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各路兵马围攻京城

霍邑大捷之后,唐军马不停蹄,乘胜南下,攻入临汾郡,接着又攻克绛郡。攻下绛郡的第二天,关中一股义军的首领孙华,率领一万人马和大批的刀械辎重,前来归顺。

唐军此时已有十二万之众,声势大涨。兵精马肥,民心所向,正是一鼓作气,直下长安的大好时机。不料在这个关键时刻,李渊的属下将领们,却在是否攻打河东郡的问题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河东郡依山傍水而建,城池异常坚固。眼下有隋朝左武侯将军屈突通率兵据守。屈突通乃是大隋王朝的名将,不仅骁勇异常,而且谋略过人。在霍邑被唐军围攻失陷的时候,他隔岸观火,不肯发一兵一卒前往救援,只坚守河东郡城以图自保。

李渊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裴寂说:“屈突通拥有精兵三四万之众,我们若不攻下此城,舍之而去,日后倘若进攻长安不克,前有朝廷大兵拒挡,后有屈突通率领河东之兵来援,将腹背受敌。以在下之见,不如先集中兵力,攻克河东,然后再挥师西进。长安依仗屈突通作为外援,屈突通一旦败亡,则长安必破无疑。况且,河东乃是重镇,若不攻克,如何扬我军威,让群雄来归?”

裴寂说完,众将领纷纷求战。自霍邑城攻下之后,唐军又连克临汾、绛郡,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连续胜利已使将领们头脑发热,以为小小河东城可以轻取,都想趁热打铁,夺下河东,以绝后顾之忧。

李世民听众人说完,才说:“众位将军欲攻打河东,心情原可理解,但眼下却不合时宜。兵法历来重视权变,而权变关键在于神速,所谓‘兵贵神速’。我们的目标是攻取长安,现在正应挟屡胜之威,抚归顺之众,鼓行而西。若是为了一座河东小城,在此纠缠不休,坐费日月,士气丧失,必误了大事。况且关中一带,有无数豪杰义士无所归属,正盼着我们早日前往招抚。时日一久,也会离散。至于屈突通其人,并非隋朝的心腹之将,如今局促一隅,不过是为了保存实力,以观风向。倘若我进军顺利,攻克长安,他断不会继续与我为敌。以此来看,我大军渡河西进,直接攻入长安,陷入腹背受敌之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功者难成易败,机者难遇易失’,当此之时,我等万万不可‘失机’。”

李世民说完,刘文静、王长谐等人极表赞同,其余众将则一时默然。李渊认为李世民所言切中要害,且有胆有识,颇具兵家之战略眼光,他为儿子的越来越成熟感到骄傲。但是,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决定听取双方面的意见,留下部分兵力,由姜宝谊、姜宝琮率领,作为偏师,继续围攻河东,牵制屈突通。而自己却与李建成、李世民,统率主力,渡过黄河,向西南进发。李世民的分析果然不错,唐军主力过河之后,屈突通带一万人马出城,假装进行追击,但是一遇到姜宝谊率军来战,便急忙缩进城去,坚守不出。

李渊率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向西南挺进,一路再未遭到什么像样的军队抵抗。九月中旬,大军抵达朝邑。李渊住进长春宫,下令兵分两路,以李世民所率领的西路为主力,从北、西、南三面包抄京师长安。然后,再让李建成所率东路军西进,对长安形成合围之势。

李世民率军西下,一路攻城如拾草芥,各地官府纷纷献出城池。另外,分散于长安周围的那些大大小小的义军,听说李唐大军已到,也都望风归顺,每天都有数千人来降。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李仲文、何潘仁、向善志等股义军,皆一二万人不等,而且战马甲仗甚多,装备精良。这样,仅李世民所率西路军,数十日内便扩大至十三万人马。

占领泾阳、云阳、武功之后,李世民分兵据守,又亲率大军掉头向南,准备夺取周至和户县。这两座县城位于长安西南,对将来围攻占领长安至关重要。大军行至半路,忽见前面大道上尘土四起,旌旗飘动,人喊马嘶,一彪人马飞驰而来,迎头拦住去路。李世民大感意外,自入关中以来,还未碰上过一支敢于公然拦路交战的劲旅,这是从何处飞来的人马?正在迷惑,忽然听有人喊道:“来者可是唐公李渊的队伍?”

长孙顺德马上粗声地回答道:“正是。我们乃唐公麾下大将军李世民所率义师。汝等何方贼寇,还不赶快归降。”

“二哥——是我,我来了!”随着一声银铃般的娇呼,一员银甲素袍的年轻将领,乘一匹如火团般的枣红骏马,从对面疾驰而来。

听了那一声十分耳熟的呼叫,李世民已猜到是谁来了。但他心中疑惑:“怎么像妹妹的声音?她怎么会在这里?”

及至走到近前,李世民仔细看时,果然是三妹平阳公主。李世民慌忙下马,将小妹拥在怀里,激动得眼圈都有些发热。从小一块长大的亲兄妹,已经三年不曾见面了,想不到会在这种情况下久别重逢。

“妹子怎么会是这身装扮?这是哪儿来的人马?你这是要去哪里?”李世民忍不住连珠炮般地发问。

“二哥先别问这个,这事说起来话太长。父亲和大哥、四弟在哪里,他们可都好?”

“都好都好,小弟留守太原,父帅和大哥现都在进军途中。”

“二哥今日欲领兵何往?”

“奉父帅之命,前去攻占户县、周至。”

平阳公主嘻嘻笑道:“杀鸡焉用牛刀。两座弹丸小城,何须劳烦二哥大驾?小妹已将它们拿下了,现在已经由我们的兵马据守。”

“真的?想不到小妹如此了得。几年未见,当年的小姑娘竟一跃而为巾帼英雄!”李世民大喜过望。

“二哥谬奖了。区区两座小城,连同这几万人马,就算是小妹送与父亲和哥哥的见面礼了。”

李世民欣喜地看看妹妹,再看看妹夫柴绍,三个人不禁同时大笑。周至、户县那边不用再去,李世民立即下令队伍转回武功,杀牛置酒,为妹妹庆功,为她带来的数万将士接风洗尘。

当天夜里,李世民与平阳公主、妹夫柴绍住进了他们李家建于武功的别馆里。对这座久违了的别馆,兄妹二人都有着十分特殊的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都留着他们孩提时代的记忆。二人漫步在别馆空旷的显得有些荒凉的院落里,前后左右,角角落落都转遍了。一面走,一面各自讲述着分别三年来,特别是近大半年来的各种经历。

平阳公主十五岁时嫁给柴绍。不久,父亲李渊被任为河东、山西慰抚大使,带上家眷前往赴任。而平阳公主便与丈夫柴绍留居长安,一直过着平淡而又温馨的生活。今年春上,夫妻俩忽然接到父亲的密令,让他们夫妇火速离开长安,急赴太原。平阳公主知道父亲欲举大事,滞留长安万分危险,便急忙打点行装,准备乘夜出逃。

不料朝廷似乎闻到了什么气味,加上他们早就对李渊有所猜疑和戒备,先于他们逃离之前,在柴府周围安排了盯梢密探,对他们日夜监视,如发现逃跑迹象,立即予以逮捕。

一起出逃势必引起注意,在这种情况下,平阳公主当机立断地说:“你应该赶紧离开,我是一个妇人,遇到危险容易躲藏起来,到那时自己会有办法的。”

于是,柴绍立即从小道直奔太原,而平阳公主则在后方进行安排。平阳公主本欲往太原与父亲相聚,但走了一天,她又折返回来。原来,此时李渊已在太原起兵,消息很快便传到了朝廷。东去的各个路口、关卡,已接到朝廷公文,到处张贴画像,缉捕她与柴绍。李渊的其他亲属也在缉拿之列。无可奈何,平阳公主只好掉头往南,沿着山间小路向户县走去。户县有他们李家庄院和良田,这里熟人多,亲戚多,境内又有高山密林,利于藏身。回到户县之后,平阳公主将庄院和田产统统变卖,把所得银两一点儿不留,全部分发给当地民众。接着,便在深山中树起大旗,招募兵勇,响应远在太原起兵的父亲唐公。开始,她不过想聚集五六百人,与当地官府周旋,以求安身自保。不承想,大旗一树,户县苦难民众蜂拥而来,数月之内,便聚集了几万人马。当李渊率军西进的消息传来之后,平阳公主坐不住了。她想到户县乃是将来攻占长安的桥头堡,便想一举攻克县城,作为日后献给父亲的见面礼。

户县不过是一座普通的小城,又与京师相距咫尺,因此,守城的兵士并不多。以平阳公主麾下二万余众攻下此等弹丸小城,如泰山压卵,破之易如反掌。平阳公主派人进城,对县令晓以大义,于是不费一矢,不伤一兵一卒,顺利占领了户县县城。

不久,李渊堂弟,也就是李世民堂叔李神通,也在蓝田县举旗造反,聚集了近一万人马,率队来到户县与平阳公主会师。平阳公主与叔父合兵一处,足有三万余人。他们又攻下了周至县城,为唐公率大军围攻长安铺平道路。李渊主力渡过黄河进入关中后,他派柴绍带了几百骑兵去迎接平阳公主。

李世民与妹妹会师的第二天,李世民命长孙顺德、刘弘基、柴绍各率一支人马,分赴泾阳、周至和户县,严加据守。令叔父李神通、小妹平阳公主跟随自己的中军,共同守护武功。并派人向已开进长安故城的父亲通报军情,请示何日攻打长安。此时,大将殷开山已攻下扶风县城,唐军从北、西、南三面铁桶般地将长安死死围住。

李渊已探明,驻守河东隋军屈突通部陷入了东行不可、西归无路,正在犹豫的处境,已不足为虑,便下令李建成、刘文静留下部分人马把守潼关,选拔精兵移师西进,从而对长安形成了四面合围之势。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