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大唐王朝正式建立

大业十四年,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杀害,标志着大隋王朝的彻底终结。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迅速地传遍了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李渊父子自从太原起兵之始,便打着拥立代王杨侑为帝的旗号。如今不同了,隋炀帝已死,该是脱下戏装,堂而皇之地登上那座璀璨夺目帝王宝座的时候了。

大业十四年五月十四日,恭帝下达禅位诏书。五月二十日,唐公李渊在长安太极殿正式登基,即皇帝位,是为高祖,国号称“唐”。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大唐王朝在风雷激荡的岁月里诞生了。

大唐王朝成立后,李渊立即分封群臣。李建成成为皇太子,李世民被封为尚书令、秦王。然而,这时大唐还远远没有实现天下一统,各路起义的枭雄们都在忙着称帝称王。神州大地上群雄并起的局面,已经演化成了万国林立的格局。

这时,李密的瓦岗军、王世充的郑政权、薛举的西秦力量强大,刘武周勾结突厥,割据晋北,窦建德的农民起义军也日益强大,而唐王朝能够控制的地域不到全国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究竟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果然,高祖李渊的皇帝宝座还没有坐暖和,一个骇人听闻的警报便传入京师,薛举父子率领三十万大军,一举攻克扶风,正气势汹汹杀奔长安而来。薛举父子率兵马三十万,以飙风迅雷般的凶猛攻势,略定扶风,虎视长安,对于新生的大唐王朝形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

面对群雄逐鹿的局面,如何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李世民认为,唐王朝最危险的敌人是来自西北的薛举、薛仁杲父子,他们野心勃勃,不断东进,对长安造成严重威胁,是刚刚立足关中的唐王朝的劲敌。因此,他主张先用兵西北,消灭薛氏父子,解除长安的西顾之忧,并进而控制西北,获得充足的战马、粮草等战略物资,然后转头向东挺进,进而夺取全国政权。最终,李渊采纳了李世民的主张,制定了先西后东的战略方针。

高祖李渊和秦王李世民以及朝臣中的有识之士,都清醒地认识到,能否彻底击败或消灭薛举父子这股军事势力,直接关系到李唐政权的生死存亡。对薛举这一仗,只能胜,不能败,必须打出新王朝所向无敌的威风,树立起一个能够力克群雄、抚定八方的新王朝形象,否则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围攻。

高祖决定以秦王李世民为统兵大元帅,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往拒敌。同时,派遣姜誉、窦轨率领一部人马,出散关前往安抚陇右一带;派从兄李孝恭前往招慰山南,张道源前往招慰山东各派势力。以剿抚并用的策略,来化解眼下的险恶局势。

秦王李世民在大军出发的前一夜,把房玄龄、杜如晦和李靖召至府中,详细询问薛举父子的有关情况,商定此次大战该如何打法,以确保知己知彼,一战胜之。

房玄龄说:“薛举的西秦兵马号称三十万,其实有些虚张声势。除去分守秦州、枹罕等城的人马,此次进击扶风之兵马,能有十七八万就不错了。不过,西秦将士素来剽悍骁勇,薛举麾下又多有人才,此次决战,实在大意不得。”

“先生可知他那里有何许人才?”李世民赶紧问道。

“别人且不说他,只黄门侍郎褚亮,便是名噪西域的鸿儒大贤,不仅学贯古今,而且长于经略,也晓畅军事。辅佐薛举这样的人,真是太可惜了。”

李世民明白房玄龄的意思,对李靖说:“他日灭了薛举,务必设法将此人召至府中。薛举父子的情况大致如此,依将军看来,这一仗我们该如何打法?”

“薛举此来,兵锋甚锐,风头正盛,我军不可与之正面争锋。硬碰硬的打法,其结果可能两败俱伤。《孙子兵法》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以在下之见,秦王可率主力以正兵当敌,与之两军对垒,堂堂列阵,取佯攻稳守之势,让薛举以为我军是在以常规战法与之交锋。在下愿率一支精锐,从西南深山密林之中,绕道秦军背后,以奇兵偷袭。待我从敌人背后发起攻击之时,秦王再挥师猛攻,前后夹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必能大获全胜。”

对李靖这种出奇制胜的打法,秦王李世民颇为称许,但却不无担心地说:“西南一带崇山峻岭,自古并无人行之路,大军恐难以通过。”

“正因此处穿山越涧,道路险峻,有些地方连飞鸟猿猴都为之发愁,薛举才不会想到我军能从那里通过。至时大军化整为零,多带绳索、软梯,只要能临机设法,这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李靖显得十分自信。

“那好,就依将军所言。”

两天后,李世民带领屈突通、殷开山、长孙顺德、刘文静、史大奈等数员大将,率领十五万人马,浩浩荡荡向西进发。房玄龄、杜如晦也随中军襄理军务。

大军在扶风以东三十里处,与薛举的西秦军相遇。这里是一片广袤开阔的黄土塬坡,除了偶尔耸立的一个个不甚高大的土峁子和几道千百年来因水流冲出的深土沟,到处都是坦荡无垠的黄土地,既不长庄稼,更没有树木,只有一些耐旱的生命力极强的小草和棘丛,在热风中挺立着瘦削而又倔强的身躯,给这片浑黄的世界点缀上一点点绿色。

这里是一个古老的战场,一个可供大兵团作战的天然战场。秦王李世民命大军在一条南北走向的,约有五六丈宽的大壕堑以东安营扎寨,分上、中、下三军,列成品字形金鼎阵,并在壕沟上面搭建了十几座临时木桥。进攻时人马可从桥上通过,拆桥后又可凭借着沟壑坚守。

每到深夜,秦王便派出数十股人马,去秦营袭扰,也不求必胜。得手时,便斩杀其有生力量,纵火焚烧其粮草。形势不利时,立即退回。等到秦军大兵追来,即以强弓大弩将其射退。

到了白天,薛举亲率人马前来挑战,要与唐军刀对刀、枪对枪,决一雌雄时,任凭他大呼小叫,骂不绝声,直喊得口干舌燥,秦王却深沟强栅,坚守营寨,拒不出战。

薛举父子只气得暴跳如雷,便率领三万人马强行攻寨。当秦军漫山遍野,如汹涌的海潮呼啸着卷来时,迎接他们的,是蝗群乱蜂、急风骤雨般的箭矢,只好后退。

两军如此相持了十日有余。秦军欲进不能,欲退不舍,不知道李世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薛举正在狐疑之时,却收到秦王李世民以长箭射来的战书,约定五天后与之列阵决战。

在秦王率大军离开长安的当天夜里,李靖带领五千名精兵,也出了城南门,沿着一条向西南去的大道,轻装前进。这五千人都是从千军万马中仔细挑选的,几乎全是来自大山里的猎手或樵夫,一个个剽悍健壮,身手矫捷,攀山越岭如履平地。

距离秦王与薛举约定五日后的日子还有两天,秦军背后山头上有两股粗大浓重的烟柱冲天而起,这是李靖偷袭得手的暗号。接着,便听到薛举营帐中人喊马啸,杀声震天。

秦王立刻下令出击。顿时金鼓阵阵,号角齐鸣,十几万大唐兵马排山倒海一般向秦军营寨冲去。屈突通、殷开山、长孙顺德、史大奈等几员骁将,各都抖擞精神,从左、中、右三路出击。秦王李世民也是戴盔披甲,跃马挺枪,率先冲入了敌阵。

薛举开始听到自己的阵后杀声四起,以为是内部有人哗变,及发现是唐军兵马,心中纳闷,不知这股大唐兵马是从何处冒出来的,急忙组织人马四面包剿,指望在短时间内将他们一举歼灭。

但就在此时,却听到东面大河决堤似的一片杀声,李世民主力以泰山压顶之势冲杀过来。他知道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形势极为不利。但他毕竟是驰骋沙场、征战多年的老将,很快便镇定下来,与儿子薛仁杲分兵两线,前后拒战,拼命厮杀。然而,他的兵士们却没有这么镇定。

兵败如山倒,这种大规模溃乱的局势是任何人都休想阻挡和挽回的。薛举急忙收拢身边的将士,且战且退,父子二人带领这支残兵败将,向西北仓皇奔逃而去。

秦王李世民率大军乘胜追杀,见薛举父子向沙漠深处逃去,方才收兵。这一仗大获全胜,在凯旋回京的路上,将士们兴高采烈,眉飞色舞。李靖、屈突通等几员大将,跟随在秦王身后,揽辔缓行,一个个也是面露喜色,踌躇满志。

秦王李世民骑在一匹青骢马上,与将士们说说笑笑,年轻英俊的脸上,透着一股无法掩饰的豪情和喜悦。这可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独立统兵打仗,仗打得如此漂亮,他怎能不为之自豪?当大军再次经过那片满地都是断剑残戟的战场时,他禁不住高声吟唱起来:

昔年怀壮气,提戈初仗节。

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

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

一挥氛静,再举鲸鲵灭。

看着主帅如此高兴,将士们也都不约而同地哈哈大笑。而那位西秦皇帝薛举,却被这一仗打得晕头转向,心胆俱碎。

薛举带着自己的残兵败将,没命地逃至西域之后,人马刚刚歇息下,便召集将领和谋臣议事,哭丧着脸问道:“自古以来,可有天子投降敌国的事吗?”

显然,这位陇西天子在逃归的路上,已在盘算着是否向大唐投降称臣。黄门侍郎褚亮早就看出他们父子难以成就大业,便趁机说:“这样的事古来便有。当年越帝赵佗归顺汉祖,蜀主刘禅仕于晋朝,不都是现成的故事吗?”

话音甫落,卫尉卿郝瑷却厉声说:“皇上失局,不过一时之败。褚亮之言,又何悖也!昔年汉高祖屡经败绩,蜀先主曾亡妻失子,四处逃窜,战之胜败,何代无有?岂能一战不捷,便论亡国之计?”

几句话,立时又让薛举来了精神。他忙掩饰说:“朕聊发此问,不过试卿等耳。”于是厚赏郝瑷,并从此引为谋主。重新搜罗集结散亡兵马,准备北联突厥,合纵兵力,进逼京师,以雪此战之仇。

就在秦王李世民于扶风大败薛举父子的同时,中原一带的各路豪强,也在进行相互火并的大混战。战争中受害的当然是广大百姓,他们都在期望和平的到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