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小

小字标准大字

背景色

白天夜间护眼


破旧立新下的凡尔登要塞

正在德军尽一切可能,积聚所有力量备战凡尔登的时候,法军总司令霞飞在忙些什么呢?

此时,霞飞将军正在忙于制定1916年7月即将发起的索姆河反攻计划,因而没有对德军的战略意图予以重视,也没有对凡尔登要塞加以更多的关注。当然,霞飞对凡尔登采取轻松放心的态度并非偶然。

早在1915年6月,法国议会军事委员会的一个代表团前往凡尔登要塞视察。当时,德国皇储威廉指挥的第五集团军正盘踞在凡尔登的正面。这种局势令法军的指挥官和士兵们都感到这里不安全,大家整日都处于忧心忡忡之中。

负责接待代表团的是指挥东方集团军群的迪巴伊将军和凡尔登地方长官库唐索将军。迪巴伊将军具有豪侠的性格,而库唐索将军的性格则十分直爽。

在随后召开的会议上,迪巴伊将军对代表团成员们说:“鉴于此前爆发的列日之战和那慕尔之战的结果,我认为永久性堡垒的使用价值已经不存在了。因为这些堡垒肯定也能被重榴弹炮摧毁,堡垒的存在仅是当地驻军吸引炮弹的设施而已。凡尔登唯一有效的防御手段应该是一支扼守环要塞延伸的防线的野战军。”

“哦,不,我不这么认为。”生性鲁莽的库唐索将军插言道:“我认为堡垒仍然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应该与阵地防御一同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库唐索当着代表团的面直接提出反对意见,令迪巴伊将军感到非常的恼怒,他当即严厉地斥责了库唐索。

在座的各位见迪巴伊将军发这么大的火,都面面相觑起来,会议室里顿时充满了气氛紧张,令人感到窒息。在返回巴黎后,代表团成员们互相交换了一下意见,认为必须请求陆军部长保护敢于直言的库唐索将军,使他避免遭受惩罚。

但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完结。库唐索将军与迪巴伊将军的关于凡尔登要塞防御措施不足的争论,在法国民众当中引起了相当大的恐慌。数周之后,法军总司令部下达了将库唐索将军调离凡尔登,由埃尔将军接替该地区长官之职。

此种决定无疑表明的法军总司令部的态度。当然,总司令部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有原因的。在一战开始的前两年,一些著名的大要塞,比如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和纳慕尔要塞,便在德军的炮火下被攻克了。

列日要塞是比利时的一个重要筑垒,它是由杰出的军事工程师亨利·布里亚尔蒙特将军设计的,在1913年完成工事,总共花了大约25年的时间。要塞是由装有装甲炮塔,形状象平坦的三角形小孤山的钢筋混凝土构成,三角形的每一角都装备着较小口径的速射炮的炮塔。要塞内备有拥有四百件武器,从机枪到八英寸大炮都有,结构本身的设计能经得起包括这种尺寸的炮弹的轰击。

此外,在每座炮台的周围都是30英尺深的干燥的深沟。炮台上还设有强光的探照灯,以防止夜间的奇袭。这些灯和重炮一起,可以降到地面以下,那里有地下坑道把整个系统联在一起。所有的大炮都俯视着由德国来的四条铁路。比利时的勒芒将军留下2.5万名士兵防守列日要塞,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抵挡住德军的猛烈炮火而迅速失手。

德国炮轰列日要塞所使用的大炮,一种是从奥地利借来的305毫米斯柯达突击迫击炮,另一种是大得难以置信的420毫米榴弹炮,设计制造这种炮的厂家是德国的克虏伯公司。为了对刚刚继承克虏伯家业的豪富大伯莎夫人表示尊敬,所以被使用者亲昵地称呼为“大伯莎”。这两种炮没有在战场上用过。稍重一些的榴弹炮的重量足有75吨,要分拆成五个部分才能运输,还要配铁轨。它每小时能发射10发2200磅炮弹,每发炮弹有加固的弹头,还有延时保险丝使得炮弹能穿透一定距离后才爆炸。它的射程有9英里,其弹道飞行轨迹非常高,炮弹几乎是垂直落下。它依靠电力驱动,需要有200个头戴保护材料的操作人员,他们可以跑到100码远的地方躺下来等着炮弹发射出去的爆炸声。一旦校准——炮弹的高度和方向设定后,这种炮简直就是地狱里的毁灭性武器,有能力将列日最坚固的堡垒炸成碎片,把堡垒里的人化成气体蒸发。

1915年8月13日,德军开始实施炮击后,列日东南角上的绍德方丹堡垒在遭受几次粉碎性打击后,堡垒的守军宣布投降,408名守军只有76人活着从堡垒中走了出来。又过了一会,另有两个堡垒在遭受类似的的打击后,守军宣布投降。

8月15日,在第23发420毫米炮弹击中隆鑫堡垒后,这座堡垒就在“轰”的一声巨响消失了,因为这发炮弹正好击中了堡垒的弹药库,引发了大爆炸。

德军占领堡垒后,在废墟中发现了莱曼将军。当德军要带他走时,他睁开了眼睛,对一位德军军官轻声说道:“我请你们作证,你发现我时,我正处于昏迷状态。”

一位德军军官不禁笑了笑,点了点头。在这种情况下,他非常了解一位被俘的将军的复杂的心理感受。

虽然列日还有几座堡垒没投降或还没有被摧毁,但是,面对德军猛烈的炮火,他们已经没有能力阻挡德军前进的步伐了。

一系列残酷的事实,令法国的军事家们对永备筑垒工事失去了信心,因而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脱离野战部队防守的要塞是无法达到坚守目的的,大量的炮兵和火炮固定部署在要塞中大大失去了其机动使用,限制了这些军备的功用。

鉴于这些军事专家们的意见,从1915年8月起,法军总司令霞飞便下令拆除各大堡垒的武器装备,连同守备部队一起加强其他野战部队。当然,也包括凡尔登要塞的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堡垒也被大部分撤除和放弃,先后有4000多门炮撤离炮台,其中至少有2300门是大口径火炮。到1916年1月,大炮还再从炮塔上拆下来,用于他处。在凡尔登战役开战前,大炮已经被拆得只剩下不到300门了。

大战迫在眉睫,可是凡尔登要塞却在大规模的拆迁,此举引起了从下至上的恐慌,质疑之声不绝于耳。于是,法军司令部自己派军官去视察凡尔登的防御工事。待派去的军官视察完工事后,他用极其谨慎的言辞,对总司令霞飞关于凡尔登要塞的断言表示出怀疑。

1916年初,法国防御的强点基本上是依托马斯河两岸的复杂地形,加上不规则的、但在某些地方很坚强的野战防御体系,包括地下掩蔽部、土木掩体、机关枪发射阵地和堑壕。堑壕由30至40英尺长的带刺铁丝网防护,与之并列的还有另一种障碍,即木铁桩鹿砦,以及一个6英尺高、20英尺宽的曲径。

面对大炮的拆除和守备力量的匮乏,凡尔登要塞的指挥官们和阵地守军们也坚信他们很快就会受到德军强烈的攻击,但是糟糕的防御工事也就越来越令人感到不满,议会各委员会的议论也是越来越多了,因为这关系到首都巴黎的安全。面对诸多的不满之声,霞飞不得不对凡尔登要塞的守备加以考虑。

1916年1月20日,从萨洛尼卡返回的陆军少将卡斯泰尔诺将军刚回到巴黎,还没等缓口气,就被总司令霞飞派往凡尔登进行视察。

卡斯泰尔诺将军也是霞飞将军实际上的副司令和潜在的继任者。他到达凡尔登要塞后,通过巡察,发现防御中有许多的漏洞,既没有连续的壕堑线,也没有强大的火力点的支撑系统。炮台堡垒没有电话系统,交通壕也极少见到或者可以说根本没有。多数的武器装备已经被完全拆除了,甚至机枪和机枪塔的塔顶也都被拆掉了,位于堡垒侧面的炮台也都没有了。于是,卡斯泰尔诺紧急下令对各疏漏点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卡斯泰尔诺将军的命令下达后,一个工程兵团火速赴往凡尔登要塞抢修工事。工兵们拿起工兵铲、工兵锹等工具,不分昼夜地挖战壕、加固工事。此外,供应加强筑垒的必需的物资和交通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各项防御工作也迅速地全面展开。

新修建的野战筑垒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要塞的缺陷。在整个筑垒地域,法军一共设置了四道防御阵地,其中3个是1914年开始构筑的。

第一道阵地经过森林地带,距要塞筑垒地域防御地带6至7公里。该阵地正对敌锋,部队配置密度最大,工程准备最好。它由以营为单位的一些独立的抵抗中心组成。第一道阵地又分为到达线、支援线和内堡线这三条防线,所有防线筑有相互贯通的堑壕、掩体、交通壕和掩蔽部,有一部分是由混凝土浇铸的。在阵地最外层的到达线使用了铁丝网障碍物,最宽处达40米。

第二道阵地和第三阵地均建在马斯山北支脉和东北支脉的一些丘陵和高地上。第二阵地距第一阵地2至3公里,在德国发起进攻前还未完成,仅在个别地段建成了一些支撑点。

第三道阵地仅作出一线标志,在战斗打响后才开始加紧修筑。

第四道阵地,也是最后的阵地,由原有的要塞炮台地带和一条永备筑垒地带组成,两者相距2至3公里。在外防御带炮台中,都蒙炮台是最强的。在内防御带中,最重要的是苏维尔炮台。第四道阵地共有12个炮台和30个用深沟、崖壁和铁丝网掩护的中间永备筑垒。每道阵地上的全部工事都居于制高点上。

整个筑垒地带围绕着要塞区分布,外径达到45公里。筑垒大部分集中向北突入韦尔谷地和平原上的德军防线内,防御正面由西端的马朗库尔至东端的埃坦,宽约112公里。整个筑垒地域被马斯河分割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筑垒地域的面积约为西段的2至3倍。永备筑垒工事与野战筑垒相结合,组成了15公里纵深的梯次配置。

在德军进攻凡尔登前夕,即1916年2月初,法军总司令部下达了包括凡尔登守军在内的军队的指挥权,从迪巴伊将军转移给德朗格勒·德卡里将军指挥的中心军群。

2月17日之前,德军已经集中了1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以及2400门各种火炮秘密进入前线阵地。这个军备力量足够德军在2月21日的预定时间发起攻击,再进行掩蔽已毫无意义。于是一夜之间,部队和兵器全面进入了阵地,并持续了2月18日整整一天的时间。

到1916年2月21日战役打响前,法军驻守凡尔登的部队只有4个师共10万人,与德军27万人相比,兵力相差实在过于悬殊。此外,战斗打响的时候,法军在凡尔登一线储备的的火炮、弹药严重匮乏,总共才有75毫米的炮弹6400发,而德军的每50门火炮就配备有6000发炮弹。无论从兵力还是武器装备上,法军都处于劣势地位,从而也预示着开战之初,法军不得不面对被动挨打的惨痛局面。

上一章
离线
目录
下一章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