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察觉危机抢先下手

初步稳定长安局势后,杨坚开始考虑长安之外的情况。北周吞并北齐后,地盘大,将领多,不少人对北周王室忠心耿耿,杨坚身在长安,鞭长莫及,而且他并不清楚谁会起兵反对自己。

朝廷局势不稳,如果再有人趁机起兵,杨坚不免腹背受敌。但是,篡权本来就是万分凶险的事情,一旦开始就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了,狭路相逢勇者胜。杨坚当然不会坐以待毙,只能积极筹划以防可能出现的“外患”。

杨坚日夜不停地工作着,没过多久,局势还真是有了新的变化。进入六月后,北周相州总管尉迟迥在相州尊宇文招的儿子为皇帝,并且起兵讨伐杨坚。

对此,杨坚早就做好了应战的准备。因为,他早就察觉到尉迟迥有造反的意思,因此早就制定了应变措施。

相州总管尉迟迥是北周的老将,他与宇文家关系十分密切。尉迟迥的母亲,是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姐姐,而他的妻子则是宇文泰的女儿。尉迟迥屯守在蜀地,是北周的重臣。

不过,尉迟迥虽然打着勤王的旗号,却不是真的想要匡扶北周,而是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应该说,杨坚抢先一步做了他想要做的事。

尉迟迥认为,论功勋,自己在杨坚之上;论地位,自己比杨坚尊贵;论与北周的渊源,杨坚更是赶不上自己。当看到杨坚大权在握时,尉迟迥哪里会甘心呢?

其实,在杨坚看来,尉迟迥的野心也是早有端倪的。当杨坚派一个叫杨尚希的官员去各地发布周宣帝的死讯时,按照规定,皇帝去世,官员们必然要哭上一哭以示哀悼。杨尚希却发现尉迟迥哭是哭了,但却是眼珠乱转,一看就是心怀鬼胎。

于是,杨尚希对左右说:“尉迟迥怕是要造反,我们还是快点逃吧。”于是,杨尚希带着一队人马火速回到了长安,并且把这种情况报告给了杨坚。

杨坚知道后,不容迟疑,立刻下旨要撤销尉迟迥相州总管的职位。杨坚下令去宣旨的使者,竟然在相州的地盘上与尉迟迥手下的长史勾结,发现这件事的尉迟迥一怒之下决意起兵造反,要给杨坚一点颜色。但是,他也不是个冲动之人,反而按兵不动,表面上接受着杨坚的安排,暗地里却做着造反的准备。

其实,这对于杨坚来说,也是一步险棋。因为,当时的尉迟迥位列四辅之首,是山西地区的大总管。尉迟家也是北周的贵族门第,子弟遍布朝中,官职也都是很高的。

杨坚的这个大动作,就等于是正面与尉迟家为敌了。而尉迟家的根基很深,是朝廷上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他们要是掀起了风浪,那可是不容小觑的。

可是,杨坚依然这样做,那是他知道早晚有一天要和北周的权贵们硬碰硬,与其给对方充分的准备时间,还不如先下手为强,先乱了对方阵脚再说。

杨坚派了一位与尉迟迥差不多岁数、年过七十的老翁去接任相州总管一职,此人名叫韦孝宽,也是北周的大人物。杨坚请这位老将出马,是看中了韦孝宽的机变。

韦孝宽从宇文泰时期就很受重用,为人深沉有智慧,能征善战,一生为北周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周武帝能够顺利地平定北齐,少不了韦孝宽的权谋与征战。

那是在建德五年十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领大军东进,讨伐北齐。这一天,大军路过玉壁城,周武帝远远望去,只见城虽不高,但依地势而建,像一只卧虎扼住要冲,果然是一座非同小可的军事重镇。

在三十年前,高欢倾国而来,想一举踏平关中,却在这玉壁城下遭到沉重打击。高欢连营几十里,团团围住这座弹丸小城,凡是当时所能想到的攻城之法,全都试过了,云梯、楼车自不必说,什么火竿、地道、土山全都用上了。

整整两个月,人马连伤带病倒下一半,却未能踏上城头半步。高欢智竭力穷,又急又气又惭,一病不起,大军连夜遁走,一代枭雄后来竟因此而病死了。

当时驻守玉壁,以大智大勇保卫了这座战略要塞的将领就是韦孝宽。周武帝从小就曾听说过韦孝宽智勇守城的故事,此时亲自来到这里,很想亲眼看看当年战场的遗迹。于是他下令大军停止前进,就地休息,而他在侍卫们的簇拥下朝玉壁城驰去。

在离城很远处,周武帝就看见有一群人跪拜在路侧,在迎候他的车驾,为首的一人须眉皆白,相貌儒雅,正是郧国公韦孝宽。

君臣施过了礼,韦孝宽恭请周武帝入城休息,周武帝欣然应允。

韦孝宽随口问道:“老臣前些时上表,陛下圣意如何?”

周武帝脸色一沉,不高兴地说道:“你过去曾经当面请求过此事,何必再三番五次地上表?现今天下未平,爱卿难道忍心抛下朕去独享清福吗?”

原来,韦孝宽因为自己年纪已经大了,于是屡次请求告老还乡,但都被周武帝拒绝了。此刻他不得不为自己辩解,说是怕年老糊涂,误了国家的大事。

周武帝笑道:“你总还没有老过廉颇吧?卿不久前上疏所陈三策,朕已烂熟于胸。策中分剖时事,指陈利弊,无不切合实情,足见爱卿高明,哪里有半点糊涂?”说罢两人大笑。

韦孝宽所上的三策,主要是建议趁北齐君臣昏庸荒淫、国内怨声载道的时机,出兵讨伐,以建统一大业。他提出了施行速度不同的三种方案,周武帝采纳了其中最快的一种。

在韦孝宽的指引下,周武帝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当年韦孝宽与高欢鏖战的地方,并对他机变百出的过人智慧称赞不已。

过了几个时辰,周武帝率领大军继续前行,韦孝宽被这位年轻帝王的雄心所鼓舞,也激发出一股豪气,他因为多年驻守在与齐军对垒的前线,熟知敌情,所以请求当先锋。

周武帝觉得玉壁实在太重要了,没人能够代替韦孝宽镇守此地,因而没有准许他的请求。

后来,在经过了一番激战后,北齐高氏王朝灭亡了。周武帝得胜而归,在经过玉壁时,他再次停驾,与韦孝宽相见。

周武帝初建大功,消灭了宿敌,成为中原地区的主宰,心中十分得意。他故意装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样子,对韦孝宽说:“世上人们都说老人智谋多,善于谋划军事,然而朕带着一帮少年,一举平定了贼寇,公以为怎么样啊?”

韦孝宽应声答道:“臣现在是老了,只剩下一颗诚心了。然而过去臣在少壮之年时,也曾为先朝尽力,平定关右。”

周武帝听后大笑,说:“确实像公所说的那样。”于是,他带着韦孝宽返回京城,任命他为大司空,出任延州总管。

如今,韦孝宽老将军又被杨坚派去相州,一路上,他都在盘算着该如何打探尉迟迥的底细。其实,在杨坚和韦孝宽的心中都十分清楚,尉迟迥不可能乖乖地交出相州地盘。

韦孝宽到达后,尉迟迥不想打草惊蛇,从而让杨坚知道自己的动向,所以派自己的心腹贺兰贵去迎接韦孝宽,借以表达自己的诚意,随后又为韦孝宽接风洗尘。

一桌酒喝了下来,韦孝宽确定,尉迟迥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察觉到尉迟迥的动向后,韦孝宽决定不去相州冒险。但是他又没有尉迟迥造反的确实证据,所以也不能立刻掉头返回。

于是,韦孝宽开始装病,今天走几步就走不动了,明天躺在驿馆里疼得直哼哼,寻医问药没个消停,一天的路能走十天。

尉迟迥等得不耐烦了,只好又派人前去迎接。这次,他派了韦孝宽的侄子韦艺。韦艺虽然和韦孝宽一样姓韦,却是尉迟迥的心腹之人,他的忠心让尉迟迥很放心。

韦艺见到了韦孝宽,酒宴过后,韦孝宽把侄子拉入自己的房中,向他询问尉迟迥的情况。

韦艺不说实话,于是久经沙场的老将军韦孝宽大声喝道:“你是我的侄子,竟然偏帮外人,要你何用?来人,把他推出去斩了!”

韦孝宽一旦发怒,杀气腾腾,令人观之变色,韦艺哪里禁得起这种恐吓,于是立刻跪地求饶,把尉迟迥的动向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韦孝宽。

韦孝宽一听,连忙派人把尉迟迥造反的消息报告给杨坚。察觉这件事的尉迟迥一面派人追赶逃跑的韦孝宽,一面加快了造反的脚步。

韦孝宽得知了确实消息,立即振作起来,将先前的龙钟老病之态一扫而光。他知道尉迟迥一定不会放过他,要么逼他一同起兵,要么将他杀掉,以除去劲敌。此地距相州已经不远,尉迟迥发现他迟迟不到相州,很快就会派人来追赶。

韦孝宽略一沉思,即跨上骏马,带着韦艺和众随从往西奔去。果然,他们走后不久,尉迟迥就派遣仪同大将军梁子康率领几百名骑兵赶来了。

梁子康唯恐让韦孝宽跑掉了,顶着六月的骄阳一路狂奔,人固然已很疲劳,马匹也累得口吐白沫,无法再骑。所以梁子康一跨进驿站,就大声呵斥驿卒,赶快备饭、换马。

驿卒不敢怠慢,立即端上来丰盛的酒菜。梁子康手下的士兵们又饥又渴,开怀畅饮起来。梁子康不明白驿卒为何会如此盛情,于是叫来一问,才知道是韦孝宽经过这里时,下令招待好蜀公的人。

梁子康搞不清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连忙呵斥士兵们上路,士兵们恋恋不舍地离开饭桌,才发现驿站中一匹马都没有。再一问,说是全被韦孝宽带走了。

梁子康无奈,只好耐着性子喂饱战马,再骑上赶路。来到下一个驿站,同样是有丰盛的酒席在等待他们,而驿马却一匹也无。

梁子康终于明白了韦孝宽的用意,知道自己这样走走停停,永远也休想追上他。梁子康暴跳如雷,却又不得不佩服韦孝宽机智过人。又赶了几个驿站,韦孝宽如法炮制,双方距离越拉越远,而且许多桥梁也已被他拆毁,梁子康最终只好怏怏而回。

尉迟迥没能抓住韦孝宽,实际上就等于留下了自己的掘墓人。这一天,韦孝宽到了河阳。河阳在洛阳北面,洛阳不是尉迟迥的势力范围。进了洛阳的韦孝宽一行人已经安全了,所有的人也都松了一口气。

此刻,韦孝宽沉思起来,开始分析现今的局势。他看到河阳的守军全是尉迟迥的人,而且这些人英勇善战,如果这些人攻打洛阳的话,后果就不堪设想,绝对不能留下这些祸患。

随后,韦孝宽急中生智,当即伪造了一批文书,说朝廷体恤守军的辛苦,士兵可以凭借文书去洛阳领赏。士兵一听连忙向洛阳奔去,他们一到洛阳便被埋伏好的士兵给拿下了。如此一来,河阳、洛阳的局面全都稳定下来。

此时的杨坚,还派人去相州劝谕尉迟迥。同时,他又秘密给尉迟迥总管府长史晋昶等人书信,让他们防备尉迟迥。随后,他们被尉迟迥发现,全部被杀。

尉迟迥准备妥当后,登上邺城北楼,誓师起兵,声称要铲除杨坚,匡扶王室,庇护万民。一时应者云集,有大军几十万人。尉迟迥及其侄子尉迟勤统辖有十几个州,加上先后附从或投降的州郡,共有二十几个州,都成了尉迟迥的势力范围。尉迟迥自称大总管,又设置了官吏,以奉赵王宇文招之子的号令行事。

六月初十,杨坚得知尉迟迥起兵的消息后,便命韦孝宽为元帅,率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等大将领兵讨伐尉迟迥。同时,命抚慰山东的杨尚希以宗兵三千镇守潼关。

杨坚部署周密,将士们各有目标,既能各个击破,又方便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来自突厥、陈朝的攻击,而韦孝宽的军队是杨坚部署中的重中之重。

杨坚之所以信任韦孝宽,是因为韦孝宽和杨忠一样,都曾是独孤信的手下,因此两家人的关系一向深厚。而韦孝宽更是北周的战神级别的人物,这让杨坚对胜利更加有了信心。

但是,对这支军队,杨坚也不是完全放心的。事发紧急,杨坚还没有时间去结纳所有的将领,他不知道其中有没有人会被尉迟迥收买,因此也只能依靠韦孝宽的调度能力了。

不仅如此,杨坚还将李穆的侄子李询派到军队中,命他留意军队将领们的动向,并且及时进行汇报。李穆既然决定了李氏家族的政治立场,李询自然也会对杨坚效忠。

这一天,李询发来密报说,传言梁士彦、宇文忻和崔弘度三个人接受了尉迟迥送来的黄金,恐怕他们会起异心。

杨坚看到密报后大为担心,急得团团转。李德林劝杨坚要镇定,并且给他出了主意:“丞相,您与这些将领本来都是公家的贵臣,都是平起平坐。如今,您能命令他们,是因为您挟着天子的威名。那么,您又怎么能够保证再派过去替换的将领,就一定比他们更忠心呢?何况,对于接受黄金的这件事,也可能是没有的事情,如果您现在换下了他们,他们害怕被处罚,一定会逃跑的。为了防止他们逃跑,您必定要监视他们,这样一来,军队上下都会产生惊疑之心。再说,临阵换将也是兵家的大忌,这不也有很多惨痛的教训吗?”

杨坚听了李德林的话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问道:“那现在该怎么办呢?”

李德林沉稳地说:“为今之计,丞相应该尽快派遣一位心腹去前线。您的人一到,即使诸将有异心,也不敢轻举妄动。”

杨坚深以为然,想着该派谁去比较合适。突然,他想到了高颎。高颎是独孤家的老熟人,他的父亲高宾原本是北齐的官员,后来,在北齐朝廷上遭到别人的诬告,只好投奔到北周。

独孤信欣赏高宾的才能,一直让他做幕僚,还赐给他家“独孤”的姓氏。后来,独孤信被杀,昔日的亲朋好友避之莫及,独孤家的后代尝尽了人情冷暖。

高宾的儿子高颎却不避嫌,仍然与独孤家的人来往,特别是和独孤伽罗关系十分密切。想到这里,杨坚便派侄子杨雄去说服高颎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

高颎是一个十分爽快的人,他立刻说道:“我愿意跟随随公,就算随公大事不成,我灭族也甘愿。”高颎这样重情重义给杨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高颎为人沉稳干练,到前线当了监军,果然稳住了那些心存观望态度的军官。但是,杨坚知道高颎虽然能干,却没有能够服众的资历。于是,为了更加保险,他又派了于谨的孙子于仲文去了前线。

尉迟迥和韦孝宽老将相遇,各自整军待发。高颎和于仲文的相继到来,也给心浮气躁的军队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军队士气大振,韦孝宽也终于安下了心。

韦孝宽本是擅谋略的老将,手下又有高颎、梁士彦、宇文忻等人的通力合作,一时间北周军队气势如虹,将尉迟迥的军队打得连连败退。初出茅庐的高颎,更是在战争中崭露锋芒。

此后,杨坚决定要在北周朝廷上来一次人事大变动,所有离中央近的官员,特别是丞相的贴身人员,都要换上让自己放心的人,以防不测的发生。

于是,一向让杨坚欣赏和信赖的姐夫窦荣定、堂弟杨弘,一直跟随着他的卢贲、早就结交了的元胄等人,全部成了杨坚的贴身护卫者。

这个时候的杨坚已经有了统治者的长远目光,知道贴身人员要尽量使用亲属和死党。但是在朝堂之上,既需要可信任的人,又需要有真正才学的人。李德林就是杨坚在朝堂之上倚重的对象。

李德林给杨坚出了不少好主意,本人又是个大才子,在平叛紧张的时候,一天会有上百份文书,全部都是由李德林亲自撰写的。李德林胸有丘壑,文不加点,须臾而成,让杨坚赞叹不已。

可是,杨坚一开始便重用的刘昉和郑译,却完全没有要帮忙的意思,他们每天都是和从前一样,享受着他们的大好人生,完全感受不到战争的气息。杨坚十分生气,但他知道自己能够得权,都是因为他们的帮助,所以他并没有说些什么。

再说高颎,自从他临危受命后,便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也使杨坚对他越来越重视。

杨坚认为高颎虽然没有多大的名气,但却是一个奇才,出将入相无所不能,杨坚不论遇到了什么事,只要找高颎商量,高颎都能够及时想出对策,对杨坚来说简直就是如虎添翼。

后来,杨坚取消了刘昉的职务,由高颎担任丞相府的司马。对于郑译,杨坚还念着他当年帮助自己在周宣帝面前求情一事,于是仍然保留着他的职务,只是暗中嘱咐郑译的属下有事直接向高颎进行汇报。

这个时候的郑译还是只顾吃喝玩乐,一时也没有发现异状。忽然有一天,他觉得无人向自己汇报政务了,再等了几天,还是没有人向他汇报政务,他这才察觉大事不妙。

郑译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杨坚生气了。于是,他连忙跑到杨坚面前磕头谢罪,杨坚也不想为难这位老同学,对他与刘昉二人赏赐依旧,礼遇依旧。

杨坚从十四岁入仕,二十几年的岁月都在隐忍和冷落中度过,如今,他终于有机会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了。

杨坚每天坐镇丞相府,看着各地官员进进出出,山一样高的公文需要他马上处理,他丝毫都不感觉疲惫,积极地处理着各种事务。此时的丞相府也俨然成了一个小朝廷,所有事情都按照他的意思,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在忙碌中,杨坚也尝到了独揽大权的快乐。

这时,前线决战的时刻到来了,尉迟迥亲率一万精兵,头戴绿巾,身先士卒,他手下的黄龙兵更是不顾安危,英勇作战,使得韦孝宽连连败退。

行军总管宇文忻看到如此情形,便说道:“日前形势对于我方来说十分不利,我方应当用诡诈的办法来击破他们的军队。”

于是,宇文忻便命部下用箭射杀观战的民众,观战者反身逃命,互相践踏,呼声如雷。

这个时候,宇文忻便趁机大声喊道:“尉迟迥兵败了。”

韦孝宽的军队听到喊声后,士气重新振作了起来,奋力进行反击,使尉迟迥的军队大败,并逃入邺城。

韦孝宽将邺城团团围住后,进行全军围攻,邺城被攻破。随后,尉迟迥向城楼上逃去,大将崔弘度在后面紧追不舍。

崔弘度的妹妹是尉迟迥的儿媳,正当尉迟迥弯弓射杀崔弘度时,崔弘度摘下头盔问道:“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今天我们是各为其主,我会顾念亲戚之情,将乱兵阻止在城楼下面,不许他们对你有所侮辱,事到如今,你不早作了断,还等什么呢?”

尉迟迥的脸被怒气涨得血红,他知道崔弘度逼他自尽是为了他好。因为如果当了俘虏,不仅逃脱不了一死,而且还会受尽折磨和屈辱。于是,他将手中的弓箭狠狠地摔在了地上,破口大骂杨坚,把他所能想到的恶毒话统统都骂到了。

骂得累了,尉迟迥拔剑一挥,割断了自己的喉管,倒地而死。这时崔弘度的弟弟崔弘升也赶来了,崔弘度对弟弟说:“你去把尉迟迥的头取走吧。”于是崔弘升上去砍下了尉迟迥的头。

尉迟迥起兵后经历了六十八日,便以失败告终。而邺城中的士兵,也全部被韦孝宽坑杀。

不幸的是,在平定尉迟迥的叛乱之后,老将军韦孝宽也离开了人世。杨坚原以为老将军今后还能继续发挥余热,为自己的天下大业献计献策,如今,也只能将韦孝宽风光下葬、追赠无数荣誉了。而能与自己付出半世心血的北周一起埋入历史的尘埃之中,想必老将军韦孝宽感到些微伤感的同时也会有几许释怀吧!

不过,尉迟迥的势力被平定后,叛乱并没有停止。第二支叛乱势力是杨坚的父亲杨忠的好友,即司马消难。他看着尉迟迥造反,就想借机扩大自己的势力,于是宣布管辖的九州八县从此脱离北周,起兵造反。

第三支叛乱势力是益州总管王谦。王谦在尉迟迥等人起兵后非常犹豫。然而,这时传来消息说,杨坚要用梁睿取代自己的益州总管位置。于是,王谦在情急之下起兵叛乱。

对于这两支反叛力量,杨坚派王谊、梁睿为行军元帅分别讨伐。从大象二年六月到十月,三大地方反对势力最终以尉迟迥自杀、司马消难败逃和王谦被处死而告终。

随着各个地方力量的土崩瓦解,杨坚牢牢地控制了北周的军政大权。之后,杨坚又杀了陈王宇文纯及诸子、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逌及其诸子。

对杨坚威胁最大的宗室五王,至此全部被诛杀,杨坚彻底扫清了阻碍他通向皇帝宝座的障碍,改朝换代已经成了众所周知的结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