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王莽新朝下的大危机

王莽建新朝,面对的是西汉留下的烂摊子。西汉后期,民穷国虚,土地兼并和奴婢、流民的数量恶性膨胀,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各地起义不断。

从西汉到王莽的新朝,采用的是和平更替,没有经过战争的洗牌。可是,改变一个腐朽的体制比起在战争瓦砾中建立新王朝更艰难百倍。

王莽称帝后,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称“王莽改制”,意图通过改制来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树立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统治。王莽改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祭祀、法律、音乐、漏刻、建筑、历法、度量衡、车辆制作等方方面面。

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改制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

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存在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知识分子如此,其他阶级、阶层也会如此。

王莽想在不触犯贵族、豪强、官僚利益的前提下,让百姓、贫民,甚至奴婢的生活也得到改善,完全是痴心妄想。

王莽新政的失败,是西汉没有前车之鉴、发展失败的延续。在当时,它需要官僚体系治理国家,但是无法制止官僚作为利益集团,疯狂掠夺国家的财富;国家放开土地,鼓励竞争,就会引发土地兼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如果将土地收为国有,平均社会财富,又会违背人类竞争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天性。这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华帝国的悖论。

王莽改制的失败,固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但他性情狂躁、轻于改作,一味慕古、不切实际,刚愎自用、所用非人,这些性格特征使他在改制中既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又不能建立一个高效率、有威信的推行新政的领导班子,因此改革也注定要失败。

王莽一向认为,“承天当古,制礼以治民”,是以做了大司马成为宰辅后,“议论决断,靡不据经”。新朝建立后,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王莽是一位儒家理想主义者,所以他对历史上的大儒们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羡慕不已。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王莽下诏实行“王田制”。王田制的名称取自于《诗经》中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核心是变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为封建土地国有制,王莽企图以此遏止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然而,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六七百年的西汉末年,要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实在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的一位叫区博的大臣就直接面谏他说:“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虽尧舜复起,而无百年之渐,弗能行也。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实行。”因此不几年,就因为遭到豪强大地主们的反对而废止了。

王莽还根据《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制定出一套分封的办法:“州从《禹贡》为九,爵从周氏有五。诸侯之员千有八百,附城之数亦如之,以俟有功。诸公一国,有众万户,土方百里。侯伯一国,众户五千,土方七十里。子男一测,众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

在体现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已确立二百多年后的时候,王莽全面恢复分封制,用世袭的办法代替选任制,其实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无论如何都是行不通的。

王莽代汉后,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又颁布了“五均六筦”法,这也是根据《周礼》等旧典损益而成的。五均六筦法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又触犯了富人与穷人的利益,这就使得改制没有了社会基础,失败成了必然的结局。

王莽认为“周公践天子位,六年朝诸侯,制礼作乐,而天下大服”,因而他认为“制度定则天下自平,故锐思于地理、制礼、作乐、讲合《六经》之说”,纠合一帮公卿大夫、文人学士,根据《周礼》所载的奴隶制国家的典则,损益出一套新朝的礼乐制度。然而王莽对《周礼》的看法非常简单,以为只要新朝形式上具备了三代的条文命令,就可实现三代的兴盛局面,这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王莽事事遵从儒家礼教,而且拘泥于形式上的完善,因此对于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不仅未能有效遏止,反而促其进一步发展。

“以复古为解放”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但像王莽这样一味迷古信古、竭尽全力复古者少之又少,他的一言一行都要从历史典籍中找到根据,这就是泥古不化、发思古之幽情,而不是改革家所应有的态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王莽正是复古主义的牺牲品。

盲目复古之外,王莽“性躁扰,不能无为”,好逞威风,博求虚名,轻于改作,但又对改制中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致使许多措施半途而废,或者仅限于法令条文的颁布。

在这方面,币制改革与地名变更尤为突出。从居摄二年到地皇元年十余年间,王莽先后四次下诏改币,五次重申改革货币的法令,平均不到三年就改币一次。

王莽改币的主要目的是用货币贬值的方法,聚敛财富,结果是币制改革一次,王莽就实现一次对人民财富的大掠夺,社会经济就会出现一次大混乱,以至于“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涕泣于道”。如此频繁、混乱、荒唐的币制改革,在中国币制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改革除了增加记忆的麻烦以及带来社会的不稳定之外,则无任何益处,这也是王莽失败的重要因素。

在位期间,王莽还屡次挑起对东北、西北、西南诸少数民族的战争,扰攘天下,破坏边境和好局面,改革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其结果可想而知。王莽在位期间经常颁布一些改革措施,但往往只注重形式,具体执行则不甚了了,更多的精力用在讨论修改条令的文辞优美与否、是否符合经典规范上。不断修改条令实际上是不停地扰动民众,给社会带来不稳定。

王莽代汉前,其声名已十分显赫,连皇帝、太后都对他恩宠有加,百姓、士大夫上书称赞王莽的更是络绎不绝。这样的声望使王莽在改制中过于自信,过于迷信儒家经典条文,以至于达到固执己见、刚愎自用、拒谏饰非的地步。

王莽经常自以为他的法令条文都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忠言直谏者,常不能正确处理。大司马严尤上书,陈述对匈奴作战的困难及不利条件,建议停止对匈奴的战争,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结果被王莽贬去大司马之职。当有使者如实报告农民起义的缘由是法令苛酷、剥削沉重时,王莽根本不信,认为是造谣,立即罢免了使者的官职。

王莽后期所用之人大多是拍马奉承、刻薄寡恩的小人。进入关中的流民有几十万人,王莽专门设置机构进行救济,而办事的官吏乘机将赈济的粮米据为己有,致使大多数人都被饿死。王莽听说城中饥馑,问负责此事的王业。王业买来粱饭、肉羹,让王莽看,王莽居然就信了他的话。王莽派到各郡督察铸钱的官吏,大都是富商大贾出身,想方设法剥削百姓。满朝这种阿谀奉承、颠倒黑白的官吏,新莽政权的倒台是必然的。

当然,王莽时期出现危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天灾。公元初前后这一段时间,是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阶段之一。王莽所建新朝灾难尤多,水灾、旱灾、蝗灾、霜冻、雹灾、雪灾、地震轮番袭来,饥荒连连,这期间,可以说中国老百姓没过上一年好日子。

始建国三年,黄河在魏郡境内决口,洪水把清河郡以东几个郡都淹了。起初王莽担心洪水淹了元城县境内他家的祖坟,决定堵决口,后来看到洪水东流而去,没给祖坟所在的元城县境内带来威胁,便放弃筑堤治理,任由洪水泛滥。

水灾在王莽当政时,尚不算最大灾难,最可怕的是蝗灾。王莽新朝时期,有三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即黄河决口的始建三年、地皇二年、地皇三年。地皇二年先发生秋蝗,次年接着发生夏蝗,蔽日蝗虫西行,连长安的皇宫内都爬满了,可想当年蝗灾的严重和可怕程度。

如此大的灾害,即使是在国家储备充足、社会秩序稳定的条件下也会造成巨大损失,何况发生在西汉末年这样一个剧烈变革的动荡时代,出现在国库早已耗费殆尽之时。

好多关外灾民来京畿所在的关内地区逃荒,谁知,关内也在大闹饥荒,造成流民饿死者十之七八,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的人间惨剧。除了天灾,人祸也加重了灾情,当时王莽下令赈济灾民,但粮食都让大小官吏贪污了,这些贪官还欺上瞒下,从街头买来精米饭和肉汁,拿进宫中给王莽看,说老百姓吃的都是这些食物。天灾人祸,逼得农民走投无路,纷纷起义。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