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第六计
声东击西

【原文】

敌志乱萃 ,不虞 ,坤下兑上之象 ,利其不自主而攻之

【注释】

①敌志乱萃:萃,野草丛生。全句意为:敌人神志慌乱,失去明确的主攻方向。

②不虞:虞,预料。不虞,意料不到。

③坤下兑上之象:《易经》萃卦下卦为坤,上卦为兑。此卦三阴聚于下,二阳聚于上,各依其类以相保,群阴虽处致用之地、高居最上之位,都为了保阳,所以萃卦六爻都说“无咎”。如果使这种群阴保阳的局面受到扰乱,就将祸乱丛集,有意料不到的困难与危险。

④利其不自主而攻之:不自主,即不能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和攻击目标,全句意为:敌人不能把握自己的前进方向,对我方有利,应乘机进攻、打击敌人。

【译文】

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实施事变和复杂局面,正如坤下兑上的萃卦受到扰乱一样,要利用敌人这种不能自主地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对敌人发起攻击。

【前人批语】

西汉,七国反 ,周亚夫坚壁不战 。吴兵奔壁之东南陬 ,亚夫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

汉末,朱隽 围黄巾于宛 。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东北 ,遂乘城虚而入。

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则自取败亡。险策也!

【批语注释】

①七国反:指西汉景帝时,即公元前154年,吴、楚、胶西、胶东、菑川、济南、赵七国联合叛乱。西汉初年,因统治力量达不到全国,便采取封同姓王分地统治的办法。后来,诸王力量逐渐扩大,形成割据。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削减诸王权势。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六国,借诛晁错为名,起兵叛乱,后来被周亚夫用武力讨平。

②周亚夫坚壁不战:周亚夫(?—前143):西汉名将周勃之子,沛(就是今天的江苏沛县)人。七国叛乱,奉命讨伐,坚毅果敢,三月而平息叛乱。因功升丞相职。坚壁不战,即固守寨堡不出战,等敌人粮尽力竭后,再举行反击。

③东南陬:东南角落。

④朱隽(?—195):字公伟,东汉会稽上虞(就是今浙江上虞)人。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朱隽同皇甫嵩筹前往颍川、汝南、陈国等地进行镇压,又围攻韩忠10万人于宛城,获大胜。

⑤宛:今河南南阳。

⑥掩东北:突然袭击东北角。

【批语译文】

西汉景帝时,吴、楚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寨堡,不向叛军出战。叛军攻打东南角,亚夫识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结果没有攻进。这是敌人的神志不乱,能够自有主张的结果。

西汉末年,朱隽包围了宛城(即今南阳)的黄巾军。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面对城内,吹响鼓角,进攻西南角,黄巾军立即集结到西南面进行抵抗,朱隽却亲自率领5000精兵,突然从东北面进行袭击,得以乘虚而攻入。

此是敌人神志慌乱,对战场形势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的结果。这样说来,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看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而定。敌人慌乱不能自主,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不上当,用此计,就可能自取灭亡。所以,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计策。

【计名由来】

声东击西计,出自杜佑(735—812)所著《通典》第一五三卷《兵六》一章:“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其实,《孙子兵法》早有“攻其不备”的思想。《淮南子·兵略训》更把“将欲西而示之以东”作为重要的“用兵之道”,《韩非子·说林上》也说:“今荆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戍东边,荆人辍行。”

本计的特点是:以假象造成敌人的错觉,采用灵活机动的军事行动,忽东忽西,不攻而攻,攻而不攻,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伪装攻击方向,出其不意,夺取胜利。

【智慧点评】

声东击西讲的是出奇制胜,其目的在于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然后再乘其不意,攻其不备。凡是干任何一件事,为了消除当前人为的阻力,减少本身的损失,一定要设法分散对方的力量,或松懈其意志,才可以乘虚而入,达到目的。

此计的用法很多,但有一个前提很重要,那就是本身的企图和行动要绝对秘密,这样才能时刻争取主动,否则就会处处被动,处处受牵制。

【古今案例】
司马懿声东击西,诸葛亮将计就计

蜀汉建兴七年(公元229年)四月,诸葛亮兵出祁山,分作三寨、专候魏军到来。闻知蜀军进犯,魏军统帅司马懿以张郃为先锋,戴凌为副将,率军10万前往祁山迎敌。大军到达祁山后,下寨于渭水之南,当即有前锋部将郭淮、孙孔入寨参见。

司马懿问道:“前线情况如何?你们已否与蜀军交锋?”郭、孙二人回答说:“蜀军刚到数日,尚未出战。”

司马懿说:“蜀军千里远道而来,利于速战,今不急于出战,其中必有阴谋。”

说罢,又问陇西各路有什么信息。郭淮回答说:“据派出的细作探听,陇西各郡守军都十分用心,日夜提防,并无意外情况,只有武都、阴平二处,尚未得到消息。”

司马懿听到郭、孙二将禀报的军情后,用心思索了一下,想出了一条计策,对着郭淮、孙礼说:“明日我亲自领兵出阵与诸葛亮交战,你二人可急从小路前往增援武都、阴平,并从背后掩袭蜀军,这样可使蜀军阵势自乱,我军再乘乱出击,可获全胜。”

郭、孙二人受计后,立即领5000人马从陇西小路,直奔武都、阴平,并将按计就势从蜀军背后发起奇袭。却未料二人领兵正行进间,忽然哨马来报,说是武都、阴平已先后被蜀将王平、姜维攻破,魏军就是郭、孙二将率领的魏兵前锋已离蜀军不远。

孙礼听到这一消息,心中顿时一阵疑惑慌乱,对着郭淮说:“蜀军既已攻破二城,为何尚陈兵城外?其中必定有诈,莫如赶快退兵!”

郭淮赞成孙礼的意见,正要下令退兵,忽听一声炮响,山背后闪出一支军马来,大旗上写着:“汉丞相诸葛亮。”旗门开处,诸葛亮端坐在一辆车上,左有关兴,右有张苞。郭、孙二人见此情景,不禁大惊失色。

只听见诸葛亮坐在车上大声笑道:“郭淮、孙礼休想逃走,司马懿搞声东击西计,怎能瞒得过我?他每日派人在正面阵前与我军交战,暗地里却叫你们袭击我军背后,妄图乱我大营,我只还他个将计就计,现在武都、阴平已被我军攻取,你二人还不早早投降?”

郭淮、孔礼听到这话更是十分慌张,却又听到背后喊杀连天,原来是王平、姜维又领一支蜀军杀到,与前面的关兴、张苞形成前后夹攻之势,一时间,魏兵大败,郭淮、孙礼也只得弃马爬山而走……

李太守“声东击西”破命案

北魏时,河东太守李崇,是一个最不信神鬼的人,有一天收到一件从扬州报来的人命案,却牵涉神鬼,案情荒诞。情况是这样:有两个充军扬州的逃犯,一个叫解庆宾,一个叫解思安,他们还是亲兄弟。

解庆宾告发当地人李盖和苏显甫,杀害其弟解思安。解庆宾从城外找回弟弟尸体,但相貌被毁,难以辨认。证人是一名巫婆,显灵后得知了凶手。李、苏经拷打已招认书供,上报定罪。

李太守接到案件,立刻传讯被告。李、苏二人大喊冤枉。经审讯得知:被告曾得罪二解兄弟。只是有一天他们路经城东山路时,碰见解思安慌忙走过。

当天回到城里,恰遇解庆宾为弟发丧。二人感到奇怪,近前看尸首,已腐蚀难认,不觉脱口而出:“刚才在城外还看见了解思安呢,怎么这会儿就死了呢?”

二人争论不休,以为白天见鬼了。第二天,解庆宾就病了,请来巫婆,跳神中自称冤魂附体,凶手是“李盖、苏显甫”……李崇已明白了几分,于是设了计谋……

不久传出消息,李、苏已定成死罪。解庆宾从州府出来后,总算放心了。有一天,来了两个北方州郡的差人找到解庆宾,盘问说:“不久前抓住一个逃跑的军犯叫解思安,你认不认识此人?”

解庆宾回答说:“我虽有个弟弟叫解思安,不久前已经死了,早已安葬,天下同姓名的很多,想必是二位弄错了吧。”

差人们站起来说:“他被抓住时,要我二人来此地找他哥哥。当时我们就有些不信,只是他苦苦哀求,不要送他去官府。说他家中富有,他兄长一定会拿重金赎他。今儿个看来,这人是冒名认亲,把我俩骗得好苦!回去后一定交官府治他重罪!”说罢就走。

解庆宾急忙拉住二人说:“二位留步,有话慢慢说。”差人说:“这个既然与你无关,还有什么话说?”

解沉吟了一会儿才说:“两位贵差既然是外地人,我不妨实说,我兄弟其实没死,流亡在外。二位既然碰到,还望高抬贵手,本人一定重金相谢!绝不食言。”

差人说:“这还差不多,好说好说。这样吧,咱们一块儿去,当着你兄弟面,咱们一手交钱,一手放人。你看怎样?”

解庆宾想,这样最好,免得上当白扔钱。于是拿了银子同差人一块儿上路。

一行人刚走到大街上,迎面碰上本地衙役直奔解庆宾说:“正找你,我们老爷传你问话,马上去!”

解庆宾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北方的差人说先在路边的茶馆等他。解庆宾急忙谢了,跟着衙役匆匆而去。进了大堂,坐在正中的却是河东太守李崇。

他猛击惊堂木喝道:“大胆解庆宾,本官已查实,你放走解思安,又诬陷李盖、苏显甫,快从实招来!”

解庆宾还在辩解。这时李崇传出刚才那两个“北方差人”,解庆宾一见,魂飞魄散,一头趴在地上连连说:“小人服罪,小人服罪。”

其实,李盖、苏显甫“定成死罪”和自称是北方的差人都是李崇设下的计谋而已。至此,真相大白。

李自成佯渡破敌

崇祯十四年(1641年)5月,崇祯皇帝任命前兵部尚书傅宗龙为兵部侍郎兼陕西三区总督,率领陕西、四川、河南三省的明军,会同保定总督杨文岳一道围剿李自成。9月4日,傅宗龙率领总兵贺人龙、李国奇所部两万人马,杨文岳率领总兵虎大威所部两万人马,在河南新蔡会合,5日渡过洪河,往北直逼项城。

当时李自成正带领义军在洪河上游,准备渡河往西攻汝宁。探马报告了明军的动向后,李自成决定来个声东击西,迷惑明军。他将精锐部队都埋伏在孟家庄附近的树林中,同时继续修架浮桥,让一部分人马假装渡河,以便引诱敌人。

当天晚上,傅宗龙、杨文岳率军进至龙口,他们认为义军往西向汝宁方向行进实为怯战,不敢同明军交锋,便企图进行截击。

6日,明军得知起义军正在渡洪河,就急行军30里,中午赶到孟家庄附近。因为是急行军,所以在孟家庄驻扎后,明军士兵纷纷解鞍卸甲,就地休息;一部分明军干脆到附近村庄掳掠一番。

埋伏在树林中的起义军见明军毫无防备,便突然杀出,如猛虎般扑了过来。明军惊慌失措,十分狼狈地逃往沈丘。贺人龙、杨文岳连忙在火烧店稳住阵脚,用大炮轰击义军,企图据守顽抗。杨文岳见势不妙,在部下的挟持下突围到了项城。而傅宗龙则被义军团团围住。

傅宗龙派人突围出去命令贺人龙、李国奇回师增援,但二人慑于义军的攻势,不敢靠拢。傅宗龙眼见得快要粮尽援绝,只好率6000残部突围。义军穷追不舍,在项城附近全歼了明军。

拿破仑巧计占埃及

1798年5月,拿破仑出征埃及,企图进一步攻取印度,夺取这颗英国王冠上的明珠。他出兵之前,担心在地中海会遭到英国舰队的截击,就利用种种手段,散布假情报,说法国地中海舰队将进入大西洋,在爱尔兰登陆。两年前,确有一支法国舰队企图开赴爱尔兰,令英国人震惊。

这次,英国海军舰队指挥官纳尔逊害怕拿破仑真的会窜到他们的后院,急忙把舰队调集于直布罗陀,准备截击通过海峡的法国舰队。这时,拿破仑乘机从土伦军港出发,开赴埃及。纳尔逊发现中计,马上扬帆直追,可惜他操之过急,竟然跑到法国舰队前头去了。

当他赶到亚历山大港时,一艘法国军舰的影子也没见。纳尔逊估计拿破仑可能要先去君士坦丁堡,便又向那里扑去,却料不到,他前脚走,法国舰队后脚就赶到亚历山大,并顺利登陆,进占埃及。拿破仑声东击西,利用敌方的错觉,取得了进占埃及的成功。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