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韬光养晦讨好皇帝

上回我们说到赵高通过学习律法,成功救出受刑的母亲。赵高虽然身受宫刑,但是智能并不低下。他生性狡黠刁猾,善伺人主之意。他看到,秦自从商鞅变法以来,是一个“以法为教”的国家。

尤其是嬴政,非常推崇法家,并主奉阴阳五行的“五德终始说”那一套。他继位后,也认为周是得火德,秦取周而代之,所以应该为水德;水德属阴,阴主刑杀,故严定刑法,“事无大小皆决于法”,造成秦法特别严苛。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时候的赵高已经是个青年了。他看准了秦始皇的这个本质特点,于是,他就“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很快地就精通了当时的显学“狱律令法”。他能够强记秦朝繁琐的律令,凡五刑细目若干条,都能背诵如流。

有时始皇批阅案牍,遇有刑律处分,稍涉疑义,一经赵高在旁参决,无不合律。再加上他又写得一手好字,而且仪表也不错,生得身躯伟岸,强壮有力。因此,他得到始皇的青睐。

始皇也感到如果有赵高这么一个既“通于狱法”,而又善于书法、身强力壮的宦官在身边使唤,是再理想不过了,于是,始皇擢拔任命他为中车府令。这是一个负责皇帝乘舆和印信、墨书的宦官头儿。

官虽不大,但必须是皇帝的亲信才行,而且它使得赵高有了一个既可接触国家机密,又可以接近皇帝以表现自己、获取宠幸的机会。

当时,秦始皇为了在全国推行文字统一,把原来繁琐的大篆改作笔画简便划一的小篆,就让丞相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作为范文颁行全国。可见秦始皇对赵高的器重和信任。

赵高的第一步打算虽然实现了,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想,狡兔尚有三窟,自己现在虽然得到了皇帝的信用,但是始皇百年之后,自己又将何所依归呢?于是,他开始考虑始皇身后谁能继承皇位的问题。

赵高对秦始皇二十几个儿子的德行、才能、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有细致深刻的了解。照常理,长子扶苏宽仁忠厚、德才兼备,在朝臣中最有威信,当然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可是,因为他屡次劝谏始皇要宽仁待民,反对以严刑酷法来治理国家,所以常常激怒始皇。

尤其是在焚书坑儒的时候,扶苏曾向始皇进谏道:

如今天下初定,百姓未安,这些儒生们诵法孔子,习知礼义,您就用这样的重法来惩治他们,恐怕人心不服,天下不安。

这更加激恼了刚愎自用的秦始皇,一气之下,就把扶苏打发到北部边境上郡去当大将蒙恬的监军。

在其他的儿子当中,赵高发现秦始皇最宠爱的是年仅十几岁的小儿子胡亥。于是他就想方设法笼络并讨好这位娇纵无知、缺乏主见的纨绔公子。

赵高事事处处迎合胡亥的心理,满足他的需要,凭着他那见风使舵、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的本领,很快地就深得胡亥的欢心。始皇见了,也很高兴。后来,干脆让赵高做胡亥的老师,教他书法、文字及狱律令法的知识。

胡亥本来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深受始皇娇宠,少不经事,怎肯沉下心来去研究什么法律?所以,一切判决讼狱之事,一概委托赵高办理。赵高深知始皇性情,“乐以刑杀为威”,所以,遇有刑案,总是严词罗织,铸成重罪,以应合始皇之意。一面奉承胡亥,导其逸乐。因而博得始皇父子的欢心,都认为他是个忠臣。

这就使得赵高更加大胆,有时竟招权纳贿,舞法弄文。有一次,事被发觉,秦始皇把他交付蒙恬的弟弟蒙毅审理。蒙毅猜不透秦始皇的主意,不敢徇私,于是按律定罪,当判死刑,并废除了赵高的宦籍。不料秦始皇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念赵高明断有识,强练有才,办事勤敏,格外加怜,特下赦书,不仅免其一死,而且还官复原职。

这件事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即它使赵高和蒙恬兄弟从此结下了仇怨,使赵高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一旦始皇驾崩,扶苏继承了皇位,蒙氏兄弟势必受到重用,那时,自己的结局将是非常可怕的。这就更加迫使赵高明确地倒向胡亥。只有立胡亥为帝,才能够保持并巩固自己的地位。

一心梦想着使秦王朝的江山万世相传的秦始皇,却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念之差,竟为他的万世伟业留下了一个致命的隐患。一代雄主的秦始皇,正是由于在他的性格中存在“好谀”的弱点,因而对赵高之流失察。而赵高也正是看透了秦始皇的这个本质,所以,处处投其所好,从而骗取了始皇的信任。

赵高在取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后爬上高位,但是目前还不是他权势滔天的时候,他对于尺度的把握非常精准,也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赵高做了什么样的大事呢?是如何一揽大权呢?就让我下回再为大家慢慢道来。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