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献帝建安元年二月,曹操收复兖州后,出兵豫州,镇压了汝南、颍川的黄巾军。
当时李傕、郭汜在长安进行火拼,董承、杨奉仓皇保护汉献帝东奔到安邑。
汉献帝虽然说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在当时天下分崩、政出多门、号令不一的混乱局面下,他毕竟还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谁控制了他,谁就能号令天下。
当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就曾向袁绍建议,趁此机会,赶快把皇帝接来,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正准备去做,他的另一位谋士郭图提出反对意见,说把汉献帝迎来,就必然要受献帝的制约,不能这样做。袁绍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一时不知道怎样做才好。
这期间,汉献帝又在张杨、杨奉的护卫下回到了洛阳。由于洛阳到处破败不堪,又没吃的,张杨、杨奉又借口离开了洛阳。
曹操在许县得知消息后,准备去迎接汉献帝。曹操之所以这样做,当然有自己的想法。
当初,在曹操打败青州黄巾军时,陈留人毛玠曾向曹操建议有两件事应该抓紧去办。他说:“现在天下分崩,皇帝迁移,老百姓不能耕作。因为饥饿,便逃散流亡,公家一年的储备粮也没有,老百姓是不会安稳的。袁绍、刘表虽然地广人众,却没有长远的考虑,是不可能建立牢固基础的。用兵打仗,要讲正义,师出有名,兵力强大,才能取胜。我们应该尊奉皇帝,号令天下,使其臣服,并广修耕植发展农业,以供应军事需要,这样才能成就霸王之业”。
这两条建议,曹操都采纳了,而且他早就派使者向皇帝进贡,皇帝也承认了他的兖州牧的地位。现在,他如果能够把皇帝弄到自己身边,以后做事更可以“名正言顺”了!
不过,曹操的想法却遭到许多谋臣武将的反对。这个时候,荀彧站起来,对曹操表示坚决支持,他说:“自天子被董卓劫持西迁以来,您首倡义兵,只因关东扰乱,未能远赴勤王。现在天子回到旧京,忠义之士都应该保卫皇室,趁此机会把天子迎来,是顺乎民心的,您扶持正义、秉公行事,才显出您的才略出众、品德高雅,天下的英雄豪杰就会来归附您。如果不及早行动,说不定会有人占先,那时后悔就晚了。”
曹操听了大喜,立即派曹洪去迎接汉献帝。但曹洪的兵马却被董承据险所阻,不能前进。
这时,早就倾慕曹操的议郎董昭看到曹操迎奉献帝,认为曹操这样的做法很高明。但是,曹操的兵马被阻了,这样搞不好会坏事的。于是,董昭就以曹操的名义给杨奉写信说:“将军可以在内主持朝政,我为外援。现在我有粮食,将军有兵,我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杨奉看到曹操这样看得起自己,就对自己的部将说:“兖州诸军近在许城,有兵有粮,国家应当倚重他们。”就上表给汉献帝,拜曹操为镇东将军,并承袭他父亲的费亭侯爵位。
董昭的这封书信,起了一纸敌万兵的作用,给曹操帮了大忙。汉献帝初平三年七月,曹操带兵到洛阳朝见了汉献帝。汉献帝任命曹操领司隶校尉,隶尚书事。
当时汉朝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树立汉王朝的权威,实际上就是树立自己的权威。要达到此目的,曹操当然还要下一番功夫才行。
一天,曹操请教董昭说:“我现在到了洛阳,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董昭胸有成竹地答道:“将军兴义兵,诛暴乱,入京朝拜天子,辅助王室,这是可以媲美春秋诸侯五霸的功绩,但这里的各位将军各有各的想法,恐怕未必都能服从您,将军留在洛阳辅佐皇上,有很多不方便之处,应该把皇上迁到许县去。”
曹操听后非常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想法。”自此,董昭成了曹操的心腹谋士。
虽说曹操想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但是,这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杨奉的军队就在洛阳附近梁县驻屯。
为了避免杨奉的阻挠,曹操派人通知他说:“洛阳无粮,要暂时把皇上接到鲁阳去。”杨奉信以为真。
鲁阳离许县很近,曹操将献帝接到鲁阳后,于九月转移到许县,暂定许县为汉帝国首都。
曹操迎献帝到许都后,朝廷的大权便落入曹操手中。汉献帝晋升曹操为大将军,又加封武平侯。
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任命荀彧为侍中,兼代尚书令,程昱为尚书,并都督兖州事宜。以后外出征战,中央政务全由荀彧处理。
自从天子西迁以来,朝纲紊乱,至此中央政权和各项制度才又重新建立起来。当然汉献帝也就成了曹操进行统一战争的政治工具。
这时,袁绍得知曹操迎献帝到许都,真有点后悔。为了把汉献帝抓到手,他以盟主的身份要求曹操把汉献帝迁都到鄄城去,因鄄城离邺城较近,便于他控制。
但曹操拒绝了他的要求,并请汉献帝下诏书责备袁绍说:
“地广兵多,却专门扩充自己的势力,不见你出师勤王,只见你随意征伐,眼里没有朝廷。”
袁绍理屈词穷,只得上书表白自己。
在迎回汉献帝这个重大政治问题上,优柔寡断的袁绍彻底败在了曹操手下。曹操请汉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封邺侯。
这下可把袁绍惹怒了,太尉虽是王公显官,但位在大将军曹操之下。袁绍一接到诏命,就勃然大怒道:“曹操好几次走上了绝路,都是我救了他,现在曹操竟敢挟天子以令我了。”他拒不从命。
曹操这时的实力毕竟还不如袁绍,他不愿意在这个时候跟袁绍闹翻,决定暂时向他让步,便把大将军的头衔让给袁绍,自己任司空,又代理车骑将军,以缓和同袁绍的矛盾。
虽然如此,由于袁绍不在许都,曹操仍然总揽着朝政。曹操在政治上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越地位,对以后逐步消灭北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加速国家统一进程,起到了不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