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李刘结盟准备造反

地皇三年的一天,刘秀到宛城贩谷,忽然被两个人一左一右架走,正在拼命挣扎、准备喊叫“救命”的时候,只听其中一个人小声说:“快离开这是非之地!”三人又向前奔跑一阵,回头看时,那些围观的人全被持枪荷戈的武士包围了。一阵乱踢乱抓打得众人头破血流,哭爹叫娘,有几个竟然被打得晕死过去,躺于血泊中,不一会,都被押走了。好险啊!刘秀暗暗吃惊。这时,两个人才松开刘秀。

一个人说:“文叔贤弟,你叫我弟兄找得好苦啊!一连几天去粮市上找,都未曾见到,今日见了你的管家和牲口,才知你来了,急忙四处寻找,见你正在这里围观,眼看许多甲兵飞驰而来,也顾不得招呼,急中生智才把你架出。”刘秀感激道:“多谢二位仁兄,非是二位搭救,今日定遭不测。只是不知道二位兄台尊姓大名。”

“刘兄贵人多忘事,在下名叫李轶,我兄长李通的名头,刘兄听说过吧!”刘秀霍然醒悟,十多年前,李通、李轶弟兄曾去自己府上为被刘縯怒杀的姨丈申徒臣寻仇。可那时他们还是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怎么可能认出来。倒是李通不仕新朝,行侠仗义,在南阳颇有些威名。

李通、李轶兄弟为什么会找到刘秀呢?这与李通的父亲有关。李通的父亲名叫李守,身长九尺,高大威猛,容貌绝异,居家如宫廷,最为看重礼节。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主持皇室宗族事宜。因王莽篡权,未为其即位论星献谶,便被视为异己,因而失宠。

历经沧桑变幻、皇权更迭的李守,冷眼旁观新朝政局,目睹新室倒行逆施,早已失却民心,民离则政乱,一时怨声载道,民怨沸腾,倒又思念起汉朝来。洞察社稷之弊端,李守深知新室不长久了。

近日来,李守怀着异样心情,想从动荡政局中找点端倪,从自然的变异中求点星宿谶记,以便决定取舍,也好再图仕宦前程。

由于是宗卿师,李守的官邸自然与众不同,院内所有亭榭阁楼,青堂瓦舍,山石水塘,一草一木,都是李守亲手铺排修建的,是按朱雀、苍龙、白虎、玄武二十八宿方位对照筑成的。在院落正中央,修了一座观星台。

观星台上,昼夜燃接着五盏灯,这五盏灯也非同一般,是按董仲舒先师的经论定下来的。东、西、南、北四方,各挂绿、白、红、赤四灯,既预示“五行”中木、火、金、水,又表示春、夏、秋、冬。台之中央却燃挂一盏黄灯。偌大个院落,便是这么几盏灯,却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

一个仲夏之夜,天空一碧如洗,一轮明月托于独山之巅,横亘于苍穹河汉,广袤的夜空,显得特别深邃、静谧,点点繁星,映着眼睛,光亮异常,这是一个难得的观星天气。

李守一见天气好,心情也特别好,他手摇蒲扇,胸前长须飘忽,走出卧室,放眼向观星台望去,溶溶月光普照台上,令人心旷神怡。他对天土星宿十分虔诚,闭目端坐于红毡上,一把白须上下掀动,喃喃念了一阵,校正了星盘,便观测起来。

忽然,天空一亮,一颗星星拖着一条长长尾巴,划了一条弧线陨落了。李守心内一喜,可能是王莽陨落了,或许郡守陨落了。转瞬,又陨落一颗,他自言自语道:“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接着,又一颗星辰拖着尾巴陨落了。李守心内一怔,眉峰皱了起来,不祥之兆,要出大乱子了。李守正在胡思乱想,星辰一颗接一颗陨落了许多,照得天空发红,耀得眼花缭乱,一共陨落了二十八颗。

一场陨石雨,吓得李守魂不附体,坐卧不安,回屋之后,眼皮不停跳动,预感到一场大祸要降临了。心情略觉平静之后,他的眼光落在二十八宿肖生图上,那些似龙非龙、似虎非虎、似牛非牛、似蛇非蛇的二十八个怪兽,在他心灵中,都是非凡的神兽,他曾成百上千遍地看过。忽然,一行“济世安民”四个大字映入眸子,他自言自语说:“莫非下界了?”

李守琢磨一番,取出文房四宝,一手捻着长须,一手紧握毛笔,克制着由于激动而微微颤抖的手,写下四句谶语:“二十八宿下凡尘,济世安民。卯金刀修德为天子,李氏为辅。”

写完谶语,李守把它封在一个信封里,派家人送给在巫县任县丞的儿子李通,告诉儿子,将来刘姓的人会重新当皇帝,李姓的人能成为开国元勋,让儿子李通在家乡寻访刘姓宗室的人共举大义。

李通本来官拜五威将军从事,后来又出任巫县县丞。他从父亲李守的图谶看到“刘氏复兴,李氏为辅”后,心里就经常想着这件事,因为家里很富足,是乡中第一,因此不想做官,就自动辞职回家经商,以便寻访刘氏宗室的人。

地皇三年,绿林军大起义爆发,南阳为之骚动,李通因为当时流传的图谶上讲“刘氏复兴,李氏为辅”,便也有起兵的心思,便想找堂弟李轶共同商议此事。

李轶平时就是个不安分守己的人,王匡、王凤率新市兵到达南阳,李轶认为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还没等李通去请,就兴冲冲地跑来了。

李轶对李通说:“王莽篡夺了汉朝江山,引起天下百姓不满,有抱负的英雄都揭竿而起,看来汉朝的天下又要恢复了。在南阳的宗室子弟里边,数刘縯、刘秀兄弟两个最有才干。我们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身世,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来呢?”

李通满脸堆笑,拍着李轶的肩膀说:“你所讲的,正是我心里所想的,或者说英雄之见略同吧,只是这件事应当越快越好。听说刘秀就在咱们这一带活动,只要你能够把他找来,我就有了办法。”

李轶乐得一蹦三尺高,拍着胸脯说:“哥哥尽管放一百个心,不出三天,我保证把刘秀给你领到眼跟前。刘秀经常来宛城贩谷,我们一起到粮店转转,说不定就能遇到,把他叫到家商量不更好。”

于是,兄弟二人就经常到街上转悠,没想真就遇上了。李通兄弟的出现,让刘秀吓了一跳,他以为又是来寻仇的,可看着又不像,要不他们也不会救自己了!李轶是个聪明人,一看刘秀的神色,就知道怎么回事,他立刻说:“刘兄不要多想,我们找你主要是有大事相商!此处不是谈话地方,请兄弟到卑舍一叙。”

三人一同去李通家。刘秀抬头望去,数十层台阶高处,两扇红漆大门洞开着,两旁蹲两石卧虎,四个青衣小帽仆人侍立两旁。

弟兄俩躬身把刘秀迎入院内,越过观星台,李通听从父亲嘱咐,将刘秀引入西方“火”的客厅内。三人入客厅分宾主坐定之后,仆人立刻摆上酒菜,边吃边谈。李通兄弟将刘秀从头到脚端详一遍,不断点头称赞,李轶满脸堆笑道:“刘兄天庭饱满,城府端庄,大口隆准,气宇轩昂,必有大富大贵。”刘秀十分高兴,半开玩笑道:“兄台过奖了!我这末路之人,以贩谷为生而已。”

李通道:“早闻人言,刘兄好稼穑,植五谷,经商贩谷,以屈求伸,实为可贵。常闻人言,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刘兄是小可以种田经商,大可以治国安邦。小弟颇读些经论,略知一二圣贤之道,尧作天子九十余载,政化于心,为世人传颂;轩辕黄帝恤民如子,倡导农桑,接济军营,能成命百物。刘兄在仕宦路途上,虽有艰难险阻,只要能像尧天子那样,宽容博纳,像黄帝那样,身体力行,视民如子,便会化险为夷,化仇为友,化凶为吉。刘兄如果能够大胆举起中兴汉室大旗,自然会一呼百诺,四方响应,定天下指日可待。”

刘秀处事谨慎,一听是要造反的话,就没敢正面接话,只是说:“好厉害啊,竟然将《讨莽檄文》挂于宛市,闹到郡守的鼻子尖下,搅得宛城风鹤皆惊。据秀在故乡闻知,绿林之中,有数十条好汉,神蛟王匡、花脸狼马武、霸王锏朱鲔、鸣鸿刀王常都有万夫不当之勇。咱南阳随县陈牧也慕名投了绿林,十分了得!”

李通附和道:“是啊!如今天下大乱,南有绿林,北有铜马、赤眉,弄得王莽坐卧不安。”李轶接过话:“我们兄弟乞请文叔贤弟来,也是为了这事。如今天下英雄并立,长江上下,黄河南北,揭竿而起的义军大大小小数十起,人以百万计。何不趁此机会,举起中兴汉室大旗,上合天意,下顺民情,不知兄弟意下如何?”

刘秀做梦也想中兴汉室,报这王莽篡汉之仇,才对得起高祖皇帝,对得起列祖列宗。可刘、李两家素有冤仇,只因大哥鲁莽,杀害了李轶表哥申屠臣,与申家打了几年官司,莫非今日是……转念一想,也未必会加害于己,非是二人相救,今日必遭毒手,也许二人是一番真意。无论如何,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反问李通道:“次元兄,你看呢?”

李通已知刘秀心思,他单刀直入道:“轶弟所谈,乃是通父敦诲。表兄之事,那是旧事,早已烟消云散,文叔兄不必过虑,今日共谋恢复汉朝基业,乃是事之大端,不必为了过去恩恩怨怨,丢掉起义伐莽大事。如果一味计较过去,也显得我们心胸太狭窄了。”

李轶更是着急,站起身拉着刘秀的手直跺脚,说“只要你肯领头起兵,我们兄弟一定帮你登基做皇帝。”

刘秀想再激激他们,连连摇手说:“不敢当,不敢当。”李通非常着急,他大声说:“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江山,天下稍有血性的人无不义愤填膺,你作为汉室后裔,难道就能坐视不顾、无动于衷?”

刘秀看他们果是出于一片真心,语气缓和了许多,继续探问:“这么大的事情,不知道令尊的意见怎样?”

李通长长出了一口气,说:“实不相瞒,这条谶言就是家父亲手抄录寄给我们的,找你共谋大义,也是受家父嘱托的。”

刘秀听李通言罢,深为感动。他自幼丧父,性格内向,勤力少言,情不外露,从小便胸怀大志,认为自己有治乱世的雄才大略,现在听了李通兄弟的称赞,颇符合自己的心性,再加上二人坦诚相待,毫无虚掩,于是也慨然陈词。

刘秀引经据典,吐露了自己的抱负:“小弟不才,纵观古之帝王,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才是强国富民之道。齐桓公任管仲为上卿,才首创争霸之举;秦穆公起用奴隶百里奚为相,才能称霸西方;秦孝公用商鞅之谋,变法修刑,致力于农桑,才有强盛国势;秦昭王重范雎,才能重振朝纲。”

接着刘秀道:“为君之道,能取众谋僚之长,以补己之不足,方可匡扶社稷,治理天下。大禹王治理天下,恤民疾苦,三过家门而不入,铸九鼎而定天下,众民仰望。凡天下有德之君,以其乐乐人,无德之君,以其乐乐身。乐人者其乐长,乐身者不久而亡。骄奢、淫侈,越礼失义,乃是君王之大忌;谦恭、俭约,节操纯正,乃是君王之道。”

刘秀认为:“暴虐之君,拒谏饰非,刚愎自用,滥施淫威,屠杀无辜,残灭之政,虽成必败。桀纣以暴虐而倾朝,强秦以酷急而亡国。刚柔相济,治理有方,刚能矫邪纳正,柔能以弱胜强。柔者靠德行,刚者立宽容,柔者得人相助,暴者众怨所归,宽容德化治国,人心则归,阴谋权计得势,人心则背。”

最后,刘秀总结说:“小弟纵观天下,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王莽篡政,持强一意孤行,为政残虐,滥施征伐。吏以苛政立威,一切贪残日甚,灾变不息,无有善政,百姓惊慌,人不自保,众心向背,哪有不泯灭的道理?”

刘秀说完,李通兄弟击掌大笑,连连点头称是。李通说:“刘兄弟金石之言,实为治世名言,有志不在年高低,真乃有帝王之志。”李通说罢,就把父亲寄来的四句星谶呈上。

刘秀故意装糊涂说:“我生性愚昧,不知道这是何意?”

李通耐心解释:“这是谶文上的话,是说刘氏要光复祖上基业,我们李姓的人应当鼎力相辅。谶文应在你的身上,你是个大福大贵的人哪!”

刘秀看罢大喜,闻李通之言,确实是一片诚心,无可推托。刘秀的戒备之心,已烟消云散,于是向李通兄弟请教道:“起义之事,还请兄台多多指教。”

李通看看李轶,笑着说:“我们兄弟早有思谋,待今年立秋日,都尉粱赐邱校场比试,我率领族人家丁,在校场杀了他,先从宛城烧一把火。刘兄可带上我弟弟李轶,返回白水乡,登台一呼,族中子弟也有一两千人,再加上湖阳你舅父家,新野你姐夫家,也不难凑几千人,先攻下几个县,何愁无兵无将?然后兵合一处,经析县出武关,兵发长安,此举可定汉室千秋。”

刘秀又问:“请教李兄,秀到白水乡之后,要从何处着手?”

李通胸有成竹:“贤弟聪慧过人,怎么一时糊涂了。人言擒贼先擒王,新野是南阳郡首富县,又是王莽封邑县,打下新野,新都城唾手可得,剿了皇上老巢,必然震动朝野,定会出现一呼百诺、全国响应的局面。”

刘秀顿觉心胸开朗,可忽然想起李通的父亲李守还在长安,就看着李通说:“既是这样,你父亲该怎么办呢?”

李通说:“这个不用刘兄担心,我准备派我堂兄的儿子李季去长安,把计划告诉父亲。”刘秀既已深知李通意向,就与李通相约,依计划行事。

三个人又做了具体分工:李通留宛城购置刀枪器械,同时做军队的策反工作;李轶陪刘秀回舂陵,约刘縯发动乡兵内应;派李通的内侄李季去长安,向父亲李守报告南阳的准备情况,并请李守在京城里面做好内应。

一切计议停当,刘秀便起身告辞,携李轶回到白水。在刘秀和李轶率领宾客返回舂陵时,刘縯正号召大伙跟他一起反莽。因为起义刚刚发动,一些人对刘縯等人的反莽举动,还心存疑惧,一时人心浮动,有人甚至风言风语地议论:“从古到今,犯上作乱的人都被骂成是反贼,让官府逮住了,满门抄斩。刘家老大冒冒失失的,我们跟上他跑,还不是自己找死!”

一次,刘縯把远近百姓召集起来,慷慨激昂地说:“王莽残酷暴虐,天下分崩离析,如今又连续几年枯旱,颗粒无收,老百姓难以活命,眼下各处都兴起义兵,王莽已是秋后的蚂蚱,蹦不了几天了。我们应当趁着这个机会,把队伍拉拢起来,恢复高祖基业,干出一番大事情。”在场的百十名骨干无不欢欣鼓舞,齐呼“应当”。

但是,一般老百姓却并不是那么热烈,人家见他毛手毛脚的样子,一个个都吓得东躲西藏,这个说:“你这不是在杀我们吗,凭你能成个啥气候?”那个说:“你这像个干大事的样子?要不你去干,好让我们多活几天!”刘縯气得直骂人,越骂人家离他越远。

看到这个情景,刘秀立即回家换了一身戎装,头戴武士盔,身穿红战袍,腰间挂一口宝剑,手里提一柄长枪,雄赳赳,气昂昂,在附近的村镇里走来走去。看见的人又开始议论:“刘秀平时温文尔雅,处事沉稳,现在连他都参加义军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人心得以稳定,队伍得以扩充,义军力量迅速发展起来。刘縯、刘秀的亲属诸如叔父刘良、二哥刘仲以及舂陵侯嫡子刘祉兄弟也都相率从军。

刘縯、刘秀的族兄刘赐,在听到他们在舂陵起兵的消息后,乃随从攻击诸县。在新野的邓晨、邓禹,也率领宾客积极响应。

关于邓禹加入刘秀兄弟的义军,还有一个民间传说。邓禹自幼家境贫寒,好学上进,渔樵耕读,琴棋书画样样拿得起来。邓禹成人后,正是王莽篡位时,天下大乱,民不聊生。邓禹整天忧国忧民,心怀抱负,寻找明主,共图大事。后来,听说刘秀在舂陵起兵,便从外地赶回老家邓店。

在燕子岭扫墓完毕,邓禹准备去舂陵看个究竟,途中他坐下来,用次箫来消愁解闷,诉说心里的不平。一曲刚罢,忽听身后有人说话:“兄弟次得一手好箫,然而愁眉苦脸,定有满腹心事。”

邓禹叹了口气说:“唉,如今奸佞当道,天下百姓遭殃,世人谁不怨恨?”说话之中转过身来,见来人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气度不凡,忙问,“大哥姓甚名谁,为何来到此地?”

来人抱拳回答:“愚兄刘秀,专为访贤而来,不知兄弟可是邓禹?”

邓禹听说刘秀为访己而来,便要躬身下拜,刘秀忙上前拉着邓禹的手说明来意。

邓禹听了刘秀一席话,知道他讨王莽以兴汉室,早已在家乡舂陵筑城起兵,日夜操练,有朝一日挥军北上,只是帐中缺少一位谋划大事的军师,知自己足智多谋,方才跋山涉水拜访,不想在这燕子岭相遇。邓禹回礼之后说道:“兴汉灭莽,匹夫有责。今逢仁兄大驾,邓禹三生有幸,况我二人相见,情投意合,今日已晚,权在寒舍一宿,明日随主公前去便是。”次日二人早早地上路去舂陵了。

这样,在南阳地区,以刘縯为领导核心,主要由刘氏宗室和地方豪强参加的起义,便发动起来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