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二计
围魏救赵

【原文】

共敌不如分敌 ,敌阳不如敌阴

【注释】

①共敌、分敌:这里是指集中的敌人与分散的敌人。

②敌阳、敌阴:敌,攻打。阳,这里是指公开、正面、先发制人;阴,这里是指隐蔽、侧面、后发制人。敌阳不如敌阴,指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敌。

【译文】

攻打集中之敌,不如攻打分散之敌。从正面攻敌,不如从侧面攻打防守相对薄弱之敌。

【前人批语】

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说:“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 ,救斗者不搏击 ;批亢捣虚 ,形格势禁 ,则自为解耳。”(《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批语注释】

①解杂乱纠纷者不控拳:控,抓紧。全句意为:要解开杂乱纷繁的纽结,不能握紧拳头。

②救斗者不搏击:搏,打。全句意为:要解救打架的人,自己不能参与打斗。

③批亢捣虚:批,用手打击,攻击。亢,咽喉,比喻要害之处。全句意为:攻击要害之处,攻打薄弱环节。

④形格势禁:格,受阻碍。全句意为:受阻碍的困难局面。

【批语译文】

治兵就像治理洪水一样:对于来势凶猛的敌人,要避开它的锋芒,就好比治理洪水要导流一样。对于弱的敌人,要堵住他、歼灭他,就好比治理洪水要修筑河堤一样。

所以,当齐国派兵去解赵都邯郸之围时,孙膑对田忌说:“要解开杂乱纷繁的纽结不能握紧拳头,要解救打架的人不能自己参与打斗,只要抓住敌方要害,攻其虚弱之点,使敌方处于受阻的困难局面,赵都之围便自然而然解除了。”

【计名由来】

本计出自《史记》记载的齐魏桂陵之战。计名则见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0回:“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位于山东的齐国求救。齐王招募8万军队,任命田忌为统帅,孙膑为军师,前往援救赵国。田忌原想率兵直奔赵都邯郸,与魏军决一死战。

军师孙膑建议说:魏国出动全部精锐部队攻打赵国,国内空虚,无重兵把守。因此,我们应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即今河南开封)。这样,魏军必定会停止对邯郸的包围,回兵救援本土。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建议,带领齐兵向魏都大梁进军。消息一经传开,魏将庞涓慌忙从赵国退兵,火速赶回魏国。这时,齐军在魏军回国必经之地桂陵一带,即今河南长垣县西设下伏兵,以逸待劳,做好充分准备。魏军长途跋涉,精疲力竭,遭到齐军的突然伏击,大败亏输,赵国之围也很快被打破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战例。后人把这次战例的经验加以升华、概括,列为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可见,此计主要是用于解围的。它的特点是:以迂为直,避实就虚,攻敌所必救,以解除敌军的围困。

具体地说,就是:当本军某部遭敌围困不得突围时,救援的军队不是直接进攻围困的敌军,而是以迂为直,选择敌方防守相对空虚避实就虚,而又地处要害的地区进行攻击,以迫使敌方撤围回援,并趁敌军在回援途中,发起奇袭,以克敌制胜。

【智慧点评】

围魏救赵在军事上是一个成功的谋略,历代屡用不鲜。围魏救赵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围攻第三者,从而解救处于险境的人。这里围攻的情况又有多种。

如果把围魏救赵提高到哲学角度加以分析后,就可以看出这是事物辩证发展普遍存在的一条规律。当人们掌握与使用它时,就是一种策略;当人们具体运用与操作时,就是一种方法论。不但古代战争可用,现代战争也可用,各行各业都可用,并且都会获得奇迹般的效果。

【古今案例】
晋国攻曹卫救宋国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拜成得臣为大将,亲统大军,纠合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一同攻伐宋国。宋成公派遣公孙固向晋国求救。然而,由于晋文公在19年的流亡生涯中,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故而不便直接和楚军作对。

这时,晋文公的参谋狐偃便出了个主意,说道:我军不便直接前往救援宋国,与楚军作对,何不先去攻打与楚国结盟的曹国和卫国呢?这两国的国君在您流亡时期都曾对您极不友好,晋军师出有名;卫国的楚丘城是楚成王舅父的领地,而曹国则紧靠楚国本土,我军攻打这两国,楚军势必回师救援,这样便可解除宋国之围了。

晋文公听从狐偃这番用计,便一面叫公孙固回报宋成公务必坚守阵地,一面则以先轸为将,率领三军人马先向卫国进军,一举攻占了卫国的五鹿城,直逼楚丘,迫使卫成公向晋国谢罪请和。接着,晋国又挥军东指,一举攻破了曹国。

这期间,楚成王讨伐宋国正是连连告捷:在攻占了宋国缗邑后,又围困宋都睢阳。这时,忽然听说晋军已占领卫国五鹿城,直逼楚丘,楚成王眼见得自己舅父的领地不保,不可不救,于是,便只留下一部分兵马由成得臣率领,继续攻打宋国,自己则亲自率领劲旅回师救援楚丘。

但当他的兵马才走到半路时,又听说晋军已经攻破曹国,对楚国本土造成直接威胁了。情势紧急,迫于无奈,楚成王只得命令成得臣从宋国撤出全部人马,以确保本土安全。就这样,晋文公用狐偃的“围魏救赵”计,成功地解了宋国之围。

太平军反击解围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削弱了革命军的力量。

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得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解救天京,天王洪秀全召集诸王众将商讨对策,但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大家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这时,年轻的将领忠王李秀成为洪秀全献上一计。

他说:“如今,清军人马众多,硬拼只会凶多吉少。请天王拨给我两万人马,乘夜突围,偷袭敌军屯粮之地杭州。这样,敌人一定会分兵救援杭州。然后天王乘此机会突围,我也回兵天京,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天京之围可解。”翼王石达开急忙响应,并表示也带一支人马,协同忠王作战。

诸王众将都认为这是“围魏救赵”之计,有两位王爷亲率精兵突围,胜利是有把握的。可是洪秀全生性喜欢猜疑,他因天京被围,形势险恶,便怀疑二王是不是想乘机脱逃,所以迟疑不决,没有吭声。

李秀成猜透了洪秀全的心思,他突然跪倒在地,泪如泉涌,说道:“天王,天国危在旦夕,我等若有二心,对得起天王和全军将士吗?”石达开也跪在天王面前,恳求洪秀全下令发兵。洪秀全深受感动,终于同意照计而行。

这年正月初二,正值过年,清军仗着人多势众,已把天京团团围住,也就略有松懈。这天半夜时分,李秀成、石达开各率一部人马,乘着黑夜,从敌人封锁薄弱的东南角突围出去。清将和春见是小股部队逃窜,也就没有追击。

二王突围后,分兵两路:李秀成奔杭州,石达开奔湖州。

李秀成直抵杭州城下,见守备森严,他急令士兵攻城,但都被击退。原来这杭州是清军的重要粮草基地,城内守军也有1万余人。他们只坚守城池,并不出城反攻。

李秀成见三天三夜未能攻下杭州,心中焦急。突然天降大雨,城内守军见太平军久攻不下,都很疲惫,天又降雨,就躲进城堡休息,因为几天几夜没好生睡觉,倒在地上,就呼呼入睡。

李秀成乘着雨夜,派1000多名勇士,用云梯偷偷爬上城墙,等守城兵士惊醒,城门已经大开,李秀成率部冲入城内,攻下了杭州。为了吸引围困天京的清军,李秀成下令焚烧清军的粮仓。

和春闻讯,知道杭州已失,断了后勤供应,急令副将张玉良率10万人马,火速援救杭州。

洪秀全见清军已分兵解救杭州,敌军正在调动,于是下令全线出击。李秀成攻下杭州,放火烧了粮仓之后,火速回兵天京;石达开也率部回撤天京。两路兵马会合一处,机智地绕道而行,避开了张玉良援救杭州的部队,终于顺利地赶回天京。

此时城内城外的太平军对清军形成夹击之势,清兵始料不及,左冲右突,阵势大乱,死伤6万余人,一败涂地。

清军惨败,天京之围已解。短时期内,清军已无力再打天京了。

智斗世界“碱王”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惨遭失败,懦弱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

目睹了日本科学日兴、工业日盛、国势日强的现实,范旭东遂立志走工业兴邦、科学救国之路。1908年,24岁的范旭东从冈山高等学校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享受官费待遇,两年后学成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辛亥革命后,范旭东日夜兼程地返回祖国。先是应财政总长梁启超的聘请,就职于财政部,负责整顿铸币。其间利用一次赴欧洲考察盐政和工业用盐问题的机会,遍访欧洲各工业强国,在领略了西方工业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饱尝了受人轻视的屈辱。

一次,范旭东来到号称“世界碱王”的英国卜内门公司考察,傲慢的主人竟摆出一副嘲弄的姿态,把他引进锅炉房,还目中无人地说:“你们中国人看不懂苏尔维制碱工艺流程,还是先参观我们的锅炉房吧!”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傲慢与偏见,深深地刺痛了这位炎黄子孙的心,他对着蔚蓝色的大海盟誓:一定要振兴中国的化学工业!

在范旭东的积极努力和四处奔走下,中国第一个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公司于1918年成立。

范旭东横下一条心,在天津自己的家中设立了一个实验室,根据苏尔维制碱工艺流程,设计制造了一套小型实验设备,经过大胆的摸索和反复的实践,制成了9公斤纯碱。

1924年8月13日,永利制碱公司正式开工出碱。然而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永利公司历时10年,耗资200多万元,所得到的竟是红黑相间的劣质碱。

面对着挑战,范旭东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搞不成碱,宁可自杀,也不会出卖自己的灵魂。”

终于在1926年生产出优质的“红三角”牌纯碱,并很快行销海内外。

一直独霸中国碱市场的英国卜内门公司,不允许任何竞争对手出现在其面前,更何况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

范旭东在冷静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形势以后,决定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将“红三角”插向日本市场,以解国内市场之危。

范旭东又一次悄悄地东渡大海,来到日本。当时日本的三菱和三井两大财团都想在商界执牛耳,相互间竞争非常激烈,三菱自己有碱厂,而三井没有,只能依赖进口,这正是范旭东所希望的。

他与三井协商,委托三井在日本以低于卜内门的价格代销永利产的红三角牌纯碱。

三井感到一不要自己的资金,二有利可图,三解了燃眉之急,便十分爽快地与永利达成了协议。

相当于卜内门在日本销量10%的红三角牌纯碱,宛若一支奇兵通过三井财团遍布日本的庞大销售网,向卜内门在日本的碱市场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由于卜内门的碱在日本的销售量远远大于在中国的销售量,这一降价使其元气大伤。永利碱在日本的销量只是卜内门的10%,价格比卜内门在中国的降低价还高一些,损失相对小些。

结果是,被永利打蒙了的卜内门此时首尾难顾,权衡利弊,发现保住日本市场比在中国进攻永利重要得多。因此,永利在日本发起攻势不久,卜内门就通过其在华经理李德利向永利表示,愿意停止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倾轧,希望永利在日本也相应停止行动。

范旭东也趁机提出条件,规定永利在中国市场销售纯碱量为55%,卜内门则不得超过45%;并且要求卜内门今后在中国市场上的碱价如有变动,必须事先征得永利同意。

李德利无可奈何地同意了。昔日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世界碱王”,终于不得不在范旭东面前低下了头。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