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圣诞节的到来,并没有给欧洲人民带来太多的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战争就像一场挥之不去的噩梦,在人们的头脑中不断的扩散漫延。
在圣诞节期间,法尔根汉大费苦心地起草了一份致德皇威廉二世的备忘录。在这份备忘录中,法尔根汉详细分析了东、西线的战场局势:在萨洛尼卡,苏伊士运河和美索不达米亚取得了胜利,只有这些胜利才能加强已经在地中海沿岸各国和伊斯兰世界出现的信心,使它们认为英国并不是无懈可击的,这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就像鼓吹作一次亚历山大向印度或埃及的进军,或者像鼓吹在萨洛尼卡发动一场压倒性打击的人士所希望的那样。……
对于继续攻击俄国的计划,法尔根汉充满了抵制的情绪,他说:根据各方面的报告,“巨人帝国”的国内困难正在迅猛增多。即使我们或许无法预见一场大规模的革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俄国的内部麻烦将迫使它在较短的时期内屈服。……除非我们再次准备将不相称的重担加于我们的部队,而这是我们储备状况所不允许的。鉴于天气和地面状况,我们想在4月份以前在东方进行一次旨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攻势是不可能的。乌克兰的富饶国土是可以考虑的唯一目标。通往该地区的交通工具肯定不足。可以假定,我们应该要么得到罗马尼亚的忠诚,要么决心将它打败;不过两者暂时都不切实际。直捣彼得堡,如果这一行动获得成功,那里有上百万居民,我们还不得不用自己捉襟见肘的储备养活他们,所以此举也不是最后胜利。向莫斯科进军将把我们不知带往何方。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完成任何上述任务。由于所有这些理由,作为我们反攻的目标,俄国必须排除在考虑范围之外。……
法尔根汉随后进一步分析的西线战场:在佛兰德,远至洛雷特山脊,由于地面状况任何纵深军事行动在仲春以前都不可能施展。在该山以南,当地指挥官认为大约需要30个师的兵力,而北部的进攻也需要相同数量的部队。但是我们不可能将如此数量的兵力集结于我们战线的一个点上。……此外,从我们的敌人大规模进攻的失败中应该得出的教训是,绝不可模仿他们的战争方法。大规模突破的进攻,即使拥有高度集中的兵力和物资装备,面对装备精良、士气旺盛,且人数并不处于严重劣势的敌人,也绝不能认为已有了成功的指望。防御者通常都能成功地弥合缺口,如果他决定主动撤退,就能轻而易举地办到,想阻止其撤退几乎不可能。企图阻止而形成的突出部,大量暴露在侧面火力的射程之内,有成为屠场的危险。指挥与供应受敌包围的我军大量部队,在技术上困难极大,实际上达到不可克服的地步。
我们必须同样反对以较不充分的手段进攻英军战区的任何企图,只有在进攻可达到合理程度的目标时,我们才赞成采取这种行动。但当前没有这种目标;我们必须至少把英军完全赶出大陆并迫使法军退到索姆河后面,如果达不到这一起码目标,则进攻将是无意义的。……在分析法国战局方面,法尔根汉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法国的紧张局面快要到了爆炸点。……我们进攻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是在西线,法军防线的后方有几处法军总参谋部不得不投入所有兵力死守的目标。如果法军死守,他们一定会顽强抵抗,因为不存在自动撤退的问题。……如果他们不进行死守,我们达到了目标,将对法国人的士气产生极大的影响。……
经过一系列的战势分析后,法尔根汉最终揭示了自己的意图:我要讲的目标就是贝尔福和凡尔登。上述考虑适用于这两个目标,不过必须将凡尔登置于优先地位。法国在那里的战线距德国的铁路交通线不到12英里。因此,凡尔登是法国人企图用相对小的军事代价,造成德国在法国和比利时的整个防线无法防守的最强有力的支撑点。在圣诞节,我决定实施由这一分析过程形成的战略观点。
在这份备忘录中,法尔根汉明确提出了以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攻击的战略目标。他要调集德军可以参战的全部力量,攻击凡尔登这座由森林覆盖的群山和永久性防御工事构成的坚固的要塞堡垒。
凡尔登是法国东北部的一座省属城镇,位于马斯河畔,北纬49°10′,东经5°23′。要塞地处丘陵环绕的谷地。西距巴黎225公里,东距梅斯58公里,扼洛林高原西出巴黎盆地的通道,有“巴黎钥匙”之称。
凡尔登城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镇。马斯河由南向北流经凡尔登城,把城区与丘陵山地分割为东西两部分。在凡尔登城的周围,多为海拔400米以下的丘陵和森林地带,地势略显南高北低。在丘陵和山岭上,密布着一片片杉木林。在丘陵的顶部,可清楚地看到一个个耸立的炮垒。马斯丘陵呈西北至东北走向,半环于凡尔登城的北、东北和东面。凡尔登城就坐落在这片丘陵山地与马斯河谷的交汇处。在城区内,一条南北铁路穿城而过,向北可达色当、梅济耶尔,向南可达圣米耶尔;另一条铁路由东至西穿过城区,向东可达德国的梅斯,向西可达孔夫朗。
凡尔登的特殊性还在于,它是法国的一座历史名城,能够深深牵动法国人的感情。早在两千多年前,凯撒就征服了高卢,凡尔登为高卢的城堡。罗马人很熟悉这个地方,因为凡尔登是军事要地,罗马人当年称之为“坚实的堡垒”。罗马人将凡尔登当作帝国发展道路上的军事中心。从这个中心出发,罗马人去征服未被征服的部落,当野蛮游牧部落来抢劫时,凡尔登也是避难所。在古代,凡尔登就是连接莱茵兰、法国中部、巴黎(河中的两个小岛)的关联点。从4世纪起,凡尔登成为主教府邸所在地。
843年,查理大帝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订立瓜分查理曼帝国的《凡尔登条约》。按照这个条约,法兰克帝国分裂为三个帝国。西面的叫西法兰克,几个世纪后演化成法国。东面的部分就是德国,后逐渐地分裂为众多的小国。这两者之间是一个地形狭长的条状帝国,叫洛泰尔尼亚(洛林的词源),分给不走运的孙子洛泰尔。它从今天的荷兰的南部开始,经过古老的王国阿尔萨亚,即后来的阿尔萨斯,一直到罗马。它变成其它两个帝国交战的战场,因此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凡尔登属于西面的王国。923年,法国变得虚弱,神圣罗马帝国夺取了凡尔登。德国拥有凡尔登及其附近的阿尔萨斯、洛林足有600年的时间,文化归属问题应该能够确定。但是,到16世纪的时,国家间的实力发生了重大改变,法国变成了一个以巴黎为中心的集权国家,而且越来越强大。而此时的神圣罗马帝国却变得支离破碎,难以自保。于是,法国的亨利二世就轻而易举地占有了凡尔登。到17世纪,路易十四的重臣红衣主教黎塞留带领法国人夺取了阿尔萨斯、洛林,将法国的国境线向东推至莱茵河。黎塞留,法国的宰相,枢机主教,政治家。1585年9月9日生于巴黎贵族家庭,1642年12月4日卒于巴黎。黎塞留被后人称为法国历史上最伟大、最具谋略,也最无情的政治家。
在太阳之王路易十四的麾下,有一个人称世上最伟大的军事工程师,名叫塞巴斯蒂安·勒普雷斯特雷·德·沃邦。沃邦生于法国中部圣莱热-德富日雷的一个小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失去了父母。1651年,18岁参军,1655年任王室工程师。直到垂暮之年,沃邦仍在军中服役。他虽没有在战场上直接指挥过一个军去作战,但是却以其军事筑城方面的天才帮助打了许多胜仗。1673年,法军围攻荷兰马斯特里赫特要塞时,首次采用沃邦发明的平行攻城法,在敌要塞周边挖掘平行或同心堑壕和伸向要塞的蛇形交通壕,掩护步兵接近要塞护墙,用炮火或炸药打开突破口,迅速攻克当时被认为牢不可破的要塞。
1676年,沃邦获准将衔。1678年任筑城总监,掌管全国的筑垒工程,巡视、检查并改进边境筑垒工事。由他设计建造的斯特拉斯堡要塞、兰道要塞和新布里萨克要塞,是当时欧洲最坚固的要塞。他根据前人经验,把筑城分为野战筑城和永备筑城,对欧洲筑城学的发展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1688年,法军围攻莱茵河畔菲利普斯堡时,采用他发明的跳弹射击法杀伤隐蔽之敌。
杜邦还发明了插座式刺刀。刺刀插座是由一个袖式装置保证刀片在枪口滑动,而且由接线片和一个插口保证其安全性。插座式刺刀只是沃邦的一个保守的设计,它的出现只是作为一个防御性武器,在实际战斗中反而成为了一个障碍。其目的只是当步兵方阵在装填火药的时候赶走进攻者。战斗中也经常发生上刺刀冲锋的场面,但很少是充满血腥的刺刀搏斗。相对应的,士兵们会在最后的阵地遭到猛烈的火力打击并功亏一篑的情况下接到命令。当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时候,冲锋的目标要么投降,要么就逃跑,否则前沿的部队就会被炮火打得粉碎。刺刀,通过另外一种重要的方式来表现出了它对这个系统的贡献,它使得步兵的能力平均化了。沃邦是一个天才的武器专家,他在手榴弹与炸药包的使用和后勤供应等方面均有不小的成就。1701年,沃邦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3年晋升元帅。有《论要塞的攻击和防御》《筑城论文集》和《围城论》等著作留传于世。
除了设计建造要塞,沃邦还指挥过对53座要塞的围攻战,并建立起近代第一支工程兵部队。沃邦的攻城战有些离奇。他每逢指挥攻城的时候,都携带着庞大的“参观团”。参观团的“团长”就是路易十四。自从沃邦于1673年攻下马斯垂克要塞之后,每逢沃邦攻城作战,路易十四都要亲自督师,而且还要带着大批的宫廷人士,包括贵族及其眷属、仆从、女裁缝师、理发师,以及主办膳食的人员等等,他们都被允许到军中观战。
“参观团”在军队的营地旁,另建一个营地,过着奢侈的生活。女宾们一个个打扮的花枝招展,彩色帐蓬、大臣和贵族的天鹅绒、丝绸锦缎,把战场的一角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热闹的集市。当攻城开始时,观赏团就在事先选定的高地上欣赏,雄心勃勃地看着沃邦元帅指挥着士兵们在泥土之中像蜘蛛吐丝织网一样,在要塞的四周构筑着平行壕及曲曲弯弯的通道。每天都有人骑马飞驰而来,向路易十四他们报告战况,“集市”中的人们于是即将到来的战果打赌,玩得不亦乐乎。当守军放下武器时,这些人还要前去参观战俘的行列,其盛况可谓怪诞至极。
沃邦一生共修建了33座新要塞,凡尔登要塞就是其中之一。他还改建了300多座旧要塞。沃邦在莱茵河西岸修建了一系列的堡垒,他把凡尔登当作北面的落脚点。凡尔登原来仅有一个堡垒,他建造了一个堡垒群,分布在道路崎岖的、林木茂盛的山峦间,凡尔登镇位于其中心。
凡尔登吸引着野心家们的目光,引发了许多残酷的战争。1792年,东欧的君主们与大革命后的法国开战,最终凡尔登落入普鲁士人的手里。很快,法国又将其夺了回来。但是,德国民族主义的主要目标就是要从拿破仑手中把凡尔登、阿尔萨斯、洛林夺回来。
在1870年爆发的普法战争中,凡尔登是法国东部所有堡垒中最后一个陷落的。德国按照停战协议将凡尔登归还给法国,但扣留下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主要部分,总共大约有5000平方英里大小的土地。从此,恢复这两块土地就是法国的梦想。直到1873年,凡尔登才被法国收复。
在法国人民的心目中,凡尔登要塞就是法国人民坚强和勇敢的象征。一位法国历史学家曾这样说:“它是骄傲地面对梅斯的伟大要塞,它的名字许多世纪来不停地萦绕在德国人的脑海中,它是法国最进步的城堡,是法国东部边境的主要堡垒,它的陷落将在整个欧洲产生反响,马恩河和伊瑟河的胜利将永远黯然失色。”这便是法尔根汉决定进攻凡尔登的思想基础。如果凡尔登失守,则意味着通往首都巴黎的大门就此打开,这将给国民的情感和士气带来极其沉重的打击,进而令法国不战自败。
凡尔登要塞依山而建,俯瞰马斯河的上游,居高临下,地势十分险要。作为法国的军事要塞,凡尔登筑有复杂而坚固的防御工事,是欧洲著名的要塞。
凡尔登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这里距德国的铁路运输中转站只有20公里,具有相当的威胁。它威胁着德属洛林,俯瞰着马斯河的上游,像一只突出的拳头,深入德国阵线。自一战爆发以来,由于德军炮火的不断轰炸,通往凡尔登的道路都已毁坏,只有一条路况很差的公路与后方相连,这对德军集中兵力攻击凡尔登极为有利。
鉴于这些诸多原因,法尔根汉才力主将凡尔登要塞作为新的攻击目标。他把这个作战计划的代号命名为“处决地”行动计划,其意图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法国人在此处流尽每一滴鲜血。
为确保德皇威廉二世同意这个作战计划,法尔根汉还建议派皇储威廉指挥第五集团军担任主要突击任务,并由皇储亲自检查德军的战役准备情况。此时,皇储率领的部队自马恩河之战以来,就已面向凡尔登地域了。当然,威廉二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拥有更大的声望,于是他在看完法尔根汉呈交的备忘录后,很快便同意了这个计划。法尔根汉的这一任命可谓一箭双雕,因为如果凡尔登一战能够最终取胜的话,皇储就会因此而更显威名,皇帝陛下脸上也会倍感光彩,进而就会对他提出的这项任命大为赞赏,自己的官运也会就此亨通发达了。但是,考虑到皇储年纪尚轻,军事指挥经验有限,于是老练谨慎的法尔根汉便将协助皇储指挥作战的重任赋予了时年80岁的冯·黑泽勒元帅。
皇储威廉此时只有三十多岁,长着一副狐狸面孔,身材瘦得像柳条似的,显得弱不禁风的样子。威廉1882年生于波茨坦,他是威廉二世与第一任妻子奥古斯滕堡公主奥古斯塔·维多莉亚的长子。幼年时的威廉接受了很好的教育。18岁时,他在波茨坦接受了军事教育。1914年8月,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威廉担任了德国第五集团军的总指挥,第五集团军也称“威廉皇储集团军”。在战斗中,皇储获得了一些指挥军队的经验。在阿登获得胜利后,威廉的声誉随之大增。此后,他一直指挥部队在西线作战。
一位美国观察员曾这样评价皇储,说他“智力平庸,不像他父亲。”威廉二世是德意志帝国第一代皇帝的孙子,母亲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所以威廉二世传承着两种令人敬畏,但又截然不同的传统。当他出生的时候,英国虽然当时不算民主国家,但却是一个相当自由化的社会,大部分政治权利归议会所有,英王逐渐变得有名无实。当威廉二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霍亨索伦家族缔造了普鲁士帝国,这是一个独裁政权,几乎所有的权力归皇帝所有。霍亨索伦家族是德意志的主要统治家族。其始祖布尔夏德一世约在11世纪受封为索伦伯爵,第四代索伦伯爵腓特烈三世是皇帝腓特烈一世和亨利六世的忠实家臣。12世纪末期,该家族在索伦前冠以“霍亨”字样,意为高贵,随之称为霍亨索伦家族。该家族是勃兰登堡、普鲁士及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家族。
此时,德国的皇储威廉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政治舞台上,他要为霍亨索伦家族赢得更高的荣誉。尽管德军高层有意培养他成为司令官,但他还是缺乏足够的实战锻炼。威廉曾在德军总参谋部工作过一年,因而他就认为自己在总参谋部的工作以及在参谋野外见习的经验,“已为统率大部队打下了理论基础。”显然,这种“自信”缺乏强有力的支撑点。
皇储在接到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的任命后,一时间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他认为自己创立辉煌战功的机会又来了!
但是,考虑到计划的保密性,法尔根汉并没有将备忘录的原文给皇储和其参谋长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看,而是给了他们一份看似一般性的行动命令,要求皇储指挥他的第五集团军“向凡尔登方向,进攻默兹地区”。
接到这个作战命令后,皇储并没有领会到法尔根汉这项命令的真实意图,他只是简单地认为他的任务就是攻占凡尔登。这让法尔根汉感到非常的头痛,因为如果凡尔登要塞在大规模炮火的猛攻下陷落了,那么他的“处决地”计划就难以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