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高宗承诺将武媚娘接回宫中后,他也感到有些为难,因为这毕竟不是一般的事情。首先武媚娘的身份是最大的障碍;其次,便是王皇后。因为后宫之事都是由皇后进行管理的,如果武媚娘想要进宫,那就必须经过王皇后的同意。
俗话说得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当唐高宗与尼姑有染之事被传得沸沸扬扬时,王皇后也知道了此事,她勃然大怒,觉得皇帝太不像话了,怎么能够与一个尼姑情投意合呢。
可是,在愤怒之余,王皇后心里又打起了算盘。她想:如果不答应,有悖恭顺之后德,皇上对自己就会更加不喜欢了,而且她也不一定就能阻止得了皇上;如果答应了,那将会添加劲敌,这显然是在自找苦吃。
思来想去,王皇后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现在对自己威胁最大、自己最恨的就是萧淑妃,那就把武媚娘接进宫来,既送个顺水人情,迎合了皇上的心思,又可以让武媚娘笼住皇上的心,以此来疏远萧淑妃。到了那个时候,再与武媚娘一结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除去萧淑妃了。
此时的王皇后的确是太轻视武媚娘了,她觉得武媚娘是个出家的尼姑,又是先皇的侍妾,地位十分卑下,谅她也不敢像萧淑妃那样放肆。
王皇后想:如果武媚娘太放肆的话,那再去除掉她也是很容易的事。何况我又有恩于她,她也会因为感恩而服从于我的,并且还会甘愿受我的控制。这么一想,王皇后便释然了许多。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上天待武媚娘还是不薄的,让她在回宫的这一问题上得到了转机。也正是由于王皇后与萧淑妃之间存在着的不合因素,使武媚娘有了再次进入皇宫的希望。
随后,王皇后便将她的想法告诉了母亲柳氏,柳氏也很赞同。为了谨慎行事,她又找来舅父进行商量。由于他的升迁是与当今皇后紧密相关的,所以当皇后遭到萧淑妃的为难后,他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了。
在舅父听了王皇后与柳氏的离间之计后,权衡再三,也觉得这一方法可行:武媚娘出身寒微,在朝廷上也没有任何可依靠的人,又曾为先皇妃嫔,即便今后得宠,其威胁也比萧淑妃小得多。因此,他主张速行此计。
当王皇后要将在感业寺的武媚娘接回宫的事情告诉唐高宗时,高宗高兴坏了,他没有想到王皇后竟然是这么的深明大义,愿意成全自己。
同时,唐高宗又觉得往日对王皇后太过于冷落了。此外,王皇后还安排下了武媚娘的住处,并把这一安排告诉了唐高宗。唐高宗果然欣喜,对王皇后的态度也热情了许多。
紧接着,王皇后便派人到感业寺吩咐武媚娘蓄发。武媚娘得到皇后要接她进宫的消息后,既高兴又震惊,她没想到皇后是一个非常宽厚的人。
但是,武媚娘也感到这中间似乎有着某种特殊的意味。因为,武媚娘从高宗当时要接她进宫的为难表情里可以看出,皇后这一关应该是很难通过的,而现在却是这么轻而易举地就过了这一关,她也为此而感到意外。
武媚娘身为尼姑,又是先皇下层侍女,自己的命运太不容易受自己的控制了,因此即便进了皇宫,自己也得多加小心。她对后宫的斗争曾是熟悉而又厌恶的。
武媚娘告诫自己,为了使自己和腹中的胎儿能够安全,要对皇后百依百顺,力求通过皇后先站住脚跟,等到了解了宫中的形势,自己就好自处了。
不久之后,宫中果然来了人,把武媚娘打扮了一番,用小轿悄悄地把她接回了皇宫。在正宫,王皇后笑脸相迎,武媚娘急忙跪下行礼:“臣妾叩见皇后娘娘。”
王皇后答礼不迭,嘘寒问暖:“起来,起来。姐姐在寺里受委屈了。皇上早先并没有对哀家提到过姐姐,要不哀家早就要劝皇上接你进宫了,就不会让姐姐受到这么多的苦了。”
武媚娘连忙谢道:“臣妾劳动娘娘心神,不胜感愧,娘娘的大恩大德,臣妾永生难忘。”说着,武媚娘又拜见了魏国夫人柳氏。柳氏不发一言,面容冷漠,因为她根本就瞧不起这个先皇的侍女。
王皇后见此,立即打破了尴尬,说道:“姐姐不必拘礼,今后以姐妹相处,有姐姐陪伴,哀家就多个说知心话的人了。”
武媚娘感动地说道:“臣妾甘愿侍候娘娘左右,报效娘娘的大恩大德。”
王皇后扶起武媚娘,亲热地说道:“哀家已经替姐姐安排好了。”于是,便令侍妾送武媚娘到左房去歇息。
当高宗得知武媚娘已经被接到正宫的消息后,便急匆匆地前往正宫。武媚娘与高宗相聚后,恩爱有加,高宗喜不自胜。每日下了朝,高宗立刻就会回到正宫。但是,武媚娘却力劝皇上要多加礼遇皇后,不要再到她这里来。
皇后得知后非常满意,就在高宗面前多次称赞武媚娘,并且还劝高宗给武媚娘一个名分,以此来笼络武媚娘,让萧淑妃坐冷板凳。
后来,经过打听,萧淑妃才知道皇后把一个叫武媚娘的尼姑接进了正宫,而且同自己一样有了身孕。怪不得皇上每晚都会留宿在正宫,原来皇后找了个人合伙整我呀!萧淑妃要看看这个武媚娘是个什么妖媚模样儿,于是便决定到正宫去看个究竟。
皇后听到萧淑妃来了,便也想看看她落魄失魂的样子。武媚娘入宫后,已渐知后妃争宠之究竟,也知道了自己在其中的用处。她是偏向皇后的,因为如果不是皇后,她是进不了皇宫的。但是,她还没弄清萧淑妃这个人,暂时还不想贸然触犯她。
王皇后出外迎接萧淑妃,就用以前萧淑妃对她说过的话讥笑道:“哎呀,什么风把淑妃吹来了,在家坐不住了吧。如果淑妃记挂皇上,何须亲自来呢?哀家会给皇上说的。”
淑妃冷冷一笑,说道:“臣妾今天特意来看娘娘,听说娘娘从尼姑庵里找了个女人来,我想看看是只凤凰还是只野鸡呢?”
这时,武媚娘腆着肚子走了出来,她知道此时是免不了一场交锋了,从这个女人的嘴里她便知道了其阴毒厉害。但是,她身份低,便隐忍着羞耻,先施礼道:“妾拜见淑妃。”
萧淑妃打量了她片刻,并不答礼,哈哈大笑地说:“噢,果然齐整,怪不得能让皇上入迷,专门从尼姑庵里捡回来呢。”又说,“瞧你这样恭谨有礼,本妃怎么受得起呀?”
武媚娘不软不硬地说道:“知礼乃人道,非礼乃禽兽之道耳。淑妃在皇后娘娘面前非礼,妾却不能不知礼也。”
一句文雅清冷的话竟是这样有理有力,无形中又回敬了淑妃先说的“野鸡”的侮骂,让淑妃一愣,竟无话可答,惹得王皇后娇笑不止。萧淑妃讨不到便宜,悻悻而去。
萧淑妃回去后,并没有善罢甘休。有一天,皇上下朝回驾,忽听路边亭榭里传出娇嫩清脆的一声“父皇”,一看是五岁的长女义阳公主,就叫停驾,独步过去。义阳向父皇跪下行礼毕,就一下扑到父皇的怀抱。女儿聪颖可爱,高宗搂住女儿,百般亲昵。这时,义阳公主问道:“父皇怎么不来看我们,母妃整日思念着父皇。”
高宗道:“好女儿,带父皇去见你母亲。”说着即来到淑妃宫中。萧淑妃不理不睬,泪流满面。高宗问道:“淑妃为何这般哭泣呀?”
萧淑妃怒气冲冲地说:“皇后纵容那个武媚娘辱骂臣妾,说臣妾是禽兽。”
高宗道:“不会吧,武媚娘恭仁有礼,皇后屡次说她贤德呢。”
萧淑妃本想高宗为她出一口气,不想高宗反而称赞武媚娘,顿时妒火中烧,更娇哭起来:“哪里来的野尼姑,还配亲近皇上?在宫中求宠,辱没亵渎圣体。”
高宗是最怕别人揭此隐私的,因此当他听到萧淑妃这么一说,不免愠怒,拂袖而去,丢下萧淑妃在那里自哭自闹。回到正宫后,高宗又听王皇后添油加醋的一番说辞,更佩服武媚娘识大体,也就更加厌恶起萧淑妃来。
不久,武媚娘青丝已长,一如出宫时的模样,可以出来露面见人了。高宗又顺从王皇后的美意,满心欢喜地封武媚娘为昭仪。昭仪为九嫔之首,仅次妃一级,这时的武媚娘终于可以站住脚跟了。
自此以后,武媚娘便开始了另一段人生征程。此时的武媚娘能想到的或许只是有一天能够摆脱王皇后的控制,与其他妃子平起平坐,或许更好一点则是争夺到皇后的位子,但这也只是她的一个愿望而已。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过多地考虑一个人行为处事的连贯性,而忽略了人的成长性。人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要取得怎样的成就,人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左右自己决定的是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对周遭事物的认知,而对周遭事物的认知又与人自身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