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2.太宗病逝,武媚娘为尼

当李治成了太子之后,已经年老的唐太宗急切地希望他能够撑起大唐的江山。于是,便加紧了对他进行帝王式的良好训练。唐太宗整天把他拴在自己的身边,教他治世之道以及驾驭百官之术。无论大事小情,也都要叫李治来问一问,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教导他如何做好一个君王的机会。

由于李治频繁地往来于唐太宗的宫殿,便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她就是武媚娘。李治拥有着文人的儒雅气质,他对宫里的人一向都是以礼相待,即使是侍女也不会有所轻视。

武媚娘在唐太宗的宫中伺候笔墨,因而与李治也能够经常见面。李治看见武媚娘也是以礼相待,不会菲薄她的才人身份。而武媚娘也在李治这里找到了一份尊重,这也许是武媚娘愿意接近李治的原因之一。

在李治眼里的武媚娘是有些特别的。她不像其他女人那样端腔拿调,而是很麻利地做着事。话不多说,脸上也不堆笑。见惯了女子逢迎的李治对武媚娘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情愫,因而总是很渴望见到她。于是,他也总是往父王的宫里跑。此时,唐太宗还以为李治已经走入了正轨,一边为他高兴,一边也放松了对他的监督。因此,武媚娘和李治之间才会有更多的独处机会。

李治是长孙皇后的小儿子,又深得唐太宗的疼爱,因此他的依赖心理也是比较强的。此外,他本人的感情又极为细腻,对粗犷、强大的事物较为好奇和倚重。

可以说,正是由于武媚娘身上的野性和强悍对李治产生了致命的吸引。而李治对武媚娘的一份尊重,也让她有一种得到荣耀的快感。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各自心里都渴望接近对方。只是碍于伦理,不能如愿,但是,两人眼神的交会却从未少过。

在贞观十八年时,高句丽派兵袭击了大唐的藩邦新罗,唐太宗很生气,便决定亲自带兵去攻打高句丽。大臣们觉得唐太宗的年龄大了,路途遥远,都劝他不要去。可是,唐太宗也是个好胜之人,他没有听从众人的劝告,执意带着兵出发了。

就在饯行的时候,太子李治害怕唐太宗这一去就再也见不到他了,便不由自主地哭了起来。唐太宗看到他这个样子十分生气,于是,便厉声阻止李治哭下去,随后扬鞭而去。

这时,武媚娘见到李治这样失态,又被痛骂,不免有些同情。因为她知道李治是个感性的人,见不得生离死别,此时的她心疼李治的成分则是更多一些。

在这之后不久,被废掉的太子李承乾在被流放黔州时死了。李治听到这个消息后,又是一阵感伤。武媚娘觉得李治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于是,她对李治便多了一些信任与关爱。因为唐太宗在外征战,用不着侍女,所以武媚娘便成了太子的侍女。

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武媚娘对李治多了些了解。她在李治身边好言相劝,李治也深感到武媚娘在他身边的重要性,于是就更加喜爱她。因此,两个人的感情急剧升温。

在贞观十九年的冬天,唐太宗终于肯班师回朝了,与高句丽的战争没有多大进展,唐太宗灰心丧气地回到了长安。经过战争,再加上风寒与劳累,唐太宗累病了。

只见唐太宗躺在病榻上,情况时好时坏。此时,又是祸不单行,这时他最喜爱的小女儿又不幸死去了。唐太宗很伤心,一个多月都吃不进去东西,整日以泪洗面。也许当人到老了的时候,感情也会变得更加脆弱吧。

从此以后,唐太宗对周围发生的事情经常会感到悲观,也常常会叨念自己是不是时日不多了。每次听到这里,李治和武媚娘就会忍不住地难过起来。

唐太宗十分渴望自己能够多活些时日,于是便找来人给他炼丹,希望能通过吃丹药来延长自己的寿命。结果却是适得其反,丹药越吃越多,而精神却越来越萎靡了,使得唐太宗整天都是心神不宁,他变得十分的焦虑。

在贞观二十三年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和唐太宗一起出生入死,也是唐太宗最为倚重的爱将李靖离他而去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唐太宗悲痛不已。

后来,唐太宗觉得在长安城的太极宫住着很不舒服,因为太极宫地势低洼,让人感觉气闷。为了养病,他在地势比较高敞开阔的终南山修建了翠微宫,作为疗养的行宫。此时,唐太宗并没有停止服用丹药,在疗养期间,他还是在吃着丹药,结果导致上吐下泻,病情也愈加严重。

在这段时间,武媚娘与李治每天都会在宫中服侍唐太宗。李治终日忧心着父亲的病情,一方面他的确是个孝子,而另一方面,他也是个依赖性极强的人,他怕父亲一死,这偌大个王朝就要靠他自己来支撑,他没有信心能够像父亲那样撑起李氏江山,这也是他比较担心的地方。

其实,在这个时候心情忧虑的又何止李治一个人呢,武媚娘也是极为难过的。此时的她心里十分清楚,一旦唐太宗驾崩,那自己的前途就会变得更加渺茫了,她也无法得知自己将来命运的走向。

在唐太宗病危期间,也是李治最为无助的时候,武媚娘一直都陪在他的身边,时刻都在宽慰着他。武媚娘说:“太宗是治世的英才,会万世留名的,他还留给你这么多大臣,你不用担心自己不能胜任,而且我也相信太子你会像太宗一样做个好皇帝。”

李治听了武媚娘的话很是感动,这时的武媚娘较之前已经成熟了许多,她已经知道如何去揣摩他人的心理了。而李治看到娇媚的武媚娘竟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他是越看越喜欢,不知不觉便将她揽在了自己的怀中。

然而,有些事情是不可逆转的,唐太宗最终还是以他的步伐走向了另一个世界,在病危之际,他召见了自己的老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将后事做了一番交代。

唐太宗对老臣说:“太子是仁慈之人,你们要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了我的嘱托。”

随后,唐太宗又对太子李治说道:“有这两位贤臣来辅佐你,你不必杞人忧天,时刻都要想着当好一国之君啊!”接着,唐太宗又召见了自己的妃嫔以及太子妃,对她们也进行了一番交代。

当唐太宗把要说的话说完后,便慢慢地合上了眼,大家痛哭了起来。此时,武媚娘也为自己将来的去向感到有些迷茫,她曾经为自己所设想的美好,好像也在这一瞬间变得异常灰暗了。

皇帝病死在宫城之外,对政治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并且还容易引发动乱。所以,在唐太宗去世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立刻安排了禁军护送太子李治回到了长安,以此先来稳定局势。同时,他们带领其他随行人员护送唐太宗的灵柩返回长安。当两批人马会合之后,才昭告天下,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

那是在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49年,二十二岁的太子李治在长安太极殿即位,是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颁布命令大赦天下,对文武百官加官晋爵。长孙无忌被封为太卫兼任中书令,李被封为宰相,并立太子妃王氏为皇后。封皇后的父亲为魏国公,母亲为魏国夫人。所有的一切,都在有序地进行着。

在唐太宗驾崩后,武媚娘对于自己将来的何去何从,也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实,根据北朝以往的惯例,死去皇帝的妃嫔有三种安置方式。

第一种,妃嫔自己育有子女的,就可以跟随自己的孩子到宫外居住,安享晚年。当然,这也是最好的情况了。

第二种,如果妃嫔没有子女,但是却具备了某种特殊的才能。这样的人会继续留在宫中,来为新皇帝服务。

第三种,就是妃嫔既没有子女,也没有任何的特殊才能的人。那么,这些人或者是被安排到为故去的皇帝修建的别庙里,或者是被安排到国家指定的尼姑庵或道观之中,去当尼姑或者是道姑。当然,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命运。

此时,武媚娘也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走向。她还清晰地记得,她同太子在老皇帝病中时的私下谈话,这是她和其他出家的妃嫔所不同的地方。当然这种心思,使她得以压抑耻辱和仇恨。

有一天,病中的唐太宗突然问侍候汤药的武媚娘,说道:“朕当不久于人世,以后你将作如何打算呢?”

武媚娘两眼含泪,她怎么会不知道皇帝身边侍女的将来呢,于是,她答道:“妾将削发为尼,为陛下念经求福。”唐太宗听了点了点头。

这时,太子李治听了却是神色一变。事后,他问武媚娘:“你怎么在父皇面前说这样说呢?难道你就忍心离开我吗?”

武媚娘苦笑着说:“我也不愿意离开殿下,但是,皇上只要我侍候你,并没有将我赐给你呀。我怎么会不顾名义去求皇上呢?我还不过是皇上身边的侍女而已,如果有一天皇帝驾崩,我也只有削发为尼,这谁又能违抗呢?殿下还是忘了我吧!”

这时,太子急忙说道:“那我去求见皇上,我不愿意让你就这样走了。”但是,当太子见到父皇病成那样的时候,又怎么敢在这种时候去求父皇赐给他一个侍女呢?

在守灵的长夜里,皇帝的灵柩停放在大殿里边,武媚娘以先皇侍女的身份守候在这里,并侍候着新君,陪着这位软弱的新君哭泣着。在单独的场合,这对恋人依依不舍。武媚娘说:“皇上现在舍不得我,将来我身处尼姑庵,皇上若能记得今天,心里还有我,我已经是感恩不尽了。”

此时的李治并没有想出挽留武媚娘的办法,他为即将到来的分离肝肠寸断,流着泪说道:“我是不会忘记你的,我会时常来看你,你要相信我啊!”

武媚娘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了,她大放悲声,哭着说道:“皇上千万不要忘了我啊,如果忘了我,我只有死在陛下面前了。”

李治对武媚娘一再发誓,说道:“我一定会去看你,你就放心吧。”

在武媚娘出宫的那天,李治悄悄地来看她。只见武媚娘一边擦拭着眼泪,一边小声地叮嘱道:“皇上答应我的事,一定要办到啊!”

李治深深地向她点了点头,说道:“等服丧期满后,我就会来接你入宫。”说完后,便解下了身上的九龙玉环,偷偷交给了武媚娘,说,“以此为证,誓不相负。”武媚娘看到李治对自己的一片痴心,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是在贞观二十三年,武媚娘入感业寺为尼。当时,她还不到二十六岁。感业寺依山傍水而建,这里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但是,对于生命力旺盛的武媚娘来说,那里简直就如同牢笼一般。

在感业寺中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只有木鱼的当当声;没有了平日的华衣美食,只有粗茶淡饭相伴。此时此刻,当武媚娘望着眼前的生活时,竟有些不知所措了。

武媚娘听着老尼姑嘴里念的经,心头就感到一阵阵的烦乱,这样的生活比宫中还寂寞。虽然有了相对的人身自由,但是却根本没有打发时间的办法,这样清淡的生活真的不适合武媚娘。

武媚娘需要的是惊涛骇浪、浓墨重彩的繁华生活,而现在的生活简直让她极度地崩溃,她时刻都在盼望着赶快离开这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唐高宗的思念,将武媚娘的心绞揉得乱七八糟。

可是,武媚娘是个十分聪明的人。虽然她对当今的新皇帝怀有满心的希冀,但是,她对自己的前途却是迷惘得很。因为,武媚娘不能肯定唐高宗会真的来看她,并且会接她入宫。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将要怎样度过呢?自己是否还会有出头之日呢?这也许是她始终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吧。

在武媚娘初入寺院时,她整天都是以泪洗面,痛不欲生。但是,在她渐渐冷静下来后,她想起了唐高宗对她说的话:皇上曾经答应过她会来看她,会来接她进宫。因此,她决不能灰心丧气,自轻自贱,而是要振作起来,等待新皇上的到来。如果自己一味悲观失望,摧残自己,那可能就坚持不到见到高宗的那一天了。她必须要相信皇上,因为这也是她唯一的希望。

武媚娘在感业寺住的这几年,使她成熟了许多。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话应该说,哪些话不应该说,说话、做事要怎样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她在心中不断地在总结着。

此后,武媚娘为了打发孤寂痛苦的相思岁月,开始烧香礼佛,面壁打坐,诵读和研究佛经。对佛门之地,她并不陌生,母亲杨氏就是一个信佛之人。

在西蜀利州时,母亲经常会带她到利州古寺拜佛,因此她早就已经略懂一些佛教知识了。而今在感业寺中,她却要整天都与佛和佛教经典打交道了。

武媚娘有着深厚的文字功底,对佛经的诵读理解无师自通。所以,与其他入寺的妃嫔们相比,武媚娘对佛教的理解和领悟是最为深邃的。

尽管对佛教研习有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武媚娘却并没有因此而遵守佛门的清规戒律。她的人虽然出了家,但是心却没有出家,对唐高宗的思念与期盼从来都没有中断过。

在漫漫长夜里,武媚娘曾经写下了悱恻动人的相思诗句,以此来表达她的心境。冬去春来,相思难熬,命运不卜,武媚娘却时刻都在隐忍着,她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凡的女人。已经有着极高的抱负、学养和政治才能,怀抱着炽热的爱情,对生活充满热爱和追求的武媚娘,而此时却深陷于佛门之中,面对如此痛楚的处境却也没能把她给压垮,她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人啊!

可是,这种隐忍和克制,却更加磨砺了武媚娘这个二十几岁就历经磨难的女人的性格和意志,有自强不息、敢作敢当,当然也有残忍凶狠和不择手段的一面。

有一天,一个天大的好机会降临到了武媚娘的头上。感业寺的老尼告诉武媚娘,唐高宗要来感业寺为唐太宗祭奠了。当武媚娘听到了这个消息时,她简直不敢相信。但是,在她冷静下来之后,她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必须得抓住它,否则自己就将永无出头之日了。

唐高宗终于来感业寺了。其实在武媚娘入寺的两年时间里,唐高宗的日子过得也并不畅快。在后宫中,皇后王氏以出众的淑静贤德而闻名,从未有失于一个国母的身份。

皇后恭顺依从,从来都不会违背皇帝的意愿,但是,由于她太过于拘泥,高宗并不爱她。而且王皇后还是关陇大族的后代,是关陇在朝堂上的势力向后宫的延伸,高宗无形中成了被监视的对象,因此,他也是不得不小心翼翼,否则就会有人来劝谏他、引导他,直到说得他厌烦透了为止。

在朝堂之上,唐高宗依赖着舅父长孙无忌等顾命大臣,这些人对唐太宗一直都是忠心耿耿的,因此在帮助、劝谏、指教唐高宗时也都尽心尽力。高宗生活得小心谨慎,不敢随心所欲。

唐高宗本不是一位英明有才能的君主,但是,作为一国之君他又不能不去处理朝政,以此来不辜负死去的父皇对他的期望。可是,高宗对朝政事务也很难有自己的主张,他不得不事事都得听命于大臣,这又使他感觉到羞愧自卑。长孙无忌等大臣并不了解他这种软弱无助的心理,都还在夸赞他从善如流、一言一行毫无过失呢。

当唐高宗感到无处倾诉时,有一个女人让他暂时忘记了种种烦恼,那就是萧淑妃。美丽动人的萧淑妃,由于受到了高宗宠爱,变得任性骄纵。其实,高宗深知与萧淑妃只可共享玩乐,而不能够谈及心声。

萧淑妃被唐高宗宠爱,王皇后便有些嫉妒了,于是,两个人都在高宗面前彼此攻讦,喋喋不休。唐高宗既不袒护王皇后,也不袒护萧淑妃,因此令他感到心烦意乱。

每当在这个时候,唐高宗便思念起武媚娘来。武媚娘善解人意,往往能够体谅他的心思,那种既妩媚又坚毅的神态,简直让他如醉如痴。经过这两年的时间,忙乱和心烦几乎使他忘了这个曾让他有些痴迷的女人了。

在唐高宗服丧届满之时,他履行了诺言,前往感业寺去烧香,并借机去看望武媚娘。礼完佛事之后,高宗觉察到侍立的尼姑中有一个人在低声啜泣,哭得特别的伤心,简直令人心碎,仔细一看,正是他日夜想念的武媚娘。

眼前的武媚娘虽然身着缁衣,但还是那样的光彩照人,唐高宗心里顿时感到十分的惊喜。随后,他便以“龙体劳累”为借口,停驾寺中厢房歇脚并派人秘密召见了武媚娘。

两人一见面,武媚娘百感交集,哭泣着把满腹哀怨与痛楚说了出来:“陛下位登九五,竟忘了九龙玉环的旧约吗?”

唐高宗看着武媚娘,也落下泪来,说道:“朕何曾忘记过你我的约定呢?只因丧服未满,不便传召。今天特到此,名是悼祭先帝,实际上是来看望你的呀!”

武媚娘非常感动,便向高宗倾诉了这两年来对他的思念之苦。唐高宗自恨失约,其间没有来看望过她。

随后,武媚娘将《如意娘》读给唐高宗听: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唐高宗听完后深为感动,原来武媚娘在这里时刻都在思念着他。宫廷里的女人多是为了争宠才在他面前曲意逢迎,而武媚娘却是在这荒凉的寺院里一心想着他,这是多么厚重的情谊啊!

此时,唐高宗已经感受到了莫大的幸福。只是他还不知道,此时的武媚娘已经不是之前的武媚娘了。经过多年的磨砺,在武媚娘的心里,也许曾经的爱现在却变成借以攀缘权力的阶梯。

从此以后,唐高宗总会找机会来偷偷地看望武媚娘。在一次相聚之后,武媚娘告诉唐高宗她已经怀有身孕了。唐高宗一听,又喜又愁,喜的是要添一个龙子了,愁的却是武媚娘在寺中已经不能安身了,可是却无法把她接回宫里。

当武媚娘看到唐高宗这种为难而犹豫的表情时,她感到失望极了。可是不管武媚娘有多失望,在她的内心深处都是希望唐高宗接她回宫的。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