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德重兵秘密集结凡尔登

1916年1月,西线战场在沉寂了数日之后,大战前的紧张气氛又开始漫延开来。

1月29日夜晚,巴黎城的灯火点点辉映,灿若繁星。就在这个看似与往常一样的夜晚,却因德军飞艇的不期而至,而让当晚的巴黎之夜充满了血腥之气。

德军首次动用飞艇袭击巴黎。当一艘艘巨大的具有优美线条的飞艇趁着夜色飞至巴黎上空的时候,人们都禁不住好奇地仰头观望着,大家被这个巨大的“怪物”吸引住了,不禁连连地赞叹道:“哦,这是什么东西?真是太大,太奇妙了!”

就在人们纷纷惊叹“怪物”的雄伟时,巨大的大马力航空发动机特有的“嗡嗡”声,推动着一艘艘飞艇划破天空的线条,由远及近了。还没等人们明白过来,一枚枚炸弹便无情地抛了下来,随着一声声“轰轰轰”的爆炸声,巴黎的一些街道、房屋、交通、城市设施等等便遭到的炸毁。

大街上的人们这才大梦初醒,尖叫着四处逃窜,有些人快速地跑到可以掩蔽的地方躲起来,而被吓得六神无主的人则不可避免地被炸伤,死伤者不计其数。

待天亮后,幸存下来的人们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只见一些建筑物已荡然无存,街道上到处可见尸体、瓦砾以及东倒西歪的水泥柱和钢筋混凝土的残垣断壁……一时间,巴黎人民处于巨大的恐慌之中。

这些执行突袭任务的飞艇是由德国的齐柏林公司制造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轻于空气的飞行器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当时,齐柏林公司建造的飞艇被认为是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一个奇迹。

在一战爆发后,德国陆军和海军都建立起了自己的飞艇舰队。德国海军通常使用齐柏林公司制造的铝制龙骨的飞艇,编号为L(德文飞艇,Luftschiff)开头。德国空军的飞艇则通常是由舒特-朗茨(Shutte-Lanz)公司制造的木制龙骨飞艇,编号为SL。SL型飞艇因为重量问题而没有被德国海军接受。一战爆发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飞机根本没有力量去阻止飞艇的袭击,能够在夜间作战的飞机几乎还没有诞生,而一般的飞机即便是发现了飞艇的踪影,也是无计可施。因为即使法国的飞机把齐柏林打成筛子眼儿,它们也能够勉强地支撑着飞回德国。当然,这需要冒着一些危险和麻烦。为了减少麻烦,所以德国人加大了气囊的容积,提高了它们的提升力。虽然飞艇被打满“小洞”实在是不怎么好,但是德国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引爆齐柏林飞艇气囊中的氢气。但是,很不幸的是,英国人不久就想出了攻克飞艇的这个要害,实施了反击。

在随后而至的1916年的夏天,英国人经过多年的研制,三种机枪子弹正式列装使用。其中的两种名字,分别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为“Pomeroy”和“Brock”,是高爆子弹。另外一种叫“白金汉”,是填充白磷的燃烧弹。这些子弹如果单独一种拿来向齐柏林射击,效果不会很明显,但是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就会变成了一种致命的武器。这些高爆子弹打穿飞艇的氢气气囊,让迅速冒出来的高纯度氢气与空气充分混合,然后再由燃烧弹将这一大团混合气体引爆,后果可想而知。飞艇一旦被这种混装的子弹击中,就难逃劫数了。当德国飞艇被击中后,熊熊燃烧的飞艇在夜晚足可以照亮整个天空,如同火炬一般,缓缓地向地面落去,场面甚为壮观。

在对巴黎实施轰炸的同时,德军的飞艇还对法国境内的铁路线进行了大面积的轰炸,在一条条的铁路线上,枕木狼藉,轨道扭曲,弹坑无数以及残破的火车站、指挥所,纵眼望去,惨不忍睹。德军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是法国处于混乱和瘫痪的状态,阻滞法军奔向凡尔登前线的步伐。

从1916年1月开始,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就开始组织人力物力,悄悄地结集精锐部队进驻作战区域。在德国境内,纵横交错的铁路交通枢纽体现出强大的功能和效率,一辆辆装满德军士兵和武器装备的火车在一条条铁路线上呼啸而过,车厢上装载的大炮、坦克等重武器都进行了精心伪装,用树枝和丝网等加以掩蔽,以防被法军从空中侦察到德军的战略变化。

法尔根汉还于1916年1月,将3个军转给皇储威廉指挥。

此前,皇储率领的第五集团军有17个师约20万人,火炮1204门、飞机168架。新调拨的部队在休养营地作短暂的休息后,勃兰登堡第三军就到达了。至此,第五集团军增加了4个军的力量。

法尔根汉进攻凡尔登的作战计划就是:用精锐部队和空前猛烈的炮火,对狭窄的战线进行猛烈的突击,在固定阵地的这块砧铁上不断地锤打法军。如果成功,向对方战线的左右延伸,作为纯粹的辅助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施“处决地”计划,法尔根汉还额外拨给皇储近2000门大炮,包括各种最新式的大炮和大批炮弹。此外,法尔根汉规定了确切的进攻正面宽度和规模,并对人数不多的第五集团军严格限制在可以进攻的范围内。

在战前,德军统帅部就对凡尔登的地形作过战术研究,他们认为,除非法军中心的撤退而使其左翼阵地遭到损害,否则坚固的阵地是很难攻破的。如果法军中心被突破到一定深度,那么两翼的守军也会自动撤退,或者进一步施压可轻易使法军撤退。德军统帅部的这些结论和决策,都及时告知了皇储和以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为首的第五集团军参谋部。皇储威廉虽然名义上拥有指挥权,但是关键性的决定是由陆军元帅冯·黑泽勒和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作出的。整个战役的战略部署,仍由德军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制订。

为了保证凡尔登战役达到预期的目的,法尔根汉还从西线战场抽调了装备最好的久经沙场的10个师6个军共27万人。到2月中旬,德军已有13个师部署在阿尔贡、香摈和洛林中间或周围的突出部。

根据法尔根汉的作战计划,进攻部队共6个军。孔桑武阿至奥恩之间为主要突击方向,由一个突击群负责突破。该突击群成梯次配置,由6个师组成,分别是第7、第18和第3军的两个师,其中预备队第7军的两个师的突击正面宽为8公里;第18军的两个师的突击正面宽为2公里;第3军的两个师的突击正面宽为4公里。担负主要突击的第一突击梯队的任务是攻占前两道野战阵地,向都蒙炮台和沃炮台方向突进。都蒙炮台和沃炮台是凡尔登要塞最重要的堡垒之一。辅助突击由左翼的第15军的两个师在6公里正面实施。钳制行动由预备队第6军在马斯河西岸(西段)实施。预备队第5军在主要突击方向和辅助突击方向之间实施进攻。为支援各部队的进攻,德军统帅部计划在夺取要塞的最后阶段投入施特兰茨集群,以3个预备队支援第五集团军从东面攻占凡尔登突击部和整个要塞地区。德军统帅部计划用重炮兵和特大威力炮兵摧毁法军的野战筑垒和永备筑垒后,快速攻击夺取凡尔登。为此,在主要的突击地段上,德军每公里突破正面的兵力、火力都占绝对的优势,其中步兵师比法军多3倍,火炮则比法军多了3倍以上。

除了调动大量的兵力,法尔根汉还下令从俄国前线、巴尔干半岛和克虏伯兵工厂研制生产的大量火炮,快速地运送到凡尔登前线。

此前,在大战爆发的第一年里,德国的炮弹供应状况就比较窘迫。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毛奇在战前坚决要求发展工业生产能力,以便能适应战争对弹药的大量需要,他是欧洲战争策划人员中唯一提出该意见的人。德国的工业能力为弹药的扩大生产提供了基础,但是这离战争的需要远远不够。德国在马恩河战役中的炮弹用量超过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伊普尔战役进一步消耗了炮弹的供应,英国实施的海上禁运使德国短缺各种原材料,只是弹药极为匮乏。

为了解决这个对战争来说至为重要的问题,法尔根汉动用手中的权力,聘用了年轻的犹太工业家瓦尔特·拉特瑙。拉特瑙不负众望,他充分利用德国的化学工业和机械工业的产能,在弹药制作方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本来,黑色火药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脑是需要从日本进口的,然而在非常时期,德国的化学工业很快发现了一种新办法,就是从普通的松节油中提取。氮,原来需要从进口的智利海鸟粪中提取,后来从空气中提取就可以了。德国从美国进口棉花,为的是提取丙酮去制造硝化甘油,后来发现可以用木头取代美国棉花。如此一来,制作弹药的主要成分在德国本土就能解决了,德国就可以大量地生产弹药了。

为了生产足够战争需要的弹药,德国作出规定:有技能的工人不必服兵役,妇女可以进入工厂做工。人力和物力的增加,保证了弹药的供应。到1915年夏天,德国每月能生产400万发炮弹,这个产量刚好能满足德军的需要。

当时,德国和奥地利在大炮的研制方面胜过其他欧洲国家。德国埃森的克虏伯工厂和波希米亚的斯科达工厂,是欧洲最著名的兵工厂。克虏伯帝国的奠基人叫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生产的大炮曾使俾斯麦在19世纪中叶先后战胜了奥地利和法国。克虏伯家族一直是德意志军国主义的柱石,受到德国最高当局的青睐。1906年,克虏伯家族又新增一员,是一个男婴,家人给他起名也叫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就出生在家族发展壮大的摇篮,即德国的埃森。阿尔弗雷德的母亲名叫伯莎,伯莎的婚事是由德皇威廉二世亲自安排的,他要外交官古斯塔夫迎娶伯莎,并且让他在姓氏上加了“克虏伯”,以便经营克虏伯家族的事业,防止它落入政敌之手。

克虏伯家族的传统就是恪守时间、遵从纪律、执行命令。就拿用餐时间来说吧,早餐规定的时间是7时15分开始,如果7时16分到,那么你就会发现餐厅已经关门了,别人已开始用餐。为了使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古斯塔夫·克虏伯也不会将壁炉的火拨旺些,而是有意地把办公室搞得寒气逼人,防止有些人在工作中变得无精打采。

克虏伯工厂生产的大炮,口径280毫米,炮管长11.2米,重44吨,仰角可达30度,有效射程19760米。炮弹3000米内可穿透65.8公分的钢板,每分钟可发射1至2发炮弹。而法国兵工厂生产的75毫米速射炮具有轻便、机动的特点,在当时研制出来的大炮中速度最快,但这种3英寸的炮只对无掩蔽的部队有杀伤力,它不适宜于长距离炮击,没有德国兵工厂生产的榴弹炮威力大。在德军源源不断地运往凡尔登地域的火炮中,包括542门重炮、306门轻型野战炮、152门巨型地雷投掷器,加上布置在侧翼的火炮,总数量达到了1400门。重炮包括当时最重型的火炮12英寸海军火炮和420毫米榴弹炮。榴弹炮是专为攻城所设计的,其威力极其强大,榴弹炮发射的重磅炮弹可以将任何坚固的工事瞬间炸成碎块。在1914年德军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的战斗中,德军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最后从德国本土调来了榴弹炮,在数天内就把比利时苦心建造多年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摧毁,最终顺利地占领了列日要塞。

此外,在进攻的正面,德军还摆了542个掷雷器,它发射装有100多磅高爆炸药和金属碎片的榴霰弹,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当掷雷器实施发射后,可以看到雷在一个高高的弓形物上一个接着一个的滚动着,但是当你看到这种前兆时已经来不及躲避了,榴霰弹所到之处可以将整段整段的堑壕系统摧毁。

德军手中还有一种可怕的武器,那就是130毫米的“小口径高速炮”,它能以步枪子弹的速度发射5.2英寸的榴霰弹,使对方来不及觉察就呜呼哀哉了。德军同时还备有大量的新研发出来的火焰喷射器,专门用来对付散兵壕中的敌军。此前,德军的单兵装备基本是步枪和刺刀。这种武器在堑壕战中显得笨重而且效率不高,而火焰喷射器则可以让小部队获得相当的面杀伤力,在打扫战壕的时候使守方很容易处于不利地位。在战区附近,德军囤积了300万发炮弹,足够所有的火炮连续发射6天。在火炮的配置上,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的各突击群的火炮配置是:预备队第7军264门(正面8公里)、第18军266门(正面2公里)、第3军320门(正面4公里),3个军共计850门火炮,其中重炮达到493门。此外,还有29门380毫米和420毫米的超级重炮也被配置在突击群的后方。这样,在每公里进攻正面上,进攻部队平均可得到62门火炮和15门迫击炮的强大的火力支援。在担任主要突击任务的第18军的地段内,每公里进攻正面的火炮密度达到了140门。在辅助突击方向上,第15军设置了136门野炮和60门重炮,预备队第6军拥有101门重炮和80门野炮。实际上,单是火炮就可以夺取地面,在狭窄正面上实施进攻的步兵不过是巩固和占领而已。德军参谋部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说:“进攻和迅速夺取凡尔登的决策是基于重炮和特大火炮的已被证明的威力。”

法尔根汉采用大炮轰击的战术,是基于德国的重炮曾将比利时的列日要塞、那慕尔要塞和法国的莫伯日要塞,以及后来的俄国要塞都迅速摧毁的战争经验。

此时的法尔根汉就像一个狂热的赌徒一样,狠下血本,集聚德军能够调拨的所有力量,打算以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炮击,彻底摧毁包括凡尔登在内的法军的防御体系,粉碎法军的反攻。

德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这么多的兵力、大炮、弹药、给养等,完全有赖于完备的交通线路和严谨的后勤运输计划。

在开战前,为了修建战区内的道路,德军第五集团军共投入了26个工兵连和20个铁道连,施工部队人数达2万余人。这些部队拓展和加固了原有的道路、桥梁和涵洞,并迅速开辟了一些野战急造通路。涵洞,就是公路或铁路与沟渠相交的地方使水从路下流过的通道,作用与桥相同,但一般孔径较小,形状有管形、箱形及拱形等。野战急造通路,是在战争时期必须考虑的一项军需工程。在现代战争中,战场工程保障任务非常繁重,如果只使用人力,是根本无法迅速地完成工程保障作业的。因此,为了保证部队能够迅速隐蔽地开进、展开和实施机动,加强对敌军的各种毁伤兵器的有效防护,提高在战场上的生存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敌军遭到摧毁,德军动用了一切力量,扫除行进道路上的全部障碍。

德军参战部队的每个师基本上都拥有一条独立的专用运输道路。除前沿地带只能依靠交通壕加强联系外,越到后方道路的状况就越好,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一定纵深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为完成凡尔登战役开战之前的炮火准备,德军统帅部启用了213辆列车箱,满载着炮弹迅速地送往前线,其数量足够炮兵部队全部火炮6天的需要量。在战役发起后,工兵部队每昼夜不断地向前线输送34列车的弹药,致使德军能够放心大胆地运用炮击战。

但是,大批量的使用炮弹,就意味着有巨大的伤亡。不仅是敌军,当然也包括本国士兵的生命安全也遭受到流弹的威胁。德国部队的军医总监、教授奥古斯特·比尔博士在西线进行视察时,发现因榴弹而受伤的士兵要比以往战争中多得多。因为锯齿形的弹片常常很容易地置人于死地,如果榴弹的弹片击中了士兵的头部,那么即便是很小的一块弹片,也会是他们丢掉性命。针对这种情况,德国著名的外科医生比尔教授想出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即用金属帽把头盖住,让弹头滑过去。比尔教授因为这项发明,而被称为“钢盔之父”。汉诺威工学院的施威尔德教授负责对钢盔进行具体的设计,很快便研制成功了。

1916年1月底,在大战爆发之前,3万顶钢盔被分发到准备进攻凡尔登的士兵手中。这些钢盔有效地保护了将士们的头部、额头和眼部以及颈动脉。到1916年4月,德军普遍使用了钢盔。

在凡尔登战役打响前,德军在总参谋部的策划下,无论是战略意图的欺诈,还是战术上调动的隐蔽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兵力调动过程中,德军采取了一切手段保持计划的绝密性。调度命令的下达均掌握在核心高层的手中,各级指挥官在上车前都不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哪里;所有的命令由有线电报、电话或人力传达;抽调到凡尔登前线的部队的集结地离前线都比较远,部队都是白天休息,夜间行军。此外,构筑各种火炮发射阵地全部在夜间进行,并且实行灯火管制,在天没亮前就要对发射阵地进行伪装。为了保证作战意图的严密性,德军还对仓储、后勤、工兵、医疗等辅助力量进行了伪装调动,令人很难察觉。

作为负责检查战前准备情况的皇储威廉,对运至前线的各种武器装备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开战前夕,皇储在一些将帅们的陪同下,到各进攻准备区域进行巡察。在看到种类齐全的巨量火炮后,威廉感到异常的震惊和兴奋。

威廉满脸笑意地对陪在身边的将军们说:“集中如此数量的火炮用于进攻,这在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

“是的,殿下,的确如此。”几个随行人员附和着。

年轻的皇储显得意气风发,在巡视了各部队的炮火准备情况后,他对随行的人员说:“走,我们去工兵部队,看看那个会喷火的武器威力到底如何。”喷火器是德军新研制的一种杀伤力很强的武器,威力很大。

火焰喷射器可以说是战场上的一种新式武器,发明者是德国的理查德·费德勒。早在1901年,费德勒就造出了一个火焰喷射器样品供德军评估。这个喷射器装置已基本具备了现代火焰喷射器的一切特征,该装置为人力携带,配有一个周长为1.2米的筒形容器,容器内部水平分为两部分,下半部为压缩空气瓶,上半部为燃烧剂瓶。当射手压下燃料筒上的节流阀手柄时,压缩空气将液体燃烧剂经一个橡皮管从钢质的发射管口喷出。发射管口有一个简单的点火装置,液体燃烧剂被点燃后,形成一束蘑菇状的火球喷向目标。这个装备的射程是18米,能够持续喷射2分钟。但是这个喷射器有个很大的缺点,就是点火信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发射都必须换新的,比较麻烦。费德勒设计的这个喷射器直到1911年才被德军采纳,德军组建了一个有12个连的特别团,装备了现代历史上第一种火焰喷射器,但是并没有立即使用,直到一战爆发后,火焰喷射器才在战场上显示出它那骇人的威力。

火焰喷射器通常用于消灭近距离的敌人,也用于清扫碉堡、工事。燃烧着的油料会从工事的射击孔、通气孔等地方窜入,使得碉堡中的人在高温的炙烤下窒息而亡。

怀着浓厚的兴趣,皇储一行人来到了喷火连。喷火连连长事先得到了通报,说皇储和将军们将一同来连里视察,于是他早早地等在连部里。当看到皇储的车到来后,这位既激动又兴奋的连长以最快的速度跑到了皇储一行人的面前,在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后,年轻的连长大声地说道:“皇储殿下,您的到来令我及全体喷火连的士兵们倍感荣幸!”

皇储摆了摆手,说道:“我和诸位将军们到这里来,不是听你说这些客套话的,快点拿出你们的新式武器,让我们也见识见识。”

“能为殿下和各位将军们服务,属下不胜荣幸!殿下,我可否请求亲自为您和诸位将军演示我军的新式武器喷火器。”

“当然,我们来这里,就是要见识一下这个新玩意的威力的。”瘦削的皇储一脸期待地说道。

只见这个连长对身边的副官说:“你去准备一下……”然后,他在副官的耳边耳语了一番,显得很神秘的样子。副官接到命令后,一路小跑地去执行长官的指令去了。

随后,连长将皇储一行人领到了离战壕不远的一片空地前。

只见这个连长迅速地趴在早已准备好的一个喷火器前,在平复了一下激动的心情后,他用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了一下喷火器的扳机,只听“呼”的一声,就见一束炽烈的火焰快速地射向几十米之外的步兵掩体壕。

喷火器喷出的巨大火焰以及所产生的滚滚热浪,促使皇储和跟随视察的将军们不禁后退了几步。但见那片步兵掩体堑壕被燃起的烈焰瞬间覆盖了起来,火焰持续燃烧了大约15分钟,一团团黑色的浓烟不停地冲向空中。年轻的皇储不由得长大了嘴巴,惊得一时说不出话来了。正在惊异于喷火器的威力时,大家突然闻到了一股肉体烧焦的气味。

“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有一股焦糊味?”皇储惊异地问道,他揣测是不是哪个倒霉的士兵被熊熊的烈火给烧死了。

“噢,不”,此时已站起身的连长看出了皇储心中的心思,不禁摇了摇头,说道:“报告殿下,您闻到的这个烧焦的气味来自于一头猪。这是我吩咐部下预先放置在步兵掩体内的,你不必担心。”

当皇储亲眼见到掩体内被烈火活活烧死的可怜的猪时,不禁有些得意地说道:“噢,我的上帝,这真是太好了。看来,我们有必要让法国人感受一下地狱烈火的滋味了。”说完,皇储不禁哈哈地大笑起来,在场的人也不约而同地笑起来,一脸的逢迎。

看着这些高级将领们幸灾乐祸的表情,旁边的一些士兵却在苦笑。因为成为火器喷射手并不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而是恐惧。

一位火器喷射手曾这样回忆说:作为工兵,我们接受了安装火药信管的四一型火焰喷射器的使用训练,但我愿意哪怕是不得已而在战斗中使用这种装备吗?不!多谢了。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在战场上,你被手枪、步枪甚至是机枪击中,无非也就是在身上留下一个窟窿眼儿罢了,但如果你不幸背着火焰喷射器,那么随便一块小小的弹片也能把你烧成一个火球。当敌军士兵听到你的火焰喷射器发出的声响后,所有的子弹都会落到你的周围。没有哪个士兵愿意被烧死,所有有经验的士兵都会优先用他们的子弹“照顾”那个试图用火焰喷射器烧他们的家伙!

……这些玩意都一样,一根喷管,差不多六个信管,右手握着你的扳机,背后背着你的那个装着氧气和氮气的罐子,一根长长的导管吊在你屁股后头。你将喷管对着地面,打着火,然后抬起喷管,喷出炙热的火焰,那感觉就像用水管喷水灭火。如果你把喷管正对着敌人,那倒霉被烧死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只有稍稍向上抬起喷管,你才能让那该死的火龙远离你的周围。

在战场上,我们宁可用手边的轻武器作战,哪怕只是一支手枪,也不愿意去用那个鬼玩意,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活下来的可能性才更大些。

这也许代表了曾经在战场上作为火焰喷射手的心声吧?经过几天的战前巡视,皇储对各部队的准备工作感到非常的满意。他期待着战役快点儿打响,那样就可早日品尝到胜利的果实了。

不过,在兴奋之余,皇储对总参谋长法尔根汉多次宣称的法军必将在凡尔登“流尽鲜血”的言论,还是感到有些不安,因为炮火是不长眼睛的,两军交战,他不相信鲜血只在法军身上流尽。他一直认为,首先在东线打败俄国要更为明智一些。此外,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及其参谋人员对于进攻战术的看法,也令皇储增加了疑虑。参谋人员认为,如果一定要进攻,进攻就应该在更广的战线上铺开,包括在马斯河两岸同时出击,开战之初就应当有大批的后备军,以利用主动突然袭击的有利条件。在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后,皇储派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向法尔根汉陈述上述意见,但是却遭到了反对,法尔根汉依然坚持自己的计划。

法尔根汉对诺贝尔斯多夫将军说:“你要知道,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凡尔登成为一块砧铁,要在狭小的战线上发起冲击,要有一个无比的炮队和正好足够的步兵去获得成功。他们将一步一步前进,他们前进道路上的每一段都用大炮夷平。因此,无论凡尔登是否陷落,法军必将遭到灭顶之灾,法兰西民族从此也就厌倦战争了。”

克诺贝尔斯多夫被法尔根汉这种必胜的决心感染了,同时也因为法尔根汉拥有着最高指挥权,他不能过分地坚持他与皇储的战略观点。因此,皇储威廉受军事等级制的支配,机械地与德军统帅部趋于一致。虽然年轻的皇储曾是一个倾心于军国主义分子,但是面对即将面对的这场大屠杀,他仍感到一丝悲哀。

随着战争的日益残酷,皇储开始反对这场战争,并不断地运用自身所能发挥的影响试图结束这场战争,但是他失败了。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