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伏羲成为人文始祖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女娲抟土造人多年之后,天下仍然十分荒凉,人们都处于蒙昧时代。玉皇大帝便派圣母带着仙犬下凡管理人间,让人类不断开化。

在人间,后来叫陕西蓝田的这个地方有一个风兖部落,女首领叫华胥氏。她年轻有为,与族叔风偌率族人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

风兖部落的名称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因为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的强大力量感到非常神奇,于是对风、雨、雷、云等自然现象充满了崇拜,并赋予了神话般的说法。他们崇拜风,就把自己的部落取名叫“风兖”。

圣母便投胎到华胥部落女首领之家,成了部落女首领的女儿,人称华胥姑娘。随着华胥姑娘的长大,她出落得越来越美丽。

在离华胥部落很远的地方,有个大湖叫雷泽,即后来的甘肃,雷神就居住在里面。那时当雷神不顺心时,雷泽就浊浪滚滚,汹涌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时,水灾就更厉害了。

美丽的华胥姑娘就要求前往雷泽国,她想说服雷公不要随意发怒,危害人间。在一次雷泽发大水时,华胥姑娘找到了雷神,她的胆大和直率感动了雷神,但雷神让华胥姑娘嫁给他。华胥姑娘为了人们的安危,便嫁给了雷神。

有一天,华胥姑娘到雷泽去游玩,偶尔看到了雷神的一个巨大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雷神透过脚印感应到华胥姑娘也在此,便让天上的彩虹飞下来绕住了华胥姑娘。雷神领着华胥姑娘进到了华池,在华池,华胥姑娘与雷神交合后怀孕了,而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

华胥姑娘在农历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人首蛇身的男孩,原来雷神的真身就是龙身人头的。雷神看到自己儿子继承了自己的模样非常高兴,脾气也越来越好了。

在华胥的调教下,从此雷神只在适当的节气里才打雷闪电和行云布雨,于是雷河两岸便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了。

华胥非常爱自己的儿子,在儿子还听不懂话时,她就教儿子怎么做一个勇敢的人,希望儿子早日回到人间造福人类。华胥为教导儿子费尽了心思。儿子刚刚大一点,华胥为了让儿子早日回到人间有所作为,就背着雷神,悄悄找来一个大葫芦,把它劈成两半,做了一条小船。

华胥把儿子放在葫芦上让其顺着天河而下,前往人间的姥姥身边。伏羲在姥姥身边长大,听姥姥讲母亲华胥的故事,说在华胥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她像男孩一样顽皮,母亲捕鱼时,她就往水里抛石子;母亲生火做饭时,她就用木棍拨乱柴草;母亲打磨工具时,她就在旁边模仿“咯咯吱吱”的声音。

慢慢地,华胥开始懂事了。她看到母亲额头上渗出了汗珠,就拿起蒲扇在一侧扇风;她看到母亲手上划了一道口子,就主动为母亲包扎;她看到母亲两鬓长出了白发,就尽量不让母亲操劳……

伏羲的姥姥不紧不慢地讲着,眼角逐渐湿润了。伏羲看出了姥姥的心事,就对姥姥说:“母亲离开您那么长时间,您一定很想她了吧!不如我回去禀(bǐng)告母亲,让她也回来与您相见。”

于是,伏羲决定回天庭告诉母亲关于姥姥的事情。但是他已经长大了,当初乘坐的葫芦船已经装不下自己的身体了。他四处打听去天庭的方法,终于得知了一个传说。

有一个名叫“都广”的地方,生长着一棵神树,它的名字叫作“建木”。它的形状很特别,树干两旁没有任何枝丫,表面非常光滑,只有树冠的部分才有一些细枝,弯弯曲曲地交错重叠着,就像一把撑开的大伞。而且,无论太阳从哪个方向照射,地上都没有它的影子。只要沿着树干爬上去,就能到达天庭,只是还没有人能成功爬上去。

伏羲为了把姥姥对母亲的思念传达给母亲,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爬到天庭。他便沿着“建木”往上爬,越爬越高,渐渐地可以回头看见远处的雷泽了,再往上爬就只能看见满天的云彩了。他不知道爬了多久,终于爬到了树冠。就在这时,他感觉有人拉了他一把,回头一看,发现自己身处一个玉石雕砌的长廊中,刚才的神树也不见了。

此时,伏羲已经到达了天庭,他找到了自己的母亲华胥,向她讲述了姥姥对自己的照顾和关爱,还讲了姥姥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华胥听了儿子伏羲的话,百感交集,于是请求雷神允许自己回去看望老母亲。

雷神答应了华胥的请求,并把这件事禀告给了玉帝。玉帝被伏羲的孝心所感动,就封伏羲为华胥部落的帝,也就是人间的王。伏羲称王之后,把所有氏族人员召集起来,按照他们的领地和图腾,为他们定姓取名,这就是中华姓氏的由来。所以,后来的人们把伏羲尊奉为“人皇”。

伏羲在人间长大后非常聪明,他经常帮助部落里的人,因此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很高。那时,人们对大自然一无所知,天气会变化,日月会运转,人会生老病死,所有这些现象,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人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问伏羲,伏羲解答不了时,感到很茫然,人们为此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伏羲经常环顾四方,揣摩着日月经天,斗转星移,猜想着大地寒暑、花开花落的变化规律。他看到中原一带蓍草茂密,开始用蓍草为人们卜筮。

有一天,伏羲带领人们打猎归来,抬着猎物走到山坡,本来朗朗晴天,突然乌云四合,雷声大作,顿时暴雨倾盆。不多时,山洪暴发,猎物被冲走了,还冲走了许多人。这件事让伏羲十分难受,他怨恨自己无力保护人们,横遭如此灾难。他心烦意乱,在困乏朦胧里睡着了。

在朦朦胧胧里,伏羲恍恍惚惚看到一条大河,只见湖水滔滔,浊浪滚滚,突然之间,巨浪中冲出一匹赤马,赤如火,疾如风,马背上有三道白纹,呈三连画形。赤马飞奔上岸,绕着伏羲三圈以后,又直奔河中不见了。

一阵清风吹来,伏羲如在云里雾里。恍惚里他睁眼一看,只见绿水青山,苍松翠柏,云雾缭绕,鹤鸣鹿应,山岩间怪石林立,水帘之外嫩竹舒展。

在竹林间有一茅庵,缓缓走出一位老人,老人鹤发童颜,赤面嫩手,右手握一根拐杖,左手握一把蓍草,他见了伏羲说:“伏羲,我正要找你。”

伏羲打量老人,暗自奇怪。这是老人又道:“这是自然。”

伏羲恭恭敬敬地问:“请问老人家知道我想什么吗?”

老人说:“知道,知道。”

伏羲心里说:“老人好厉害,我不信他知道?”

老人说:“应自然之变,顺自然之化,人类本应脱离蒙昧,文明开化。大河龙马现河图,洛水神龟现洛书,这是启迪人类的蒙昧,开发人类智慧的呀!”

伏羲听到这里十分高兴,连忙说道:“愿老人家指点迷津。”

伏羲说罢,忙叩头拜谢。老人含笑要伏羲落座,把拐杖放于一侧,举起左手的蓍草,他说:“宇宙之内,变易之数为五十,与我手中的蓍草数相同。要预测举事成败,必须向蓍草求问,这叫作‘卜’。”

伏羲点点头。老人又说道:“占卜之前一定要沐浴静心,祭天祭地,心诚意切。这样才能让精神气与天地宇宙合为一体。之后,抽出一根蓍草藏而不用,以喻混元一角,无形无象。余下49根蓍草,一分为二,一束横置于上,以喻天;一束横置于下,以喻地。”

伏羲洗耳恭听,目不转睛。老人一边说,一边演示。老人说道:“之后,从上束中抽出一竖置于上下两束之间。以喻人立于天地之间。以四根为一份,分数上束蓍草,以喻四时。”

伏羲不解,他问道:“为什么叫四时呢?”

老人说道:“说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由寒冷渐渐温暖,草木更生的时候,为春天;由温暖逐转盛暑,草木成长的时候,为夏天;由盛暑逐渐转凉爽,草木结果的时候,为秋天;由凉爽逐转为寒冷,草木枯衰的时候,为冬天。历四时而为一周,周而复始,又为寒冷而温暖,这就是四时变化,天地的常规,宇宙的大道哟!”

伏羲听后如拨云见日,心中豁然而开朗,心里暗暗说道,原来寒暖暑凉和天地宇宙息息相关。老人又说道:“末份不论足不足四,竖置于上束之侧,以喻闰月。”

老人又说道:“日有出入,月有圆缺。日一出一入为一日,月一圆一缺为一月,大月30日,小月29日,春夏秋冬各三月,一周经历12个月,称为一年。年末应为春天的开始,实际上春在年末后,所以末春始欲相接,三年左右闰一月。闰月,说的是一年之中增加一个月。”

伏羲头一次听说历法,十分惊奇,一一记在心里。接着,老人给伏羲阐述了变易之道、阴阳之道、八卦之象。伏羲问:“什么是八卦之象?”

老人告诉伏羲:“三连画像,叫作‘乾卦’,刚健之象,象天;三断画像叫作‘卦’,柔弱之象,象地;下连画,中上断画像,叫作‘震卦’,威力之象,象雷;下断画,上中连画像,叫作‘巽卦’,吹动之象,象风;下断画、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坎卦’,湿润之象,象水;下连画、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离卦’,燥热之象,象火;下中断画、上连画像,叫作‘艮卦’,崇高之象,象山;下中连画、上断画像,叫作‘兑卦’,卑下之象,象泽。这八卦之象,是宇宙里变易的大道,两象重叠,可以预测天地万物的变化。”

伏羲虽然聪慧,但初识八卦,难以一一弄通弄懂。老人怕他记错,就让伏羲重复一遍,伏羲连背三遍牢牢记住了。老人很高兴,对伏羲说:“大道一授,你要牢牢记住,细细琢磨,自测自用,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老人说罢,举手向伏羲头上敲击,伏羲一惊,顿时醒来,原来又是一梦。伏羲朦胧消失,心清如水。他怕将所学八卦之象忘掉,忙用木炭画于兽皮之上,嘴里还喃喃念道:“两象重叠,万事皆兆……两象重叠,万事皆兆。”

于是,一幅完整的最早的八卦图就这样诞生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