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坚十七岁这一年,宇文护为了拉拢杨家,给杨坚加官晋爵,还将一份右小宫伯的美差送上了门。
可是,接到命令的杨坚却是哭笑不得。杨坚从小就有深思熟虑的习惯,从宇文护给他的这份差事来看,他就知道右小宫伯这份差事不好做。岂止是不好做,简直就是不能做。
依照北周的官制,右小宫伯隶属于大冢宰,大冢宰也就是北周的最高行政长官,如今正在由宇文护担任。杨坚知道,如果成为宇文护的直属官员,只要做事做得好,升迁的机会也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右小宫伯又是皇帝的近身侍从,很容易成为皇帝的心腹。这时,如果被皇帝所器重,那么反过来又会成为宇文护的眼中钉。因此,这份差事的背后其实隐藏着更加深层次的意味。
杨坚知道宇文护给自己这个官职,是想在皇帝身边埋伏一个眼线,可以随时了解皇帝的一举一动。可是,谁都知道皇帝与宇文护之间的危险关系,去做这份差事也注定会得罪于某一方。
在杨坚从小受到的教育中,其实他并不想跟随权臣去凌驾于皇帝。但是,出于北周的实际情况,又有谁敢去招惹奸诈、狡猾、凶狠的宇文护呢?
毕竟杨坚的阅历有限,在这个时候,他只能去请教自己的父亲杨忠了。此时的杨忠也正在为儿子的前途感到担忧,杨忠深知官场如战场,走错一步都有可能陷入危险。他可以给儿子铺一条道路,却不能代替儿子决定他的人生。
经过一番思索后,杨忠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夹在两个地位高的人之间做人是最艰难的,既然难推掉官职,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谁也不投靠,谁也不得罪。”
杨坚听了这句话,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但是,势同水火的两方人,最讨厌想要独善其身的中立派,一旦拉拢不过来,就很容易被视为仇敌。
杨坚是宇文护派来的“眼线”,与皇帝并不亲近,皇帝自然不会把他当成心腹;而杨坚又不肯对宇文护效忠站在皇帝的对立面,宇文护自然也对他大为不满。于是,杨坚的仕途道路被彻底地封锁了。
宇文护不再理会杨坚,使得他在右小宫伯这一官职上待了八年,始终都没有任何晋升的希望。这八年,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考验的是他的耐力与毅力,定力与能力。
在位的皇帝对杨坚是不冷不热。宇文护最初对杨坚还算亲切,可是,当他发现杨坚不肯合作后,就时不时地给他找些麻烦。杨坚在两股势力的夹缝中艰难地生活着,他将个人的愤怒情绪全部收敛在他那副端正严肃的外表下。
在任何人看来,杨坚只是一个无心政治,一心做好本职工作的皇家侍卫。渐渐地,宇文护放弃了拉拢他的打算,而皇帝也不理会这个一言不发、没有什么威胁的“眼线”了。
在那些无人理会的日子里,杨坚心里有难以名状的煎熬。但是,他深知此时此刻的重要性,他是杨忠的儿子,从小就是一个心怀大志的人,他也相信自己注定会有一番作为。
可是即使是这样想着,在杨坚内心中,还会有巨大的失落感。如今的他,虽然风华正茂,但是却在原地踏步,在皇帝身边做着一个不被任何人重视的侍卫,虽然有不错的俸禄,也有让人羡慕的体面生活,但是,这与他想象的未来有着巨大的落差。
时间像一把刀,切割着杨坚的心,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有飞黄腾达的一天。这样的日子让杨坚觉得过得极为痛苦,但是他依然咬牙坚持着,他那本来就不苟言笑的脸上渐渐增添了冷峻与威严,尽管只有二十几岁的年纪,却犹如饱经沧桑之人,越发让人望而生畏了。
谁也不知道在这张严肃的脸孔下有着怎样的心思,人们也只是凭借杨坚的所作所为来判断他的个性。大臣们见杨坚虽是功臣之后,却没有任何争权夺利之心,更不对宇文护趋炎附势,不由得高看他几分,就连当时的皇帝周武帝也对这个侍卫印象深刻。
其实,不管经历了什么,都将成为一笔财富。在杨坚咬着牙坚持,默默无闻的时候,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越来越好,这竟然在无形之中给自己带来了不错的口碑,也为他日后的行事带来了诸多的便利。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个能当大事,又无心于权势的人。
不过,此时的杨坚,对这一切并不清楚,只知道未来的路还很漫长,至少现在的他,还看不到任何峰回路转的可能。为此,他陷入更大的痛苦之中,继续在薄冰之上战战兢兢地走着他的官宦之路。
事情终于有了转机,一直在周武帝和宇文护之间两面为难的杨坚,听到了一个真正的好消息。由于宇文护心情好,竟然任命杨坚为随州刺史,并将他晋升为大将军。杨家人都以为苦尽甘来了,因此还在家中庆贺了一番。
然后,杨坚意气风发地辞别了妻子,走出京城前去位于湖北的随州赴任。一路上,好不容易能喘口气的杨坚不禁对未来有了诸多设想。
随州位置偏远,却是个军事重地,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也是个建功立业的好地方。
可是,随州刺史的上级长官,是周武帝的弟弟宇文直。宇文直虽然是宇文泰的儿子,却与叔叔宇文护关系密切,是宇文护的亲信,他掌管着湖北一代的军事,在他的手下任职,被重用的可能性并不大,想到这里,杨坚又有些泄气了。但是,能够离开令人烦闷的长安,杨坚仍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兴奋。
到了随州后,杨坚带着礼物去拜见宇文直,希望能够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今后和睦相处。可是,没想到,宇文直并不把杨坚放在眼里,只说了几句场面话后就命他回去休息了。
杨坚见现实是如此的黑暗,感到十分郁闷。直到三天后,宇文直才想起按照礼节,他应该回访杨坚。于是,他叫自己的部下庞晃去看望了杨坚。
骠骑大将军庞晃是卫王宇文直的亲信,很受宇文直的器重。他曾在战斗中被敌人俘虏,宇文直特意备下财物将他赎了回来。庞晃虽然被宇文直当成了心腹,却并不欣赏宇文直的能力,只是尽忠职守,不逾本分。他一见到杨坚,就觉得眼前一亮,觉得杨坚是一个气度不凡、非常人能比之人。杨坚见到庞晃也顿生好感。
两个人经过一番倾谈后,更是坚定了自己的看法。于是,二人推杯换盏,一顿饭就成了知己。能够在苦闷之时得到庞晃的推重,杨坚也觉得有了几分自信,他决定要做好这份工作。
就在杨坚刚刚上任没多久,正准备开展工作之时,在京城的宇文护却后悔了。宇文护左思右想,觉得杨坚对自己并不忠心,将他放在重要的边镇,万一他形成自己的羽翼,岂不是会对自己造成极大的威胁?
宇文护越想越担心,于是,他干脆命杨坚火速回京,随州刺史一职,他会另选其他合适的人。这次的打击对杨坚来说非同小可,看来宇文护对自己并没有一丝一毫的信任,甚至不准备给他任何机会。
杨坚心中的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是权臣当道,即使像父亲那样劳苦功高的人,都要小心谨慎地做人做事。于是,他命人收拾好行装,即刻回京。
不过,杨坚没想到的是,在回程路过宇文直所在的襄州时,竟然有人前来迎接杨坚。来的人正是庞晃,他预备了丰盛的酒席,将杨坚接到了自己的住处热情地招待了他。
杨坚的心情本处在最低谷,突然有人在中途接待自己,不由心生感激。两个人在庞晃的住处喝了一夜的酒,倾心相谈,更为对方的不俗之处所倾倒。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一转眼,天就蒙蒙发亮了,杨坚想到马上就要启程回长安了,不禁有些沮丧。
这个时候,庞晃在他耳边低声说道:“兄长你的长相极其尊贵,相信将来定能成就大业,有朝一日,兄长登上帝位,还请不要忘记小弟啊!”
杨坚听了庞晃的话,瞠目结舌,他没想到庞晃会对一个人生跌入谷底的官宦子弟说这样一番话。但是,他一向处事不惊,此时,他只是笑了笑,对庞晃说:“别胡说。”
庞晃也没有反驳,这时,听到外面的雄鸡报晓,杨坚就对庞晃说:“你拿箭射一下这只鸡,如果射中了,你说的话就能够应验,到时,你拿着这支箭去找我。”
听到这番话,庞晃立即搭弓射箭,雄鸡应声而倒。杨坚大喜,拍了下手说:“看来这是天意吧。”他十分感激庞晃的“慧眼”。
接下来的路程不再苦闷,杨坚心中充满了新的希望。在北方混乱时局中长大的杨坚,原本就没有太多的忠君观念,何况身处乱世之中,今天权臣杀害主君,明日军阀自立为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换言之,今天有了大权的人,明天就可能当皇帝。既然宇文家的人能够取代西魏,我杨坚难道就没有可能取代北周吗?再想到庞晃的言之凿凿,杨坚更有底气和自信了。
回到长安后,杨坚的官职仍是大将军,可是却连武帝身边的位置也丢了。宇文护再也不给他任何实际工作,他的雄心壮志再一次遭到了无情的打击,杨坚不知道这种日子何时才能熬到头。
从随州回到长安后,杨坚得不到任何差事,只能在家里等待着宇文护能够给他一点职务。可是,这一等又是三年,宇文护就好像是忘了杨坚这个人似的。
这时,杨坚的母亲苦桃得了大病,杨坚就在家中侍奉着母亲。苦桃见儿子如此孝顺,也是满怀欣慰。
苦桃病得很重,杨坚端茶送水,又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够在家里专心侍奉母亲。这封上书不但引起了宇文护的注意,也引来了群臣的夸奖,大家见杨坚放着大将军不做,却要在家里侍奉老母,不觉又对杨坚增加了几分好感,大家认为他秉性淳朴、淡泊名利、至孝至仁。
其实,宇文护本来已经忘记了杨坚,忽然见群臣都在称颂杨坚,不禁大为恼怒,于是更加不给杨坚好脸色。
杨坚本以为上书后可以暂时避开外面的时局,可以安心在家韬光养晦。可是,杨坚没有想到,事情竟然会适得其反,又引来了宇文护的敌视。杨坚已经很低调地做人了,竟然还能得罪人,他可真是为难到了极点。
这时,祸不单行,就在宇文护对杨坚虎视眈眈的时候,另一条噩耗传来:北周随国公杨忠病逝。
杨忠作为武川镇出身的小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与苦难之后,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忠勇,在乱世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了北周的贵族,这是他个人的成功,也是杨家人的幸运。
可是,自己的幸运,似乎并没有给儿子杨坚带来想象中的帮助。而且,在宇文护的专政之下,儿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这让杨忠死不瞑目。但是,谁也不能抗拒死亡,杨忠也只能在担忧之中撒手人寰。
对于杨坚而言,父亲的离世无疑是最大的打击,慈爱的智仙师父和沉稳有智慧的父亲,是杨坚心灵的两大支柱,而父亲的地位更为重要。在纷扰不清的危局之中,父亲的良言给了他深刻的教导,每每都会给他有益的启示。
不仅如此,在宇文护的敌视下,父亲的功勋与地位如同保护伞一样,给了杨坚强大的庇护。此外,杨坚的朋友并不多,能够信任的亲人也不多,唯有父亲和妻子,能让他无条件地信任。
杨忠的离世,让杨坚彻底暴露在暴风骤雨中,他少了能够保护他的有力双手,也少了能够劝慰他的智囊,更少了这世间最坚固的情感支撑。这个巨大打击,让杨坚几近崩溃,他每天都过得心惊肉跳。
于是,杨坚开始频繁地算命,想用术士们的吉言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从而建立起那一点点的信心。后来,经过妻子经常地劝慰,他终于渡过了这次最强烈的“精神危机”。因为杨坚知道,他还要打起精神来,去对付宇文护的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