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被女尼抚养的男孩

小杨坚出生在六月暑天,天气十分炎热。这样的天气对于一个刚刚初生的小孩来说,十分不利。

这时,从河东来了一个尼姑,俗家姓刘,法名智仙,在民间颇有名声。她来到杨家对吕氏夫人说:“这个孩子的来历非同一般,生得奇异,不能放在世俗养育。”于是,智仙便提出由她来抚育小杨坚。

最后,杨忠决定将儿子交给这位见多识广的女尼来抚养,这主要是出于两点考虑:一是希望儿子能够成为佛家弟子,从而能够得到佛的庇佑;二是希望智仙能够教给儿子一些知识,从而让作为武将后代的小杨坚也能够识文断字,而不只是一介武夫。

此后,智仙对小杨坚看护、照料得十分精心,也十分细致,她几乎全身心地养育着小杨坚。

智仙为小杨坚取名为那罗延,这个名字来源于印度,意为金刚力士。她希望孩子身体强健,逢凶化吉,前途无量,同时还能够受到佛祖的保佑,就像金刚力士一样,健壮坚强,不受外界的损害。

智仙对小杨坚有着慈母般的关怀和宠爱,小杨坚也依恋地叫她“阿阇梨”,也就是“导师”,并且对她的养育之恩念念不忘。

除了女尼智仙,父亲杨忠的言传身教也对小杨坚产生着影响。因为西魏与东魏的对立,杨忠常年都在战场上。而与强大的东魏比起来,西魏处于守势,因而不得不时时小心谨慎,靠着关中险要的地势勉强自保。

严峻的形势,让西魏君臣不敢麻痹大意,贪图享乐。主事者宇文泰是一代明主,他励精图治,不但改革了兵制,加速了民族融合,还清醒地意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

宇文泰知道西魏的贵族大多是武川镇的后裔,十个有八个是大字不识一个的粗人,是只知道舞刀弄枪的武夫。而想要治理好国家,必须要有文化素质过硬的大臣。

于是,宇文泰在长安兴办太学,令贵族子弟进入官家学校读书,为的是保证未来的西魏能够有更多的人才,从而实现国富兵强、长治久安。

小杨坚在一座只有智仙和他居住的佛寺中长大,佛门是个清净之地,暮鼓晨钟、香火缭绕,伴随着女尼的诵佛之声。那声音不疾不徐,不轻不重,单调而平和。

在佛庙里有一尊石佛,小杨坚和智仙一样,每日都要虔诚礼佛:点香、跪拜、口中喃喃念着佛的名号。小杨坚成长的佛寺就建在自家的王府中,环境安宁、洁净。

小杨坚也曾与家中的长辈、女眷去城中的其他佛寺进香,那些寺庙进香许愿者络绎不绝,人们的信仰在生离死别中也显得愈发坚定,人世的悲苦也让高大寺庙中供奉的佛像显得更加平和慈悲。

在那个年代,王侯将相风光一时,却可能在第二天成为他人砧板上的鱼肉,乱世中的普通百姓更是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因此,他们会祈求神佛的力量来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保佑自己能够吃一顿饱饭,保佑自己不在战乱中枉死。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保佑自己能在下一世托生到一个和平喜乐的时代,即使没有大富大贵,也要享受到合家团圆、丰衣足食这样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这也许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了。

小杨坚目睹着信徒们虔诚的面容,聆听着他们口中卑微的祷告。他看到了芸芸众生的潦倒之像,看到了他们拮据的生活,看到了乱世对百姓极大的伤害,这些景象都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以至于后来,当杨坚高居殿堂之上,穿着金丝银缕的龙袍,住着巍峨壮观的宫殿时,心中却有着难以名状的罪恶感。

杨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儿时所接触到的普通百姓,他们想求一顿饱饭而不可得的景象历历在目。所以,他总以极其苛刻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要求大臣们厉行节约,为的就是要真正地爱民惜民,让百姓们能够彻底地告别旧日的贫苦生活。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