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春秋第一相管仲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做了国君后,任用管仲为相,并经常向管仲请教国家大事。管仲决心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业。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人,就是后来的安徽省颍上县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当时,齐桓公向管仲请教富国、足民、强兵的策略。管仲回答说:“要想使国家安定富强,必须先得民心。要得民心,应当先从爱惜百姓做起。国君能够爱惜百姓,百姓就自然愿为国家出力。”

齐桓公问道:“百姓富足了,兵甲不足怎么办?”

管仲说:“兵在精不在多。士兵的战斗力强,就能以一当十。”

桓公又问:“兵强了,财力不足怎么办?”

管仲说:“开发盐业、发展渔业、发展商业以此增加财源,从中收税。这样,军队的费用也可以解决了。”

桓公听了非常兴奋,又问:“兵强、民足、国富,是否就可以争霸天下了?”

管仲严肃地说:“还不可以。争霸天下是大事,要制订具体的计划。目前是让百姓休养,让国家富强安定,否则难以实现称霸目的。”

齐桓公对管仲的一套富国强兵、治国称霸的道理十分欣赏。

管仲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他改革的重点在经济方面。首先调整分配关系,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此,他提出按照土地的肥瘠、产量的多寡征税。这种办法使赋税征收很合理,农民也易于接受,也扩大了税源,增加了财政收入。

管仲还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两者并举。他利用齐国处在东海之滨的便利条件,发展渔业、盐业,开发山川、林泽,鼓励老百姓放手生产。这些措施使齐国经济繁荣起来。

经过管仲的大力改革,齐国的国力日益强盛,出现了民足、国富,社会繁荣安定的局面,为齐桓公称霸诸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齐国国力增强的时候,当时的周王室日益衰微,周兵在中原与各诸侯混战,周朝的北方边境也遭到外族袭扰,原本安定的环境遭到破坏,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管仲和齐桓公根据这一形势,一是决定打出尊周王室为天下共主这面旗帜,以号召其他诸侯国;二是主张抵御周朝边境的夷狄入侵,阻止周边各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进攻,以博得中原各国的拥护。

这两项措施,使得齐国动用武力出师征讨,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公元前684年冬,齐国首先灭掉西邻的小国郯(tán)。其后不久,在管仲建议下,齐国又与宋、陈、蔡、邾(zhū)等国在北杏会盟,商纣平定宋国的内乱。

齐国的武力征讨和会盟大见成效。其他各个诸侯国看到齐国逐渐强大,纷纷表示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向齐国屈服。

公元前667年冬,齐桓公又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滑、滕等国国君在宋国的豳(bīn)地会盟,几乎全部中原国家都参加进了这次会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召伯参加,并赐齐桓公以侯爵。至此,齐桓公成为名副其实的霸主。

此后,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又多次大会诸侯。齐桓公前后会盟诸侯达11次之多,人们常说“九合诸侯”,只不过是说会盟次数多。由此可见齐国在当时是多么强大。

管仲辅佐齐桓公使中原华夏族免于南蛮、北狄的侵扰,表现出杰出的政治家才能。公元前645年,为齐桓公霸业立下不朽功勋的管仲病重,齐桓公问以后事:“众臣中谁可以任丞相呢?”

管仲说:“了解大臣的没有人能比得上国君。”

桓公问:“易牙怎么样?”

管仲说:“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去迎合国君,不可以任相职。”

桓公问:“开方怎么样?”

管仲说:“开方背叛自己的亲人迎合国君,难以亲近。”

桓公又问:“竖刁怎么样?”

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迎合国君,难以亲信。”

但在管仲死后,齐桓公把管仲的忠告置于脑后,最终重用了这几个人。果然就像管仲说的那样,这三人总揽齐国大权,相互勾结,两年后齐桓公也被他们害死。齐桓公和管仲一死,齐国的霸业也就骤然衰落了。

管仲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而且他又是一位影响巨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留传于世的《管子》,就是后人根据管仲的思想、言论总结出来的。他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