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敌之势 ① ,不以战。损刚益柔 ② 。
①势:情势、趋势。这里主要是指的军事态势。
②损刚益柔:语出《易·损·彖》:“……损刚益柔有时……”损卦为兑下艮上,是由泰卦乾下坤上变来的。泰卦的九三变为损卦的上九,而泰卦的上六则变为损卦的六三,说明由泰卦变为损卦是损乾益坤、损刚益柔的结果。但这种损刚益柔只要因时也会吉利。
迫使敌人处于困难的局面,不一定用直接进攻的手段(而可采取疲惫、消耗敌人的手段)。这是从《周易》损卦彖辞中“损刚益柔有时”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此即致敌之法也 ① 。兵书云:“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 ② ,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③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④ 。”(《孙子·虚实篇》)兵书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 ⑤ 。
如管仲“寓军令于内政,实而备之 ⑥ 。”(《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于马陵道伏击庞涓 ⑦ (《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李牧守雁门,久而不战,而实备之,战而大破匈奴 ⑧ (《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致敌之法:致,招引,引申为调动。致敌,即调动敌人。
②佚:同逸,安闲。指从容休整,养精蓄锐。
③劳:疲劳。
④致人不致于人:即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⑤以枢应环:枢,枢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环:圆形之物。大意指把握事物的关键,从容应付周围事物的变化。所以,《庄子·齐物论》说:“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⑥实而备之:实,充实、坚实。备,准备。
⑦马陵道伏击庞涓: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周显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342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忙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直逼魏国国都大梁,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西北,迫使魏军弃韩自救。孙膑用退兵减灶的计谋,在道路狭窄、地势险要的马陵道设埋伏,一举歼灭魏军追兵。魏将庞涓知败局已定,愧愤自杀。
⑧李牧守雁门……大破匈奴:李牧为赵国良将,驻守在代地的雁门(今山西代县),防御匈奴入侵。他一面照顾士兵,加强训练,养精蓄锐,一面注意保持实力,不与匈奴发生正面冲突,使匈奴产生李牧怯弱的错觉。两军相峙几年,匈奴未得利,赵国士兵也以为李牧惧敌,纷纷要求与匈奴决一死战,士气高昂。在匈奴对李牧完全放松警惕的情况下,李牧挑选战车1300乘、骑兵1.5万人、勇士5万人、善射的弓箭手10万人,做好战斗准备,诱敌深入,巧布奇阵,从左右包抄敌人,斩杀匈奴骑兵10余万,重创敌人,使赵国北方边境10余年得到安宁。
这是调动敌人的计策。兵书上说:“凡是先进入战地等待敌人,就会显得安逸;后进入战地仓促应战,就会处于疲劳奔命的被动局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牵着鼻子走。”(见《孙子兵法·虚实篇》)
兵书上是讨论作战,这里主要是讨论政治斗争态势。其主旨主要不在于选择有利地形以待机歼敌,而是强调以简单驭繁杂,以不变应付万变,以小变应付大变,以静制动,以小的动作应付大的动作,以抓住关键应付周围各种环境和事变的各个环节。
像管仲将军令寓于内政事务之中,以扎扎实实加强战备(见《史记》卷六二《管晏列传》);孙膑在马陵道伏击庞涓(见《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以及李牧坚守雁门,久不出击,只是不断充实、装备自己,最终大破了匈奴(见《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等。
本计语出《孙子兵法·军事篇》:“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虚实篇》也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本计的特点是,强调把握战场的主动权,以引诱敌人,“调动”敌人,疲劳敌人,然后捉住战机,克敌制胜。按“损”卦的说法,就是:以静制动,“损刚益柔”。
使用以逸待劳这种策略的时候,务必要沉着冷静,把自己和对方的环境、意图,以及彼此间的实力估计清楚,机警地随时随地注意事情的变化,时机未成熟时要稳如泰山,机会一来就要翻江倒海。
此计强调,让敌方处于困难局面,不一定只用进攻的方法,关键在于掌握主动权,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地等待。
公元前559年,一天,晋悼公问荀萤说:怎样才能使郑国臣服呢?荀萤回答道:郑国之所以屡服屡叛,是因为有楚国做依恃。只要削弱楚国的力量,郑国就自然会真正归服了;但是,要削弱楚国,在军事上需要运用“以逸待劳”计。
晋悼公接着问:什么叫“以逸待劳”呢?荀萤解释道:军队不可以连续多次地征战,多战就会疲劳;诸侯国不可以连续多次地役使,否则,就会招来怨恨。这样,“内疲外怨”,要想对付楚国,是不可能取胜的。因此,我请求把晋国的军队分成为上、下、新三军,每次同楚国作战,只动用一军人马,三支军队轮番使用;而且还应采取烦扰战法;当看楚军进时,我军即退,当看楚军退时,我军又进;要弄得楚军求战不得战,求安息不得安息,往来奔跑,疲惫不堪。而我军却有两支军队经常位于休整状态,这样以逸待劳,有一天就能战胜楚国,使郑国失去依恃而归顺我国了。
晋悼公听了荀萤这番用计,非常赞赏,当即任命荀萤为中军主帅,把全国军队按荀萤的意见分成三军,第一次由上军出战,第二次由下军出战,第三次由新军出战,荀萤则直接统帅中军,分别接应,如此轮番对楚国出战,周而复始,果然搞得楚军疲惫不堪。
这时荀萤见时机已到,发起突然攻击,渑阳一战,晋军声威大震,最后,迫使楚王不得不接受公子贞“我兵乍归,喘息未定,岂能复战”的意见,忍痛“让郑于晋”,任凭晋国进攻郑国,使之归降于晋国了。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领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带着曹刿在长勺与齐军相遇。
齐国的鲍叔牙因为指挥乾时大战,曾打败过鲁军,所以这次根本不把鲁国军队放在眼里。他求胜心切,两军才一接触,便下令擂鼓进攻。鲁庄公听到齐军鼓声震天,沉不住气,也要下令擂鼓冲锋。
曹刿赶忙拦住道:“且慢!”随后便请鲁庄公传下命令:“有吵嚷叫喊,随意行动,不听指挥的,一律处死!”这时候,齐军随着鼓声冲了过来,鲁军却纹丝不动。齐军见无隙可乘,只好退回去。
过了一会儿,齐军鼓声又起,鲍叔牙催着士兵再次冲锋,鲁军还是不动,齐军只好又退了回去。这样连冲两次,又不见鲁军出动,鲍叔牙更得意了。对手下的人说:“鲁军怕是吓破了胆,不敢出战,我们再冲一次,他们准垮无疑。”说着就又传令擂鼓。
这时候,眼看齐军逼到鲁军的阵前了,鲁军憋足了气,要决一死战。曹刿手提宝剑,向北指道:“打败齐军,在此一举!”随后,立即请鲁庄公下令擂鼓冲锋。
齐军连冲了两次,见鲁军不还手,都以为这第三次还跟过去一样,所以一个个拖着戈矛,扛着刀枪,无精打采地跑过来,全没把鲁军放在心上。不料,这时鲁军阵内鼓声大作,鲁兵如猛虎下山般地冲了过来,刀劈箭射,直杀得齐军七零八落,狼狈而逃。
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却不明白,问曹刿:“齐军头两次擂鼓,你不让我军迎战,他们第三次擂鼓,你才叫我军还击,这是为什么呢?”
曹刿回答说:“打仗最要紧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会胜利;士气衰落,就要失败。擂鼓是鼓舞士气的。擂第一次鼓,士气最旺盛;擂第二次鼓,士气开始下降;等到第三次擂鼓,就没有多少士气了。我们不急着擂鼓,就是为了让士兵保持旺盛的士气,等他们二鼓一过,士兵们士气最低落的时候,我们一鼓作气地攻过去,还愁不打败他们吗?”……
三国时代,吴国将军陆逊奉孙权之命,掌6郡81州和楚荆诸路兵马,抵御蜀军来侵。
却说刘备自虢亭布列兵马,直至川口围至夷陵界,连接700里,前后40营寨,昼则旌旗蔽日,夜则火光耀天。
陆逊军中有个前线指挥官叫韩当,见蜀军到来,差人报之陆逊。陆逊恐韩当妄动,急忙飞马上阵观看。正在这时,韩当立于山顶,远望蜀兵军中隐隐有一把黄罗盖伞,认为是刘备亲自率兵上阵,便要准备出兵迎击。陆逊连忙制止道:“刘备举兵东下,连胜十余阵,锐气正盛,现在我方只能采取守势,不可轻出,出则不利。但需激励将士,养精蓄锐,等待适当的出击机会。蜀军见我按兵不动,不堪天气炎热,必移屯于山林树木间,在山路间行军是极耗损体力的,我们可悠闲地等对方筋疲力尽时,再趁机出击。”
刘备见吴军不出,心中焦躁不堪,因为战事拖延愈久,对远征军就愈不利,而且天气炎热,军队驻扎于平原中,取水甚为不便。于是刘备命各营皆移屯于山林茂盛之地,靠近溪水。但属下马良说:“我军若移动,倘敌兵突然袭击,那怎么办?”
刘备乃令吴班率领万余弱兵,屯驻在靠近吴寨的平地,自己则亲率8000精兵,埋伏在谷中。若陆逊趁蜀兵移屯时来袭,吴班即可诈败,引吴兵至谷中,刘备就可以包围,断其归路。
吴军探知蜀兵移屯,皆认为是发动攻击的良机,陆逊又劝阻道:“前面山谷中,隐隐有杀气起,其下必有伏兵,敌军在平地设弱兵,是引诱我军出击,切不可中计。”
于是两军就这样相互僵持了半年,刘备这一方已渐露疲态。这时陆逊集合兵士准备反击,却遭到部将们的反对,他们说:“若要破蜀,当初就出兵,现在五六百里内都遭受敌人围攻,对峙长达七八个月,况且我军需要攻击的要塞,敌军都已防备得很坚固,我军怎能攻破呢?”
但是陆逊却说:“你们实在是不懂兵法啊!刘备乃一世之枭雄,智谋多端,在他刚整兵出击时,一定有精密的作战计划,我军当然无法轻易获胜。但现在战事已隐于胶着状态,敌军士气低落,显得很疲惫的样子,因此正是歼灭敌军的最佳时刻。”
诸将听了,尽皆叹服,于是发动总攻击,果然击溃蜀军,刘备狼狈逃往白帝城。陆逊这次能大败蜀军,就在于把握了“以逸待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