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遇实际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机缘。对此,古往今来有人常用“运气好”来解释。无独有偶,曾国藩也是一个信运气的人。
关于曾国藩的命运,有这样一段记载;
都城的人曾有关于翰林大考的口该,其句说:“金顶朝珠挂紫貂,群仙终日任逍遥。勿闻大考魂皆落,告退神仙也不饶。”通过这个口诀也可看出翰林大考的难度了。
有一届大考,总负责人为许乃溥,一个老翰林请求许给予关照,说道:“只求无过,不求有功”。许告诉他答完卷后,在卷上轻轻洒几点墨水,好容易辨认。听了这话,老翰林高兴地离去了。
曾国藩当时为检讨,答完卷后,因盖笔帽时,溅出了一些墨水,恰好滴在了试卷上。许看到了这张卷,以为是老翰林的,就列在了二等的最后一个。
事情结束后,交给皇上亲自阅览,宣宗详细地进行了披阅,看到二等时,用手翻腾,碰见曾国藩的卷子时,还没有来得及过目的时候,赶巧侍臣请示其它的事情。皇上就匆匆地发出这些考卷,这样曾国藩的考卷已经排在了二等的最前面了。于是曾国藩能够很顺利地升为侍讲。
以上所记,如为属实,足可见曾国藩运气非凡了。
还有的记载说:
曾文正公尝语吴敏树郭嵩焘曰:我身后碑铭,必属两君。他任捃饰,铭辞结句,吾自有之。曰: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这所谓“不信书,信运气”之说,并非空言泛论,而确实系有感而发。
综观曾国藩之一生,如果不是命运之神有意要成全他的话,即使他终生砥砺品德,笃实履践,始终不懈,恐怕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谦谦自守的君子,决不能领袖群伦,创下大事业。凡此种种,在他的一生之中,都有明显的事迹可以稽考,不能斥之为无稽谰言。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人。他家世代业农,到他父亲曾麟书时,方才因读书而成为县学中的一名“生员”也就是秀才。曾国藩在六岁时开始从师入学,十四岁开始到长沙省城应童子试,先后考过七次。
直到1833年,亦即曾国藩二十三岁的那一年,方才进学成为生员。翌年,中式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1838年,亦即曾国藩二十八岁的那一年,会试中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进士。
照一般情形来说,读书人能够在一连串的科举考试中先后登科,已经取得了做官入仕的资格,从此功名得遂,衣食无忧,应该算得上是踌躇满志的了。
但若就事实而言,则又不尽然。因为在进士之上,还有更高一层,即俗语所说的“点翰林”。中了进士,不一定能做大官;点了翰林,那才真正具备了做大官的资格,而且不但是资格好,升迁也快。
曾国藩在取中进士之后参加朝考,成绩非常好,列一等第三名。试卷进呈御览之后,道光皇帝又特别将他拔置为一等第二名。就这样,曾国藩才幸运地被点中了庶吉士。
到了1840年庶吉士散馆,曾国藩考列二等第十九名,名次仍然很高。因此他被授职检讨,留在翰林院供职。曾国藩能够先中进士再成翰林,对于他的一生事业前途,关系甚大。1844年5月12日,他致弟书云:
吾谓六弟今年入泮固佳,万一不入,则当尽弃前功,一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
年过二十,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考卷截搭卜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仍不精,必有悔恨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
余当日实见不到此,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岂不观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
所谓“入泮”,即是中秀才之意。而由秀才至翰林,路还远得很。由曾国藩所说“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及“此中误人终身多矣”的话,可以知道曾国藩假如不是早中进士入翰林,此时必然仍在无用的八股时艺之中奋斗挣扎,决无如许间暇可以容他读有用之书,储备学问,以为他日救时匡难之用。
这是曾国藩自己所说“不信书,信运气”的第一步征验。至于第二步的征验,则是他在做了翰林院检讨之后的历次考试情形。
清代的翰林院官,有所谓不定时举行的“大考”,到时由皇帝命题考试诗文策论,以为升迁降黜的依据。大考成绩好的,升迁特别快,否则立予降黜,绝不容情。
故而清代俗语,有所谓“秀才怕岁考,翰林怕大考”的话,正是针对那些侥幸得售而不肯努力上进的读书人而说的。
曾国藩在翰林七年,由于他向来用功不懈,历次考试的成绩都很好,因此屡蒙超擢,不过七年的功夫,就由从七品的翰林院检讨一直升到从二品的内阁学士,具备了他此后出当大任的官阶与资格。若非命运的安排,他怎能有如此良好的机遇呢?
如果将曾国藩与同为翰林出身的胡林翼相比,更可见曾的运气之佳了。
胡林翼是1836年的二甲进士;科第要比曾国藩早二年,名次也比曾国藩高。朝考人选之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1839年大考翰詹,列二等。在这一段经历上,他的资格与成绩和曾国藩一样。
只是胡林翼在1840年的江南乡试副主考任内出了毛病,被降一级外调,从此仕途坎坷。直到1853年,曾国藩已经做到了正二品的侍郎,胡林翼还在贵州黎平府做从四品的知府。
后来,虽然由于胡林翼自己的干练,声誉日起,也还需要曾国藩的全力推荐,才能使他有机会到湖北战场上去大展身手,由按察使、布政使,而一直升到巡抚,官位与曾国藩相等。
在这一段经历上,胡林翼的升迁,足足比曾国藩迟了七年。而论到出身,胡林翼还是曾国藩的翰林前辈呢!曾国藩的宦途得意,对于太平天国的成败得失及满清皇朝的存亡,关系甚大。
假如曾国藩在咸丰初年还只是一个没有功名的读书人,纵使他有通天的本领,他也没有出头的机会。又假如曾国藩与胡林翼一样,在那时还只是一个地位不高的中级官员,那也轮不到由他出来领导群伦,成就他此后的“回天”事业。
所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其中实在杂有很多机缘凑合的因素。曾国藩平生,不信书而信运气,在这里就有了很明显的征验。
当然这些运气的背后,也不能不说和人力的平时运作有关。那么,曾国藩在京期间的机遇是什么?一是在翰林院中读书进修的机遇;一是京师十三年广交益友的机遇。这两个机遇他都把握住了。
在以后的岁月中,曾国藩也不是没有深得命运女神垂青的时候,如后来他在带兵打仗时,自己所率湘军靖港大败,正当他痛不欲生、万念惧灰之际,却传来另部湘军湘潭全胜的消息。于是,使他转忧为喜,否极泰来。这也都是“命运”的征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