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协约国秘商作战计划

1915年冬天的欧洲大陆,与以往一样,依然是寒风刺骨,寒冷异常。人们在期盼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却已没有了往年的快乐,因为他们不得不呼吸着从战场上飘来的血腥的气息。

自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经过一年多战火的洗礼,欧洲大地早已是满目苍痍,大片大片的土地、田野、森林被毁,交通枢纽、城市设施、城镇、乡村遭到轰炸破坏,无数的军人倒在了炮火和枪口之下,无数的家庭把自己最优秀、最健壮的孩子送上了前线,但是却遥遥没有归期,有的只是一张张冰冷的死亡通知书和亲人们的眼泪。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创伤将永远无法愈合,人们渴望着可恶的战争早日结束。

大战进行到1915年,法国东北部10个省先后沦为战场或被德军占领,使法国工业,尤其是钢铁、化工、纺织业受到沉重的打击,几乎全部铁矿和百分之八十的煤矿落到德军的手中。许多钢铁厂、化工厂、纺织厂也被德军占领。要拆迁或重建工厂又遇到资金、原料和交通的种种困难,一时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

战争需要庞大的军事费用,致使法国的财政状况也陷入困境,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甚至连结算兑现也不可能。为此,政府采取紧急措施,宣布钞票停止兑现,暂时渡过了“挤兑”的难关,但大战期间财政状况的恶化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由于法国东北部大部分领土被德军占领,民众的抵抗情绪越发高涨,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手持着国旗、标语,还有一些人手举着遇难者亲人的照片,参加抗战游行。

在庞大的游行队伍中,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年幼的孩童,他们都在跟着大声的呼喊着:

“把德国人赶出去!”“誓与敌人血战到底!”“把德国人赶出我们的家园!”“法兰西万岁!”……

人们斗志昂扬的呼声此起彼伏,响彻天地。肃清法国领土上入侵敌人的声音,在人们的心中越来越强烈,每个法国公民都坚定了打击敌军的决心。

“收复国土,为祖国而战”的号角,吹响了法国青壮年男子的报国之心。人们踊跃地到各个兵役站报名,就连在和平年代的逃兵也主动回归到曾经归属的部队,准备参战。

从1915年到1916年初,东线是主要战线。法英盟军为了配合和支援东线俄国的进攻,在1915年春季,连续在香贝尼、阿杜瓦、伊普雷等地区发动三次攻势,企图突破德军的防御阵地,将德军从西线的东部赶出去。但是,由于德军的防线非常坚固,所以没有取得战略性进展。在春季攻势中,法军就死伤了25万多兵力,但却收效甚微。1915年秋季时,英法盟军又展开了新的攻势,企图突破德军的阵地。在对战中,双方使用了化学武器和燃烧炮弹,但都没有在战局中取得绝对的优势。从1915年11月开始,西线战场又成对峙局面。

战争的持续与扩大,打破了法国关于短期作战的幻想,暴露了经济实力的不足。经过一年多的兵力消耗,法国此时又面临着人力匮乏的境地。

从拿破仑时代起,强制服兵役对战争的增加是负有责任的。当时即使是最残酷的战争,最终也仅以几千人的死亡而告终。在19世纪中叶的一段时期里,法国兴起了花钱免服兵役制,俄国和新建立的意大利也采用了这种制度。但是,法国在色当战役中失败后,法国废除了这一对富人有利的制度。色当战役的结果是普鲁士军队俘虏了法皇拿破仑三世及其麾下的军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直接受到征兵影响的就是那些身强力壮的来自农村的男子,农村几百万青年参军,造成了劳动力的奇缺,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许多家庭也因此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

英国为满足其扩大陆军的需要,于1916年1月,英国下院通过《兵役法》。这部法的出台在英国并不受欢迎,即使在政府内部也有不同的意见,时任首相阿斯奎斯甚至拒绝对其表示个人意见。下院之所以能通过,主要靠下议院议员劳埃德·乔治钢铁般的意志推动的。劳合·乔治是英国自由党领袖。1890年当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1911年任财政大臣期间提出国民保险法,被公认为英国福利国家的先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等职。

这部《兵役法》在英国第一次引入强迫征募士兵,保证数百万新兵能参加英国远征军,借以克服入伍人数下降的趋势。这是一个对这次战争以及对英国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决策,从而也意味着作为世界大国的英国长期拥有的优势开始滑落。

而此时的爱尔兰,骚乱已经接近于暴动。德国特工处为了尽可能的将大量的英军注意力从前线转移,便与新芬党取得了联系。新芬党是爱尔兰独立主义运动党,曾一直为爱尔兰从英国获得完全的独立而进行坚决的斗争。于是他们之间很快达成一致,并派出汽船“奥德”号,伪装成挪威货船运送武器,其中包括2万支步枪。英国战舰“布鲁贝尔”号将“奥德”号在爱尔兰南岸将此船截获,并将其击沉。

英军对押送军火的人进行了审问,其中一个人招供了他们所承担的任务,从而暴露了德国和新芬党之间的密谋计划。但是,这并没有阻止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行动,他们一直策划要利用英军参战这一有利时机进行武装暴动。

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是罗杰·凯斯门特爵士,因他为英国外交服务,而被封为男爵。凯斯门特秘密组织了对德国的访问,目的就是想从德国集中营关押的犯人中,组建一支爱尔兰部队。凯斯门特本想着会有3000人报名参加,可实际上报名的不到50人。联系到这些爱尔兰俘虏对德国人的憎恨,远远超过对英国人的憎恨,因为他们与英国人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在心理上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看到这种情况后,德国军事指挥官认为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只不过是虚张声势而已,对战争起不到什么作用,随之便果断放弃了与新芬党的合作。

协约国的成员之一俄国,虽然它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但是伤亡也非常的惨重。由于俄国地域辽阔,铁路系统又不够发达,致使对战争来说,不利的条件进一步增加了。俄国想要开通海上航线,但却遭到了冰块或敌人巡逻艇的封锁,前线常常缺乏火炮和机枪的及时补充,很多士兵甚至在作战是没有步枪,有些人的武装往往只有缚在一根棒上的刺刀而已。

1915年,英国历史家伯纳德·佩尔斯在访问俄国前线时,一位俄国士兵一脸忧愁地对他说:“先生,你知道,我们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没有别的武器。”

旁边的一个士兵愤愤地补充说:“先生,这不是战争,这是屠杀!”

面对士兵们正在遭遇的危险处境,作为历史学家的佩尔斯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无力阻止和改变这场血腥的战争。诸多的不利因素,使俄国迫切希望有时间进行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补充,否则战斗很难再接着打下去了。

协约国在1915年各条战线上的失利,使法国总司令霞飞认识到:协约国最大的失败在于缺乏协调一致性。于是,在1915年12月6日,霞飞凭借其崇高的威望,召集法国、英国、俄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比利时,甚至日本的代表,在法国巴黎东北方向的郊区小镇尚蒂伊首次举行联席会议,共同商讨1916年的战略行动计划。

为保证会议的严密性和安全性,在会议期间,尚蒂伊小镇加强了警戒,大街上遍布着持枪站岗的士兵。尽管天气寒冷,但是士兵们神色严峻,目光锐利,不停地扫视着小镇及周边地区的一切可疑动向。小镇上的居民们也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他们期盼着这次协约国会议能给法国人民以及其他欧洲人民带有一线生机。

尚蒂伊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有大片的树林,美丽的湖泊,以及童话般的城堡。这些城堡是由16世纪和19世纪的法国养马大亨欧马公爵家族陆续建造、修复和完善的。城堡曾在法国大革命时被摧毁,到1875年才逐渐被恢复重建。此时虽正值冬季,但小镇仍然充满着一种神秘的氛围,虽然其间掺杂着战争时期特有的紧张气氛。

12月6日,协约国的代表们分别通过秘密的路线和途径抵达尚蒂伊。在地处尚蒂伊的豪华河岸城堡的法军总部里,霞飞主持协约国军事首脑会议。

霞飞,1852年1月12日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省里沃萨尔特的一个皮匠家庭。少时的霞飞聪颖好学。1869年,17岁的霞飞以第14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额奖学金,从而得以进入巴黎的“综合工科学校”学习。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霞飞应征入伍,以工兵少尉的身份在巴黎的一个要塞中服役。战争结束后,霞飞回到综合工科学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加入工兵。1885年,因妻子的不幸逝世,霞飞随即要求调往海外,先后参加了台湾(中法战争)和越南的战役。1888年,霞飞返回法国,先在一个铁道兵团中工作,后调往枫丹白露的炮兵学校中担任教官。

霞飞引起法军上层的关注是在1892年。当时,霞飞奉命在塞内加尔兴建铁路,并负责指挥一支纵队,准备作为布尼尔上校的增援部队。不久,布尼尔上校率领的部队受到塞内加尔的陶里格人的突袭,兵力被冲散。

霞飞在得到消息后,马上带领着部队赶上布尼尔的残部。面对兵力涣散的境况,霞飞自告奋勇,接替了布尼尔部队所担负的任务。随后,霞飞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向叛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随即占领了亭布克托,一举平定了陶里格人的叛乱。

因作战有功,霞飞被晋升为中校。回国后,霞飞被调往马达加斯加,奉加利安尼将军的命令,负责对狄牙哥苏里兹的海军基地建筑要塞。加利安尼是位在殖民地功勋卓著的将军。1900年霞飞回国,升任准将,并出任国防部工兵署署长,后升任师长和军长。1910年,霞飞以后勤司令的身份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1911年,法、德两国为争夺摩洛哥的利益而剑拔弩张,新上任的法国陆军部长梅西米便将政治上属于温和派的霞飞提拔上来,任命他为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

本来,在物色可以接替米歇尔出任未来总司令的人选上,梅西米首先选中的是老成持重、功勋卓著的老将军加利埃尼。加利埃尼,1849年4月24日生于上法国加龙省的圣比特。

曾就读于著名的圣西尔军校。他是马达加斯加的征服者。1896年8月6,在马达加斯加任总督的加利埃尼废黜了女王拉那瓦罗娜二世的君主制并建立了军政府,平定了沿梅里纳河的的武装暴动。1894年晋升为中将,1897年至1905年平定了该岛,并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治,发展该地经济,并改善了交通运输。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加利埃尼任巴黎城防司令,是巴黎的拯救者。加利埃尼最著名的一仗是马恩河会战,他最早发现德第一集团军向东转向,随即抓住时机命令法军的第六集团军攻击其侧翼。同时调用了6000多辆城市出租车来运兵,加强了法军在马恩河的作战力量。马恩河会战是一次干净漂亮的战略性胜利,它导致了施利芬计划的彻底破产。1915年10月,加利埃尼在布里昂内阁担任陆军部长。在任期内,他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

但是,在担任法军总司令这个问题上,瘦弱的、带着小眼镜、蓄着漂亮的浓密胡子的老将军却辞谢了这一重任。

加利埃尼对梅西米说:“很抱歉,将军先生,我不能接受这一职务。我已经出力把米歇尔将军撵下了台,如果让我取而代之,恐怕会成为他人的话柄。况且,我已经62岁了,还有两年我就要退休了,没有几年好干的了。再者,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任命一个‘殖民地’将军,会招来法国本土陆军的反感的。”

“可是,……”梅西米还想说些什么。“没有什么可是”,加利埃尼打断了梅西米的话,说道:“这是一个‘纽扣问题’”。说着,他拍了拍自己的军徽。见加利埃尼将军意志坚决,于是梅西米便又找到了波将军。波将军是亲身经历过1870年普法战争的独臂老将。波将军虽然同意接受任命,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那就是凡是担任较高级指挥职务的将军都要由他来提名。可是大家都知道,他的观点是趋于反动的。

处于这样尴尬的境地,是让梅西米始料不及的。如果就此僵持下去,刚刚平静下来的右派军队和共和主义的国民之间的长期不和,就有被重新挑起来的危险。于是,梅西米只得再向老将军加利埃尼请教对策。于是,加利埃尼就推荐了他从前在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个部下,也就是霞飞。

加利埃尼对梅西米说:“霞飞为人处事比较冷静,而且有条不紊。此人头脑清晰,做事准确不误。”梅西米一听加利埃尼对霞飞作出了如此高的评价,认为老将军推荐的人一定不会错的,于是他欣然接受了加利埃尼的建议,将法军总参谋长这一重任托付给了时年59岁的霞飞将军。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霞飞被任命为法军总司令。

此时此刻,在尚蒂伊的河岸城堡的法军总部的会议厅里,身材魁梧,大腹便便,穿着宽肥的军服的霞飞将军,正在对各国的军事代表们侃侃而谈。

在全面分析了东线和西线的局势之后,霞飞对在座的代表们说:“诸位,我认为,实力是行动的基础。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在技术兵器生产和人力资源动员方面已向前迈了一大步。”在座的代表有的表示赞同地点点头。

霞飞乐观地估计说:“目前,我们的重炮和机枪生产已与德国持平,而且很快就会超过德国;在兵员方面,我们各国的兵力总数将达到1800万人,而德奥最多能达到900万人。”

霞飞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英军、法军总参谋部的人员认为协约国的兵力实际优势比统计数字还要大。不断有情报说,德军浪费兵力的速度惊人,无法持续,很快就会枯竭。而事实上,德军比英军、法军更仔细地节省兵力,其伤亡人数在1915年仅是协约国伤亡人数的一半。

当然,霞飞和黑格作为各自国家军队的司令官,他们非常喜欢听参谋人员的美好愿望,确定1916年的任务就是找到最好的方式用兵力优势,打败敌人。其作战目标非常明确:继续进攻,消灭德国人,直到德军无法进行防御为止。

在稍稍停顿了一下后,霞飞继续说道:“因此,我认为,我们明年的战略方针是,由俄国和意大利首先在东线和南线发动攻势,在战略上牵制住德奥军队。随后,英军和法军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攻势,一举歼灭西线的德军,彻底改变战局。对于上述作战方针,不知在座的诸位有什么异议吗?”霞飞的话音刚落,各国的代表们便开始了讨论。基于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反对,会场上出现了激烈的讨论场面。

霞飞之所以将1916年的战略方针确定为主动进攻,是因为意大利的加入增加了协约国的军事力量。早在1914年7月的危机中,德国和奥匈帝国虽然与意大利有形式上的同盟关系,但对意大利没有给予足够的信任,意大利实际上被排除在外。时任意大利的外交部长的狄·圣朱利亚诺对此却毫不介意,因为他根本就不想让意大利卷入战争,他认为奥地利对塞尔维亚的态度好战而且具有煽动性,并指责德国和奥地利不与意大利协商,是违背同盟条款的。圣朱利亚诺还说,德国和奥地利的行为使意大利摆脱了参战的义务。

1914年10月,圣朱利亚逝世,意大利总理安东尼奥·萨兰德拉兼任外交部长。萨兰德拉认为,意大利是可以从中立中谋取报偿的,应该把“中立”当作一件可出售的财产,谁给的价高就卖给谁。于是他对外宣称意大利有100万立刻可以上战场的军队。如此以来,便引来了分属不同阵营的国家的激烈竞价。协约国和同盟国都认为意大利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胜出。

对于意大利的要价,英国显得比较放松,因为所有能给予意大利的领土,包括海港城市的里雅斯特、阿尔卑斯山南面的大片土地、爱琴海上的岛屿、巴尔干的部分土地、某些亚洲土地、某些非洲土地,都可以在战争结束后,从奥匈帝国的领土或者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切割下来。最不积极的是俄国人,因为他们有自信心能打败奥地利,俄国人不愿承诺给予意大利任何本该属于自己的战利品,他们希望战后主宰巴尔干地区及其东面的广大地区。

在同盟国方面,意大利想要的土地,也正是奥地利所梦寐以求的。而德国只希望意大利保持中立,但德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大出血。首相贝特曼·霍尔威格甚至建议把西里西亚的一部分划分给奥匈帝国,借以诱导奥匈帝国向意大利妥协。但是这个提议后来就不了了之了,因为西里西亚是腓徳烈大帝所有劫掠中最重要的战利品。1742年,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在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中取胜,从奥地利获得了西里西亚的大部分。这些地区后来组成了普鲁士的西里西亚省。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1915年4月,由于英、法承诺在战后分其阜姆和达尔马西亚,于是意大利便投向了协约国一方。4月26日,意大利与英、法、俄等国在伦敦签订密约,并决定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换取战后得到亚得里亚海沿岸和阿尔卑斯山水文线意大利一侧的所有领土,包括阜姆主权的承诺。阜姆,即“里耶卡”,在克罗地亚的西部,西北临亚得里亚海科瓦内尔湾北岸,面积44平方公里。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就在此设有居民点。1867年前由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统治,1867年2月起为奥匈帝国的属地。在得到协约国的承诺后,意大利随即在5月23日向奥匈帝国宣战。意大利的加入,让协约国感到底气足了,于是霞飞才有了1916年将被动防御改成主动进攻的战略计划。

对于霞飞提出的作战计划,参加会议的将军们一致同意针对德国的战略,他们认为德国已经虚弱到致命的程度,一次联合攻击就能彻底击败德国,所有交战国在每个战场都发动进攻。他们还同意在1916年夏天之前不发动这次宏大的战役,因为匆忙开战取得不了想要的结果,协约国需要用半年的时间聚集具有决定性优势的大炮和弹药。而且在这段时间里,英国可以培训新兵,俄国也能恢复元气。

经过反复讨论后,各国代表原则上同意了霞飞将军提出的作战方针,但对何时发起进攻未达成一致意见。

12月9日,也就是会议的最后一天,代表们商定1916年的3月在尚蒂伊再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以确定各国发起进攻的具体时间。

12月底,霞飞和英国的黑格将军再一次会面,共同商定西线进攻计划。霞飞想把战场放在法国,阵地跨过索姆河。黑格则希望把战场放在比利时,这样能夺回靠海的港口,因为这些港口极具有战略价值。虽然霞飞的索姆河计划没有什么大的战略意义,只是逼退德军的防御线。但是黑格最终同意了霞飞的计划,因为霞飞打算完成计划的大部分工作,40个法国师将参与战斗,而英国只提供25个师。两国军队加起来65个师的进攻,德国人应该是难以阻挡的。因为他们还考虑到有俄国人同时将在东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还有意大利也将攻击奥地利。

就在霞飞和黑格忙着修改进攻计划的时候,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场即将爆发的极其残酷血腥的战争,正在德国统帅部悄然酝酿着。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