪罪,还称赏他是“贤能太守”。

过了几年,郭伋又被调任并州牧。当地百姓听说郭伋重新又到并州做官,那真是打心眼里欢喜,奔走相告。郭伋到并州上任时,每经过一县一乡,老老少少夹道欢迎。郭伋心里也颇感欣慰,感慨地对身边的人说:“做官能做到这分上,我郭伋也不枉此生了!”

于是,他在任职期间更加警惕自己,常以警言时时来激励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他常常问民疾苦,向地方父老询问治邦方略,并设置桌几,接待老人,早晚不息。他注意关心民生,为百姓做实事,声望更隆了。

这年秋天,按例又当行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郭伋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美稷县位于现在的内蒙古准格尔旗纳林镇北。一行人走到郡城郊外,突然远远望见有几百个小孩骑着竹马,嬉戏而来,及至近旁,小孩列队相迎,稽首跪拜。

郭伋问道:“孩子们,你们为什么这么远来呀?”

孩子们回答说:“听说您来到,非常高兴,所以前来欢迎。”

郭伋闻言赶忙下马,辞让致谢,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郭伋在美稷县衙,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又察知民情,慰问贫苦。所至之处,百姓欢欣,多有馈赠礼物者,然则一律不取。

在美稷县事办完了,郭伋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刚到城门口,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一直送到了城郊外。这时,孩子们问他:“您哪一天返回再经过,到时还要来迎送。”

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后,告诉了孩子们。

郭伋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郭伋以太守之尊,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都不肯失信,回来早了一天,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这种诚信的行为使他受人尊重,名扬天下,连小小孩童都如此景仰,可见诚信不仅能修身养性,同时还能赢得赞誉。

汉光武帝称赞郭伋的德行说“信之至矣”。后人以“郭伋待期”为重守约信之典实。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