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时期,嬴政在赵国受到了很多不公平的待遇和歧视,这些年少的痛苦经历,让这个刚刚成为秦王的13岁少年,在继位之初,便萌生了强烈的报复愿望。
作为大秦人,嬴政打心底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身为秦国先祖的子孙,他内心里更是充斥着满满地使命感,不仅想要承袭先辈们的伟大功业,还想要在这个基础上,把秦国变得更加强大。甚至在他心底深处,还有着一个深埋的野望:成为那个登临绝巅、让万万众生只能仰望而不感有丝毫忤逆的绝对王者。
可以说,是先秦祖辈们的努力和付出,为嬴政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其中商鞅变法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因为商鞅提出的种种变革意见,使得本来羸弱的先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举由弱变强,从此拥有了割据一方的实力,更是成了战国时期无可争议的强国之一。毫不夸张地说,商鞅变法就是秦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秦国崛起的奠基石。
商鞅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核心人物,出生于卫国。在商鞅还年轻的时候,就深受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和吴起的影响,尤为喜爱研习刑事律法之学。他先是向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底下担任中庶子。
公叔痤对商鞅极为推崇,在他病重时就曾对魏惠王说:“商鞅这个年轻人,十分有才能,可以担负起治理一国的重任,如果君上不用他,千万记得要干掉他,否则让他投奔到别国,会成为一个大祸患。”
只是这般苦口婆心的良言,却被魏惠王认为是公叔痤病入膏肓,胡言乱语而已。因此并未采纳公叔痤的建议。
看到自己的好心被弃之如履,公叔痤也只能暗自叹息,转而又让商鞅离开魏国。商鞅既已明白魏惠王没有采纳公叔痤的建议,便不会杀死自己,因此并未立即离开魏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
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会盟,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和大臣进献富国强兵之策。
这时的公叔痤已经去世,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他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不感兴趣。而且他还通过景监对商鞅进行指责,说他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
又过了五天的时间,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可是这次秦孝公又没能接受他的建议,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此后,商鞅又和秦孝公进行了第三次会见。这次,商鞅用霸道之术游说,终于获得了秦孝公的肯定,但秦孝公也没有立即采用。
此时的商鞅已领会秦孝公心中的意图。因此不久之后,二人又进行了第四次的会见。这次,他见秦孝公时畅谈的是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
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但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因此,秦孝公召开朝会命朝臣商议此事。
当时秦国一些重臣不同意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而秦孝公也是个进步人士,觉得老派人物落伍了,便积极地支持商鞅变法。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从而,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也为实行变法进行了舆论准备。
变法是要用到权力的,因此,秦孝公给商鞅封了左庶长的职位。有了这样的职位,商鞅才能指挥人。
商鞅担心自己刚到秦国,人们难以信服,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柱子。跟人说,谁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将给谁十金。
刚开始时没人相信,没人动。可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赏金涨到五十金时,一个人跑去搬木头,结果商鞅给了那人五十金。这样,人们开始信任商鞅变法。
商鞅是个不徇私情的人,他惩治了自己的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他也不畏权贵,对秦国犯法的王公大臣也不手软,这在秦国引起了很大轰动。后来人们开始奉公守法,法律畅通起来。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百姓富足起来,将士们也勇猛作战,秦国国库的银两、粮食储备一天天增多,孝公也沉浸在商鞅变法的喜悦中!两年以后,孝公将都城迁到了咸阳。
公元前342年,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第二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失败之机讨伐魏国,商鞅用诈谋虏取了魏公子昂,打败了魏国。魏国只好割地求和。孝公十分高兴,因此封了十五座城邑给商鞅,称号为“商君”。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培养贤才,其中最大的成效在于经济。商鞅废除了战国时期沿用的“井田制”,取而代之“开阡陌封疆”。“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线。“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开垦荒地。因此,农民有极大的积极性来垦荒,直接推动农业的发展。而且还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钱的买地,没钱的开荒,土地管理统一化。
这样直接瓦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幅度地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秦国在打破原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秦国经济飞速发展,成长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其次,是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匹多的人,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了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了凡是一户有两个儿子的人家,到了他们成年时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收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一系列的措施直接促进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就为始皇帝后来南北征战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提供了充实的兵源。
还有统一度量衡。度量衡的统一在方便政府办事效率,保证国家税收的同时,也为后期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提供了蓝本。这些经济上的改革带来了秦国经济的腾飞,为始皇帝统一六国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在政治方面,商鞅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建立封建专制制度,推行郡县制。这些措施直接影响到始皇帝统一六国后所运用的组织形式,为始皇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做了最好的形式上的铺垫。
商鞅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这同样严重侵犯了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原有旧贵族可以直接承袭军衔,而商鞅这一变法,不上战场就当不上将军,没有军功就甭想晋级,杀不死敌人你就没有俸禄领。有这样的奖惩措施,士兵们便自然而然骁勇善战。
法令还禁止私斗,私斗指的不是民间打架斗殴,而是指奴隶主为争夺土地而展开的斗争。通过这样的法令限制了奴隶主势力的膨胀和扩张,加强了中央集权。经过军事改革,大秦帝国军队战斗力得到了很大提高。随着秦国国力的增强,在对外战争过程中,秦国屡战屡胜。
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这次会见意义非凡,它结束了秦国长期以来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秦国迈出了对外交往的关键性一步,秦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秦国运用彪悍的武力夺去了农业文明较发达的巴蜀之地以及畜牧业发达的西北地区。军事上的扩张,领土的开拓为秦统一六国做好了准备。
商鞅在政治上的改革还有一个在今天看来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而在当时却影响很大的方案。这就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这一方面方便了城乡的基层行政单位的运用,另一方面也震慑了平民百姓,让他们不敢轻易动杂念,互相监督。
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同时还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的人住宿,否则店主也要受到连坐。这些法律有一定的规范和震慑作用,但也十分严酷。一人犯法四邻遭殃。
商鞅对始皇帝帮助最大的政治改革就是推行县制。商鞅在全国设置了县这个行政单位,把封建领主对自己地盘的政治特权统归了中央。这一套政府职能单位的设置直接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的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化。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随着秦国领土的扩大,秦在新占领的地方设了郡,渐渐地郡的范围越来越大。因为郡有边防的军权,郡内形势比较稳定,秦统治者看到这个现象,认为郡也是个不错的行政管理工具,便在郡下设了县。郡县制开始在秦国盛行,他为后来始皇帝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这个制度提供了基本的模板和经验。
商鞅改革的效力不仅影响了当时,也对秦后世的统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始皇帝能够一统天下,除了他本身的雄才大略之外,与商鞅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国力的增强是脱不开关系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始皇帝的成功也是得到了先辈荫庇的。
除了商鞅的变法,还有一点就是秦国丞相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事实上,远交近攻将秦统一六国的神话,变成可能实现的现实。它为秦统治者提供了能灭掉六国的方案,也让始皇帝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明确的战争策略。可以说,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为始皇帝统一江山开了路。
范雎是战国时的魏国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后来进入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在出使齐国时被须贾诬陷,经历了多重磨难后来到了秦国,并且得到了秦昭王的赏识。
公元前266年,范雎出任秦国国相,辅佐秦昭王治理国家。他承袭了秦国的治国传统和志向,将统一六国作为奋斗的目标,他是秦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名相。
范雎对秦昭王说:“我们秦国地理位置险要,天下没有能赶得上的。我们有精兵强将,兵器装备也是无人能敌得过的。虽然我们凭借着骁勇善战的将士和良好的武器装备能像猛狗抓小兔一样将他们收服,但是,如果没有兼并他们的好方法,我国称霸的事业就不能成功。这难道不是我们做臣子的失误吗?”
听了范雎的话,昭王一下子来了精神,心里暗叹知音到了。秦昭王走下座位,来到范雎面前,对他说:“先生请详细说说看!”
范雎受到了莫大的鼓舞,接着说:“我听说之前的提法是,绕过韩、魏去攻打齐国,我认为这不是好的战略。如果我们出兵少,打不过齐国,如果我们出兵多必定拖累自己,大王您不如采取‘结交地理位置远的国家,而攻打我们的邻近国’的策略,这样,大王您得到的土地,无论多少都是您的了。大王您放弃近的、容易打的国家,而去攻打远的、难打的国家,不是很荒唐的做法吗?”
秦昭王一听,可不就是这个道理。他兴高采烈地说:“我就听先生您的建议了!”接着便封了个大官给范雎,就是客卿,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主管军事。
就是通过这次谈话,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不仅对秦国逐一兼并六国乃至最后的统一奠定了战略基础,还为后世的战争、外交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实用的方案。
范雎还提出了远交近攻的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就是,就近重创韩、魏两个国,以此来解除心腹之患,从而壮大秦国势力。
第二就是,向北图谋燕国,向南谋求楚国,扶持弱小的国家来抵制强大的国家,争取中间地带的支持,抑制各国的发展。
第三就是,联合韩、魏、赵、楚来威逼最远,且最强大的齐国,让齐国不敢和秦国竞争。
第四就是,在形成绝对的优势之后,消灭韩、魏等国,最后灭齐。实际上始皇帝灭六国的步骤就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操作的。远交近攻为始皇帝一统江山提供了最为实用的战略方案。
公元前268年,秦昭王按照范雎的建议,派五大夫王绾率领军队讨伐魏国,攻占了怀地。两年以后,又派兵攻下了邢丘。就在这种形势之下,范雎又提出了攻打韩国的计策。
他先是向昭王分析攻韩的重要意义。他说:“我们秦国和韩国相互接壤,就像织在布里的线纵横相连,韩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像树里的虫子一样,是我们的心腹大患,不除不行。天下太平还好,如果天下稍有风吹草动,没有比韩国更大的威胁了。所以,大王您要先收服韩国。”
秦昭王也觉得韩国是个极大的威胁,不除恐有后患,于是便问范雎:“该怎样做才能收服韩国呢?”
范雎胸有成竹地说:“如果大王您派兵占领了韩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军事的交通要道荥阳,就可以阻断韩国对巩、成皋地区的统治,韩国上党的军队没法支援这一地区的战事。这样一来,韩国被截成了三节,韩国能不对秦国俯首称臣吗?”秦昭王拍案叫绝。
那是公元前265年,秦国首先派出了军队,先后占领了少曲、高平、陉城、南阳、野王等地方。韩国被斩断了,整个上党地区被完全孤立了起来。秦国在这一系列战争中,获得了韩国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它战争损失的补偿。得了这些战争补偿的秦国,实力没有因为战争而削减,反而得到了十分有利的扩充,它大大加速了秦国对赵、楚两国的进攻的步伐。
正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才使得秦国一步一步兼并了六国,最终在嬴政手里,完成了统一大业,远交近攻战略对统一六国具有非凡的意义。没有远交近攻的策略,嬴政还不知道要在统一六国的路上摸爬滚打多少载呢!
随着秦国在军事上的一次次胜利,秦昭王也对范雎愈加看重,甚至有心让他在内政上也能一展所长。范雎不负众望,提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干弱枝”之法。
有一次,秦昭王和范雎聊天。不知不觉两人就聊到了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对于其中关于外戚的问题,范雎更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范雎说:“我还在山东居住的时候,就听说齐国没有人不知道孟尝君的,反而是齐王却鲜有人知。而秦国如今也面临着,人们只知道有太后和穰侯魏冉,而没听说过秦王。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毕竟能治理国家的、趋利避害的、能执掌生杀大权的人才能称为王。”
秦昭王连连点头,也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让范雎继续说。
范雎接着道:“如果什么事情都让太后做主,穰侯外出进行国事访问也不奉上奏报,地方上做事也不奏报给君王,那么国家就像没有君王一样。如此一来,国家的权威如何能够维护,国家的权柄怎么不倾斜,君王的命令又有谁会去遵守呢?”
顿了一顿,范雎最后道:“我听说能够治国的人,多是那些可以在内政上有所建树,在外交上能够让人们尊敬的人。可是现在,穰侯因为太后的权势庇护,让您在外界的地位不断削弱,他一出征,诸侯们都畏惧不已;他一罢战,诸侯们又都感激涕零。他在君王的左右伏有奸细,就怕大王在逝去之后,秦国的掌权者便不再是大王的子嗣了。”
范雎的这些话,可以说是推心置腹,也让秦昭王意识到了内在的危机。开始时,对于这些宗族贵戚的膨胀,秦昭王虽然有所察觉,但并未放在心上,如今经过范雎这一番分析与点拨,不由得警钟大鸣,也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更是下定了决心,拔除这些外戚和宗亲势力。
随即两人便展开了一番谋划。首先,昭王找了个理由夺了魏冉相位,并将其谴回封地。接着便寻机将太后的一些权利也尽数收回,并诏令太后从此不得干政。随后,昭王又任范雎为国相。这样一来,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政权就得到了集中。
“固干削枝”方针的推行,在根本上加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同时也促进了封建割据走向封建大一统。这不仅对后来嬴政统一六国,完成大一统事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封建集权制度诞生的一个标志性转折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
秦国通过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让其统一六国的构想有了实施的可能性;通过“强干弱枝”这一集权政策更是让国内政权稳如泰山。这种种举措,无疑为后来的始皇帝征战天下、横扫六国以及建设秦王朝打下了坚不可摧的基础。所以说,始皇帝的功勋和伟业是和先辈的积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