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十年秋,唆鲁禾帖尼生产后不久,成吉思汗和儿子拖雷率军回到草原。成吉思汗亲自为自己的孙子举行洗礼。
洗礼是蒙古族人生四礼之第一礼。婴儿出生七到十天举行洗礼仪式。届时,盆内盛入温水,加少许盐、柏叶、牛奶、肉汤等,由父母、接生婆或其他长辈抱而洗之。
洗毕,抱着婴儿在一块青石上踩一下,祝愿孩子像青石一样结实,一生幸福美满。洗礼之日,亲朋好友皆来祝贺,给孩子赠送礼品并祝健康、幸福、长寿。
洗礼当天,拖雷在婴儿脚底下放一黑一白两块小石头,黑石头象征国家和政权,白石头象征纯洁、善良和智慧,寓意孩子长大后为民效力、为国立功。
当成吉思汗见到孙子,看到他黑黝黝的皮肤,高兴地说道:“我们的孩子皮肤都是火红色,这个孩儿的皮肤却黑黝黝的,显然像他的舅父们。”
很快,婴儿就满月了。这天,成吉思汗大摆宴席,招待四海宾客,为这个孩子起名“忽必烈”,意为“承前启后的继承者”。
成吉思汗非常高兴,他也希望将来自己的孙子将来能够继承祖业,成大器,为蒙古人争光。
成吉思汗告诉唆鲁禾帖尼,让她为小忽必烈找一个好的乳母。正好赶上乃蛮部的撒鲁黑将要生产,于是便把小忽必烈交给了这个温顺而又充满智慧的乳娘。
撒鲁黑心地善良,对待忽必烈就像对待亲生的孩子一样,尽心竭力地照顾和抚养他。在她和忽必烈母亲的教导下,小忽必烈表现得非常懂事,不但听话,而且孝顺有礼。
就这样平静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忽必烈的爷爷、父亲和叔叔们又要开始新的战争了。
蒙古成吉思汗十二年旧历八月,成吉思汗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全权统率蒙古兵一万三千人、汪古部兵一万及收降的军队攻金,并谕其招纳中原豪杰、建置行省。
成吉思汗派兵继续进攻金之外,自己则率领主力军西征,诛杀逃跑的蒙古乃蛮部首领屈出律。
蒙古兴起后,乃蛮部被铁木真部打垮,大部分投降,只有乃蛮部太阳汗的儿子屈出律及大量部民逃脱。屈出律出逃后,成吉思汗非常愤怒,立即派人追踪打探他的下落,力求斩草除根。
这时,屈出律娶了西辽王朝末代皇帝直鲁古之女忽浑公主,并掌握了西辽政权。成吉思汗听说屈出律成为西辽国主时,立即出兵,剿除这个心腹之患。
成吉思汗杀死了屈出律后,并没有止步,决定亲自出征,进攻花剌子模国。花剌子模在当时相当强大,国王摩诃末苏丹号称“世界征服者”,他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他除了对母后有所忌惮之外,将西辽人、乃蛮人全不放在眼里。
不过在出兵之前,成吉思汗决定先给孙子忽必烈举行剪胎发仪式。剪胎发,蒙古语称“敖尔波”或“敖尔波克”。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婴儿未满周岁前不剃胎发。
幼儿生长到三岁时,多在秋季牲畜膘肥体壮、牧事稍闲时节择吉日良辰,将其三年来所蓄胎发剪下,为此特举行的隆重仪式就是剪胎发礼,视作人生第二大喜。
在举行剪胎发仪式之前,孩子的父母首先要选择吉祥的日子。其次,要做好准备工作。如把马奶子酒酿好,奶食品和肉食品备好,还要炸好油果子,缝好盛福囊。
最后,请柬一下,万事俱备,只待吉日良辰。举行仪式时,要设酒宴庆贺。至亲好友们携带整羊、砖茶、童装、各色布帛以及儿童玩具等礼品,前来参加生日宴席。
人们如此看重剪胎发之事,与他们把头发看作是生命的一部分或头发中存在着灵魂这种古老观念是相联系的。
为忽必烈举行剪胎发仪式那天,正是他的三岁生日。当天一大早,拖雷王子的府邸就聚集了不少亲戚,个个身着民族盛装,说说笑笑、欢聚一堂。
拖雷和唆鲁禾帖尼夫妇二人忙里忙外接待客人,并命人为客人呈上早已准备好的食物,有水果、糖果、瓜子、油馍等,客人们吃着、聊着。
唆鲁禾帖尼为大家端上来一大盘白色的酸奶,并让每人抿了一口,蒙古人称此举为“吃白食”。蒙古人崇尚白色,白色象征纯洁,奶制品为第一珍贵的食物,蒙古人称其为“查干德吉”。
不一会儿,事先并不在家的小主人公忽必烈入场了。父母为他穿上了崭新的蒙古服装。这时候,唆鲁禾帖尼便为忽必烈整理头发,将他头顶的一缕头发单独扎了起来,按照习惯,这缕是留着不剪的。
接着,亲友们开始一一敬酒,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主持人便开始用讲话,大意是宣布仪式启动。客人们陆续拿出自己带来的各种礼物。忽必烈的舅舅当众宣布送一只小马给忽必烈。
在主持人不断的祝福声中,剪胎发仪式开始了。只见拖雷将作为仪式吉祥食品的“剃胎发德吉”即盛在盘中的油炸饼摆到成吉思汗面前,行叩拜礼,说:“请您老人家给孩子剃胎发!”
成吉思汗哈哈大笑说:“今天上午给孩子剃胎发大吉大利!”
大家异口同声说:“愿如您老人家所说大吉大利!”
拖雷在盘中摆上奶食、糖果和五谷类,用红布蒙上,在红布上面放一把系着哈达的新剪刀,然后把它恭敬地放在成吉思汗面前的桌子上。接着又用银碗盛一碗鲜奶献给成吉思汗,请他为孩子剪胎发。
成吉思汗接过银碗后,先用右手无名指蘸一点奶子,向空中弹洒鲜奶敬天敬神,然后自己品尝一下,再依次递给其他客人品尝。品尝毕,拖雷将盘中的剪刀递给成吉思汗。
唆鲁禾帖尼抱着孩子站在下首等待剪发。这时,成吉思汗拿起剪刀,用银盘中的奶食涂抹孩子的头发,表示祝福。然后给孩子品尝奶食,接着,吟诵“剪发祝词”:
幸福长安,吉祥如意!为了挑选吉日,我们耐心等待。为檀香树生枝,我们耐心等待。在英俊的父亲和温柔的母亲,众多亲朋好友,似日月之辉映,争相庆贺之日……福禄无边的叔伯,奋勇当先的舅表,有幸都能够前来,相逢聚首在一起。为了幸运的侄子,为了正直的外甥,好似那雏雁,更像那羔羊,群集汇聚在吉日。在象征长生天的旭日升腾之时,为了小宝宝你,首次剪去胎发,说尽所有吉语,祝你福寿无边,打开银制剪刀,祝你福禄双全,打开铁制剪刀,祝你平安康泰!……愿至尊帝释天,赐你百二十岁,在那无际的大地上,永享那真正的幸福!祝你腰带坚实,祝你褥垫厚实,凭藉佛家真言,瑞气绵绵不绝,幸福伴你一生,万事如愿以偿!
成吉思汗一边致祝词,一边剪下第一绺头发放入盘中,并把剪刀递给下一个人。当客人们依次用剪刀剪下一绺绺头发时,拖雷则向每一个剪发的人行一次屈膝礼,并双手高举着盘子请大家把剪下的头发放在盘中,留作永久的纪念。
根据习俗,给孩子剪发时要把百会到前额的头发留下来,谓之“桑麦”,即汉语刘海的意思。把其余头发全部剪下来后,把它团成一个小圆球,配以青铜小饰件或古铜钱,以及贝壳、珍珠和绿松石等饰品,缝在孩子的后衣领上,再把铜钱用皮条绳串起来,并在一端系上小铜铃铛或箭矢,做成一尺多长的两三根皮条串子,系于小孩后衣领上的发球团上面。
剃完胎发后,唆鲁禾帖尼献上将宴席推向高潮的一道茶,并敬酒奏乐,人们唱起赞美父母抚育儿女的情深似海的民歌,由衷地赞颂人类尊敬父母之恩的崇高品德。歌中唱道:
高高的宝塔上空,朵朵白云在游动。我敬爱的爸爸妈妈,无时不在思念儿女。在那遥远的西山顶,据说有宝大于猛虎。我说世间宝中宝,比不上我的白发母亲。
仪式进行到中午时分,为答谢宾客的光临,拖雷夫妇要敬谢整羊。拖雷将羊肩胛骨肉放在成吉思汗面前,这是献给最尊贵的男客人的。成吉思汗又把肩胛骨肉分给晚辈们。最后,庄重的剪发礼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成吉思汗十四年,成吉思汗为自己喜爱的孙子举行过剪胎发仪式后,准备挥师西征。他与皇后们话别,只命忽兰皇后随行。
也遂皇后含泪说道:“诸皇子中,嫡出的共有四人,主上千秋万岁后,应由何人承统?您顶柱般的御体一倒,群雀般的国民由谁来管?乱麻一样的民众托谁治理?让诸子诸弟、众多的臣民以及我们软弱愚昧的妇女也知道此事吧!”
成吉思汗叹道:“虽是妇女,但也遂的话是对的。不论是谁,弟弟们,儿孙们,还是孛儿出、木华黎,都未曾提出这样的建议。我此次西征,要翻山渡河,平定众多的国家,世上没有长生不老之人,是到了确定后嗣的时候啦。”
四个嫡子之中,成吉思汗最喜爱战功卓著的幼子托雷。但在蒙古帝国初具规模之后,深沉而有大略的成吉思汗认识到自己需要一位政治家以巩固和发展他所创立的帝国,完成他的未竟之业,而不仅仅是需要一位攻城略地的军事家。在继承人的选择上,成吉思汗最终选择了窝阔台。
这时,忽必烈尚不懂事,跟随母亲送别了爷爷和父亲。蒙古军队共分四路:一路由窝阔台、察合台指挥进攻讹答剌;一路由术赤指挥沿忽章河而下取毡的;另一路由阿剌黑那颜率领南下取别纳客忒、忽毡等地;成吉思汗和拖雷统率主力越过沙漠,直趋不花剌。
摩诃末当时认为蒙古人就是一群野蛮的异教徒,骑着像兔子一样矮小的马,根本不堪一击。他第一次在西辽边境同哲别率领的小股蒙古部队遭遇的时候,才领略了蒙古人的战斗力。成吉思汗亲统大军西征,历时五年,消灭、收编了四十万军队,夺取了花剌子模大片土地,胜利归来。
这年,忽必烈已经整整十岁了。这时,唆鲁禾帖尼又为拖雷生了两个儿子,即旭烈兀和阿里不哥。这年,旭烈兀八岁,阿里不哥六岁,正是调皮的年龄。他们因为和忽必烈年龄相差不大,因此,非常喜欢跟着他玩儿。
忽必烈兄弟的大哥蒙哥因为是窝阔台的养子,一直由窝阔台的妻子昂灰氏抚育。再加上与几个弟弟年龄相差较大,因此并不经常在一起玩。
在草原上长大的忽必烈兄弟,从小练就了一身功夫。当时,蒙古人的组织形式是军民合一,以万户、千户、百户、十户为单位组成。各级长官严格管理所属人员,下级服从上级,各级绝对听从大汗号令,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
练习箭术和骑马射猎是蒙古男子人人必须具备的本领。故男孩刚刚两三岁时就开始练习骑马,同时大人把与他们的气力相称的弓箭交给他们,教他们射箭。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他们就会变得敏捷而勇猛。
射猎是蒙古人解决食物的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也是训练军队、提高战力和培养后备力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平时狩猎完全按照战时的方法进行,七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参加这些活动。
忽必烈当然也不例外。他从孩提时起就和弟兄们一起骑马射箭,奔驰在千里草原上,十岁时就成为能猎取小动物的骑射能手。
忽必烈经常听人们给他讲祖父成吉思汗征战的故事,这让他对自己的父辈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仰慕之情。
然而,自从忽必烈和弟弟们真正懂事以后,还没有真正见到过自己的祖父,根本就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只是从人们的口中得知祖父高大、威严。因此,他们都非常想见一见自己的祖父。
成吉思汗西征班师的消息传到蒙古草原,留居蒙古草原的亲属们便忙忙碌碌准备前往迎接。忽必烈和两个弟弟听说祖父要回来了,也吵吵嚷嚷着要去。
于是,大人们破例带上了这几个孩子。一行人走到乃蛮境阿拉马克委之地,见到了成吉思汗班师而回的军队。忽必烈兄弟见祖父风尘仆仆而满面喜悦地下得马来,三步并作两步迎了上去。
忽必烈更懂礼貌,亲热地上前搀扶祖父,并讲了些祝贺的话。成吉思汗见忽必烈小小年纪武艺非凡且很懂礼仪、尊敬长辈,故对他尤为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