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之害大 ① ,就势取利,刚决柔也 ② 。
①敌之害大:害,这里是指遇到严重灾难,处于困难、危险的境地。
②刚决柔也:决,冲开、去掉,这里引申为摈弃、战胜。王夫之《周易内传》卷三说:“夫之为言决也,绝而摈之于外,如决水者不停贮之。决而任其所往。”全句意为:乘刚强的优势,坚决果断地战胜柔弱的敌人。
敌人的处境艰难,我方正好乘此有利时机出兵,坚决果断地打击敌人,以取得胜利。这是从《周易》夬卦彖辞“刚决柔也”一语中悟出的道理。
敌害在内,则劫其地;敌害在外,则劫其民;内外交困,则劫其国。如越王乘吴国内蟹稻不遗种,而谋攻之 ① ,后卒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 ② ,国内空虚,因而梼之 ③ ,大获全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①蟹稻不遗种:蟹,螃蟹。种,种子。全句意为:螃蟹和稻谷连种子都没有留下,说明发生大旱灾,处于危急之中。
②乘吴北会诸侯于黄池之际:黄池,中原地名。吴,这里指吴王夫差。全句意为:趁吴王夫差到黄池与诸侯会盟的机会。
③因而梼之:因,凭借。梼,即捣、打击。全句意为:趁此有利时机,打击敌人。
敌人国内处境艰难,就乘机占领其土地;敌人受到邻国的侵略,就乘机掠夺其民众;敌人内外交困,就乘机占领其国家。例如:越王勾践乘吴国发生大旱灾,连螃蟹和稻谷的种子都没有的机会策划进攻吴国。后来终于等到吴王夫差率领精锐部队到黄池与诸侯会盟,国内空虚的机会,乘势大举进攻,很快灭亡了吴国,取得大胜(《国语·吴语·越语下》)。
本计出自《孙子兵法》“乱而取之”的思想,计语最早见于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法师离开大唐国,往西天取经。一天晚上,他和大弟子孙悟空来到一座庙中投宿。
这座庙有上下房间共70多间,僧客200多人。庙中老方丈命人敬茶。闲谈间,问唐僧有何宝物,可以让他开开眼。于是,悟空把带来的袈裟拿出来炫耀。
方丈一见,顿生歹念,假托老眼昏花,看不清楚,要求当夜借袈裟到后房仔细看看,就这样骗得了袈裟。晚上,方丈和手下僧人商议,将禅堂放火烧毁,把睡在里面的师徒两人一起烧死,以便将袈裟据为己有。
可晚上悟空并未睡着,方丈的阴谋被他听到了,便变成一只小蜜蜂飞出禅堂,一个跟头翻进南天门,向广目天王借到“避火罩”,回去罩住了唐僧和白马。到了半夜,和尚们果然放火烧禅堂,火愈烧愈旺,把观音院烧得通红,唯有唐僧所在禅堂安然无恙。
这时,观音院正南面一座山,有一个黑风洞,洞中妖怪被火光惊醒,他与观音院方丈素有交情,便纵起云头去帮众僧救火。火光中,见前后大殿被烧成断垣残壁,唯有方丈室案上有一青毡包袱,里面透出一道道霞光彩气,打开一看,是一件锦襕袈裟,乃佛门宝贝。
妖怪一见此宝,救火之意顿失,拿着那袈裟,趁火打劫,驾着黑云,径直回到了黑风洞。可见,本计的主要特点是,趁敌人处于危险、混乱的时机,坚决果断地攻击敌人,从中取利。
按前人的说法,此计是从《易·夬卦》推演而来的,“夬”卦是五阳一阴,即五刚对一柔,刚占绝对优势,自能决定柔的命运;但“刚”要求坚决果断,否则,即会坐失取胜的良机。
趁火打劫是乘人之危劫掳别人财物或有个人某种企图而把别人搞垮,一言以蔽之,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此计用在军事上是指当敌人遇到麻烦或危难的时候,就要乘此机会出兵攻击,制伏对手。
在政治斗争中则表现为,当对手内部有乱或处于险境时,要趁机打击他,这同落井下石有相通之处。在现代的经济斗争中,其应用与政治和军事上有相同的含义,即趁对手处于危险境地时,落井下石,从而使自己获得利益。
秦始皇死后,天下群雄,一时蜂起,争夺霸权,鏖战不息。其中以项羽和刘邦的争战最激烈,史称“楚汉之争”。这种局面持续了三年多,最初项羽因兵强马壮,赢得压倒刘邦的优势,于是,刘邦屡战屡败,经常被打得溃不成军。
但刘邦却从不泄气,败后又重整旗鼓,依然保持坚强的斗志,加上身边有良臣勇将的协助,终于变劣势为优势,情况大大改观。第三年,项羽已陷于孤立的状态,刘邦虽然在兵力上占了优势,但由于历经三年的争战,也显得疲惫不堪。于是,双方达成了停战协定,项羽率军返国,刘邦也撤军回返。
就在此时,军师张良和陈平向刘邦进言道:“现在天下大半已在我们的掌握之中,各方诸侯也大多倾向我方,如今项羽却是兵力折损,粮食即将告罄,这正是天赐良机,如果不趁这个机会攻击,则将养虎遗祸。”
刘邦听后,觉得有理,虽然手下军队也饱受连年征战的辛劳,但从数量、士气、兵械、粮草等方面都大大占了优势,便毁约与项羽重新开战,挥师乘势追击,项军措手不及,被打得落花流水,终于灭亡。
1979年,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了统治达10年之久的巴列维王朝。为了巩固新政权的统治,霍梅尼大力扩展非正规的革命卫队,排挤原有的正规部队,以致造成伊朗军队情绪动荡,士气低落,战备状况极差,加以革命刚刚胜利,百废待兴,国内政治、经济危机都十分严重,整个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此时,本来就一直在与伊朗争夺海湾地区霸权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眼见伊朗国内人心动荡,局势不稳,国防戒备松弛,诸多因素相比,认为自己占有绝对优势,于是决心乘人之危,下令对伊朗发起突然袭击。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陆空配合,分三路向伊朗进攻。萨达姆企图打一场速决战,一举击败伊朗。他的总参谋部规定在两周内全线击溃伊朗部队。战争一打响,伊拉克空军首先袭击了伊朗10个空军基地,一下子把伊朗空军打瘫在地,无力反击。
同时,5个步兵师全面出击,炮声隆隆,坦克疾进,迅速突破伊朗边境防线,向纵深推进。伊朗突遭袭击,混乱不堪,全国大乱,只好全面撤退。伊拉克乘胜夺取了伊朗重要的产油区胡齐斯坦省。萨达姆的“趁火打劫”计初期果然成绩“辉煌”!
然而,外敌的入侵,虽然给内政焦头烂额的伊朗火上加油,使其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民族矛盾的上升,也由此为霍梅尼团结国内一切政治力量、缓和国内各种尖锐矛盾带来机遇。
霍梅尼果断地号召人民对萨达姆进行“圣战”。在他的鼓励下,伊朗伊斯兰革命中蕴藏的宗教狂热被激发出来了,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伊朗人奔赴前线,抵抗伊拉克入侵。
1981年6月—12月,伊朗人发动了一连串的反攻,采用人海战术,以密集型步兵阵势,向伊拉克部队猛冲猛打。伊朗军队的爱国热情和宗教狂热,加上人口是伊拉克的3倍,兵源充足,攻势持续不断。
而这时,作为伊拉克军队统帅的萨达姆却犯了重大的战略和战术错误:一是既不夺取城市,又不大规模挺进,而是采取包围城市的办法,以为靠远距离的炮击和空袭即可迫使对方就范。二是没有把占绝对优势的机械化部队用来对付伊朗的防御阵地,而是把相当尖端的苏式坦克埋入沙中,伪装起来,用以远射和防卫。
再加上伊拉克军队攻入伊朗纵深后,兵力分散在两国间13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难以阻止伊朗重兵的反复冲击,终于垮下阵来。大批军人被俘,大量装备落入敌手。
1982年7月,伊朗人发动了“斋月行动”的进攻,几十万年轻人高呼“真主伟大”的口号,潮水般涌入伊拉克境内,摧毁了伊拉克军队的防线,兵临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城下,切断了伊拉克的海上运输线。伊朗人由防御转入进攻,战争已转到伊拉克领土上。萨达姆被迫发出和平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